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

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哪國的矛盾都不少,大順內部的問題更多,類似的問題也很快就會出現。

但好在這一次對歐戰爭,出錢的是得益者,支持戰爭的其實也類似於英國的輝格黨——新興貴族和軍事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組合,他們可以適當地放棄一些地租收益,因爲他們有收益率更高的資產。

區別在於,英國的工商業對比農業,輝格黨壓的託利黨喘不動氣;而大順這邊,則是託利黨們壓的輝格黨們只能在帝國邊緣做事,帝國內部依舊是士紳地主的自留地。

好在大順的體量足夠大,對內的稅收效率沒那麼高,也沒有上億的外債和幾乎一年1500萬兩白銀的國債利息。

這些問題壓在已經達到稅收極限的英國身上,很多積壓的矛盾就全炸出來。

打着保衛傳統旗號的鄉紳階層與新興資產階級和矛盾。

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西印度商會和東印度公司的矛盾。

國王黨和世子黨之間的矛盾。

是否要繼續加強與普魯士的聯繫,也就是要漢諾威還是要殖民地的矛盾。

土地稅、消費稅、工商稅、鹽包稅、茶稅糖稅的矛盾——這個稅收問題,看法國的重農學派那一套東西,其實倒是比價容易理解:比如一尺布長了一塊錢,農業僱工也得穿褲子,那這穿褲子的漲價,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爲是土地所有者的支出,按照重農學派的理論最終都會傳遞到土地所有者的身上。

威廉·皮特的情況比較特殊,早期就是世子黨,而且明確表示是英國的反對派,因爲他認爲下院的影響力要麼來自國王支持、要麼來自反政府活動。

在輝格黨寡頭小圈子政治下,威廉·皮特的選擇是對的,因爲正常從政他是進不了決策圈的,這得論資排輩。

但在臺下通過組織反政府活動、做世子黨,反而非常容易拿到足夠的威望。

故而,早些年,威廉·皮特是作爲一面“反輝格黨、反國王、反德國利益大於英國、反土地稅”的一面旗幟的。

喬治二世諷刺他爲“愛國娃娃”,因爲皮特老是批判喬治二世保德國不保大英。

而他們的圈子,則自稱爲“小愛國者”,“真正的愛國者”,“讓英國再次偉大”,“愛國者黨”。

丘吉爾公爵的老婆,在臨死前,欽點了威廉·皮特,作爲正統英國政治人物的代言人,將丘吉爾公爵的遺產拿出了一部分錢和一大塊地產莊園,給了威廉·皮特。

錢其實倒是不多,一年三萬兩白銀的年金,但這是一面旗幟,一面老公爵派對他的認可的旗幟。

在丘吉爾公爵的遺孀欽點了威廉·皮特後,更多的“英國正統愛國者派”的貴族們,便開始了對他的支持。

但是,支持是有限度的。

同樣還是老馬的評價:

【力圖保持自己世襲的寡頭政權乃是輝格主義的唯一特徵。】

【至於除此以外輝格黨有時也加以維護的那些利益和原則,並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工商業階級的發展即資產階級的發展強加於它的。就像1688年以後輝格黨和當時擁有極大權勢的金融巨頭聯合起來一樣……是把託利黨從政府職位趕走的最可靠手段,輝格黨上臺執政,並把同政權有關的那一部分勝利果實據爲己有】

【……但是……(每當發展到只有資產階級得利的時候),他們便急忙拉住運動,以便阻止運動繼續發展,同時恢復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正統英國派”,或者說以貴族派爲首的、“開明”的、“真正愛國”的土地地租貴族派們,對威廉·皮特的全球殖民戰略支持;但如今遇到挫折後又反對的原因。

威廉·皮特是狂熱的全球殖民帝國構想家,歷史上,他曾建議,不如連西班牙一起宣了,趁着西班牙還未參戰,集結兵力先把西班牙的運寶船搶了,如果不開戰他就辭職。

他的戰略也非常明確:

