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狡兔三窟

第175章 狡兔三窟

史世用是皇帝身邊的心腹人,是個很傳統的“士”。

尤其是在皇帝身邊久了,對於等級制度是很敏感的。

本來對於皇帝讓他去日本一事,多少有些不解。

可在這邊住了幾年,竟然越發自以爲想清楚了。

倭人如此自大,有僭越之心,有自居正統之意,若不懲戒,大爲不妥。

這和朝鮮不一樣,雖然朝鮮一直尊明,但因爲有萬曆援朝的事,所以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傳統道德,大順也是默許的——只要別在朝貢的時候還尊明爲正統,你們暗戳戳地搞,大順不管不問,存國之恩嘛,可以理解。

但日本這邊就完全不一樣,朝鮮再自大,也沒有說能想着“我亦正統,可取而代之“。

史世用的態度,劉鈺很是喜歡,這正是劉鈺想要的東西。

他不在意史世用在日本蒐集到的軍備之類的情報,高級的接觸不到、低級的毫無意義。

他在意的,反而是史世用收集到的這些關於正統和僭越的內容。

若想攻打日本,固然劉鈺的想法是摟錢,但朝廷講究個名正言順,他說要摟錢,肯定不行。

可這件事,再加上讓琉球兩面朝貢的事,就足以引發一場大動盪了。

口實已有,就等一個機會引爆。

“平成兄,是不是心中頗不痛快?只是有些話,還請平成兄萬萬記住。”

“請講。”

“不可犯險。平成兄是陛下身邊的人,有些話,我說,未必有平成兄說有用。再過幾年,平成兄可找機會回國,在此之前,一定一定要愛惜己身。”

史世用點頭道:“這你放心,我來做什麼,心中有數。輕重緩解,這個還分得清的。如守常兄之前告誡的,我不問只看,默默記在心裡。倭人慾學騎射,我便教授,也不藏私。陛下既信任守常兄,我自然是奉命而行,心中也自信騎射已然落伍。不過,在江戶數年,倒是聽聞八十年前,倭人也學過西洋軍陣?”

“還有一本瑞典人所著的《攻城法·阿蘭陀由裡安牟相傳》,我也叫人幫忙譯讀了一下,其中手段,便與守常兄在北邊用的相差太遠了。且不說八十年不曾長進,便說這本兵書上的內容,依我看倭人也難複用。”

劉鈺心道,你說你來做什麼心裡有數,我看你是一點沒數。

“平成兄,關於倭人軍備的事,真的不必在意。倭人軍備大致如何,我心裡有數。世上豈有百年不戰且可用之兵?其軍備鬆弛,不言而喻。平成兄還是多在意一些他們對國朝的態度,此爲大略。日後待你歸國,由你陳於陛下。”

既然皇帝說讓史世用聽劉鈺的安排,劉鈺又這樣囑咐,他也爽快地答應下來。

“是,這個我記下了。守常兄此番前來,還是要小心爲上。既已出鎮一方,想來瞞是瞞不住的。那些海商什麼都說,守常兄又搶了他們的貿易信牌,他們豈能不在意?”

劉鈺大笑道:“瞞?我就根本沒想着瞞。平成兄也不想想,第一次貿易我就能運來你這等高手武人,以及沒有去勢的戰馬,倭人就算再傻,也應知道我的身份沒那麼簡單。”

