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割裂(四)

第1026章 割裂(四)

“諸位有禮了。適才聽諸位談論天下勢,頗有道理,一時心癢,忍不住來打擾。”

一番客套話說來,剛纔在那高談闊論的年輕人也儘可能用官話客套了兩句。

書生便在旁邊一坐,簡單的做了個自我介紹。

這書生姓孟,名鬆麓,跟隨江南名士程廷祚學習。

因着這程廷祚學的是北方古儒學派的學問,這一學派講究的就是個【禮樂農兵天文輿地食貨河渠,莫不窮委探源】,程廷祚的學問以習齋爲主,參之以梨洲、亭林,故讀書極博而歸爲實用。

也是北方的顏李學派南傳的頂樑柱了。

之前程廷祚和吳敬梓因爲鹽政改革的事鬧掰了,如今再度傳來改革的消息,程廷祚便讓自己的弟子去海州看看、見見。

之所以程廷祚自己不去,原因也較複雜。

年紀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個原因則纔是關鍵地方。

北方古儒一派,自顏元創立,實際上和大順面臨的問題一樣:破而不立。

對宋明理學,肯定是批判的。

而顏元的態度,則根本就是不屑辯經,批判就好。

所謂【古來詩書,不過習行經濟之譜,但得其路徑,真僞可無謂也】。

翻譯成俗話,就是“嗶嗶辯經都沒有用,事兒上見吧”。

好不好使,看效果,看實踐,別扯太多的氣啊、理啊、太極啊這些東西。

而這就留下了大問題。

破而不立是不行的,很多事不能只從事兒上見。

本身古儒一派就過於功利了,要從功利上體現出義,這已經距離異端學問很近了。

加之他嘴上又沒個把門的,噴人又狠。

在書院那邊又教弟子劍術,學派聚會弟子動輒刀槍棍棒“舉石超距、技擊歌舞”,而且又對弟子管束極爲嚴格。據說其弟子善於刀法,攜刀上街,有人問會玩刀嗎。弟子出於謙虛,說不會,結果被顏元訓斥一番說虛僞,讓他當衆耍了一番刀法,弟子還長跪不起請求師父原諒。

後世梁啓超評價他們這個學問終究湮滅的一個原因是“太苦”。

按說這個味兒,其實明顯是學孔夫子,但時代終究不同了,之前的遺毒太多,使得很多人覺得這味兒不怎麼儒。

加之只要“路徑”、不辯“真僞”,過於追求功利,總歸太像異端。

有些東西,其實已經紮根了。而且伴隨着那些有世界觀的其餘宗教哲學闖入之後,總得把“氣”、“理”這些東西辨明白。

加之想要證明自己不是異端,就不能只論實際,還是要解經的。

所以到他們這邊的時候,重點不是批判,而是在“解經取義,以證我道德經濟”。

程廷祚如今基本認可蘇南的發展模式,認爲雖有不足,但潛力很大。他希望自己能成爲那個將儒學學問改造成指導現實經濟、並且和儒家義理融會貫通的那個人。

歷史上,胡適對其評價,說他“在滿清禁錮的空氣中,大部分學者都被困在了訓詁考據之中,唯有兩個人有創立‘新哲學’的夢想。一個是程廷祚,一個是戴震。”

