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傳承

第1117章 傳承

趙立本沿着鄉社的小路,快步走着,並沒有心思去看田間幹活的人,因爲他想早點看到家人,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是否還好。

可即便走的如此快,終於還是在一處傳出朗朗讀書聲的茅舍前,停下了腳步。

幾間很簡單的草屋,但卻很不搭地有着相對這裡而言,還算罕見或者昂貴的玻璃窗,或許是爲了讓裡面的孩子讀書的時候光線更亮堂一些。

裡面孩子的讀書聲不斷傳來,趙立本也聽不懂再讀些什麼,但卻駐足聽了一陣。

“如果我家孩子還活着,說不定就在裡面讀書吧?”

這樣想着,又朝茅屋那多看了幾眼,似乎想要從這些咿咿呀呀地讀書聲中,辨別出自己家孩子的聲音。雖然,他自己都忘了,當初自己因爲劉鈺的圈地政策而跑路時候,自家的孩子到底什麼聲音了。

茅屋的前面,是兩個很簡單的木製小門樓,雖然簡陋,卻在氣質上有些書院的樣子了。

上面寫着兩幅對聯,基本上,所有的字趙立本都不認得。

前面一排,是一副有橫批的。

橫批就兩個字。

【通儒】。

上聯是:

【朝廷大政,天下所不能辦,吾門人皆辦之】

下聯是:

【險重繁難,天下所不敢任,吾門人皆任之】

而裡面那座簡單的門樓牌坊上,則是一副沒有橫批的算不上楹聯的學派入世宗旨。

【但抱書入學,便做轉世人,勿爲做世轉人】

【且勇往直前,以我易天下,不以天下易我】

這上面的字,趙立本並不認得。

其實即便他認得,如果不是專門系統學習過儒學的人,至少達到能考舉人的水準,也不能明白,這兩幅楹聯,和他剛纔在鄉社村口聽到的歌謠,竟能在同一處地方共同存在,是多麼詭異的一件事。

內聖、外王。

內心成聖、功利學聖。

明顯能打出腦漿子的東西,在這裡詭異和諧。

因爲,琢磨着要搞“通儒”,要辦天下不能辦之事、任天下不敢任之任的這羣人,目標是把天下的百萬生員,變爲“通儒”,目標是“士”。

而,以歌謠傳道,鄉間紮根傳播六諭道德、愚夫愚婦亦可成聖的,目標是“民”。

當然,更現實的妥協和無奈,是因爲這24萬畝土地,是這兩大學派的人共同出錢搞的。

江蘇改革之後,這還涉及到一個非常“庸俗”、“銅臭味”的產權問題。

現實的產權問題擺在這,誰也不能把對方趕走。

如果是權哲身這種受過系統儒學教育的人,來到鄉社,看到這一幕幕場面,再看到這兩幅楹聯,既能看出來這其中的詭異。

也能明白,顏李學派這羣人,對劉鈺的態度。其態度,簡單地包含在“通儒”這兩個字裡面了。

通儒,是一種願景,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天文地理兵法農學全面發展的“士”階層的願景。

通儒,同時也可以反過來讀,是說天下這些和民生有關的學問,都算是儒學之共通學問。

顏元所認爲的“士”,或者叫“真儒”,是要【生存一日,當爲生民辦事一日】的。

而他所認爲的“德”,要靠技藝,要武能威敵、藝足成事、造福生民、建功立業,方可謂之“德”。

也就還是功利學那一套東西,得做出來事、做出來成績。

這也就是朱熹和陳亮之間的爭端關鍵一環,也是讓最後兩人的爭論無法進行下去的關鍵:

【老兄視漢高帝唐太宗之所爲而察其心,果出於利耶?出於義耶?出於正耶?出於邪耶?若能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正,這是以成敗論是非】

陳亮其實也明白朱熹的意思。

自來,中原都對周邊碾壓。可兩人論戰的時候,已經是靖康恥了。

如果有朝一日,不用儒學的建立了國家、傳世久遠、武功極盛、甚至可能百姓也暫時坐穩了奴隸,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他是得天理之正?是否就要以成敗論是非?

甚至於,功利學發展下去,將來一羣用法、道、墨、兵、霸等學問,甚至壓根不用儒學的一羣人,得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對儒學而言,國家和人民過好了,可是儒學道統就完了。

所以當初朱熹才說,要防陸王心學,但主要是防功利學。

朱子學可以在蒙元、滿清大興,可以在朝鮮、琉球、日本大興。

但真要是功利學這一套東西興起,儒學或許還在,但地位肯定是要下降的,因爲立功、爲民、取利、打仗這些東西,別的學派似更擅長。

如今是大順,那“順祖”之所爲而察其心,果出於利耶?出於義耶?出於正耶?出於邪耶?

以成敗論是非,在“成”的情況下,自然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因爲沒有後遺症。

不像朱、陳論戰的時候,成,很渺茫;敗,倒在眼前。那時候,是萬萬不能以成敗論是非的。

萬一北伐失敗,金人得了天下,甚至傳世久元,那難道就說他得天理之正?到時候,你陳亮負得起這個責任嗎?你這一套事功學,推演下去,不就是說誰強誰正統?如果現在是漢唐,我或許支持你。問題是現在都把杭州做汴州了,我怎麼支持你?別辯了,你懂我也懂,到此爲止,你再來信我就不回了。

現在嘛,是萬萬可以以成敗論是非的。

一片石,或者說荊襄反擊的成敗,決定了功利學能否復興。

大順李家腆着臉非往李唐身上靠的宣傳,決定了道統說會採取哪一種。

這也最終導致戴震在那冊以食辯喻時變裡,隱晦提到的“人之需”,決定了誰纔是正學。既然帝王可需,百姓難道就無需嗎?

