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

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

至於到底有幾個人真的能理解,那劉鈺就不管了。

真要是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就躺着當大肥羊就好了。

一番話下來,滿座皆驚,在場的商人實在是沒想到,也沒敢想到,劉鈺會說這番話。

哪怕是劉鈺忽然變臉,逼着他們“納捐”,他們都不會詫異。

這番話……沒說到他們心坎裡,可說到了他們的心頭上,一個個暗自猜想,心想這會不會朝廷的態度?

莫非是朝廷想這麼說,卻不好這麼說,只叫鷹娑伯出面來談?

還是說,鷹娑伯真的是這麼想的?

士農工商俱爲一體?這,這可似乎太扯淡了。

雖說這些年,南儒一派也有不少類似的呼聲,可是有些話實在是不好說的太過。

更多的對於義利的解釋,是針對爲官的。爲官,要做出政績,這叫功利,這種功利才能體現出義。

而並不是說商人的行爲是合乎大義的。

幾個腦子靈光一些的,琢磨着這番話,覺得自己雖然不懂儒學,也非大師,可這些話似乎有道理,正可以花錢找人去好好解讀一番。

也有人想,這話也就聽聽就好,心裡高興就是。

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話憋在心裡想想就好,可不要弄出什麼風波。

納頭便拜痛哭流涕以爲知音的情況,並未出現。

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這羣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怎麼樣。

他們可能懂怎麼搞紡織業,懂怎麼搞貿易,懂怎麼記賬怎麼放貸,甚至懂預判明年遼東大豆的期貨,但是少有懂儒學堪稱大儒的。

好在劉鈺也是個半吊子,半吊子的人說半吊子的話,聽的人也是半吊子,說到這種程度正好人人聽得懂。

聽懂了自然要誇幾句,這誇讚的方向,是讓劉鈺萬萬沒想到的。

“鷹娑伯真是君子啊,原來是這樣的道理,實在是我們這些庸俗小人所不能理解的。”

“是啊是啊,鷹娑比當真是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好好的一場關於義利的討論,又在時代的慣性下,成爲了一場個人的誇獎會。

劉鈺也是有些無奈,笑道:“這樣的話,就不必說了。廚子若能得到善品者的誇獎,那是開心的。可要是讓個餓了幾天的人誇一句,聽着也沒什麼意思。”

“你們懂個屁的君子?倒是叫你們誇我幾句真會賺錢,我這心裡或能美滋滋。”

很自然的把這個話題引到了一旁,在一片笑聲中,林允文提出的第一個疑慮也就沒人再去想了。

可第二個問題,劉鈺根本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用他最不想的方式讓衆人安心。

“我家裡,四世五爵。凡我參股的,我可保證無人會無事生非,更不會牽連株連。這個理由,夠嗎?”

“至於朝廷那邊……非一日之功,可慢慢來。日後諸位若是真繳納了足夠的賦稅、使得一方富庶,自然這話就有道理。”

“若不然,空口白牙,如何要做改變?”

商人們關注的第二個問題,是問朝廷是否能對商人的財產給予保護,立出法度說清楚這個股份制公司的責任。

究其本質,其實還是商人的實力能否讓朝廷做出妥協,這是自己爭取到的。

可劉鈺的回答,則是“因爲我們有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皇帝,而我家是皇帝的五代忠犬,所以我能保證你們的股份不會被別人搶奪。”

這句話的另一種解讀,便是“因爲我們有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皇帝,所以皇帝想奪走你們的財產,誰也管不到。”

意思是一個意思,無非就是燒餅的正反面。

劉鈺心說你們又沒本事逼着皇帝立法,卻在這做好夢,等着皇帝主動給你們帶來你們想到的東西。

既然你們想屁吃,我就給你們個屁。

這屁的滋味頗濃,商人們大爲受用。

均想,然也,鷹娑伯家裡四世五爵,這等關係,這等身份,這等地位,只要他參股,那自然是沒人敢動他的規矩。只要他想逃稅,誰人敢收?

現在看來,鷹娑伯也和其餘人大爲不同,之前這貿易公司扔出去的白銀也有個百十萬兩了,他也不曾心動。

又有保證,如何不行?

燒餅既有兩面,自然也會有人想,若是將來翼國公、鷹娑伯一家出了事,我等豈不是皆被連累?

既有多想着正面的,也有多想着反面的,這事反倒是好辦起來。

本來要募集的股份就不是很多,願意出錢的足以,劉鈺不過是想要引領一下潮流,在松江形成濃厚的前資本主義時代的風格,形成南北方的資本流動。

資本得動起來,不能都囤在各家的地窖裡。

也知道肯定有人會因此畏縮,但也肯定有人會肯來賭一把。有時候,推動世界的,靠的是一羣賭棍,而不是保守者。

“諸位,既說到這財產不可輕動的事,咱們便得知道,需得上稅。你上的稅多了,產業就越安穩。”

“我也打聽過西洋人的稅法,如這玻璃,是按照原料收稅的。每擔原料,收取一定的稅。”

“玻璃行業,咱們之前並無。既是無人競爭,我看就不如這樣。”

“日後產出的玻璃,每塊便繳幾分銀子或者幾釐銀子的稅,不可逃脫,也方便記錄。”

“這稅,既是咱們主動要求的,就交到海關那邊。”

“除此之外,這股票交易,我看也要繳一定的稅,也好讓衙門做個主,你們意下如何啊?”

