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

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

反正史世用覺得自己絕對不會接受,寧可轟轟烈烈幹一場。

成事就自立割據,失敗大不了一死。

去幹苦工服勞役?扯淡。

只怕這些人莫說是天子作保,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好使。

既如此,牛二把最有反抗精神的一撥人先拉走,沒有讓這羣人帶着那些還在猶豫觀望的人一起幹,也算是忠實地執行了朝廷的戰略。

到時候,那些還在觀望的應該會接受朝廷作保的條件,乖乖地去往錫蘭等地做工。

將來朝廷下南洋,這些拉桿子起事的,或是編入南洋的駐守軍團、或是打散拆分即可。

那些領袖人物一個個封個官扔到京城養老便是。招安的老套路了。

而且現在領頭人之一本就是朝廷細作,招安絕無問題。

既可保證招安沒問題,又可保證只向朝廷投降不向荷蘭投降。

現在這邊的細作希望繼續提供一批武器,只要還是朝廷的人攫取了起義的領導權,這批武器完全可以給。

“你說的這些,我不太懂。我雖比那些只讀聖賢書的,多知道一些外面的事,來之前齊國公也和我談了談。但是這英國、荷蘭的事,我也只是知道個大概。你就說,我就記下。”

“你說完之後,我用我自己能理解的話,複述一遍,你看我說的對不對。若對,待我回去就把消息傳回去。樞密院和朝廷自會解決。”

史世用聽懂了大概,卻擔心自己傳錯了什麼意思,又謹慎地追問了一下。

那個潛伏在巴達維亞的細作點頭道:“此事樞密院之前有過說法,倒也好說。鷹娑伯說過,只要有錢,英國東印度公司什麼都賣。天朝南邊和英國做買賣的人不少,找個信得過的人做個掮客,拉上線。我們這邊派人去談。”

“讓英國人賣一批槍炮,只要送到爪哇,我們自有辦法拿到。井裡汶等地,我們也有人活動。地點他們定,只要繞開荷蘭人送上岸,我們就有辦法弄走。”

“荷蘭人也就能管管巴達維亞,可以說政令不出城。”

“將來若朝廷下南洋,對荷開戰,我們便裡應外合。朝廷若真有心,再派二三十軍官,最好再有幾個會玩炮的,那就足夠了。槍炮一到,最多一年時間,就能拉起隊伍,不說攻下巴達維亞,割地而成藩鎮之勢,絕無問題。”

史世用雖對外部世界也沒有多瞭解多少,但這個問題也不復雜,他頓時就聽明白了。

“你是說,朝廷託關係拉上線,你們這邊的人跟着我回去,直接找英國人買貨,讓英國送到地方,你們運到起事的那邊。是吧?”

“對。就是這個意思。”

史世用覺得這很簡單,卻沒覺察到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這羣人覺得自己學的本事,既能打仗,也能練兵,一樣也能治民,雖說治民未必治的好,但拉起隊伍搞割據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不求做好,只求別人一樣爛就是。

尤其是從威海那邊出來的這羣人,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了,自己都沒覺得這裡面有什麼問題。

這事兒在史世用看來也是簡單,朝廷真想幹,外交部、樞密院加上貿易公司親自下場,拉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線,不要太簡單。

幾百條槍、兩三門炮,就算英國人獅子大開口,那也不過是萬把兩銀子的事。一條槍賣的貴點,四五英鎊,也就十四五兩銀子。

這萬把兩銀子扔到海軍裡,連個水花都飄不起來,但扔到這裡,能辦的事可大了去了。

“樞密院那邊之前給你們了指點,也就是說樞密院覺得這事可行唄?那樞密院沒有提前準備?”

