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都是生意

第406章 都是生意

“妙哉!”

宗義如心中大讚,心道果如吾之所料,此人得知必死,必要先把他的藏書和心學收好,以求流諸後世。

雨森芳洲既滾蛋回住處整理藏書和那本《古今和歌集》,自己正可找心腹人去和大順軍商談,只要給出保證,自己便可投降。

料想着自己可能是第一個投降的,若他們背信棄義,別人安肯投降?便是昔年明末東虜爲禍的時候,先投降的幾個,可都是封了爵位了。

大順總不能連蠻夷都不如吧?

既如此,自己定然無憂。

大順海軍如此之強,能攻下土佐,自己在對馬也就毫無意義了。

對馬若不能貿易,着實是窮。

反正也守不住,跑也跑不了,既不想死,那就只有一個選擇了。

早就聽朝鮮人說大順京城華貴富庶,何不去京城做個閒散爵爺富家翁?

內心已經打定了主意,面不改色。

雨森芳洲又道:“主公若再派人與唐人談,我請寫一封書信。”

“昔年師兄陶山鈍翁,以必死之心,違背生類憐憫令,而鼓勵民衆獵殺野豬。民衆受其恩惠,懇請立碑爲念,尚未完工。吾觀唐人,亦有仁義之輩,可請他們勿擾此碑。”

“吾老矣,見中華天兵威嚴齊整,知其不可勝矣;東西兩華之論,中華必不肯相容。”

“窮途而道孤,唯效三閭大夫之事。”

感嘆到最後,對大順的稱呼,從一開始的唐山、震旦、唐國,終於又叫回了中華。

這不是因爲見到了趙百泉的那番交流,而是在一瞬間,他想明白了一件事。

不管是古學派的山鹿素行,還是朱子學的新井白石,這些人構建的“各自稱華”論,徹底完了。

各自稱華論一完,華這個概念只能扔給中國,日本不能要了,甚至要割裂。

否則,日本的儒生必要經歷一場思想的混亂:既與本國稱“東華”、自號“中朝”再無緣,將來是朝天子?還是忠國王?

日本,只能當日本國,纔可能會有未來。

想着最後的感悟,跪地作別,雨森芳洲慢慢離開了棧原城,朝着城下町的居所走去。

在那裡,他要整理自己的畢生藏書,也要將自己最後的感悟,寫出來,送回日本。

雨森芳洲一走,宗義如頓時鬆了口氣。

雨森芳洲在側,他頗有些“仲尼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感覺。

自己內心的陰暗想法,在這等儒生面前,總覺得像是被太陽照射的冰塊。

現在這種感覺散去,當真如同發冷的時候焐出了一身熱汗,渾身的毛孔都通透起來。

大順那邊要的八萬兩白銀,不是問題,一點都不多。

新井白石改革收緊貴金屬出口政策之前,對馬平均每年與朝鮮貿易的銀幣量,是以噸計的。

新井白石改革前最高值的時候,一年出口的11噸銀幣。當然,那時候鑄幣改革,銀幣不是純銀,含銀量大約在65%,算起來也是七八噸。

其中人蔘也就佔到五分之一,剩下的還是朝鮮商人免稅在京城貿易拿到的生絲。

這正是大順海商們如此熱衷開戰、熱衷於搞掉日朝貿易的原因——每年將近十噸銀幣,那只是官方明面的。

因爲日朝己酉條約的約定,每年日本能去往朝鮮倭館交易的船,只有二十艘。

但是,這一點大順的海商們太在行了:你官方規定二十艘,我就能搞出五倍。

我派艘船去倭館送個信行不行?有人家裡人生病了我派船去接行不行?對馬守或者將軍有急事,去倭館辦急事行不行?

船去了,不小心帶了點貨,這也是很正常的,對吧?

天下海商都一個鳥樣,能走私的話絕不報稅、只要敢開個洞我就能鑿出個大門。

二十多年前,之所以大順的海商當年沒鑿出大門,不是不想鑿,而是沒有金剛鑽,被日本的炮臺轟走了。

官方明面一年十噸白銀,私下裡有多少?

