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

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

在工業革命來臨的時代,二三十年,就可以改變很多事。尤其是大順這邊用軍艦拿到了商業霸權後,對於印度,更是如此。

其實,印度、棉花、和歷史上英國的故事,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思維實驗來思考。

比如說,明代之前,爲什麼救荒的時候,不種甘薯、地瓜?

因爲沒有。

那麼,爲什麼甘薯地瓜一出現,很快就在一些地方第一普及爲救災備荒的糧食作物?

因爲產量大、節氣要求沒那麼嚴格。

簡言之,比之前別的救荒的玩意兒都好。

棉紡織品其實就是和這個有些類似的道理。

要知道,早些年,英國可是呢絨紡織業第一大國。圈地運動,甚至可以說,是圍繞着呢絨紡織業展開的。

那麼,爲什麼歷史上英國爲什麼早些年紡呢絨?

因爲沒有棉花。

那爲什麼棉布一出,就會發展起來?

顯然,因爲印度棉布打了個樣兒,無論是質量、舒適程度、染色水準等,都把英國的亞麻布和羊毛呢絨打的無法還手。

所以,恰恰是因爲印度的棉布質量更好、棉紡織業的生產力水平更高,一出場就驚豔歐洲,所以纔會引發後續的一系列問題。

否則的話,搓羊毛搓的好好的,有病啊,轉型去搓棉花?歷史慣性這麼大,顯然是足夠的利益,愣生生扭轉了這種歷史慣性。

某種程度上講,在二十年前,印度和中國纔是棉紡織手工業的獨一檔、頭部。剩下的,都往後——西非奴隸貿易的“哀傷之布”,歷史上正是印度布。

既然如此,那麼印度的問題,就複雜了。

想要摧毀一國的生產能力,無非兩個辦法。

一:有代差的物美價廉,傾銷。

二:統治,用行政手段摧毀。

【殖民者的侵略和統治,直接導致了印度曾經繁榮的棉紡織業出口貿易的快速衰落、直至崩潰】

其實這就有繞回鴉片戰爭的問題了。

爲啥要打鴉片戰爭?

因爲英國貿易逆差。

那麼,放開關稅,不搞鴉片貿易了,英國就順差了嗎?

這個……只能說,英國自己都不信。東印度公司的人,心裡明鏡似的。

所以還是之前劉鈺說過的那個問題,在不考慮鴉片這種反人類的罪惡的基礎上,1840年的英國,要怎樣才能對華達成貿易順差?

答:只有更加的反人類。

佔領都城、直接統治、復蒙古包稅制基層放開紳權、拔開黃河、炸燬運河、全面摧毀中國的農田水利設施、黃淮平原全面鹽鹼化……

通過更加反人類的統治,徹底倒退這邊的生產力。

否則的話,1840年的英國,絕對不可能達成貿易順差。

這裡有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生產力、生產能力,並不是一回事。

老馬語境裡的生產力,是不包含生產關係的。

鋼鐵說:【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

老馬說:【最重要的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

故而可以說,殖民統治的結果,就是本地生產力的倒退——英國在印度做的,就是摧毀印度的水利工程,餓死印度的上億人口,摧毀印度的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

老馬曾批評過蒲魯東,說【蒲魯東先生認爲,任何經濟範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他看範疇就像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蒲魯東先生認爲,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在一起就構成每個經濟範疇所固有的矛盾】

【所以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

這話,用在此時的大順也是一樣的。

或許,會有人想,是不是可以把這段血腥的原始積累時期,美化一下?分出好壞,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壞的方面?

走一條大順的、與衆不同的、不那麼黑暗血腥的殖民之路?

只怕,顯然,是不行的。

因爲,實質上大順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而是個標準的近代帝國了。

如果還是個傳統帝國,那麼其實無所謂。

你雅利安人能統治印度、你蒙古人能統治印度,我大順自然也可以。

不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調整,照舊統治,收點稅、修修水利、保持原本制度,那自然可以。

