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惡毒

第542章 惡毒

巴達維亞城中的近萬華人,永遠不會知道這一年對他們的意義了,更不會知道可悲的人性會怎樣經不起誘惑,一個一起吃飯喝酒的鄰居,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棍子打死自己,只爲了一頭豬。

城裡的近萬華人也不會知道,原本歷史上,拉桿子起事的那羣人,反倒存活率更高一些。

有跑到山區的、有去婆羅洲成事的,也有繼續鬥爭掀起華人和爪哇聯合大起義的。

從巴達維亞轉戰中爪哇、東爪哇,堅持鬥爭到三年後,荷蘭發現沒有華人巴達維亞就是一座死城,不得不又重新引入華人。

最終起義軍的許多人存活了下來,在東爪哇紮根。

而城內觀望的、聽從甲必丹命令的、關閉門窗不出來的,卻幾乎被屠戮殆盡。

事後,一些城內倖存的人,恨極了城外的起義者,認爲如果不是他們起義,自己也不會被屠殺。

或者,逃回廣東的一個名叫林恆泰的商人,評價道:“對此應該負責的,是巴達維亞的野蠻的總督,而實際上,這種行徑是連荷蘭國王也一定認爲是過分的”。哪怕經歷了這樣的事,依舊想着的是“皇帝國王是好的、底下的貪官污吏壞官是壞的”。

然而,林恆泰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這時候荷蘭,根本沒有國王。巴達維亞也不是荷蘭的,而是公司財產。

以死鬥爭則生、怕死妥協則死,現實就是這樣殘酷。

就像是那個德國木匠史瓦茲的回憶裡的那支槍的主人,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還想着做個良民、保存自己的家業,手裡有槍,卻最終被人用搗米杵打死。

而城外那羣烏衫黨、無褲漢,褲子都穿不起,拿着竹片、殺豬刀、糖廠的工具、耙子,甚至槍都沒有幾支,卻轉戰爪哇,最終活了大半。

起義開始時最大的一場傷亡,還是10月8號,冒死攻打巴達維亞城門,樸素情感下想要拯救城中的同胞時死傷的。

而城內的有居留證的同胞,則在那天晚上激戰的時候,聽從甲必丹的命令閉門不出,直到第二天晚上荷蘭人打退了攻打城門的起義軍、10月9號晚上大屠殺開始。

即便是最高等的華人,命運也差不多。連富光的產業被搶劫和沒收、媳婦孃家人花錢賄賂沒有流放到開普敦,而是流放到了安汶;三個早早向總督報告華人可能造反的華人雷珍蘭,死了兩個,一個以莫須有“諒甲必丹應知糖廠之事”咬了連富光,成了新的甲必丹。

只是這一切悲劇,此時已經不會發生了。

於是一場悲劇,變成了一場鬧劇。

反抗的核心力量出走,在火山聚義起事,沒有連片連天,卻連杏黃色的大旗都不敢掛。

反抗的支柱力量順從,拿了居留證遠走錫蘭,在那裡開始新的奴工生活。高呼吾皇萬歲,對未來憧憬着期待。

原本最悲慘的、屠殺中死的最多的城內華人,靠着十天的閉門,證明了自己對巴達維亞的重要性,缺了他們巴達維亞就不再是個正常運轉的城市,同時也證明了他們是一羣最聽話的良民,不管巴達維亞歸誰。

於是大順這邊心裡也有底了,朝廷喜歡聽話的人,將來攻下巴達維亞,穩定不是問題。

最富有的甲必丹、雷珍蘭、包稅人們,舉杯相慶。慶賀那些起事的泥腿子,被朝廷也認證爲“冥頑不靈”、不再是“官逼民反”;慶賀城外的那些不安定因素的奴工,遠走錫蘭,不會牽連和威脅到他們了。