海商們不知道具體的數目,但心裡清楚,肯定不少,蹦着高地支持開戰說白了還是因爲這些阿堵物。

再說要不是新井白石的貴金屬出口收緊政策、朝鮮那邊貢使團規模和陸路運輸限制,這個交易額擴增個三五倍不是問題。

大順海商只是知道這貿易額不會少,當然不知道里面的具體數目。

可宗義如對自己的家底太清楚了,也很清楚島上的商人們有怎樣的家底。

八萬兩白銀,若在別的藩怕是難以拿出、或者只能拿出一堆大米,但在對馬,八萬兩白銀還是很輕鬆的。

況且,這個時間節點,對馬正是白銀堆積的時候。

宗義如很懷疑,大順這邊趁這個時間開戰,是把情報都做到了極致,完全搞清楚了對馬的日朝貿易時間線。

對馬藩買的朝鮮貨,其實七八成都是大順江南貨。

朝鮮每年都要去大順至少四次,這可不是正常的朝貢,而是“孝子”的體現——但實際上是打着恭順的名頭搞貿易。

除了皇帝生日、冬至節、元旦這三個必須去的,還有一個必須要去的。

每年九月,要派所謂的“皇曆齎諮請授”。

因爲崇禎二年開始,徐光啓、李之藻等人,藉助西洋傳教士的天文知識,編寫了新的歷書。

大順開國之後,天文學和幾何學的進步很大,曆書也沿用了西洋傳教士帶來的那套新的哥白尼、第谷體系,測算的比舊法準確。

朝鮮一則沒有這個天文學水平,二則作爲朝貢國爲表示恭順,三則藩屬必須要用和天朝一樣的歷書以證明自己在天下之內。

是以要請求天朝賜予第二年的歷書。

大約可以理解成“大順在日曆上技術壟斷,朝鮮每年要派使節團來大順請求賜予日曆”。

當然,但凡有這種去京城的機會,肯定是不會忘了帶商隊的。

朝鮮國擔心天朝“索要白銀爲貢”,所以關閉了朝鮮的銀礦,每年都要從釜山這裡拿到日本人的銀子,然後再去京城買貨。

而現在,正是按照往年的貿易時間線,對馬藩堆積了一大堆白銀以方便朝鮮入京買貨的時候。

對馬藩的貿易,實際上是分兩部分的。

對馬藩自己的貿易。

幕府的貿易。

所以每年的四月份,幕府就會把幕府貿易的白銀,運到對馬,抵達對馬的時候正好六七月份,正可以趕上九月份朝鮮使團入京請曆書。

劉鈺是五六月份襲擾的土佐,然而那時候白銀已經從京都大阪等地運出了。

土佐的事傳到對馬,暫緩貿易的時候,錢已經到了,正在對馬。

這是一大筆錢,一共是七噸多的特鑄銀幣,含銀量在八成以上。

其中一部分是幕府自己貿易用,一部分是讓對馬藩兌換用的。

之所以在新井白石死了、但人亡政未息的貴金屬收緊政策之下,還能在對馬堆積這麼多的白銀,這與新井白石和劉鈺影響下的鑄幣改革有極大關係。

日本的銀幣,當然不是純銀的。

純銀的,就收不了鑄幣稅,肯定是要往裡面摻東西的。

朝鮮……技術水平不夠,沒有把混了雜質的白銀提純的能力。

所以,日本每一次鑄幣改革,都會讓朝鮮和對馬因爲“匯率”的問題,爭吵許久。

爲此,朝鮮還打贏過一次對日的“貿易戰。”

二十年前,日本的元祿銀幣,含銀量65%,朝鮮一口咬死,就是63%。

要麼接受,要麼貨不賣了。

對馬藩的商人撐不住,對馬藩自己也撐不住,最後按照朝鮮方面說的63%算。

之後日本又在二三十年內,搞了好幾次的鑄幣改革。

搞過含銀量30%的新錢,導致通貨膨脹;新井白石主政之後,又改回了含銀量80%的享保銀,導致通貨緊縮;劉鈺去江戶建議再改鑄新幣,緩解通貨緊縮,導致新幣的含銀量在50%左右。