那人搖頭道:“沒法提前準備。畢竟形勢瞬息萬變,一開始我們是想着把大家的火氣壓住。但來了才知道,這火氣根本壓不住。再說,都沒飯吃了,去當苦功服苦役也是死,起事大不了也是一死,只能先把這羣人拉走再說了。”

“不過,樞密院那邊認定,英國人是樂意的。一方面只要給錢就好辦,另一方面也是英國會樂於爪哇亂起來。”

史世用不懂裡面的彎彎繞,但相信樞密院那邊肯定不會搞錯,這事又是劉鈺一手主導的,雖說他來的時候劉鈺剛升了樞密院副使,但之前也一直沒有實職地參與樞密院軍事。

他對劉鈺是相當信任的,尤其是這種對外搞事的方面,這是多年在日本、以及目睹了這一次日本迅速戰敗後產生的習慣性信任。

既然連這個都算計到了,那就好辦了。

現在局面對朝廷一片大好。

脊樑骨最硬的一羣人被拉走了,這羣人就算現在不起事,也絕對不會願意去錫蘭,早晚要起事。

剩下的還能忍受、覺得好死不如賴活着的,這些人即便不情願,但若是朝廷能派人去監察荷蘭,他們也可以接受去別處做工,還能相信朝廷會爲他們做主。

再那些城裡有居留證的,一部分像是甲必丹那種,鄉紳而已,不過是類似明末情況的重演,誰贏跟誰走就是。

另一部分小買賣人、小市民,將來朝廷真要是在這裡設置州府、或是效安西四鎮設置軍鎮,缺了這些小買賣人也不行。

最小的那部分,鐵了心跟着荷蘭走。可荷蘭人連讓他麼當兵都不允許,也算是欲效忠荷蘭而無門,不必考慮。

於大局來看,其實朝廷從最省錢的角度來看,那些起事的硬漢死活,朝廷其實可以不關心了。

但史世用雖然是站在朝廷這邊的,卻仍舊還是個人,不是個冰冷無情的皇帝的工具,自有其所偏向的傾向。

“你覺得,起事的人能支撐下來嗎?”

“放心吧。許多年前,有個叫蘇拉巴迪的,和荷蘭人幹了23年,至今還有餘部在山區活動。他也不過是在荷蘭軍隊裡當過幾年兵,弟兄們可是上過軍校、當過參謀的。鷹娑伯講過,這裡情勢複雜,有荷蘭人、有蘇丹國、有蘇丹國下的封建主、有反荷的、有聯荷的、有騎牆的、有觀望的,只要搞清楚要聯合什麼人、反對什麼人、提出要幹什麼、要達成什麼目的,隊伍自會大起來。”

“這裡不缺鹽、有火山高山區、有果子、有稻田,攻取巴達維亞或不可能,但割據一方,絕無問題。只要割據之勢一成,荷蘭人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荷蘭人不可信,多半是假裝認了、卻悄悄調兵。但畢竟朝廷也不需要太長時間。只是,不知道大人這次來,朝廷是何意思?”

史世用一聽這些人造反成藩鎮的理論成熟,也就不再擔心,便將朝廷這一次讓他來做的事說了一下。

“妙極!”

那個細作一聽,擊節稱讚。

“如此一來,荷蘭人必要分出精力統計人口,又要擔心更多的地方亂起來,對那些起事的弟兄的追剿就要輕一些。但這樣一來,明年荷蘭人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圍剿。不過,一年時間,怎麼也夠了,只要朝廷給送來槍炮,再送一批軍官。所以,此事也需得朝廷配合,立刻要求荷蘭人統計人口、派兵於各處清點、彈壓。”

史世用也知道現在起事的那羣人最缺的就是一個喘息的時間,這羣人的本事他是信得過的,肯定學過練兵,只要槍械一到,一年之後,荷蘭人再想要圍剿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而且,看朝廷這態勢,最多也就是三五年就要下場,只要能堅持個三五年,情勢就一片大好。

“好,我記下了。一共兩件事。”

“找掮客走英國人的渠道,買槍炮送來,再送一批軍官過來;這邊壓迫荷蘭人,儘快統計人頭數,分散荷蘭人的精力,給起事的漢子們爭取一些時間。再沒問題了?”