…………

如史世用所猜測。

德川吉宗對於劉鈺的身份很感興趣,後續長崎送來的唐人風說書中,那些江浙、福建的商人,用多方渠道打聽到了劉鈺的身份。

雖不明確,但也知道其似乎是家族顯赫。只是商人畢竟身份低微,對於京城的事不可能知道太多。

作爲一個旁支繼承了將軍之位,見識過底層疾苦,德川吉宗算得上是一個改革者。

只是所謂改革,也不過是爲了穩固幕府的統治。

文化上推行朱子理學,經濟上也進行了許多維持統治的改革,他本人也喜歡學習西洋學問,尤其是數學和天文。

這些年米價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他。直到前些日子,長崎奉行送來了一本小冊子。

裡面大約介紹了一些貨幣的意義,寫的很淺,但在這個時代,已然是足夠驚爲天人。

德川吉宗沒有懷疑過劉鈺是大順派出的間諜,因爲一個間諜不可能真的帶來戰馬、醫生、兵書,甚至關於米價改革的小冊子。

唯獨懷疑的就是劉鈺的目的到底是要幹什麼。

這本關於貨幣改革的小冊子送來之後,德川吉宗花了五天的時間仔細讀完,並和身邊的心腹人分享討論了一番,都覺得頗有道理。

最關鍵的,這本小冊子爲幕府的改革提供了一個“仁義”的根據。

改鑄錢幣,而且是減少成色,肯定會被人認爲是“鑄幣得利”、“巧取豪奪”。

然而這本小冊子卻給了一個正當的理由:米價之所以如此低賤,是因爲貨幣總量太少,使得人們不願意把貨幣買米,而是願意保留貨幣等待升值。流通到市場的錢少了,米價就會低;想要提高米價,就要多鑄貨幣。金幣銀幣成色降低,銅幣如果不夠,可以鑄造鐵幣代替。

這不是巧取豪奪,而是自有道理在其中。

幾個近臣心腹看後,都覺得頗有道理,也都讚賞此人是有才能的,這等說法不但大有道理,而且叫人茅塞頓開。

但就其見識,足見這人的身份大不相同。

商人非是一定沒有才能,但受制於眼界,很難有能站在一國的高度就思考問題的……當然不是沒有,只是東亞士農工商的特殊情況,他們把這邊的特情當成了常態而已。

單就此事,他們覺得這個劉鈺的身份必然高貴,至少是一個自小能接觸到國政的。按照日本這種王侯將相的確有種的社會,這麼想也確實沒錯。

德川吉宗也越發疑惑,縱然知道這個劉鈺在中國有很強的背景,卻想不通劉鈺到底要幹什麼?

是中國方面不好意思說重結於好,所以派了一個人以商業爲手段進行探路?

若是這樣,也不是不可以進行一番接觸。若是能恢復曾經的勘合貿易,亦非不可,但前提是大順不能以讓日本朝貢的名義,得承認日本的大君體制。

還是說,這個人有其餘的目的?

亦或是,其家族想要積蓄實力,圖謀不軌?

若是這樣,也可以多加了解,若是大陸有亂,對日本也是有好處的。

帶着這種好奇,德川吉宗特許召見了劉鈺,按照荷蘭商館參覲的規格。

隔着竹簾,德川吉宗打量着在外面的劉鈺,很年輕,年輕的不像話。

約莫二十出頭,穿一件很普通的青衫,臉上一股子年輕人的傲氣,監視者回報的三天前對着大象說“衛懿公好鶴”的形象漸漸豐滿起來。

德川吉宗沒有讓翻譯去詢問,而是手書了一番話,叫人傳給劉鈺。

他會寫漢字,也通一些四書五經,但是不會說中國話。

寫着字的紙張到了劉鈺手裡,字寫得還不錯,劉鈺看了看,發現這個問題問的真的是有些深度。

“既爲唐臣,則知士農工商貴賤之別。既爲士,何以自賤?”

劉鈺提起筆,就在紙上回了一個字。

“錢”。

紙被遞過去,德川吉宗搖搖頭,並不認可這個答案,或者說對這個答案很不滿意。

他知道錢很有用,但是總覺得一個出身高貴的人,如此愛錢,實在是有些說不通。

大順的體制,他多少知道,明白不是分封制。

官員有俸祿,俸祿不是很高,至少從收集到的明朝的典章制度來看,俸祿實在是不行。

他本是個很節儉的人,一日兩餐,只吃米飯和青菜,力求讓天下大名都像他一樣節儉。

雖不至於像隔壁朝鮮那樣,認爲錢是萬物之源,以至廢錢,可德川吉宗對於錢的態度可着實不怎麼好。

真是爲了錢,就敢送武人、賣戰馬?

德川吉宗很是懷疑。

叛徒在哪裡都被人瞧不起。

雖然說幕府很樂於從劉鈺這裡搞到戰馬、情報等違禁品,但終究這有些叛徒的意思,用的時候可以用,但在心裡……

尤其是看到劉鈺回了一個簡單直白的“錢”之後,德川吉宗心中有些鄙夷。

然而鄙夷之後,心中仔細思索了一番,又覺得不太對勁。

這個答案太簡單了,也太過寬泛。去長崎貿易,肯定是爲了錢,但要錢做什麼?

是家族準備謀反?

還是說爲了其餘的某種目的?

錢只是錢,得到錢用來幹什麼,纔是真正的目的。

這一點德川吉宗認爲自己還分得清,可又不好直接問劉鈺要錢做什麼。

想了一番,就在紙上又寫了一句充滿嘲諷和揶揄的話。

“商人重利而無義,是故士農工商,商人最賤。由汝觀之,可知其中之意。汝爲唐臣,俸祿不足乎?”

