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閹黨(下)

第809章 閹黨(下)

三閭大夫、伍子胥、比干等人的故事,這倒不用田貞儀講清楚其中典故,劉鈺自己當然知道。

只是,田貞儀藉着這幾個人,講起來了另一種可能。

也就是“距離社稷四臣之中的‘錚臣’最近的、但又不是‘錚臣’的可能”。

田貞儀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三閭大夫被流放後,雖有鬱悶,但認爲自己的才能還是可以爲國君出力的。等到哪一天,楚頃襄王遇到了危機,想起來三閭大夫可用的時候,再把三閭大夫找回來,三閭大夫毫無怨言的繼續做事。

或者,伍子胥勸諫夫差先滅越再攻齊,夫差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也不發什麼“不聽老子的話,吳國早晚要完犢子,兒子你先跑路吧”之類的牢騷,而是毫無怨言地做事。

等着回到吳國後,明知必敗,卻依舊拼盡全力,讓吳國不至於大敗而亡。在危難之際,儘自己平生所能,拯救吳王。

劉鈺聽完後,笑的前仰後合。

“貞儀啊貞儀,就伍子胥那脾氣。掘墓鞭屍都幹得出來,居然讓他不發牢騷、隱忍爲國、毫無怨言,這……這還是伍子胥嗎?”

田貞儀也笑起來,說道:“所以啊,如果伍子胥這麼做了,荀卿會認爲他們是錚臣,是社稷之福,國君之寶嗎?”

“因爲他們沒這麼做,所以他們是錚臣,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

“也所以,皇帝不想讓你們做錚臣,不要學真的伍子胥,學皇帝希望的伍子胥——有能力。被冷落了,沒有怨氣;勸諫不聽,不發牢騷;需要的時候,就站出來效力;不需要的時候,就蹲家裡老老實實。”

“春秋戰國之烈烈雄風、雄性臣子,如今天下已經不需要了,也不想要了。”

“不過,陛下既然在‘錚臣’上,留了一個空子,這就有些說法了。”

“古人云: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德復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

“以此而論,伍子胥自然是忠臣。但忠臣也分三六九等,伍子胥,謂之下忠。”

劉鈺聽的頻頻點頭,這篇書,他自然是背過的。但背過,距離隨時可以引用且理解透徹,那就差得遠了。

此上忠、次忠、下忠之論,也和皇帝所說的“錚、諫、輔、拂四臣”類似。

上忠和次忠,都是不能學的。

能學的,只有下忠。

而“下忠”的代表人物,恰也是“錚臣”的代表人物,伍子胥。

大忠自不必提,得是周公輔佐成王的水平,才能稱之爲大忠。後世的霍光、張居正等,都不算,因爲周公可沒被清算,名聲始終好。

只有周公,再無他人。

這種大忠之臣,就皇帝那性子,當然不會喜歡,也不希望大順出現。

次忠的代表人物,或曰管仲、武侯。

劉禪古時就被人稱作“小齊桓”,至少是有齊桓之風的。管仲死前、武侯死前,都是大權在握,以德調君而輔之。管仲死後、武侯死後,齊桓也好、後主也罷,都暴露了正常水準了。

這次忠之臣,肯定也是皇帝所不希望出現的。皇帝總不會希望來什麼“祭由寡人、政由丞相”,而且大順根本就沒恢復可以開府的丞相一職。

最後剩下的“下忠”,和皇帝不喜歡“錚臣”的理由差不多。

“以是諫非而怒之”,就是說,伍子胥有沒有本事?有。說的對不對?對。但是說的讓君主不爽、不留情面、讓君主毫無面子,然後還硬懟,懟的君主下不來臺、臉上掛不住,心情極爲不爽,怒氣衝衝。這樣的臣子,是忠臣,但卻是下忠,距離大忠之臣、次忠之臣,還是缺了些手段。

先秦時候,說伍子胥;及至中古,便是魏鄭公了。

理清楚了田貞儀要說的意思,劉鈺無奈笑道:“大忠之臣,非周公不可;次忠之臣,也得是管仲、武侯那樣的權力。大忠、次忠之臣,皇帝都不準當。這下忠之臣,皇帝也不喜歡,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建議大家都去當奸佞國賊?”

田貞儀也笑道:“自然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做臣子的,還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做臣子的,不要試圖去學周公、管仲、武侯,一來國朝的制度不允許、二來這種大忠、次忠的社稷之臣,需要德才兼備。”

“不是誰都能當武侯的,稍不注意,就容易當成曹操、司馬懿。人心難敵誘惑,皇帝當然不希望臣子去做輔臣、拂臣;也不會給臣子做大忠之臣、次忠之臣的機會。”

“那麼,又不能當國賊,當錚臣死且無益。陛下說,讓他們來詢問詢問三哥哥是如何做臣子的;我又說陛下眼裡你們其實更像是閹黨宦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哥哥,我且問你。就拿征伐準噶爾而軍改一事來說。你是爲了軍改而借平準部之名呢?還是說,爲了平準部所以軍改呢?”