…………

此時此刻,城外。

成羣結隊的奴工,從香料種植園、糖廠、甘蔗園裡被驅趕出來。

承包者驅使他們走到門口,在荷蘭火槍兵和大順火槍兵的監視下,統計姓名、祖籍、何時來的巴達維亞等等事項。

很多荷蘭人心知肚明,這些奴工都是承包者用各種手段,悄悄運來的。自上而下,都收了錢、疏通了關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巴達維亞郊外的華人數量居然有這麼多。

好在此時此刻,這些人不再是威脅。

而是每一個人頭,意味着三年六個銀幣的人頭稅,一旦統計出了數量,大順那邊會直接給現錢。

雖然會把錢給到華人手裡,但給到華人手裡,在荷蘭人看來,這更好。

到了錫蘭,就有僞造數量的機會,一千人只說死了一半、船沉了一半,6000個銀幣走公賬的,留個2000就夠了,剩下那些人不需要發正式的、需要做賬的居留證,讓他們留在錫蘭就是了。

至於中途扔海里,荷蘭人此時已經不做考慮。

大順這邊明確表示,樞密院會派人跟着,而且讓荷蘭人放心,派來的人許多都是海軍出身,絕對不暈船。

到了錫蘭那邊,樞密院也會在那裡建立一個僑民部門,“幫助”東印度公司度過移民前期的混亂。

爲何不是外交部出面,因爲史世用這一次來,也傳達了另一個消息。

荷蘭東印度公司沒有資格與大順的外交部交流,大順就算再放下天朝身段平等外交,也不可能去和荷蘭下屬的一個公司平等外交。以後東印度公司與大順打交道的部門,是樞密院。

糖廠門外的高地上,陪在史世用身邊的瓦爾克尼爾看着手中數字不斷增加的統計名單,心有餘悸。

他知道巴達維亞欺上瞞下,歷任總督……當然也包括他在內,都琢磨着怎麼摟錢,肯定會有大量的沒有居留證的華人。

可卻也真沒想到,華人的數量竟會有這麼多。

所有人都知道,承包糖廠和香料種植園、或者莊園的承包者,樂於使用華人奴工,因爲可以用“敢鬧事就向荷蘭告發你沒有居留證”爲理由,壓低工資,省下人頭稅。

可這數量,着實太大。

心有餘悸,也是因爲如果沒有大順出面,這羣人真的全員參與暴動,只怕就是一場不可收拾的局面。

此時此刻,他真的很感激大順朝廷。

現在,對華貿易沒有影響、巴達維亞的“多餘”華人問題也解決了,他這個總督總算是坐穩了。

這裡面的根源問題,瓦爾克尼爾心裡很清楚,是荷蘭壟斷,把糖價壓的太低、以及拉屎都要交稅的政策。但他卻當着史世用的面,咒罵這些承包糖廠的商人。

“特使先生,連我這個總督都不知道,原來他們隱藏了這麼多的非法人口。這些奸商,逃避僱工的人頭稅。我想,貴國也一定有類似的人羣。或許是土地主、或許是商人。”

“總之,這些人敗壞的道德,是一切混亂的根源。他們的欺瞞,差一點導致了巴達維亞的毀滅。這種事,我們是要嚴肅處理的。”

“但請特使先生放心,他們移居錫蘭之後,絕對不會受到這樣的悲慘的待遇。至少,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好一些。公司也會履行自己的承諾,等到服役時間一到,我們會分配給他們土地以謀生的。”

史世用心想這道德敗壞怕是必然的。

誰交人頭稅誰就要破產、誰不低價用奴工誰就還不起高利貸,你做好人你就要破產,最後上來的肯定都是壞人。說到底,不還是你們公司的法度制政有問題?

