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

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

針對連懷觀的到來,劉鈺是有自己想法的。此人敢來,便足見膽識和能力。

只是,巴達維亞的事,只靠這膽識和能力,是不夠的。若是處理不好,很可能將來作爲大順統治基礎的數萬最底層的華人,就要白白犧牲。

他現在不擔心海外華人沒有反抗的勇氣,而是擔心勇氣過了頭搞出來盲動主義。

爲了震懾一下連懷觀,劉鈺擺出來很久沒有擺過的譜。

正宗的鯨海節度使,官身在這,級別在這,禮法自然也在這。

青旗、青扇、杏黃傘、銅棍、獸劍、旗槍、迴避和肅靜牌……基本上沒怎麼用過的一大串的儀仗擺開。

這不是再給連懷觀下馬威,只是提醒一下連懷觀,天朝制度就是這樣,讓他在真實的天朝面前和真實的荷蘭面前,做出一個選擇。

大順皇帝會對巴達維亞動兵的唯一理由,不是因爲巴達維亞有許多海外華人,而是因爲劉鈺說巴達維亞可以賺錢。

劉鈺很清楚皇帝是個什麼玩意兒,指望幾句熱血上涌民族利益之類的話,是說不動皇帝的,不管這個皇帝姓啥。

巴達維亞的局面,在大順手裡,與在荷蘭手裡,必然是不一樣的。

荷蘭走的是商業資本主義,中毒太深,加之全國百十萬人口,半數在炒股,半數在跑商,除了造船業,荷蘭拿不出什麼有檯面的手工業。

只能採取暴力手段,維繫其中的利益。而爲了維護暴力統治的成本,又不得不追求暴利。

不管是瘋狂地在印尼砍香料樹維持“供小於求”的高價;還是壓榨蔗糖價格嚴查走私不準私賣,都是因爲荷蘭不能把印尼當成傾銷地,而只能搞這種最低級的殖民政策。

大順不同,此時的手工業,若是英法沒有極端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是真的能把英法的手工業徹底沖垮的。

皇帝需要的是壟斷紫膠、香料、蘇木,這需要延續荷蘭人對爪哇人的統治方式。

而華人需要的是土改、分地、自由經營和廢棄包稅制。

甲必丹和雷珍蘭們的利益,不是華人的多數利益。

就算收回了巴達維亞,劉鈺對巴達維亞的態度也很堅決:不允許巴達維亞的地頭蛇依舊控制着巴達維亞,不管是甲必丹還是雷珍蘭,通通都得消除。

好在巴達維亞的絕大多數華人從事的是蔗糖行業,不是香料和紫膠等一系列熱帶特產的種植和栽培。

佔了華人絕大多數的貧苦僱工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並不衝突,這就有了一個居中調節政策的環境。

劉鈺現在只能確定,連懷觀有反抗荷蘭人之心,但卻不知道他是站在誰的利益上去反抗荷蘭人?

海外的華人,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被不同的經濟基礎分出了明確不同階層的羣體。

這連懷觀,代表哪一部分的利益?

沒有政策,能讓巴達維亞所有的華人都受益。

終於抵達了威海的連懷觀,還是第一次見到天朝高階官員的陣仗。

他在戲文和小說裡常聽,但在巴達維亞實在沒有機會見到。

戲文的影響還在,一片儀仗隊的叫嚇聲中,連懷觀不由自主地跪在了地上。

他不是官渡之戰投奔曹操的許攸,劉鈺也不瞭解這個人真正的目的,不可以用什麼倒履相迎的態度。

一番官面話之後,劉鈺還是做出了足夠溫和的態度,連懷觀去後堂候着,半晌功夫劉鈺才慢悠悠地來到了見客的地方。

連懷觀回想着剛纔的依仗威嚴,心中也先膽怯了幾分。

待侍從上了茶,也不敢喝這茶,只能坐在那等劉鈺問話。

劉鈺打量了一下連懷觀,二十五六歲,膚色可能是因爲在熱帶曬的,有些黑。

體格很是健壯,但是腰背筆直,一看便是自小沒怎麼幹過累活的。

“連壯士從巴達維亞前來,有何見教啊?有話不妨直說,一會兒我還要去練兵,着實匆忙。”

