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皇帝的棋子

第50章 皇帝的棋子

現實的真相是殘酷的。

大多數人都有英雄氣,知道了殘酷的真相後依舊勇敢的活下去。

杜鋒也不例外。

年紀雖小,生長的地方也不是京城勳官圈子的大染缸,可這點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仔細考慮了一下劉鈺的話,嘆了口氣,苦笑道:“大人所言極是。無非是賭,賭輸了也沒什麼。如大人所言,我學那些東西是有底子的,應該不難。只是……如今只有個奪炮之功,實在不知道能不能將功抵過。”

劉鈺嘿嘿一笑,屏退了其餘人,就留下他倆。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件事了。出來一場,不立些功,着實對不起咱們走了這麼遠的路。”

“如今這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對我來說倒是夠了,對你們來說卻是不夠。就是不知道你們兩個有沒有膽子,跟我一起再幹一票大的?”

驕勞布圖早知道劉鈺就沒想着這麼回去,聽他一說,詢問道:“大人是要動手端了那個羅剎人的城堡?”

“然。”

“那有什麼不敢的?只是大人需從長計議,若是壞了大事,不但無功,反而有過。若是被羅剎人提前察覺我們有開戰之意……”

“這你放心。我自有打算。”

兩人說完,一起轉頭看着杜鋒。

杜鋒恍然大悟。

他見劉鈺的第一面時候,劉鈺就說過一句話:我又不是你爹,爲什麼要不計後果去幫你?

此時再一想,更覺這話說的極對。

當日奪羅剎人的炮,是個人就能幹,劉大人爲何把那功勞讓給自己?

現在想來,自己之所以有這個面子,那是因爲自己的爹,是翰朵裡衛城的折衝都尉。

這纔是真正的緣由……杜鋒心想,只怕當初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劉大人就惦記上了。

什麼將功折罪,分明是扣着我當人質,用我劫商隊的過錯當價碼,讓我爹用現在的官位甚至是命,和他一起賭一場。

既是要端那個羅剎人的城堡,這點人肯定不夠用。

肯定要動用翰朵裡衛的府兵,然而劉鈺是沒有資格調動的,調動了也沒有人聽,只有自己的爹說話纔好使。

一瞬間,杜鋒之前對世界僅存的那麼點美好的幻想,全部崩塌了。

雖然之前也不咋地,但至少漆黑的天空還有幾顆星星。

似乎勳貴出身能吃苦、什麼都懂一些、不輕視底層士兵的劉鈺,還像是顆黑夜裡亮晶晶的星星。

現在嘛,那顆亮晶晶的星星也蒙上了一層黑布。黑的叫杜鋒不忍直視。

見兩人都盯着他,無奈苦笑許久道:“我願意幹。想必我父親爲了我,也願意幹。”

劉鈺聽杜鋒提到了“父親”,顯然這小子很“上道”,寬慰道:“你且放心。我做事,向來謀而後定。我家裡幾世的公爵都敢拿去賭這一場,你怕什麼?”

杜鋒沒再說什麼,也很識趣地沒有去問劉鈺具體該怎麼辦。

之後的幾天,劉鈺整理了一下自己繪製的地圖,又把從白令手裡搶來的那些仔細對照後,重新畫了幾份。

連帶着這一次順着黑龍江而下的考察報告、各個部落對羅剎的不滿、希望朝貢換取保護等內容,揉在一起寫了第二封奏摺。

這一封奏摺比上一次的字要多得多,夾帶着七八張地圖。

這關係到戰後齊國公和羅剎人的談判,他也不敢耽擱。派了三個人先行回去,沿着驛站把這奏摺送回去,自己則帶着人在後面慢慢的前進。

…………

第二封奏摺出發的時候,皇帝李淦並沒有在京城。

鑾駕已然出了山海關,快要到鐵嶺了。

對外宣稱的,並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接受蒙古諸部的朝覲。跟着皇帝一起的還有孛兒只斤家族的那個被封的圈在京城的王爺、一些京城裡的勳臣武將,以及皇帝的親衛諸軍。

事實上,這就是一場御駕親征。

對皇帝而言,前線的戰鬥怎麼打、怎麼排兵佈陣,那不是他該考慮的。

他沒有趙宋家那麼有自信,欽定陣圖讓前線照做。

他要考慮的,是打了之後該怎麼辦。

輸了怎麼辦?

贏了怎麼辦?

種種考慮之下,這一次御駕親征就有了別樣的味道。

李淦很贊同劉鈺在齊國公面前做的比喻:東北的戰事,就是兩個壯漢彼此拿着羽毛,互相撓癢癢。

這一戰的勝負問題不大。

李淦也沒有想過會失敗,畢竟從幾年前他就開始讓人修建驛站、維護道路、營造船隻。

這一次調集了京營炮兵、老五營的世兵精銳、松花江的府兵輕騎、福建水師的跳幫戰劍盾精兵。

羅剎人最多也就三五千人。

如果這還打不贏,那就不是和羅剎談判邊境的問題了,而是要考慮遷都跑路了……

李淦要考慮的,是打贏之後怎麼辦?