劉鈺也不廢話,想了想以前背過的課文,直接默寫了一篇古文。

……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爲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爲君復鑿二窟”……

馮諼之三窟者,一爲薛地市義;二爲遊說樑魏以期樑魏知其賢而聘之;三爲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今,天朝不復封建,吾無有薛地市義之舉,此窟休矣。

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遊說樑魏而天下知其賢之窟,亦休矣。

今,天子李氏,吾爲劉氏,先王之祭本無資格,此窟亦休矣。

伴君,若如伴虎,故而先思退路。

錢,可用於天朝,可用於日本,亦可用於荷蘭等歐羅巴國,此爲真窟也。吾不需三窟,僅此一窟,足以。

急流勇退謂之知機,烈火烹油,鮮花似錦,轉眼大廈傾。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紙被傳過去,德川吉宗看完之後,忍不住笑了起來。

狡兔三窟的故事,他當然聽得懂,荻生總七郎都能編纂《七經孟子》這樣的書,這樣的故事當然講過。

後面這番陋室空堂的機鋒,倒也有趣,小小年紀,竟有這等避世之意,當真有些意思。

再看前面的內容,似乎也大有道理。

現在天朝不是封建了,自己也沒有薛地這樣的封地,所以市恩買義這樣的事,不存在。

而齊國不留爺,爺去投魏國這一窟,也沒了。最後那一窟,自己又不是宗室的人,更是天然沒有。

但是,錢是好東西啊。有錢,在天朝是大爺,在日本也是大爺,跑到歐羅巴還是大爺。

只要有錢,什麼狡兔三窟,根本沒必要,只要有一個窟就夠了。

這個道理,倒是說得清晰脫俗,簡直是叛國言論的一股清流。

德川吉宗考慮了半天,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若說才能,眼前這個人無疑是有才能的,單單是那個關於貨幣改革的小冊子,正是幕府這時候急需的人才。

身邊主持改革的親信們,對於貨幣政策這樣的東西,略有所知,但卻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

此人的小冊子,已經是“道”的範疇,而非“術”的範疇,德川吉宗還是明白其中區別的。

而且之前的唐風說書裡,長崎奉行詢問了那些水手,也說此人沒有走正常的航線,而是靠導航技術直接航行到日本的,證明此人的實學水平也是足夠的。

這樣想着,德川吉宗提起筆,就想回一句。

他想說,大順不是封建制,但是日本是,你可以嘗試在這裡留一窟。

二來,大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這天下卻不包括日本,你去朝鮮、越南或許不行,但有朝一日跑來日本是無問題的。

然而,筆剛提起,又想到劉鈺說的“錢”字,終於還是放下了筆。

這是個人才,但卻沒有忠義之心。

才能重要,還是忠義重要?

這不言而喻,自然是忠義重要。況且,大順天子給的已經夠多了,這人依舊覺得“伴君如虎”,自己又憑什麼讓這個人效忠呢?

猶豫了一瞬,提筆在紙上寫道:聞汝往長崎,運糧米數船,豈非惻隱之心乎?

劉鈺毫不做作,直接回道:非是惻隱之心,不過想着日本大飢,搏雪中送炭之情,多求幾張貿易信牌而已。幾船糧米,不能解困,吾有一物,可解民飢。

(本章完)

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886章 恐嚇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547章 惡龍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4章 江湖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23章 小團體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46章 哈士奇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38章 扣個人質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796章 工商局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939章 自覺(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322章 五月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579章 廢物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93章 破題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91章 預想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230章 開戰(九)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452章 “帝”(四)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574章 領導權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712章 反擊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993章 直鉤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19章 絕望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62章 好事第16章 震動第54章 全員賭棍第922章 歸來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939章 自覺(一)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225章 開戰(四)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89章 條約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312章 偶然
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886章 恐嚇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547章 惡龍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4章 江湖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23章 小團體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46章 哈士奇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38章 扣個人質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796章 工商局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939章 自覺(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322章 五月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579章 廢物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93章 破題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91章 預想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230章 開戰(九)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452章 “帝”(四)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574章 領導權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712章 反擊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993章 直鉤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19章 絕望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62章 好事第16章 震動第54章 全員賭棍第922章 歸來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939章 自覺(一)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225章 開戰(四)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89章 條約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312章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