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

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

看過之後,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侷限性還是太重。

但劉鈺儒學底子太薄,想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太宰春臺既然是儒生,或許一些“暴論”可以做爲儒學改革的方向。

當時拿回威海給康不怠看了看,都是漢文寫的,康不怠也就讚了贊《產語》的文筆,說頗有古風。

等劉鈺提出是不是可以作爲儒學變革論點的時候,康不怠直接笑的前仰後合。

“這也就是在儒學不興、見朝鮮尚且自卑文華的日本。放在咱們天朝,能噴的他連門都出不了。不值一提、不值一辯。”

“不是說他的想法不好,公子不也有想法嗎?”

“難的是,他既披着儒皮,大儒便要以儒骨去審視、駁斥。你說他是法家、農家或者其餘諸子的學問,都沒問題。但你說他是儒學,沒人會認的。”

“正如公子當年武德宮考試,以‘西域’破題。公子想要借儒學之皮,就要找對破題的地方。奈何我想了這麼久,也沒有想到破題的點,公子的水平,那就更別想了。”

“王荊公搞得那一套,你說那是儒學,真儒認嗎?可即便如此,王荊公不還是高舉《周禮》,行申不害、商鞅、管仲之法術?他敢不舉《周禮》嗎?”

康不怠對裡面的一些見解很是認同,但覺得劉鈺借來“篡改”儒學的想法,一點都不可行。裡面的東西,放在大順,若說不是儒學,說不定還會有人當成雜書看看。要說這是儒學,非要被人打死不可。

裡面隨便拿出幾條,康不怠這個其實心慕黃老莊的,都能引經據典地駁斥乾淨,更何況大順那些真正的儒學大家了。

而且康不怠覺得,劉鈺說的一些東西,比這個說的清楚的多。但劉鈺爲什麼不敢拿出來用?因爲劉鈺自己知道那不是儒學。

可是這個太宰春臺的一些言論,他自以爲是儒學,可實際上分明是管仲、李悝等法家之學,在日本可能還能忽悠一些人,在大順就是禿頭上的蝨子。

況且,康不怠受劉鈺的影響,對經濟基礎一詞看的極重。認爲太宰春臺和荻生徂徠的爭端,源於日本的經濟基礎,放在大順這邊,並不適用。

這一點劉鈺也頗認同,日本終究少了箇中間商,不需要考慮中間商的盤剝。武士法理上有地權,但實際上其實沒有,而下農兵分離住在城下町,和地主還不是一回事。

自那之後,劉鈺也就再沒關注過太宰春臺,沒想到今日在這個場合見到了,而且還是在這種氣氛之下,劉鈺也是真沒想到這個老頭就是他。

大順這邊科舉出身的官員,也想着趁這個機會,和太宰春臺探討下程朱理學的問題。

太宰春臺是反宋儒反魔怔了,號稱儒家有兩次大的毀滅,一次是始皇帝焚書坑儒,另一次就是宋儒胡亂解讀儒家經典,搞出了程朱理學這一套根本不是儒家正統的體系。

問題是他認爲,始皇帝焚書坑儒,書是燒不絕的,還有後人記誦留下了許多。但宋儒胡亂解讀儒家經典,違背孔孟之義,卻是在挖儒家的根。始皇帝就像是砍伐樹枝、朱熹則是刨根斷幹,哪個危害大,不言自明。這大帽子扣的就有些實在太大。

但此時面對這些學術上的問題,他卻不甚太在意,而是轉向了劉鈺,問了一個有些和儒學八竿子打不着的問題。

劉鈺本來正準備和自己這邊的軍官們、日本那邊儒學造詣不深的幕府臣僚們自己組個圈子喝酒呢。

被太宰春臺這麼一問,他倒是先懵了。

“劉君,請問貴國松江、寧波等地的稻米,多少錢一石?”

“呃……約莫一兩七八一石?大約一兩四五以上浮動,若荒年二兩三兩五兩,若豐年一兩二三?天朝的石和日本的石不太一樣,大約五石折日本兩石?但松江那邊的米價,是以精米算的。同樣按照你們這裡一石的容量,精米是320斤,糙米的話,也就只有280到300斤了。天朝那邊一石,精米120斤,糙米110斤多一些吧?”

