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混亂 曙光

第87章 混亂 曙光

色楞格河畔脣槍舌劍爾虞我詐之時,齊國公的奏摺也已經加急飛奔回了京城。

大軍還沒有全部撤回,皇帝和一干重臣已經先行回京。

北方大勝的消息已經傳遍,雖然還沒有徹底結束,還不到告太廟的時候,皇帝藉機吹噓自己指揮若定破堡的事,已然人盡皆知。

一時間馬屁四起,李淦說不出的受用,更爲在意的軍中威望也是大漲了一波。

齊國公的急奏一到,上面固然說內帑密約,但這種事也不可能不和諸臣商議。

禁城天佑殿,大順天佑殿軍國平章事或是加同平章事的閣臣們賜座。

軍國平章事,聽起來彷彿宰相,着實霸氣,但實際上距離宰相還差了十條街。

前朝內閣閣臣就自己說過,所謂閣臣首輔,不過是上借帝君之威、下侵諸曹之權,實則不過一秘書耳。

大順開國時候的第一批平章軍國事們叛的叛、死的死,實無開府之能。到如今幾經變革,權責漸漸明確平衡。

爲了控制官員選拔,把吏部文選司從吏政府中剝離升格爲文諭院,又增添了一些其餘部門隸屬於天佑殿。

天佑殿實際上比前朝內閣多了一些監察權和人事權,不過平章軍國事們又不兼六政府之首,也無直接控制權,天佑殿的實際頭目還是皇帝。

如今朝廷天佑殿內,連帶加銜的平章軍國事一共六位。

一個是勳貴出身,加權將軍;一個是武德宮魁首出身。

剩下四人,都是科舉出來的。

但這四個人又是不同的學派,互相之間都看不順眼,至少看起來在皇帝面前是互相看不順眼的。

大順官方意圖推行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作爲官方意識。

但理學心學傳承日久,加之明末的思想混亂,如今還處在一個“破而未立”的階段。

批判理學的多了,可是卻還沒有一位真正的如同王陽明那樣的大儒破而後立。

大順太祖西安建制的時候,東林五虎將之一的惠世揚主持了廢八股而專取策論的考試,選拔了不少人才。

等到高一功復京城、李來亨定江南後,大順的第一場正規殿試的策論,標誌着新朝的風向。

策論題目選自《論語》,也很簡單。

“管仲非仁者與?”

策論題目一出,那些嗅覺敏感的士林大族立刻嗅到了風向。

這新朝,是要外王,而非內聖啊,甚至品出來一絲霸道的滋味。

明末之亂,整個江南的儒學風氣都產生了種種反思和變革。

效伯夷叔齊,自然不食周粟。

子孫後代可以當官,自己卻是不幹的,這是傳統氣節。文丞相也不妨礙親族兄長子侄投元啊,只要自己爲前朝盡忠就是了。

又不做官,又要爲前朝盡忠,自然要把明末爲什麼混成這個慘樣思索一番。

總得有人出來背鍋。

衍聖公府都因爲剃髮被降格到了奉祀侯,要是後人不背鍋,那孔夫子可就要背鍋了。

於是王陽明就先把這個大鍋背了起來。

一時間對他的評價,簡直可以和王安石相提並論了。

和王安石相提並論,在宋明時節,那基本上就是說這人禍亂天下了。

王夫之、顧炎武等人,對於明末文人“空談心性、不幹正事”的行爲深惡痛絕,以爲此是明末亂局的根源。

顧炎武說的還客氣的,說以一個人改變天下的風氣,宋時有王安石的新學,今有王陽明的良知。想要撥亂世反諸正,只能待後來人了。

王夫之直接不客氣,稱呼王陽明爲“江左王氏”,說他陽儒陰佛、誣聖邪說。要對明末士大夫不幹正事、整天想着悟道成聖負責。

王安石的評價,一直都是人品過硬、才能過硬,但是帶壞了風氣。這些人化用此事讓王陽明背鍋,一脈相承,認可其水平,但總需要一個背鍋俠。

這些人批判了一番後,發現朝廷居然在武德宮以及下屬的營學,複用了王安石的三舍法,科考去《中庸》,也不用朱子的註釋。

輿論漸漸轉向,轉而又去讓朱熹背這口大鍋。可有想讓背鍋的,就有想讓其不背的。

明末心學打開了理學的禁錮,可也如同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帶來了享樂主義、放縱主義,道德淪喪等等問題。

物極必反之下,一些人又認爲放縱是不對的,應該加大道德主義,理學禮教不但不應被廢,還應該加強纔是。

加之天主教在華傳播,一部分人又想着“以耶補儒”,把天主教十誡和禮教融合起來。

甚至有人琢磨,我天主教在中華打不過儒家,我還打不過佛教嗎?