這個打贏,並非是單純的東北戰事,而是東北、西北一系列的戰事。

也就是整個北疆戰事。

整個北疆的戰事就是一體的:準噶爾的崛起導致了喀爾喀蒙古的擔憂、沙俄東擴導致喀爾喀考慮投俄還是投順、大順必須要打敗沙俄證明給蒙古人看這纔是真正的大腿,然後才能西進幫助喀爾喀蒙古毀滅違背的《喀爾喀——瓦剌法典》的背叛者準噶爾,此平叛也。

當皇帝當到這個年代,早就沒有了什麼長生不老藥的幻想,更別提萬世不易的王朝。

李淦所想的,只是自己將來在史書上留的名字。

要做的事太多,要考慮的也太多。

東北羅剎、西北準噶爾一戰打完,少說要準備三五個侯爵、七八個伯爵、十幾個子爵……這還是往少了說。

畢竟立功要受賞,這場連綿不絕的大戰總不能捨得封爵。

考慮到要封爵,李淦就必須要提前佈局。

原本的老勳貴、文臣之間的平衡,會被這一戰徹底打破。

另一個嶄新的、足以打破平衡的力量將要出現,那就是這一戰中將要新封的一堆新貴爵號。

這些新爵,大部分肯定不是老勳貴子弟。

而是這些年在西北、西南逐漸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皇帝分得清什麼是勳貴,什麼是武將,什麼是新貴,什麼是舊貴。

以前明爲例,戚繼光起步就是四品的指揮僉事,世襲的。

但在皇帝眼中,那不叫勳貴。

前朝土木堡後,石亨、焦禮、施聚等邊將,真正封爵,完成了從世襲武將到勳臣最難的一步後,這些武將才能叫勳臣,是爲新貴。

到時候如何處理朝中的平衡;如何在新貴舊貴之間選擇掌軍之人;如何利用舊貴、新貴、文臣之間來唱對臺戲,這纔是李淦要考慮的問題。

前朝的經驗太多,前朝之前的前朝也有很多以史爲鑑的例子。

李淦讀了太多,大致品出了一些道理。

舊貴與國同休,忠誠基本沒有問題,不會閒着沒事幹造反。一旦造反,不用別人,圈子裡的人就會反對,而且造反成本太高。

舊貴可能會在封太子的時候出問題,往往牽扯到下一輩的站隊。如果有太強的,到時候就要除掉。

然而,舊貴們起步就是勳衛,外放就是一方大將,沒在基層鍛鍊過。

靠他們打仗,很可能打出一場土木堡。

靠他們操練京營,更是笑話百出。

畢竟,人和人的差距不大,只是個機率問題。

一個封閉的圈子裡靠投胎的人才數量和能力,終究比不過屍山血海中挑選出來的,更比不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新貴倒也是與國同休,但需要完成一個從邊將到勳貴的轉型——不只是官職品級,而是思維方式、與皇權的妥協藝術、以及下一輩開始在皇帝身邊當勳衛的熟悉感。

新貴不太可能封公爵,如果皇位傳承出現了空子,這些封了伯爵子爵的勳貴,爲什麼不搏一搏、再立新功呢?