但現在大順顯然已經不再是個傳統帝國。

的確,劉鈺當初忽悠皇帝南下的時候,是用傳統帝國的思路忽悠的。或者說,是披着傳統帝國的外衣,做成了近代帝國主義要做的事:他當時給老皇帝說的,是印度的人頭稅和畝稅。

但顯然,現在,在印度的統治,是在爲大順的資本服務。

包括稅收,是在爲摧毀印度的“文明成果”,即已有的生產力而使用的一種工具。比如對印度棉布徵收的出口稅、內部通行稅、生產印花稅、內部鈔關等等;而對印度的棉紗和原棉,才儘可能採取低稅政策,甚至通過商業資本的劫奪手段,強取豪奪。

二三十年的時間,對於大順和印度而言,都悄然發生着一場劇變。

大順內部的棉花種植業,小農種植區基本不太行。大順的大部分地區,不管是先發地區、還是內地保護地區,實質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紗。

同樣的。

二三十年前,還是世界範圍內棉紡織業“亞軍”的印度,對外出口的棉布產業,已經徹底被大順逼死了。

曾經的世界範圍內的棉紡織業亞軍,現在紡織二字,只剩下了紡,而沒有織了。

殘酷的轉型已經經歷了一次。

現在,顯然要經歷第二次:大順現在連印度的棉紗都不想要了,只想要印度的原棉。

這個過程,不能簡單地用“先進的生產力打敗了落後的生產力”這種籠統至極的解釋。

相反,這種擊敗和強迫轉型,假如一共十分的力量。

大順的棉紡織廠的隆隆機器聲,最多佔兩分。

剩下八分,是靠軍艦、刺刀、大炮、士兵、稅吏、朝廷的集權能力、社會力量的組織能力等等,得到的。

並且,整個過程,相當的殘酷。

因爲大順這邊着急,特別的着急。

在歷史上的英國,18世紀中葉,英國的商業資本和萌芽的工業資本,在東方貿易上,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的標誌性產物,就是棉布禁止令。

而在大順這邊,大順的商業資本和萌芽的工業資本,在對印度的問題上,並不是對立的,相反是利益一致的:這是一場更多人蔘與的狂歡,工業資本要廉價棉紗、要市場;商業資本要劫奪的利潤;甚至於大順內部的一些手工業者,也受益於印度的棉紗。

於是,大順這邊在印度非常的急。

應該說,大順在二三十年間,走完了歷史上英國從1757年到1857年這百年間的路——對英國來說,這百年間,意味着棉紡織業的水平,從不如印度、到追平印度、再到超越印度;而對大順而言,並不存在一個不如印度的階段、也不存在一個追平印度的階段,是以大順上來走的就是超越印度的階段。

二三十年間。

孟加拉的達卡,曾經堪比倫敦和巴黎的、手工業爲主的城市。人口從18萬,銳減到3萬。

《大唐西域記》裡記載的迦屍國都城,【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裡。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鉅萬,室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短短二三十年間,城中到處充斥着失業的手工業者。

這是手工業的背景。

而在農業上,大順還犯了一個極大極大的錯誤!

那就是,大順在一些佔領地區,尤其是內地地區,試圖把大順的土地制度複製到印度。

而大順的土地制度,是存在巨大“缺陷”的:產權明晰、可以買賣。

這個缺陷,當然會出問題。

那就是,大順的資本、印度的高利貸放貸者,開始拼命兼併土地。

不是說這東西不好。

而是說,英國900萬人口,能拉出來13萬軍隊、五六萬黑森僱傭兵、旁邊還有個北美可以泄壓、外加海上霸權帶來的工商業,所以圈地沒出事。

而印度的情況,不是這樣。再者,大順這邊對土地私有制加可以買賣,那是已經形成了“正確”的社會意識。

以及說,大順在印度這邊的巧取豪奪,徵稅等問題,使得小地產所有制,飛速地走向兼併。

這,是農業問題。

還有封建部族、士兵問題。

大順不是英國,也不是法國。

大順不要印度兵。

不需要印度人當兵,最多也就當點輔助兵,但也是募兵制。

這個事,自然可以說,是大順這邊的統治術“幼稚”了。

但這也是大順這邊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人口有的是,而且印度孤懸海外,讓印度總督在印度自己徵兵?這不扯犢子嗎?再說了,當兵有月餉,大順那麼多失地人口呢,這些人在家裡活不下去要造反,不如送印度去當兵。

不是說簡單的大順這邊的統治者轉不過來這個彎,好說也有兩千年的邊疆羈縻統治術。

而是說,現實情況在這擺着,放着世界三分之一、甚至可能快要五分之二的人口,去印度招兵?這是腦子有病。

本身,歷史上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國要改兵制,一些印度土兵不樂意了:老子自古就是靠當兵吃飯的,你讓那些種姓的當兵,我們怎麼辦?