取代儒教不可能,那爲什麼不取代佛教,成爲和儒家關係最近的補充呢?

於是有人提出,所謂佛教,就是天主教東傳後的變種。三位一體,和佛家三佛是一樣的。

化身佛,佛陀爲了度脫世間衆生,隨緣教化、隨應三界六道等情況顯現的變化之身。其實,就是耶穌,也是一樣在人間行走。法身佛,即爲聖父;報身佛,即爲聖靈。

順帶着,又用佛家不殺生,質問佛家的人怎麼看待文王祭祀、孔夫子祭祀?打不過根深蒂固的儒家,先借着儒家的力把佛教毆了一遍,雙方甚至發生了教徒互毆、殉教武戰、你焚寺廟我燒教堂的情況。

加上王陽明又被一些人認爲是“陽儒陰釋”,更是跟着一起背了個談悟性、談心性誤國的大鍋。釋家節節敗退,天主教傳播更加兇猛。

還有一部分守舊黨則又狠批天主教和儒家的經義根本不相容,甚至違背。天主教認爲用“天主”、“上帝”這些中國詞彙玷污了DEUS;儒家部分人還認爲天主教瞎雞兒用天主、上帝這樣的詞纔是大不敬。

一時間整個文化思想界,比之明末的時候更加混亂,簡直是亂成一團。

奇葩學說涌現不停。

整體上又受拘於先天不足,破而後立一直沒出現,倒是都破的差不多了。

從孔孟到陽明,各家學派互相噴,互相拿着放大鏡找不足,真真的羣魔亂舞八十年。

除了不敢否定“儒”這個絕對的政治正確外,打着儒學之名的各種學派結社立說,各顯其言。

大順官方擺出姿態,要用宋時的永嘉永康學派,事功之學,這幾年才總算是止住了思想的大混亂。

可這也只是表面的平靜,平靜之下,暗流涌動。

朝中有西法黨與守舊黨之爭,也有北儒和南儒之爭。

永嘉學派誕生於工商業發達的浙東,悲憤于靖康之恥和南渡不北伐,又極爲事功,認爲義利之辨需要細究。

等到大順選用其爲官方意識形態,整個國朝的環境基礎又和宋時完全不同了。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南北邊各自都有對浙東學派的解釋,互相都不認爲對方是對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點不會錯。

北方人目睹了明末土地兼併的可怕,親歷了空談心性的無用,見證過失地流民的慘劇。

北方派顏元痛斥“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爲上品矣”。

提倡直接跳過宋儒理學,復歸到原教旨的春秋之儒。

甚至認爲作爲儒生,要“習禮、歌詩、學書計,舉石、超距、擊拳,率以肄三爲程,討論兵、農,辨商今古”,不但要學詩歌禮儀,還要學數學、打拳、身法、武術、兵法、農學……

但在土地政策上,見識過北方流民之苦的這一派,是有激進復古“井田”的想法的。

尤其是一些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圈地運動等見聞、帶來了《烏托邦》等小冊子後,這種恐慌更甚。

即便不可能全部復古井田,但最起碼的抑制兼併等要做好。

不允許大規模僱工,也不允許工商業過度發展,以免出現大順版的羊吃人。不過總算還沒復古到封建封君這一步。

對於朝廷以事功學派爲官方學問,北方學派也是支持的。

認爲“如果陳亮的學問能夠大興,雖然不免夾雜霸道,非是王道,但至少蒼生能幸運點。可惜是朱熹等人的學問大興,以至於朝代交替,世道淪落如此。”