聽起來好像沒差別,但仔細想來差別其實蠻大的。

劉鈺也沒思考,脫口而出道:“自是爲了軍改,借平準之名爾。”

可以說,大順的軍改,起於平準。

田貞儀道:“這便是了。你認爲,國朝必要軍改。但是,若無外敵,或者若無必要,陛下願意花大價錢軍改嗎?願意花費高額的軍餉,整治軍隊嗎?願意冒着可能失敗、天下混亂的風險,去軍改嗎?”

“顯然,不會。”

“三哥哥的想法,便是:只要軍改完成,刺刀配上自生火銃,再佐以炮兵、軍陣、戰術。這準噶爾不值一提,軍改完成,隨隨便便就能平了。而軍改之後,東可以征伐倭人;南可以趕走荷蘭、西可以爭英法於印度。”

“那麼,三哥哥是怎麼讓陛下同意軍改的呢?”

“三哥哥的目的是爲了軍改,但卻不說真實的目的。因着當年北克羅剎,三哥哥知道陛下有開疆拓土之雄心、有一教漢武唐宗之壯志;也因爲本朝以史爲鑑,加之西北天命之所在,知必要平準部,以免瓦剌再臨。”

“然而,平準之難,不在於打仗,而在於後勤。在於以最少的兵力,最低的後勤,完成萬里奔襲作戰。”

“所以,三哥哥‘揣摩上意’,不說爲了軍改而軍改,而是爲了陛下的心思去軍改。最終改成了,於是推廣,軍改完成。”

“再比如下南洋,三哥哥是爲了所謂的幾個河南省的賦稅而下南洋的嗎?別人不知,你我無話不談,我卻知道。但是,這個道理,你和陛下說過嗎?”

“你當初的理由,是看到陛下準備幹幾番大事,奈何沒錢。於是,你說下南洋能搞到錢。”

“這種行爲,往壞了說,就叫‘佞臣’,揣摩上意、順從上意。”

“三哥哥想想,你可明白你與伍子胥爲臣之道的區別在哪了吧?”

劉鈺恍然大悟,笑着點點頭。不需明言,顯而易見。

若是伍子胥,肯定是直接上書,說軍改吧。要不軍改,早晚要亡國。皇帝肯定不會直接聽,因爲牽扯巨大,而且哪是這麼容易就說動的?伍子胥肯定回家就罵:這傻吊,不聽我的話,早晚要亡國啊。

或者下南洋,肯定也是直接上書,說下南洋、奪印度的。要不下南洋、奪印度,早晚有一天,西洋人的軍艦打到了家門口。朝堂上肯定不會同意,伍子胥肯定又得破口大罵,一羣傻吊,說不定哪天罵的皇帝下不來臺,就送了把寶劍。

伍子胥多半自刎之前,會說且把老子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廣州的虎門炮臺,老子要親眼看着西洋人的堅船利炮在取了印度做跳板之後,攻陷沿海!昏君、廢臣!

田貞儀這麼一坐比喻,劉鈺讚道:“是以,荀卿說,伍子胥只能是下忠之臣,雖有大才,卻非大忠、次忠。”

“若真如此,於國事何補?”

田貞儀咯咯笑道:“所以啊。三哥哥你看,大忠之臣、次忠之臣,非得周公武侯不可,皇帝是不允許國朝出現的。”

“那下忠之臣呢,又於國事無補。卻叫那些人來詢問三哥哥的爲臣之道,又誇三哥哥是社稷之臣,卻又不是錚臣、諫臣、輔臣、拂臣任何一種。”

“那三哥哥,我且問你。”

“什麼人最擅長討好皇帝呢?”

“什麼人在皇帝缺錢的時候,便給皇帝出弄錢的主意?”

“什麼人順着皇帝的想法去做,就像是妻子討好丈夫一樣去做?”

“什麼人靠着皇帝的親近信任,沒有朝堂中正式的名正言順的官職,卻能做出一番大事?”

“什麼人在朝中全無勢力,皇帝說讓他死,他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什麼人能順着皇帝的意思,皇帝要錢,就‘勞民傷財’下南洋;皇帝要錢,就‘與民爭利’搞工商?”

“什麼人做事,根本沒有儒家的道德原則?也根本不認同那一套?”

說到這,劉鈺臉微微一紅,無可奈何地憋出來倆字。

“太監。”

(本章完)

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30章 氛圍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548章 配合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705章 海戰(三)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282章 放鬆第572章 藍狗子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642章 逃避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236章 中介第195章 過時了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112章 絕纓第187章 開戰第183章 變陣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625章 手段第1231章 開戰(十)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950章 夢魘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12章 絕纓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1117章 傳承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77章 機遇期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969章 舊怨第1164章 備戰(三)第861章 哄一鬨第499章 洗頭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163章 備戰(二)第641章 前科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55章 說服第1227章 開戰(六)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
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30章 氛圍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548章 配合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705章 海戰(三)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282章 放鬆第572章 藍狗子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642章 逃避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236章 中介第195章 過時了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112章 絕纓第187章 開戰第183章 變陣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625章 手段第1231章 開戰(十)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950章 夢魘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12章 絕纓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1117章 傳承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77章 機遇期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969章 舊怨第1164章 備戰(三)第861章 哄一鬨第499章 洗頭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163章 備戰(二)第641章 前科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55章 說服第1227章 開戰(六)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