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大順在印度的統治,實質上,那真是……作死。

印度原本不存在廣泛的大順意義上的失地農民的,因爲土地制度不同。

原本就沒有土地,怎麼失地?

大順愣生生在一些地區,給造出來一些失地農民。

當初牛二等人在孟加拉考察,是提出過直接一步到位,批量製造一大堆中型地主的策略的。說反正要是走大順的土地制度復刻,早晚也得兼併,那還脫褲子放屁幹嘛?

但是,一方面,這種制度更適合運輸方便的地區,轉型種植園。

而內陸一些地區,大順以稅收爲主,而且情況錯綜複雜,是以選擇了更接近大順的土地制度,方便徵稅。

當然這個事兒吧,咋說呢?

土地既能買賣,產權又明確,那麼對商人、高利貸者、地方官員來說,買地囤地就是收益率最高的。

那些亂七八糟的土地制度,雖然麻煩,但是在不斷的、千百年的鬥爭中,達成的穩定和妥協狀態。

大順的土地制度先不先進?18世紀,伱要說這玩意兒不先進,那隻能說是覺得應該一步跳到理想社會的空想激進。

問題就是“太”先進了,這種先進,在法國是靠93年的風暴完成的,是需要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雙重的革命的。並且,如老馬在霧月十八日裡所言,這種東西,初始是有利的、但用不了幾年就會被推進資本的血肉磨盤中。

以至於印度在大順的統治下,居然出現了之前幾乎沒出現過的場景:失地小農起義,擊殺放高利貸的、擊殺地主。

在這種所有制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小農的那點地產,被高利貸、商人、官員,隨便吸一吸,就得欠一屁股的債。那不就得拿地還錢?難道還有別的玩意兒?

歷史上,英國嘗試着在印度搞了搞類似的土地制度,結果就是【沒有一個階層,像失地小農一樣痛恨我們……最開始他們把怒火釋放在高利貸者的身上,但很快就是我們的統治】

而大順這邊,則是愣生生把印度,拉到了一個大順這邊經驗豐富的“放貸、兼併、起義”的套路上。

農民問題,是大問題。

手工業者,也是大問題。

那錫克教、印度教、伊斯蘭等等的衝突,是小問題嗎?

種姓制度,是小問題嗎?

這些問題,不是說不能解決,大順可以慢慢的來。

要做傳統帝國,那就是奪了莫臥兒的皇冠,你蒙古人做得印度皇帝,我亦做得。一切不變,收點稅就是了。

可既是不做傳統帝國,加之大順的生產力在這擺着,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紡織業不如印度”的階段。

國內的工業資本嗷嗷待哺,急需印度的棉花、黃麻、稻米、染料,還有市場。

朝廷在國內大搞基建,急需印度的稅收。

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急需“按照資本主義的需求,改造印度”。

急、急、急。

急的結果,就是失地小農、失業手工業者、傳統封建兵、種姓士兵、宗教……還有就是大順這二三十年間培養起來的印度的資產階級——搞包買和手工工場搓棉紗的——民族工業資產階級,也跟着不滿了。

而偏偏,這些不滿,大順這邊都有各自對應的利益階層。

印度失地小農的訴求,大順沒法解決。這是大順的金融資本、土地投機商、放貸的、以及實學派的殖民地官員的利益。

難道讓他們讓利?