只不過,這個新哲學可能是根基的緣故,實在是有些難。

既需要深厚的儒學功底。

也需要眼見這些新事物、新發展、新思想、新思路。

還要將而這融爲一體,互不排斥。

程廷祚要留在松江府,憋大,參悟,著書立說,融會貫通,不能瞎溜達了。這年月,歲數稍大,行萬里路,容易死。還是留着身子骨在松江府完善理論吧。

孟鬆麓這一次聽從老師的建議,自南邊北上,要看海州鹽改的全程,是以才經過這裡。

從孟鬆麓的打扮上來看,就知道這個學派真就如劉鈺評價新教舊教那樣,叫喊着復古的,多半是改革派;反過來,改革派,往往是最原教的。

這個學派本來就好武,雖嘴裡喊着復古、古儒,可絲毫不妨礙他們把腰間的刀劍換成火槍,並沒有佩三尺劍。

孟鬆麓也是剛纔聽這些年輕人在那閒扯,聽着頗有道理,甚至有種讓他撥雲見日的感覺,是以好奇,特來叨擾。

一問才知,剛纔說話的那個年輕人,竟和自己同宗,也是姓孟。

不過,名字就沒有那麼文雅了,叫孟鐵柱。

再一問,得知這些人是要參加吏員培訓,要去阜寧縣那邊的。

遠處的商人一聽這個,心裡不禁有些犯嘀咕。

那邊前一陣出了那麼大的事,商人自是有所耳聞。

商人心裡對那些被處死的鄉紳,頗有共情,只覺得興國公這一次實在有點過了。無非就是倒賣了點河工糧食而已,多大點事?應該處以罰款就好,結果直接殺人,這就難免有些用刑過重了。

如今這做買賣的,誰身上沒有點爛事?坑蒙拐騙,都是尋常手段。自己賣私鹽就不提了,往私鹽裡摻沙子、摻灰鹽,不也常幹?

今日因爲倒賣河工糧就被槍斃,自己若是覺得自己反正不倒賣河工糧便不當回事,下一次若是嚴抓坑蒙拐騙摻假走私呢?

令商人沒想到的,是這些窮學生的嘴裡,一個個都對殺那麼多人的事毫不在意,甚至壓根就沒討論這件事做得對還是不對,似乎覺得這根本不是個值得討論的事。

包括那個剛過去搭話的書生,也壓根沒討論殺人是不是有點過了這件事。

相反,他們卻在討論,人已經殺了,之後怎麼辦呢?

孟鬆麓心裡有些好奇,不知道這些對事情頗有見解的孟鐵柱對均田一事怎麼看。

他也沒說自己的師從,只說道:“如今阜寧幾縣,劣紳盡除,朝廷當行均田之法。不知諸位對習齋先生的均田之說,可有什麼見解?”

孟鐵柱一開口,就直接把孟鬆麓得罪了。

“我倒是看過。大概看了看,只覺得全是扯淡。”

孟鬆麓的臉色頓時有些難看,顏習齋也算是他的師祖了,別人當着他的面直接說師祖的想法都是扯淡,心裡如何不氣?

也就是他涵養好點,若是稍微差點,這時候就該把火槍拔出來了。

孟鐵柱卻沒注意到孟鬆麓臉上的不豫之色,張牙舞爪地在那開噴。

“顏習齋、李剛主、王昆繩的那些辦法,都是扯王八犢子。按李剛主的說法,人口滋生,以後沒法均田了怎麼辦?”

“他想的辦法是啥?想的是,把天下田分爲上中下三等。”

“若均上等田,則均五十畝;中等田,則均一百畝;下等田,則均一百五十畝。”

“待日後人口滋生,這中等田經過開發養護,已經成爲了上等田,那麼一人份的中等田就能變成兩人份……”

“且不說他種沒種過地,就說一句。我們村子裡,就算均田,上哪去一戶均五十畝、一百畝、一百五十畝?”

“那也不說這夠不夠分,再說一個。”

“朝廷連官田都沒有,怎麼均田?他們出的主意,都是些什麼狗屁主意?有說讓佃戶種三十年,慢慢過渡的;有說提高私田稅賦,而讓官田減稅,大家就都把田獻成官田了;還有說要直接復井田制的。”

“這些鬼主意,我看一個都沒用。就說你若是士紳,你願意三十年後拱手把地給佃戶?”

“這和空談有什麼區別?我還說,要是畝產千斤,則就算按照現在的租子,便是不用均田也夠了呢。可這不是廢話嗎?”