消滅作爲大國的法國;剪除法國在海外的屬地,尤其是加勒比海那些盛產食糖的島嶼;把法國趕出印度;在加拿大取而代之。

原因是他認爲,英國的繁榮應建立在貿易之上,貿易帶來財富,而財富又加強了陸軍和海軍的實力,壟斷海洋的貿易,而不是靠那點土地稅,纔是英國的未來之所在。

要弄,就把法國和西班牙都弄死……

但是,英國的保守派的政治家門,不這麼認爲。

打,可以。

削弱法國,當然也可以。

但是,包括歷史上七年戰爭後的對法媾和,實際上英國作爲戰勝國,對法國的條件相當的寬鬆,甚至返還了加勒比海上的產糖島。

不要用後世的眼光去看當時的加拿大,法國人自己都不覺得那很值錢,伏爾泰也說那不過是幾英畝雪。在沒有和大順的貂皮人蔘貿易之前,五個加拿大也不如一個瓜德羅普島。

故而,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在一部分狂熱的自詡爲愛國派的英國人看來,實際上算是“不敗而敗”,給法國的條件太優厚了。

而之所以給法國這麼優厚的代價……倒不是因爲英國的保守派腦子有問題。

而是,因爲英國的保守派很清楚法國的底子有多厚。

一旦割的太狠、壓的太狠,法國人一定會選擇瘋狂報復,拉起來西法反英同盟,拼了老命造軍艦復仇。

而一旦復仇主義在法國興起,百年戰爭留給英國人的記憶,告訴他們底子雄厚的法國一旦瘋了、一旦開始復仇、就是放棄大陸戰略,就是要復仇乾死英國的話,那英國就慘了。

因爲,倫敦的政壇保守派們知道,法國不是英國,法國的耕地面積、人口、以及自給自足的發達的手工業,其內部稅收和迸發的愛國熱情,即便被切斷了貿易、丟了加勒比和北美,一樣可以拉出來一支上十萬的大軍、和一支上百艘軍艦的艦隊。

即便勝利,他們也希望見好就收,不要逼人太甚,真把歐洲逼出來個反英大同盟。

傳統貴族們秉持着英國的地緣政治傳統,當攪屎棍,而不要試圖去當歐洲霸主壟斷海洋,因爲他們確信自己把持不住。

並且,其實目的在大順參戰之前,目的已經基本達到,見好就收,直接和法國和談就完事了。

把法國逼得太狠,又不可能把法國徹底吃掉,那圖啥?圖養出來一個憋着一口氣,準備再打一場七年戰爭報復英國的復仇的法國?

而且,本身,這一次結盟就是腦子有問題。如果不是因爲漢諾威受到普魯士的威脅,非要爲了保漢諾威去舔普魯士,明明可以拉出來一個俄、奧、英三國同盟的。

現在可好,因爲漢諾威,被普魯士拖下水,反英大同盟已經結成。

更可怕的,是亞洲的帝國也跑過來了,亞洲的那個帝國不需要擔心“法國人登陸蘇格蘭直取倫敦”這樣的威脅,他們的底子更厚、土地更多、人口更多,這還怎麼打?

之前梅諾卡島一戰,紐卡斯爾公爵要背鍋,你威廉·皮特藉此機會把他搞下來了。

那現在,印度丟了、直布羅陀被圍、中法聯合艦隊可能登陸蘇格蘭、法國明確拒絕了和談、西班牙參戰……這個鍋,誰來背?

問題在於,現在誰也不肯背這個鍋。

因爲誰也背不動。

也都不想背。

直布羅陀被圍攻,對英國來說,更多的一種象徵意義。

這象徵着,在梅諾卡島事件之後,好容易取得了制海權和戰略主動權的英軍,再一次把戰略主動權易手,送給了中法聯軍。

也意味着,從今以後,不再是英國選擇去打北美、去打加勒比、去打西非。

而是中法可以去打蘇格蘭、去打北美、去打加勒比。

直布羅陀本身,不至關重要,因爲就算直布羅陀丟了,那也不會真正威脅到英國的根基。

但直布羅陀被圍這件事,至關重要,因爲不管中法聯軍是否攻下的直布羅陀,都意味着他們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直布羅陀被攻下,那就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中法聯軍的地中海艦隊、大順從好望角沿着西非海岸的援軍、西班牙海軍、法國的佈雷斯特艦隊,可能會選擇直接登陸英國。