細作搖頭道:“沒了。那過幾日,我把人悄悄帶來,跟着大人回去,去和英國人勾兌買貨,找機會送過來。”

兩邊議定好,再度將合在一起的信物分開,趁着夜色掩護,細作離開的莊園。

…………

總督府內。

瓦爾克尼爾也在聽取對華貿易委員會的人,複述這一次京城之行,以及大順這邊的政策。

聽到大順皇帝要從自己的內帑裡出錢給這些人交人頭稅的時候,瓦爾克尼爾羨慕的咬牙切齒。

“中國果然富庶,他們的皇帝的金庫,可能奧斯曼蘇丹也比不上。幾萬、十幾萬銀幣,拿出來就像是公司施捨給鹿特丹的斷腿老兵一包茶葉一樣輕鬆……”

對這個可能在傳統王朝看來有些奇怪的舉動,瓦爾克尼爾倒是並沒有感到任何的奇怪。

當年荷蘭的災難年後,差一點就要一蹶不振。

幸好法國的路易十四趁着大勝之餘威,頒佈了《楓丹白露敕令》,宣佈法蘭西是天主教國家,新教違法,導致大量的新教徒跑路。

荷蘭當時也是招收了大量的新教徒,靠着他們的技術技巧和手工業,緩過了災難年後的那段時間。

也趕上西班牙也狂熱、葡萄牙也狂熱,大量的新教徒、猶太人、巴斯克人紛紛跑路。

這些人有技術,有能力,有財富。一些從事手工業、一些上船當荷蘭支持的海盜,荷蘭都是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支持,也給予了公民權。

甚至,普魯士也出臺了波茲坦敕令,藉此機會與荷蘭爭“人才”,吸引人才落戶。

包括且不限於蓋房子免稅、不按照窗戶大小收稅、免除人丁稅、允許用法語進行禱告等等。

放到大順這邊的舉動,雖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其內核從宗教的角度,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能在中國的大皇帝看來,天子是儒教徒的守護者,所以就像是荷蘭和普魯士要保護新教教友一般,這位異教徒皇帝也要保護他們的教友。

這也可以順利地理解,大順爲了琉球和日本開戰,瓦爾克尼爾覺得,可能天朝皇帝既是世俗皇帝,也是儒教教皇。

這樣一理解,爲教友買“異教徒丁稅”那就太正常了。

其實瓦爾克尼爾也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是信新教,但在巴達維亞對付華人的這一套,卻更像是蘇丹。

對異教徒徵收丁稅、異教徒不允許服兵役、包稅制……並無區別。他這個巴達維亞總督,其實更像是個巴達維亞蘇丹,就差一羣改信的歸化華人組成的耶尼切裡軍團了。其實連“耶尼切裡軍團”瓦爾克尼爾也想過,華人是上好的兵員,而且歸化者絕對更加虔誠也更加兇殘,只是他這個巴達維亞“蘇丹”,頭頂上還有一個“十七人哈里發議會”,並不同意。

然而,瓦爾克尼爾有些擔心,當年有十字軍東征,儒家士大夫會不會來一場“仁義軍南征”,一勞永逸地解救他們的“教友”?畢竟,理論上儒家六藝,士大夫既是封地武士、也是傳信教士。

(本章完)

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024章 割裂(二)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933章 覺醒(五)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80章 爭功(五)第1052章 定性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681章 隱喻(下)第974章 照舊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965章 扣帽第156章 新思維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168章 備戰(七)第127章 必拿下第1228章 開戰(七)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91章 預想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208章 記憶第233章 壟斷權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886章 恐嚇第203章 奇襲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23章 小團體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279章 特色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437章 分歧(三)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第541章 人性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339章 取義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320章 榮譽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53章 選擇第246章 探險隊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002章 獻禮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
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024章 割裂(二)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933章 覺醒(五)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80章 爭功(五)第1052章 定性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681章 隱喻(下)第974章 照舊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965章 扣帽第156章 新思維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168章 備戰(七)第127章 必拿下第1228章 開戰(七)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91章 預想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208章 記憶第233章 壟斷權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886章 恐嚇第203章 奇襲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23章 小團體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279章 特色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437章 分歧(三)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第541章 人性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339章 取義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320章 榮譽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53章 選擇第246章 探險隊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002章 獻禮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