兩邊的貨幣單位不同,太宰春臺對此有所瞭解,內心算了一下,不管是用銀的關西還是用金的關東,除了享保饑荒之前的通貨緊縮期,這米價還是比大順那邊要低。

開戰之前,下關米交易所裡,一石米的價格約爲50戔。

因爲之前爲了應對通貨緊縮的鑄幣改革,含銀量從正德錢的含銀量80%降到了45%左右。

這算下來,1戔是3.75克,50戔再折算一下新錢的含銀量,按照大順的石米重量和庫平銀來算,大約是折算9錢庫平銀一天朝石米。

這肯定是比大順這邊的米價便宜的,固然要考慮松江等地物價較高的緣故,但太宰春臺估摸着應該也不會浮動太大,只要不是災年,當在1.5兩到2兩之間浮動。

算清楚了這個賬目,太宰春臺給劉鈺鞠了一躬道:“若如此,劉君實又救了日本一次。上一次甘薯救荒之事,雖是將軍推廣,但若無劉君送來數船甘薯爲種、又有《甘薯救荒書》爲術,則饑荒要恐波及百萬人。”

“我曾想過中華常平倉、平糶法,以此穩定日本之米價。穀賤傷農,傷士,士、農,日本之本也,不可傷及。”

“只是我欲效仿王荊公有常平、平糶、市易、青苗諸法,奈何人微言輕,又有狷狂之名,無人肯用。”

“如今開埠,兩國之間互通有無。這常平倉建不起來,兩國倒是可以互爲常平倉,均衡米價,不使士、農因米賤而傷。”

太宰春臺也是滿腔憤懣,如今年近六十,一腔政治抱負無處施展。日本連個常平倉和平糶法都沒有,米價漲的時候嚇人、落的時候驚人。

奔走數年,沒有一個人聽他的“常平倉”、“平糶法”、“市易法”、“青苗法”之類的嘮叨,都覺得聽起來很好,但是自己一藩之內搞又有什麼用?

各藩的大米都是商品化的,要拿到下關、大阪等大米交易所裡賣掉以補貼財政的,這事兒得幕府出面。

否則的話,本藩建了常平倉,又擋不住其餘藩的米入場,根本沒用。

但幕府的官方儒學意識形態,是朱子學,幕府將軍倒是聽說過太宰春臺的名頭,這一次也徵召了他,但之前可並不想用這個非朱子學的儒生。

既然常平、平糶之類的辦法沒得用,太宰春臺在詢問了大順的物價之後,就認爲開關開埠是一件好事了。

雖然他有一定的經濟思想,但仍舊在封建制的框框下思索,仍舊認可武士和農民的穩定是第一位的。不反對經商買賣,但認爲農業仍舊爲萬物之本。

日本若能出口大米,作爲壓艙石,至少可以逐漸拉平到和大順近似的米價。從9錢庫平銀漲到一兩四五,武士和農民的生活都會大爲改善。

劉鈺之前看過他之前寫的書,覺得雖然侷限性很大,但此時能有經濟的眼光亦算是難得了。

而且就日本的儒學界而言,當初和他爭論、互噴過的大佬,基本上都死了。後生們還沒成長起來,如今在日本這邊嘴炮最能打的就是這位了。

基本上就這個時代而言,在經濟學的見解上,此人亦算是當今日本的第一人。

即便一些經濟理論想法有些侷限,但也比只能修修補補的那羣人強。

如果這個人對經濟的看法都基本符合劉鈺壓榨日本的預期,看不出其中的大問題,那麼基本上也就穩了。

有心看看他對開埠之後經濟的看法,便笑道:“我亦有此意。兩國互爲常平倉之說,正是天朝日後宗藩體系的仁政之舉。”

“米賤傷農,此事不可不察。米過貴,也更傷百姓。需得讓米價達成一個均衡的值,那才最好。”

“春臺先生對開埠一事,是看好的方向多?還是看差的方向多呢?”

太宰春臺早就考慮過此事,亦道:“總的來說,我覺得開埠還是好的。”

“凡治國之道,務要使米貴而物賤。米貴,則士、農方有餘錢,購買貨物;物賤,士、農購買的貨物就越多,也就越能夠促進工商的發展。”

“大國貨物,想來價不高。若大國產、日本也產,必要價低方可能入港售賣。如今,日本的物價也會降低。”

“而稻米,大國米價貴約一倍,正可帶動日本米價上漲。米價上漲,則士、農餘錢便多。這是好事。”

“米貴物賤,方爲日本之未來。”

這話如果放在後世,肯定會被人罵一通,覺得完全狗屁不通,怎麼可能糧食價格暴漲反而是好事?怎麼可能會出現糧價高、而其餘物價低的情況?