和舊貴不同,這些新貴是真的能打,否則也不可能脫穎而出。

調派他們入京,固然會打破平衡,可也確實能夠把京營操練出來。

這就很難取捨。

京營是壓制地方的,需要很強。

但京營如果被新貴掌握,皇帝又不放心,越強越不放心。

老勳貴皇帝倒是放心,但是老勳貴能把京營訓成笑話,又壓不住邊將。

老勳臣一系的,自小就是勳衛,和皇帝算是一起長大。最起碼有那麼點親近的感情,也便於掌握和操控,時間長了大約能夠知道彼此的性子。

新勳臣是純靠戰功打出來的,和皇帝很疏遠,軍中威信又高。

就怕萬一有那麼點心思,不是說謀反,而是皇子站隊這都是大問題。

到時候就免不得要走文臣、宦官、武將三者互相制衡的老路。

然而前朝的教訓告訴李淦,這條路也走不通,走到後期會被人打出屎來。

而純靠文官掌軍、以文御武……且不說舊貴們的反對,軍隊的戰鬥力等等問題。

到時候單單一個文官一家獨大,也是難以掌控,遠不如皇帝玩離岸平衡好操控。

總體考量之後,李淦從老勳臣的年輕一輩中着重培養了幾個。

是騾子是馬牽出去溜溜,希望這些年輕一輩中能夠幾個能打的。

還是靠老勳貴主持京營更放心,戰鬥力是排在忠誠和皇位後面的。

那些新貴最好就不要摻和到京城中的事,等百年之後新貴混成了舊貴,再逐漸入京。

不然新貴入京,皇帝必定會選擇文官和宦官去分權,否則寢食難安,而前朝教訓又讓李淦並不想這麼幹。

可這些老勳貴中的年輕一輩出去歷練,也有問題。

老勳貴們執掌京營久矣,在軍中不說威信吧,最起碼的關係人脈那是盤根錯節。

年輕一輩中歷練一番後,要是真有幾個人才,藉着家裡之前的關係,威信日高,只怕尾大不掉。

思來想去,李淦覺得想要勳貴掌軍,最起碼要有兩個條件。

一則,舊貴裡得有能打的,不能都是廢物。

嫡長子繼承製保證勳貴不能養蠱,要麼期盼着嫡長子裡出個能打的,要麼就只能從勳貴次子裡選出來幾個培養一下。但這個培養,只能是皇帝培養,而不能是勳臣自己去培養——恩在皇帝,不在你爹,你爹是不給你爵位的壞爹。

二來……作爲皇帝,必須要在軍中有足夠的威信,讓自己這個皇帝不再是個空泛的符號。

以此才能放心讓有能力的舊貴子弟掌京營、以新貴在外將邊軍以制衡。以強力的京營壓制邊將、又以邊將新貴威脅京營舊貴。

這就不必派文官分權、宦官監視。

靠皇帝的威信就足夠。

如朱元璋,打出來的,那些勳臣大將,說殺就殺。需要文官制衡、宦官分權嗎?

如朱棣,親征五次,風溼病讓他四肢麻痹、甚至上朝還需要仁宗在旁邊傳話,依舊親征。爲的就是維繫皇帝在軍中的威望,壓住那些戰功卓絕之輩。

之後的宣宗,也是要出兵打仗、多次巡邊的。

不是所謂的繼承祖制,只是因爲這是勳臣掌軍的體制之下,皇帝必須要做的。否則就乾脆杯酒釋兵權讓文官領軍,讓勳貴都當富家翁就好。留着勳貴且還有軍權,皇帝就得親征,即便不斷輸入新的血液爲新貴維繫京營戰鬥力,皇帝也能壓得住。

一直到打出來個土木堡後,皇帝親征的事就成了荒謬事,朝中不可能有人允許了。

之後皇帝在軍中不再有威信;老勳貴又證明了都是一羣廢物;新貴又出過石亨這樣的亂臣;那麼用文臣宦官操控軍隊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總得有人管軍,讓廢物去管?還是讓參有謀反前科的邊將?還是讓宦官文臣——皇帝的腦子一直很清醒,不是所謂被誰忽悠的。

李淦不想走一遍這樣的老路,瓦剌也不再是曾經的那個瓦剌,土木堡應該不至於。

既然這是一場調集了全國精銳的一戰,而且又是兩個壯漢拿着鵝毛互相撓癢癢的一仗,那麼御駕親征就是個很好的選擇。

這一仗打完之後的威信,才能夠在將來不久的西北戰事中再度親征,以此保持。

否則西北戰事一了,一大堆的驕兵悍將,又封了一些侯爵伯爵子爵。可皇帝就是個空泛符號,軍中一點威信都沒有的話……那就等着亂成團吧。

此外,還有借軍勢壓服蒙古,讓蒙古看到這一仗後選擇臣服的想法。親自到前線、到黑龍江上游的草原去一圈,也是極好的。

哪怕不打仗,既然是皇帝,只要上陣走兩圈,那也是威信。

本想着一開戰就直接讓蒙古各部的首領來陣前朝覲,順便觀戰,以軍威恐嚇,使之折服不敢生反叛之心,殺羅剎以儆蒙古。

可是之前收到了劉鈺的那封詳細的奏摺後,李淦有些猶豫……如果強攻一個棱堡真的會死傷慘重、真的打成劉鈺推算的那樣,那還不如不叫蒙古貴族來觀戰,不然可能會適得其反。

(本章完)

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5章 說服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967章 轉正第1117章 傳承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002章 獻禮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97章 風波起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86章 外交訛詐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71章 萌芽第987章 止步(下)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68章 決心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64章 笑與悲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251章 壓力第206章 狠話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552章 理想國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224章 開戰(三)第157章 老婆本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233章 壟斷權第1449章 “帝”(一)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954章 釣魚第187章 開戰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3章 破題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23章 扎心的話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23章 扎心的話第421章 混亂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967章 轉正
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5章 說服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967章 轉正第1117章 傳承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002章 獻禮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97章 風波起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86章 外交訛詐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171章 萌芽第987章 止步(下)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68章 決心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64章 笑與悲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251章 壓力第206章 狠話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552章 理想國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224章 開戰(三)第157章 老婆本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233章 壟斷權第1449章 “帝”(一)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954章 釣魚第187章 開戰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3章 破題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23章 扎心的話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23章 扎心的話第421章 混亂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967章 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