第二種,大順這邊的海軍,會以威廉·皮特的戰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幫助和配合法國與西班牙,在美洲和加勒比西印度地區展開攻擊,攻佔巴巴多斯等產糖的島嶼、幫助法國奪回路易斯堡、向南攻打英國的十三州殖民地等。

第一種情況,那沒什麼可說的。

守。

這一點,英國的貴族階層們,還是能夠做到爲祖國而戰鬥的。因爲他們有恆產,他們本身就是靠土地生活的,當然要保衛他們的祖國和國教。

關鍵是第二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北美殖民地是否要爲英國多出一份力?是否要給予北美殖民地更多的權利,換取他們在那邊,拖住法軍,從而使得法國無法在北美反攻,從而爭取到一個體面的和平?

這裡面,就又不得不涉及到北美殖民地和英國的一些錯綜複雜的關係。

從階級的角度來講,北美的獨立戰爭,其實很複雜,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這裡面,涉及到南方和北方、寡頭的政壇輝格黨和在野的鄉村黨、金融資本和實體工業。

涉及到南方的與英國金融資本綁定的種植園經濟、與英國封建傳統綁定的嫡長子繼承製、涉及到因爲《航海條例》而發展起來的北方的工商業反噬、涉及到北方商人的走私。

以及還涉及到寡頭輝格黨和世子黨、博林布魯克派和議會主權派之前的爭鬥。

這裡面的複雜情況,可以用一個算是一葉知秋的例子來做個解釋。

此時,在倫敦的北美殖民地的名人裡,有一個後來被印在100美元美鈔上的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

他作爲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英法的印第安戰爭爆發之後,就來到了英國。

簡單來說,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思想,算是“世子黨”派。

在北美的獨立戰爭中,富蘭克林“反英國議會,不反英國國王”。

這裡面的問題,就是“英國的主權是歸屬於英國國王?還是歸屬於議會?”

如果英國的主權,歸屬於英國國王,那麼在富蘭克林看來,這是符合英國傳統的“自由”精神的。

即,英美共主,英國有英國的議會、殖民地有殖民地的議會。

包括,在那個著名的《印花稅法案》問題上,富蘭克林也是站“抽象的英國”這一邊的。

但是,和博林布魯克子爵爲了反對輝格黨寡頭政治,而期待一個能夠凌駕於議會之上的真正國王一樣。

掌控議會的人,也就是輝格黨的寡頭集團們,他們的理念是“主權在議會”——這當然比主權在國王、在皇帝手裡,理論上要進步。

但要注意的是一個現實,即實際上議會被牢牢控制在輝格黨的寡頭集團手裡。也就是,由他們這個統治集團的小圈子,來統治英國。

這就出問題了。

如果,主權在英國國王,那麼,英國和北美十三州的關係,是一個爹的兩個兒子。

如果,主權在議會,並且議會由輝格黨寡頭們控制,那麼……北美十三州並沒有在這個議會中有席位。

話句話說,英國和北美十三州的關係,就是英國議會,統治着北美十三州,是父子關係,是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

再明確點說,甚至可能有些拗口——後世的北美戰爭,在富蘭克林的角度看來——【不是在反對英國國王,恰恰是爲了恢復英國國王的主權】。

類似的道理,可以類比於朝鮮國和大順。

朝鮮國的主權,在大順天子的手裡,但是不在大順六政府的手裡。

如果天朝被侵略者攻擊,那麼朝鮮國想要開國、貿易、割地、租借等,必須要由天子許可,朝鮮國王無權開國、無權給予殖民者租界——按照西方那一套東西,就是這樣的,這也是爲什麼《馬關條約》的第一條,是朝鮮之獨立,而不是別的。

反過來,如果朝鮮國的主權,在大順的政府手裡,但朝鮮國的讀書人卻有沒有科舉入閣爲官之資格,那麼朝鮮國的士大夫反不反?