這已經撬開了解構儒學神聖性的缺口。

但在此之前,顏李學派的“通儒”理念,實際上也是在大順的影射顯學“管仲”的問題上,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站好了自己的位置。

這是顏李學派對“聖人”這個概念的定義,即,通儒即聖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是聖人。

聖人是可以追的。如同大順認爲三代是可以追的,只要“考試”合格。

正所謂【學者,學作聖人者也。人須知,聖人是我也做得。不能做聖,不敢做聖,是無志也!】

這個,問題倒不是太大。

主要還是一個現實問題。

聖人是“通儒”。

可凡人、普通人,做不到“通儒”怎麼辦呢?

一派認爲,要修德。

一派認爲,愚夫愚婦悟了就成聖,聖道就在日用之中。

顏李學派則認爲,通儒是最高水平,而通儒之下,按照水平不同分爲甲乙丙丁等級的儒生。

關鍵還是在“藝”,不是說不重視德,而是“德”需要在功中體現,而藝是功的基礎。

如果你可以,那你做通儒。

如果你通不了,可以從幾十門專業裡選一門。

如果你連獨立精通一門都做不到,沒事,好比紅白事。你覺得同時會紅白事學不懂,沒關係,你學白事兒、張三學紅事,這總是能學會的吧?

同理,鑄鐵,你不能一個人鑄鐵。沒事,你學翻砂、張三學做模、李四學退火、王五學鼓風……

шωш⊕Tтkд n⊕C〇 只要你學的東西,能夠利濟蒼生,你就算是儒了。

那麼,“管仲”,便不再是仁不仁的問題啦。

而是管仲雖然不是“通儒”,但可以算作甲等儒;王安石用申商之術,肯定也不是“通儒”,但也可以算作甲等儒。

興國公雖然不懂經典,距離通儒遠了去了,而且德行有問題,但“乙等儒”是沒問題的。

而這,也就出大問題了。

其實早在大順開國之初,顏李學派的想法,就已經被很多人攻訐了。

這是儒學自身哲學邏輯的問題,顏李學派這一套東西,按照儒學的邏輯,實際上是在做無用功。

而且,有一個專有名詞。

叫“格物是爲了格物”。

但按照儒學正統的哲學理念,格物的目的,格物致知。

是需要和儒家經典相印證的。否則,你這根本就不是儒學,也實在格物致知,而是格物爲了格物。

好比數學,如果研究數學的目的是爲了研究數學,那麼數學就不再是六藝裡的“數”,這就是格物是爲了格物。

而顏元自己,也說,學習躬行經濟,儒本業也。舍躬行經濟之本業,而張口經書、閉口經書,宋明之儒也,非唐虞三代之儒也。

經書稍微讀讀就行,關鍵是在實踐中,領會儒學的真正含義。

所以,顏李學派,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帶有病根。

要麼,冒天下之大不韙,說自己不是儒學,不用儒學的體系。那麼,承認自己不是儒學,那麼也就沒有“格物是爲格物”的困境了。

要麼,非要說自己是“真儒”,別人都是假儒,也就別怪人家說你們學派是“格物是爲了格物,壓根不是爲了致知”。

實際上,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顏李學派的哲學,確實是有問題的。

實踐,重藝,怎麼能格出來道?這些知,又怎麼從經典中印證?

這也是爲什麼顧炎武開創的考據學興起的原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聖經”上。

說到底,問題還是,儒家到底是幹什麼的?

是像顏元說的,是爲了“生存一日,當爲生民辦事一日”,是爲了躬行經濟的嗎?

顯然不是,這是明顯的異端想法,怎麼配稱儒學?

既然不是,那麼你格物不去映照經典,那不就是格物是爲了格物嗎?

就如同此時如何評價劉鈺,和顏元同時代的大儒,張伯行,就預言過。

說你顏習齋的學問,是霸學,是殺人之學。

按你說的,假如一個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而日取六藝學問,農兵工商,算數天文,自早迄暮。世人攻訐,他卻不休,曰:吾格物也,此大學入門之道。

有是理乎?

這不是扯淡嗎?你學算數天文、農兵工商、六藝學問,算個屁的儒生啊,你連大學之道的門都摸錯了,怎麼能算儒生呢?

格物致知的結論,必須從儒家經典中衍出,又必須印證與儒家經典的考證,否則便毫無根據。

就你們這學派,繼續搞下去,肯定要走向異端,是“禍亂天下之學”。

(本章完)

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94章 卸力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780章 抓與放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379章 四宗罪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1231章 開戰(十)第209章 變臉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794章 憧憬(下)第862章 好事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80章 開個小洞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950章 夢魘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83章 變陣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045章 平衡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278章 夷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001章 缺陷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71章 萌芽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861章 哄一鬨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339章 取義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055章 小麻煩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5章 落後第97章 風波起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572章 藍狗子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597章 下西洋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
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94章 卸力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780章 抓與放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379章 四宗罪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1231章 開戰(十)第209章 變臉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794章 憧憬(下)第862章 好事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80章 開個小洞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950章 夢魘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83章 變陣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045章 平衡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278章 夷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001章 缺陷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71章 萌芽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861章 哄一鬨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339章 取義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055章 小麻煩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5章 落後第97章 風波起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572章 藍狗子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597章 下西洋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