對於朝廷在武德宮試行三舍法,北方學派也認可。

認爲這復古復的還不夠,也不應該只在基本盤裡試行。

應該復到范仲淹慶曆興學時候的蘇湖教法,學堂分經義齋和治事齋:學校既要教經義,還要教兵法、治民、算學、水利、天文、農學、擊劍等。

以經義爲主修,以治事爲輔修。

主修經義加一門選修輔修,必須都合格才能晉級。

從而讓每個讀書人學成之後,就能幹正事,而不是整天就知道辯經,正事啥也不會。

高呼: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頗有些砸碎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意思。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朝廷養一套做基本盤的三舍法,已經耗費太多。

若是全國興學,搞分齋教育,只怕要把戶政府尚書大人的褲子當了。

沒錢。

至於南方學派。

他們紮根於經濟發達的江南,那裡的萌芽已經有所體現,他們對於浙東學派的解釋,更趨近於“農商一體、發展工商、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

甚至有一些人認爲,國家應該進行幣制改革,一方面試着複用交子紙幣,另一方面也應該適當學習西洋人,鑄造銀幣。

至於開海、通商這些事,他們也是支持的。

當然,他們也反對收重稅,更反對皇家壟斷經營。

對“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這件事,他們說的更加直白:

什麼狗屁義利之辨、本末之爭?不過是一些人想要掠奪國家財富以爲私用。如果說抑商真的是爲了義,也就罷了。但看後來的表現,把商人之利掠爲己用,這哪裡是義呢?分明是爲了自己的私利卻要說是爲了義,真是既當又立。

至於是哪些人……倒也沒說的太直白。

但問題在於他們暫時也還是破而不立的階段,對於經濟學處在一個模糊朦朧的概念。

再加上他們其實不反兼併,認爲兼併之後的人可以從事工商之利,這在此時就有些過於激進。

這要是敢用,北方可能又得吃他娘喝他娘。

這種經濟基礎差異產生的南北之爭,成爲了兩方爭奪“浙東學派正統注經人”的根本矛盾。

大順是見過兼併之後流民遍地的,也是靠這個起家的,南方學派也只有個朦朧印象,根本沒成體系,自然不敢用。

文華之盛,始在江南,財稅重地,有錢文化就昌盛。

北學派與南學派雙方矛盾日深,不管是對外政策、貿易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等等,都各執一詞。

至於官方意識形態到底選哪一種,到現在仍舊沒有定性。

這種明末的思想大解禁和大混亂,至今還沒有結束,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統學問。

破是破了,立卻未立,況且有宋元明數百年,理學深入之深,縱然前朝有心學解開了禁錮,本朝又興事功學,終究扭轉起來沒那麼容易。

就像是王陽明的心學,他可以悟道,可後來學心學的,很多都學歪了。

大順借華夷之別啓用的事功學派,在明末極力宣揚南宋學派興起時的復仇主義,加上理學的殘餘、心學的扭轉,在儒林中完全變了味。真正的實學難學、立功太難,喊天朝上國睥睨四方的口號卻簡單的多,立國沒幾年,誇誇其談之輩漸多。

天佑殿裡的人,總算好些,都是獨木橋上殺出來的人精,但也亂的可以。

除了倆勳貴武德宮將臣,剩下四個,一個北派的,一個能上火刑架的以耶補儒的異端天主教徒大儒,一個南派的,一個心學異端。

(本章完)

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394章 軍費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238章 敲定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055章 小麻煩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809章 閹黨(下)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252章 特許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781章 談定第1171章 備戰(十)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973章 名與實第886章 恐嚇第1029章 不公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1081章 爭功(六)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193章 皇帝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1024章 割裂(二)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95章 任俠士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024章 割裂(二)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685章 試試看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166章 備戰(五)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393章 泡沫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89章 條約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450章 “帝”(二)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446章 人都死了
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394章 軍費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238章 敲定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055章 小麻煩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809章 閹黨(下)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252章 特許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781章 談定第1171章 備戰(十)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973章 名與實第886章 恐嚇第1029章 不公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1081章 爭功(六)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193章 皇帝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1024章 割裂(二)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95章 任俠士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024章 割裂(二)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685章 試試看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166章 備戰(五)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393章 泡沫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89章 條約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450章 “帝”(二)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446章 人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