若是別的,這麼繳稅自然是不肯的。

可玻璃、火柴乃至股票等,都是從無到有的東西。要觸動的人的利益,暫時沒有。

先把規矩立下來,又無人競爭,商人們肯定是願意的。

因爲……稅加在玻璃上,和商人有什麼關係呢?

繳稅的,是買玻璃的人。

技術壟斷之下,沒有競爭,也就不需要靠避稅來競爭,而是把稅轉嫁到買方身上,何樂不爲?

而且就算是比西洋人的玻璃便宜數倍,可能買得起玻璃、火柴、菸捲、股票的,肯定還是有錢的,這等稅收起來也舒服。

至於爲什麼要繳給海關,衆人心裡也清楚。

這海關裡,有“自己人”。那肯定是要給自己人鋪一條政績。

雖說不怕縣官只怕現管,也雖說海關裡的自己人官職不高,但自己人背後的勢力可大,在場的人如何理不清這其中的關鍵?

朝廷可從未收過玻璃稅,這稅又是主動繳的,自然是想交給誰便交給誰。

而且海關是直接報給京城的,還有部分走的是內帑。

商人們向來把稅收看成是一種“賄賂”,反正都是賄賂,繞過中間商,直接賄賂給京城乃至皇帝,豈不更好?誰能比皇帝的權還大?

主動交稅的事,曠古罕有。

劉鈺算是先小人後君子,把事說的明明白白了,接受的話就入股,不接受的話便不入。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他又藉着這個機會,講了一通“稅收的意義”的廢話。

衆商人均想,誰要聽這等屁話?稅收又無意義,與我等何干?縱有戰亂也亂不到我們的頭上,打了準噶爾、羅剎,與我等什麼好處?按理這平準的稅,就該甘肅的人出纔是,關江南屁事?

不過無非是多繳些稅,日後也好叫朝廷扶植罷了。

在座的諸人中,最爲高興的就是田平了。

他早就聽劉鈺說過關於股票交易收取印花稅的想法,也和劉鈺談過關於海關關稅改革、商稅改革的事。

心裡想着終究是自己人,日後可能還是自家人,果然有好處不忘了自己。

自己的錢是一方面,上繳的錢又是另一方面。

跟着劉鈺入了股,自己的錢賺到了。

這上繳的錢,便直接關心着自己的前途,只要前途有了,錢都不是問題。

田平的心思已經不在劉鈺說的那番話上了,而是時刻盯着這一次的股份到底可以募集多少錢。

按照每股收個千分之二三的稅率,已然極低,可若是數量大了,那也是大幾千兩銀子。

松江海關一年也就收個幾萬兩,若是一下子多出了幾千兩、上萬兩,那豈非是“能吏”?

既是收了稅,自然要保證這些人的利益。田平心道這倒也簡單,松江不過是個府,府尹也算不得什麼,這本就是不存在的稅,府尹料想也不敢搶自己的政績功勞。

日後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家裡的長兄會襲爵,朝廷也不可能再讓他做太大的事。但若提成正的海關稅監,那便是個求之不得的出路。

豎起耳朵聽着劉鈺募股的方式,心裡越發欣喜,看來所有募股組建的作坊,大部分的總部都是放在了松江,這稅自然也要交到松江。

這些買賣中,商人們覺得,有大賺的,有小賺的,有賠賺未卜的。

感覺到足以大賺的,是如玻璃、鹼面等作坊,這些技術要麼是西洋人還都不會的,要麼便是西洋人將會但是運過來耗損太大的。

感覺到可能小賺的,如菸捲、火柴等,這個聽起來應該不會賠,但都是新奇東西,能賺多少就很難說。

感覺到賺賠未卜的,如軍火、冶鐵、火藥、造艦等。

劉鈺通過這些商人的態度,能夠判斷出這些行業在商人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對前景的預期。

只能說感到很神奇,商人的表現出的前景預期,和他理解的正好相反。投資軍火這等大買賣,商人們興趣居然不是很高。

既是這樣,便分擔了風險,將所有的作坊捆綁在一起,認購瞭如玻璃、鹼面、菸捲等作坊股票的,也要認購固定比例的軍火、冶鐵等。

反正都是可以交易的,日後看情況再說。

現場完成了認購和募集後,田平的嘴角已經上揚到了露出了後槽牙,今年押解入京的海關銀,定是要暴漲一波了。

(本章完)

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34章 買賣第1223章 開戰(二)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246章 探險隊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994章 鹹餌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705章 海戰(三)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026章 割裂(四)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83章 變陣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394章 軍費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249章 暫借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89章 條約第26章 鍍金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419章 絕望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390章 清華園第245章 垂釣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1170章 備戰(九)第931章 覺醒(三)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340章 宿命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227章 開戰(六)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712章 反擊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95章 過時了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82章 賣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568章 英國是講法律的第34章 買賣第1223章 開戰(二)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246章 探險隊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994章 鹹餌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705章 海戰(三)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026章 割裂(四)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83章 變陣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394章 軍費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249章 暫借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89章 條約第26章 鍍金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419章 絕望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390章 清華園第245章 垂釣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1170章 備戰(九)第931章 覺醒(三)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340章 宿命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227章 開戰(六)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712章 反擊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95章 過時了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82章 賣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