按照富蘭克林這一套主權問題的邏輯,大致是這樣的。

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富蘭克林的出身問題。

他出身在賓夕法尼亞。

賓夕法尼亞,沒有總督。

賓夕法尼亞,原本是荷蘭人,被英國人搶走之後,是約克公爵的領地,之後約克公爵繼承王位併入王室領地,而後來查理二世復辟的時候,借了海軍元帥威廉·賓大約50000兩銀子,之後算是還債,把這塊地給了威廉·賓。

意譯的話,就是“賓家族的一大片林地”。

所以,賓夕法尼亞是沒有總督的,因爲這裡名義上是私人領地。

而富蘭克林這一次來英國,除了作爲之前在英法印第安戰爭中出力最多的北美代表外,還有個重要目的。

那就是,請求“將賓夕法尼亞的主權,歸於國王”。

說白了,就是個所有權問題。

即,把賓夕法尼亞從“Proprietary Colony”,變爲“Royal colony”。

把私有土地,變成國有土地——私有、國有、全民所有,這裡面的區別,自不必提。

因爲主權在國王,所以,變爲國有土地後,那麼這塊地的性質,就是“Royal colony”了,王室殖民地、王室主權地。

因爲主權在君,所以,王室殖民地,在國之主權在君主的情況下,即爲國有土地。

十三州的《獨立之宣言》裡,絕對是沒提私有財產權的。

故而說,此時已經是“敕封北美郵政部長”的富蘭克林,此時在倫敦,對於直布羅陀被圍攻問題、威廉·皮特的政策問題、以及北美十三州問題、新老王交替問題、英國傳統派勢力和新興資產階級勢力之間的鬥爭,肯定是要表態的。

或者說,他作爲北美爲英國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在中法聯軍有可能在攻下直布羅陀之後,侵襲北美的問題,是必須要拿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的。

因爲……

很明顯,一個嚴格禁絕天主教的中華帝國,是不太可能閒的吊疼,非要登陸英國扶植天主教改宗的。

這不是說就可以斷定,大順一定不會和法國西班牙一起登陸英國。

因爲,法國的那一套漢諾威是卵兒蛋的理論,放在英國本土也一樣適用:如果能登陸英國,豈不是更直接地掐住了卵兒蛋?到時候談條件就是唄?

而是說,因爲大順這幾年乾的走私買賣乾的有點大,而英國這邊爲了和法國爭鬥,實際上對於北美的管控很鬆,這就導致英國這邊必須要小心另一個問題。

大順這邊,是不是盯上了北美市場這塊肥肉?

會不會和北美的本地派、北方商人們合作,鼓動他們自由貿易?

保衛英國本土,指望不上北美十三州的人。

可是,如果本土守住了,十三州丟了、加勒比丟了,英國也會元氣大傷,這是保守派也不願意看到的,他們還想指望着羊毛貿易提升地租呢。

這種情況下,作爲北美親英派的代表人物,富蘭克林需要在這場由直布羅陀圍攻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中,做一個表態、提一些建議。

即,在海軍主力不得不死守海峽的情況下,如果大順這邊的目的,是擴大走私和控制貿易、煽動殖民地搞自由貿易等,北美十三州是否要爲英國貢獻更多的錢、糧食、士兵……以及軍事義務?

以抗衡中法聯軍在攻下直布羅陀後,必然加大的在北美方向的壓力?

至於直布羅陀……已經不必考慮了,根本不救。

(本章完)

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49章 坐莊(上)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861章 哄一鬨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024章 割裂(二)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231章 開戰(十)第1028章 割裂(六)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88章 對策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7章 入吾彀中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1169章 備戰(八)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708章 海戰(六)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680章 隱喻(上)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40章 野心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26章 錯覺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59章 四兄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938章 笑話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423章 勸說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1437章 分歧(三)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725章 殺心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39章 心思不純
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49章 坐莊(上)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861章 哄一鬨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024章 割裂(二)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231章 開戰(十)第1028章 割裂(六)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88章 對策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7章 入吾彀中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1169章 備戰(八)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708章 海戰(六)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680章 隱喻(上)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40章 野心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26章 錯覺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59章 四兄弟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938章 笑話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423章 勸說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1437章 分歧(三)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725章 殺心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39章 心思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