但這個時代,哪怕六十年後英國圍繞《穀物法》的大辯論,這種想法依舊是主流想法。

可以說是腦子問題。

也可以說是屁股問題。

雖然形式上和幾十年後英國《穀物法》不同,但本質上區別不大。

形式上,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導致糧價飛昇,所以本土地主和貴族們,施壓要求不能進口,以保證他們的利益。

日本此時,工業革命的影兒還看不到的,也正因爲工業革命沒影,所以糧價太低,也所以本土的地主和貴族們,認爲出口糧食是好事,以保證糧價,從而保證他們的利益。

劉鈺可以理解他們的屁股,卻對那句“米貴物賤”有些不解,便追問了一下。

太宰春臺也是有心解釋清楚,遂道:“米貴之好處,惠及士農工商,非只於士、農。”

“若米貴,不知士農餘利頗多,商人的僱工,爲了保證他們可以買得起米生活,以金銀論,是不是給他們的薪水就高了呢?”

“而開埠之後,貨物涌入,大國貨物便宜。伴隨米價上漲,士農自不必提,而爲商人勞作者,因爲金銀薪水提升了,刨除掉買米的錢,就算和以前剩餘的錢一樣。但因爲大國貨物涌入,米糧之外的物價降低,同樣的錢,他們不也一樣可以買更多的東西嗎?”

“這難道不是仁政嗎?”

劉鈺費勁吧啦地理解了一陣,恍然大悟,心道原來是這麼個邏輯?怪不得自己一直不能理解東邊也喊“米貴物賤有利百姓”、西邊也論“米貴物賤有利貧民”,原來在這呢……

若完全不考慮工業的發展,完全不考慮同行業鄰國進出口的激烈競爭,這似乎……確實有些道理。

大致的邏輯,是說以金銀作爲世界貨幣,糧價越高,意味着僱傭的人就必須開更多的工資,以摺合和之前相同的糧食。如此,鄰國因爲糧價低,所以生產的商品的成本也低,金銀也就能買更多的鄰國低價商品,有助於改善底層的生活?

理順了這裡面的邏輯,劉鈺開心極了,連連點頭,心道妥了,我寫封推薦信,保準你和阿部正福相見恨晚。

…………

PS:PS:關於重商主義的一些觀點,並不是太宰春臺的思想,而是太宰春臺其師侄的想法。便於時代,移花接木,可以理解爲長崎貿易在劉鈺“信牌數量不變船變大”政策、以及大順廢棄朱子學、還未完全立起來的功利學東渡影響下的蝴蝶效應反饋。還有個很尷尬的地方,前幾章算物價米價的時候,小數點算錯了一位,尷尬。

(本章完)

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054章 站臺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030章 氛圍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322章 五月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0章 找茬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13章 小人哉第215章 海軍部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84章 備戰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63章 軍歌第215章 海軍部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542章 惡毒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579章 廢物第395章 樞密院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84章 請別死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324章 冒犯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09章 變臉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選擇第1164章 備戰(三)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499章 洗頭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167章 備戰(六)第100章 槍和槍第27章 臨行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497章 急躁第545章 難題第40章 野心第9章 翻譯問題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9章 翻譯問題第420章 奇襲第935章 綁定(上)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338章 下心毒第781章 談定第48章 不可抗力第314章 綁定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5章 居高臨下
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054章 站臺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030章 氛圍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322章 五月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0章 找茬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13章 小人哉第215章 海軍部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84章 備戰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63章 軍歌第215章 海軍部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542章 惡毒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579章 廢物第395章 樞密院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84章 請別死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324章 冒犯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09章 變臉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選擇第1164章 備戰(三)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499章 洗頭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167章 備戰(六)第100章 槍和槍第27章 臨行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497章 急躁第545章 難題第40章 野心第9章 翻譯問題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9章 翻譯問題第420章 奇襲第935章 綁定(上)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338章 下心毒第781章 談定第48章 不可抗力第314章 綁定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5章 居高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