“總督閣下,如果你們稍微擡高一些蔗糖的價格,也未必如此吧?我可是聽很多人向我抱怨,說貴公司收價太低,又不準私人轉賣。”

瓦爾克尼爾絲毫沒有尷尬,笑道:“特使先生,就算公司提高了糖的收購價,這些承包者就會多發工資了嗎?況且,這裡面的根源,也和貴國息息相關。如果貴國不攻打日本,並且強迫日本斷絕與公司的貿易,今年蔗糖的收購價是可以提高一些的。您在日本多年,應該知道公司每年會運往日本很多的蔗糖,而且日本人喜歡糖,他們也不會種甘蔗。”

“特使先生,如今和從前不一樣了。帆船將整個世界聯繫到了一起。貴國對日本的一場戰爭,可能會引起數萬裡之外的巴達維亞的唐人糖廠僱工無法生存。”

“整個這件事,並非全是本公司的責任。希望特使先生轉告你們的大皇帝陛下,不要輕易做出改變。任何的改變,都可能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沒有人可以預測經濟,也沒有人可以預測到任何改變對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

史世用不置可否,瓦爾克尼爾深吸一口氣,說出了最惡毒的一段話。

“我聽說,貴國正在興辦各種手工業工廠。而且我從甲必丹那裡聽說,貴國最喜歡的是借鑑歷史。我希望,巴達維亞的事,貴國也能有所借鑑。”

“興辦手工業,是一把雙刃劍。任何一場意外、天災、戰爭、減產、市場變動,都可能導致從業者無以謀生。而這些無以謀生的從業者,將是混亂與暴動的根源。”

“東印度公司擁有從歐羅巴到波斯、再到爪哇、日本的廣袤市場。在面對一場意外的時候,依舊差一點造成這麼大的混亂,甚至無法保證幾萬華人的就業。貴國如果興辦工廠,是否能夠保證永遠不會出現任何的意外、導致產業破產、從業僱工失業呢?”

“這些人,失業後會反對巴達維亞。那麼,如果在貴國,他們難道不會反對朝廷和皇帝嗎?”

“貴國如果想要穩定,還是不要興辦工業了。有個叫科爾貝爾的法國人,他是法國的戶部尚書,曾說過:稅收就像是拔鵝毛,拔更多的毛而不讓鵝吃痛而叫。”

“我聽甲必丹說過,貴國有鹽鐵專營的政策,這就是一個極好的拔鵝毛的方法。貴國擁有廣闊的土地、人口,如果公司也擁有這樣的人口和土地,也不會選擇商業和貿易,只要收消費稅就夠了。興辦手工業,對貴國而言,有弊無利,甚至可能會引發一場場的叛亂。”

“幾年前,你們的松江、蘇州,不是就爆發過織工的齊行叫歇罷工嗎?相對於從他們身上收到的利益,或許,防備他們反叛要花更多的錢。或者,您認爲貴國的產業主,會講良心、道德嗎?”

“請一定將我的話,轉告給貴國的大皇帝陛下。請借鑑巴達維亞的教訓。我衷心希望貴國穩定,因爲明末時候貴國大亂,嚴重影響了公司利益,不得不去日本購買他們的劣質瓷器和茶葉。只要保持茶葉、絲綢和瓷器的生產,就足夠了。我的話,是真心爲了貴國好。”

(本章完)

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66章 認可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255章 兩制第358章 實封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92章 欽定?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177章 機遇期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239章 教改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411章 出奇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441章 分歧(七)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587章 不平等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225章 開戰(四)第857章 決心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419章 絕望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381章 臚音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3章 出事了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156章 新思維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60章 思維差異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38章 良家子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451章 “帝”(三)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76章 十三張第1164章 備戰(三)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38章 良家子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207章 守成第423章 勸說
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66章 認可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255章 兩制第358章 實封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92章 欽定?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177章 機遇期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239章 教改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411章 出奇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441章 分歧(七)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587章 不平等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225章 開戰(四)第857章 決心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419章 絕望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381章 臚音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3章 出事了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156章 新思維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60章 思維差異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38章 良家子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451章 “帝”(三)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76章 十三張第1164章 備戰(三)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38章 良家子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207章 守成第423章 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