他噴完之後,旁邊一個同窗陰陽怪氣地接了一句。

“其實也不是沒辦法。”

“可以復古宗法制啊。”

“比如說,你家均了五十畝田。你生了三個兒子,那大兒子繼承,是爲大宗。”

“其餘二兒子、三兒子,則是分支。”

“靠着從大兒子土地裡收的稅,朝廷收稅養船、養兵,讓二兒子、三兒子去海外。”

“去南洋,或是去別的什麼地方,也分五十畝地。”

“這樣,還真就可以井田制了。我看,要把地球的空地都佔滿,還要好久呢。”

一看就是他們經常討論類似的話題,這句陰陽怪氣嘲諷的話一說,旁邊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孟鬆麓卻覺得,這句話並不可笑,完全是個解決的辦法,爲什麼在這些人說來,彷彿是個笑話一般?

“諸位,這並不可笑。這個辦法也不是不行吧?在下愚鈍,實在不知有何可笑之處?”

孟鐵柱看了一眼孟鬆麓,問道:“你知道這個辦法最難的在哪嗎?”

“在哪?”

“在均田啊。你要先把田均了,然後才能收上足夠的稅,然後才能供養這種大規模的遷徙墾荒。問題在於,第一步的均田都辦不了,後面的不就是癡人說夢嗎?”

孟鬆麓皺了皺眉,忍不住道:“阜寧縣如今不是有如均田手段了嗎?”

孟鐵柱忍不住笑道:“你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我且問你,你對均田一事怎麼看?”

對這個問題,孟鬆麓有他們學派的正統解讀,而且是絕對符合儒家大義的解讀。

“孟子曰: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明之險亡天下,皆因民無恆產。”

“是以,制民恆產爲王政之本,民無恆產則無恆心。非均田,不能人人有恆產。”

“故,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也。”

“井者,均之託古也。”

他回答的滴水不漏,而且內在邏輯也好、三觀也罷,也都是標準且正統的儒家三觀。

制民恆產嘛。

孟鐵柱直接反問道:“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

“然!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孟鬆麓回答的擲地有聲。

孟鐵柱忍不住笑道:“那我問你個問題,若有得罪,勿怪。”

“請講。”

“假設,若在開國時候,你剃了發,做了漢奸與虜帶路,我一刀捅死你,你覺得如何?”

孟鬆麓愣了瞬間,覺得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回答吧?

“這何必問?大義加身,殺的好!”

“但問題是,有這個大義,卻必須要另找你別的毛病,說你道德敗壞、強取豪奪、爲禍一方、欺男霸女、你是混蛋、你不是好人等等,才能砍死你,否則別人要我說殘暴。那這個大義,有個屁用啊?”孟鐵柱臉上掛着那種賤兮兮的笑,再度反問。

這個比喻很簡單,孟鬆麓一下子愣在那,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很明顯的,說的是阜寧均田的事。

既然,按照儒家大義,制民恆產、均田爲天下第一仁政。

且,大順是以儒家治國的。

那麼,有此大義,還扯什麼別的?直接均不就得了?

朝廷這邊要均田都不敢,都不敢說均田是天下第一仁政,以仁政爲由,強制均田。卻只能遮遮掩掩,非要找些亂七八糟的理由。

既然朝廷根本不敢用這個大義,證明要麼全天下並不認爲這是大義;要麼是朝廷根本不想行此大義。

那麼,由此引申出來的一切,也就如孟鐵柱之前所說的那般了——都是扯王八犢子。

如果,天下儒學的主流,並不認爲制民恆產引申出的均田是大義,那麼談這個大義本身就是異端扯淡。

如果,辯經之下,認爲從制民恆產出發,引申出的均田,是爲天下第一仁政。但朝廷有此大義卻不敢用,證明朝廷根本不敢或者說不想行此大義。

那麼,顏、李、王、程等人設想的,指望朝廷主持均田,那不就是扯王八犢子嗎?

朝中人、讀書人看阜寧事件,想到的還是“鄭伯克段於鄢”,明知其爲魚、爲獸,卻餌之、阱之,這麼做是不是陰險、狡詐?