連懷觀本想着先看看再說,一聽這話,也只好直奔主題。

將巴達維亞的情況大致一說,又道:“大人,天朝既猜測荷蘭人可能會遷徙天朝出海之民去往錫蘭,只是不知道如今海上艱苦、錫蘭炎熱,若真如此,可能半數都要死在路上。”

“許多人在福建已無土地,更無半分金銀,就算回到福建也難生存。巴達維亞從無到有,不管是運河、城牆還是那些棱堡,以及城外的甘蔗園、土地,都是我等海外天朝子民的血汗澆灌。”

“當年巴達維亞初建,在下的先人就是被從澎湖掠去的。那時候巴達維亞還是一片沼澤,爪哇人也不會木匠瓦匠,若無我等華人,哪裡會有今日的巴達維亞?”

“如今荷蘭人見我等已然‘無用’,便要清除,這是何等道理?”

“是以,在下希望天朝能夠出面,維護天朝的海外子民。”

劉鈺心想,槍桿子之下才有道理,荷蘭人有槍有炮有錢,自然是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這事,解決自然是要解決的,維護也當然要維護,但我的解決方法和你想的解決方法,可能大不一樣。

“連壯士此言,大有道理。只是,你想怎麼解決?”

“大人,海外子民,皆思故土。若荷蘭人真的要驅逐我等,數萬人無以爲生,定是要起事的。若是天朝能在起事的時候,支援一些槍械,亦或是派船去攻荷蘭人,巴達維亞子的海外之民,必然簞食壺漿相迎。”

劉鈺嗯了一聲,連懷觀也不敢看他臉色,等了許久,劉鈺這才慢條斯理地擠出了幾句話。

“荷蘭人若真做出這等事,管自然是要管的。你們既有這樣的心思,朝廷豈能不顧你們的死活?卻不知你想要朝廷管到什麼程度?”

連懷觀趕忙道:“荷蘭人兇殘暴虐,佔據巴城,又不朝貢。待日後我等若是成事,則必朝貢天子,四季時節,不敢忘卻。若如前朝的三宣六慰,我等必然忠順。”

“天朝也不需多少兵馬,只要提供一些軍械,我等自可自保。如此,不廢朝廷多少錢糧,便可得南洋一處忠順地,大可爲之。”

天朝這些年很少在南洋有官方活動,連懷觀認爲這事就算天朝要管,也就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一套,搞一些南洋故老相傳的宣慰司之類。

他對荷蘭人有些輕視,因爲他只看到了巴達維亞城中,沒幾個荷蘭人,華人很多。

劉鈺一聽這話,就知道連懷觀這是絕對輕敵了,只靠當地人,根本搞不成。

而且,說什麼三宣六慰……這樣的條件,是劉鈺絕對不可能接受的。

與荷蘭人作戰,需要朝廷全力以赴,纔有可能將荷蘭人在南洋的勢力連根拔起。

就是現在,大順的舉國之力,也贏不了。至少也得三年後,艦隊初成,否則大軍軍改後的陸軍就算再能打,也不可能划着木盆劃到巴達維亞。

打完之後,若不見真金白銀的利益,朝廷不可能繼續支持航海,就算有支持的,阻力也必然極大。

天朝與荷蘭英國不同,不可能允許商人組建一支有強大武裝的貿易公司,而荷蘭人在東南亞經營已久,想要幹掉荷蘭人只靠當地的那點華人是不夠的。

爲了讓連懷觀清醒一點,劉鈺便問了幾個問題。

“假使將來事成,你只要守着一個巴達維亞?我聽聞,這幾年爪哇人也不斷反抗荷蘭人的統治,若將來成事,你們只守着巴達維亞,可能守得住那些爪哇人?況且巴達維亞一地,將來又靠什麼生存?”

連懷觀微微一怔,不太明白劉鈺的意思,他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問題。

按他所想,趕走荷蘭人,他做成一番大事,成爲巴城之主便是。

至於將來巴城怎麼樣,他還真沒想過。

說起來,他其實是個壯士,真正的壯士。

只是一種本能般的感覺到荷蘭人的統治殘暴,想着推翻荷蘭人,可是對於荷蘭人走後巴達維亞怎麼辦,他是沒想過的。

劉鈺見他露出茫然之色,索性說的更清楚一點。

“你明白巴達維亞的繁榮,根源在哪嗎?”