手工業者的訴求,大順沒法解決。這是大順的工業資本、航運業、金融資本、種植園主、煤鐵聯合體的利益。

這個更不能動。

宗教、這個屬於是文化衝突,幾乎無解,自不必提。

封建兵員、當地種姓兵員的訴求,這個大順更沒法解決。

這既是大順對印度兵員的不信任——大順不是沒有邊疆的民族士兵,比如扶桑的森林輕步兵,但是絕不會讓他們在老家當兵。

再一個,也是大順這邊的“潛在造反者”的壓力——去印度當兵,最起碼還是條活路。一有災荒,反正也得救災,而印度那邊也得發餉銀,這兩件事合一起,不還省錢嘛。

這個就更不能動了。

那印度的舊封建主的訴求呢?這個更不用提。

印度剛開始起來的萌芽的工業資本家的訴求呢?這個還是無解,大順這邊的工業資本想要把棉花變成棉紗這個勞動過程中的剩餘價值也拿走。而且,大順這邊也急需解決就業問題。

一個個的問題,全都無解。

亦或者說,不是無解,而是李欗此時真正的統治基礎變了,在印度這邊的利益要符合支撐他王座的那些人的利益。

好比說,放貸的金融資本:媽的,你不讓我去內地圈地囤地,老子在印度兼併也不行?那你不讓我在印度放貸、兼併,行,那你讓我去河南、湖北、陝西等地兼併唄?

當初我們支持你,是因爲你給我們承諾,我們不在內地兼併,也能找到賺錢的路。

而不是因爲我們有腦子,理性的知道外部金銀奔向內地兼併土地,會造成大起義把我們全掛樹上。

我們作爲一個整體,壓根沒這個腦子。

我們只是饕餮的、對金銀的血食慾望,被你在印度、南洋、扶桑等地暫時滿足了而已。

那你在印度搞小地產所有制,不就是方便我們盤剝的嗎?

某種程度上講,大順確實做到了用三十年,完成了歷史上英國從1757年到1857年這一百年的事:種植園、棉花、靛青、鐵路、稻米、徵稅、棉紗、關稅、土地制度……

但也正如老馬評蒲魯東:【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在一起就構成每個經濟範疇所固有的矛盾……所以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這顯然是扯王八犢子的空想。

於是,大順也只用了三十年,逼出來了一場很可能規模空前的印度大起義的醞釀期。

當然,現在還早,只是零散的。

而這種零散的問題,只會慢慢茁壯。

因爲,印度的棉花,也是歐洲的棉布,鑑於大順的壓制,北美南方州的棉花種植業發展的很緩慢,根本無法起步:稍微一起步,大順就通過印度棉壓死。

種植園主又不是搞福利的,更不是憂國憂民之輩:我們幹種植園,是要賺錢的。種棉花不掙錢,還賠錢,那我幹嘛種棉花啊?

讓奴隸種點菸草、染料、甘蔗、糧食什麼的,不好嗎?大順再有本事,也沒本事用南洋糖壓死加勒比糖;用蝦夷小麥壓死康涅狄格小麥吧?

而歐洲的棉紡織業,又搞不起來了。

英國蘭開夏地區的棉紡織業,還在萌芽期就被大順參與一戰,直接摁死。英國把未來賭在了呢絨上,可還是那句話:

呢絨是個起步容易、精進難的紡織業,起步的時候很早就可以搞出諸如七八百人的梳毛工場什麼的,更是早早就有梳毛工起義。但工業化的難點,在後面。

而棉花呢,則是個起步難、一旦打通任督二脈直接起飛的行業。早期只能手工剝棉籽、手工搓線、還得漿線。一旦棉種概念纖維長度合格、走錠精紡機出現,這個難關一過,後面一片坦途。

所以,印度原材料、大順加工商品、歐洲靠之前數百年積累的美洲金銀消費,這個體系之下,哪邊出問題,那都不是小事。

沒辦法,金銀就是世界貨幣,歐洲就是挖到了金山銀山,這玩意兒又不是印出來的,現在這體系就是這樣。在劉鈺改革之前,大順白銀的基礎購買力,就是歐洲的三倍左右,同樣一兩白銀在大順和歐洲真的存在“匯率”。

歐洲的金銀存量是驚人的,所以這套體系才能撐二十來年。但也快了。

(本章完)

第1045章 平衡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52章 模棱兩可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39章 心思不純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525章 不敢殺第21章 紙上談兵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946章 旗手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449章 “帝”(一)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734章 咱們(上)第82章 賣第205章 入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394章 優勢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1029章 不公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437章 分歧(三)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381章 臚音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001章 缺陷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423章 勸說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
第1045章 平衡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52章 模棱兩可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39章 心思不純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525章 不敢殺第21章 紙上談兵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946章 旗手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449章 “帝”(一)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734章 咱們(上)第82章 賣第205章 入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394章 優勢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1029章 不公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437章 分歧(三)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381章 臚音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001章 缺陷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423章 勸說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