算是整個大順最激進的顏李學派的正統的第三代傳人孟鬆麓,沒去考慮這件事正義與否,只是去考慮均田該怎麼實施,才能徹底杜絕兼併之患。

然而這些學新學的,看這件事,潛移默化地影響之下,根本覺得完全是在看一場鬧劇、一場笑話。

明明可以直接大義加身的事,卻畏畏縮縮非要再找別的理由,甚至這樣依舊導致天下震動,這可真是笑話。

內心都不認爲這是大義,卻在面對制民恆產之類的辯經問題是,不得不承認這是大義。

其可笑程度,直逼當年感嘆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的後人,剃髮上表;袞袞諸公,飽讀華夷之辯,聯虜平寇了。

就像孟鐵柱說的那個笑話,殺個漢奸,不能用大義理由,還得找私人道德問題甚至來下三路,否則要說你殘暴,這本身不是笑話。萬一有些地方的三觀,以此爲榮呢。

真正可笑的,是漢奸該殺這個大義是全天下讀書人嘴上普遍認可的,但嘴上都說對,心裡卻全都不信這個三觀是對的,這種不自信才導致需要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加上。

某種程度上,這和劉鈺面臨的困境一樣。

劉鈺希望均田。

儒家改良派也希望均田。

但兩者的邏輯、大義不同。

劉鈺搞均田的大義,是降低地租、降低利息、提振內需、促進工商業發展。此即爲第一大義也。

我有此大義加身,均田就均田,和道德無關。

只不過,他所認爲的大義,不是天下主流三觀的大義。

而儒家改良派的均田大義,源於孟子的制民恆產爲王政之本,恆產則要均田,均田就是第一仁政。

問題在於,這個看似主流的大義,其實只是假裝是主流,實則根本不是主流。

嘴上都說是,心裡全不是。

儒家想要在新時代有所作爲,或者古儒學派想要真的開宗立派,確實要破而後立,把一整套體系給立起來。

談政治抱負,就不能不談經濟基礎、底層建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工商業制度,否則就是空談扯淡,和袖手談心性區別不大。

某種程度上來說,儒家作爲一個政治團體的上一次實踐,失敗於王莽新朝地皇四年。

現在高喊着復古的那一派,至少現在看來,很多想法都是空想的扯犢子,完全沒有實踐性。

因爲時代變了,古儒學派不但要解決農的問題,還要解決士、工、商的問題。並且伴隨着大順的發展,工、商的問題,越發重要。

過去的框架,裝得下這些東西嗎?還是把這些新東西,死命塞到過去的舊框架裡?這個框架,連王莽時代的生產力都塞不進去,在不動底層架構的前提下,怎麼把蒸汽機都出來了的生產力塞進去?

孟鐵柱的嘲諷,倒是沒嘲諷到這種地步,他只是嘲諷一下這些人的想法過於扯淡空談。

孟鬆麓心裡雖然不平,一時間卻也真找不出什麼好的理由,來反駁這個臉上掛着賤兮兮總是彷彿在嘲諷一般的年輕人。

(本章完)

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027章 割裂(五)第941章 自覺(三)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224章 開戰(三)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4章 笑與悲第68章 決心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455章 賣舊貨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8章 歸化第525章 不敢殺第935章 綁定(上)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940章 自覺(二)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597章 下西洋第234章 打小抄第174章 僭越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452章 “帝”(四)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0章 思維差異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345章 畫餅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314章 綁定第938章 笑話第423章 勸說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331章 雷罰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337章 見過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61章 哄一鬨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245章 垂釣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238章 敲定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
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027章 割裂(五)第941章 自覺(三)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224章 開戰(三)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4章 笑與悲第68章 決心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455章 賣舊貨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8章 歸化第525章 不敢殺第935章 綁定(上)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940章 自覺(二)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597章 下西洋第234章 打小抄第174章 僭越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452章 “帝”(四)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0章 思維差異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345章 畫餅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314章 綁定第938章 笑話第423章 勸說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331章 雷罰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337章 見過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61章 哄一鬨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245章 垂釣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238章 敲定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