連懷觀琢磨了片刻,點頭道:“源於商船?”

劉鈺笑道:“是了,源於商船。沒有商船,巴達維亞就不會繁榮。你知道這幾年巴達維亞爲何衰落嗎?”

連懷觀仍舊搖頭,他大約明白,在心裡多少也想過,可真要組織成語言說出來,這就很難。

“天朝閉關,則巴城繁榮。”

“天朝開放,則巴城必然衰敗。”

“你們想回到曾經的好時候,只怕難了。就算是荷蘭人走了,巴城的衰敗也是必然。荷蘭人直接能去廣東買貨,爲什麼還要轉到巴達維亞?轉到巴達維亞的唯一原因,不過是爲了省一些白銀,用巴達維亞的各種香料來換,也爲了安撫巴達維亞的一系官員。”

“天朝不閉關的巴達維亞,必然衰落;而無法控制爪哇、香料羣島的巴達維亞,什麼都不是。你捫心自問,憑你,控制得了整個爪哇和香料羣島嗎?”

“糖價固然是荷蘭人壓得低,但是天朝自來產糖,印度如今也產糖,歐羅巴以西的加勒比也產糖,數萬以蔗糖爲生的華人僱工,你想過他們將來轉行做什麼嗎?”

“你總不能讓天朝爲了你們,不要福建、臺灣的糖,卻高價收巴達維亞的糖吧?”

這些問題,連懷觀顯然沒有想過,劉鈺也確信連懷觀想不到這些。

巴達維亞的事,不是攻佔下來就可以的,攻佔的後續處置,纔是重中之重。

荷蘭人如果被趕走了,馬六甲纔是最繁榮的港口,只要大順繼續開關,對歐洲的貿易,不會有傻子再繞個圈子繞到巴達維亞的。

巴達維亞在軍事上很重要,可以輻射爪哇、馬來、文萊,居南洋之中。

可在對歐貿易上,連個雞肋都算不上。

這種地方和西域、東北差不多,此時是經濟上的賠錢貨,政治軍事上的必爭之地。

這種地方,不可能搞出個宣慰司就算了。

當地的華人,劉鈺要依靠的是當地的華人僱工,以及那些從事小買賣的手工業者。

至於當地的地頭蛇,他是一個都不想要的。

連懷觀有膽子跑到這裡,可見內心是要做一番大事的,這種人可以利用,可以合作,但是在合作之初就必須讓他對自己的定位有個準確的判斷。

荷蘭人靠舉國之力支撐的東印度公司,靠着波斯印度荷蘭以及歐洲北美的走私,才堪堪能夠統治爪哇。

連懷觀這種靠一處巴達維亞立國的想法,是極爲不成熟的,因爲拿不出可以維繫暴力統治的成本,以及錢。

一旦趕跑了荷蘭人,巴達維亞中轉港的作用就不存在了。一個靠中轉港繁榮的城市,離開了中轉港的優勢,只會比現在更加衰敗。

劉鈺怕就怕奪回了巴達維亞之後,當地的富戶和地頭蛇,無不懷念大荷蘭的統治。

這種事靠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所以劉鈺也根本不想和這些人講道理,那裡天高皇帝遠,他會堅定的站在最底層的、佔華人人口絕大多數的窮苦人那邊,費除掉任何現存的間接統治。

哪怕那些甲必丹、雷珍蘭以及包稅人都是華人,也不行。

(本章完)

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54章 全員賭棍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440章 分歧(六)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565章 制禮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95章 過時了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34章 買賣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207章 守成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343章 絕戶計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328章 問罪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255章 兩制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94章 卸力第1452章 “帝”(四)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215章 海軍部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338章 下心毒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191章 預想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935章 綁定(上)第238章 敲定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009章 親不親第247章 海參崴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055章 小麻煩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228章 開戰(七)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633章 斡旋家
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54章 全員賭棍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440章 分歧(六)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565章 制禮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95章 過時了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34章 買賣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207章 守成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343章 絕戶計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328章 問罪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255章 兩制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94章 卸力第1452章 “帝”(四)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215章 海軍部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338章 下心毒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191章 預想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935章 綁定(上)第238章 敲定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009章 親不親第247章 海參崴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055章 小麻煩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228章 開戰(七)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633章 斡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