這一番折騰,對馬藩經歷過當年朝鮮靠嘴砍去了2%含銀量匯率的事兒,看到幕府又改鑄新錢,故而請求幕府“特許鑄造一些專門用於對朝貿易的、含銀量在80%的銀幣”。

改鑄新錢是爲了緩解通貨緊縮,所以不能再流通新井白石主政時候的享保銀,必須要兌換成最新的元文銀。否則市面上的銀幣還是不夠,通貨仍舊緊縮。

但是,朝鮮那邊更喜歡80%的享保銀。

朝鮮不能提純,所以喜歡含銀量更高的,否則拿着含銀量太低的去大順,大順的商人也會想法卡他們。

對馬藩爲了避免折騰匯率,幕府也不想在折騰匯率,所以每年特鑄幾噸的高含銀量的銀,用於和朝鮮貿易,免去匯率扯淡這一層事——和大順的海商就方便的多,你願意用什麼含銀量的錢就用什麼,哪怕你的銅料,老子都有本事把裡面的銀子提煉出來,轉手再賺一筆。

幕府要用這種特鑄的錢和朝鮮貿易。

對馬也得把手裡的元文銀,兌換成特鑄銀才能和朝鮮貿易,幕府順便再收一波鑄幣稅,硬性規定對馬藩手裡的元文銀和特鑄銀的匯率。

所以要感謝利瑪竇等傳教士,不是他們,朝鮮也不能每年九月份去京城請新技術測算下的日曆,到這個月份,對馬正好堆積了大量白銀;也要感謝朝鮮技術落後,不會白銀提煉技術,導致幕府要提前把每年高含銀量的“特鑄人蔘代往古銀”送到對馬。

這番感謝的受益者,無疑正是此時的宗義如。

他想,如果,讓商人、家臣們湊那八萬兩白銀,自己卻把這幾噸的“特鑄人蔘代往古銀”據爲己有,豈不美哉?

只要大順接受他的投降,只要大順需要立一個投降的樣板,那麼就不會太過肆意地動他的財產。

問商人收個十萬兩,餘出的一二萬兩給大順的軍官們,讓他們分潤一下。

自己卻把那十幾萬斤的特鑄銀留下,將來繼續分封在對馬也好、亦或是去大順常年“參京城”也罷,這都是家底。

反正他也想了,打不過,大順軍真要是強攻,這白銀也留不住。

再者這些白銀本也不全是他的,還有一部分是幕府貿易的,若能留住可以爲喜;若留不住亦不爲悲。

心中計劃已成,先叫來了幕府這邊參與貿易的人,提出了一個聽上去很合理的建議。

“唐國的大軍隨時可能攻來,他們可以攻下土佐,對馬又怎麼能守得住的?現在要擔心的,正是那一批從京都運來的‘特鑄人蔘代往古銀’。不若先叫人把他們運到合適的地方藏好。”

“如果唐國的人攻來,找到了這批白銀,那麼這可以助長他們的軍勢。”

“我選心腹人押送藏匿,那些參與運送和藏匿白銀的人……”

伸出手,做了個抹脖子的手勢,當真是一片拳拳忠愛之心,亦是遠慮長思之輩。

幕府那邊的人一想,也覺得宗義如的想法大有道理。藏起來應該是件好事。

宗義如心想,我自是先藏好,將來若大順仍讓我鎮守對馬,那我便是大順的大名,幕府若來要銀子,自有大順照顧我周全。

若是大順不讓我鎮守對馬,我也不先不聲張,待將來去了京城,自願獻出一些給唐國的天子,只說那是我的私產,他必許我持有剩餘的。

(本章完)

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203章 奇襲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542章 惡毒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84章 備戰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931章 覺醒(三)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50章 夢魘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368章 我是誰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148章 魚第470章 試錯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8章 歸化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509章 回報率第323章 假公正第1451章 “帝”(三)第204章 投名狀第91章 提點第194章 卸力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641章 前科第641章 前科第585章 要忍讓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239章 教改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87章 不平等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128章 志向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499章 洗頭第31章 收心第63章 軍歌第857章 決心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4章 衝突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
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203章 奇襲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542章 惡毒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84章 備戰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931章 覺醒(三)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50章 夢魘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368章 我是誰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148章 魚第470章 試錯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8章 歸化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509章 回報率第323章 假公正第1451章 “帝”(三)第204章 投名狀第91章 提點第194章 卸力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641章 前科第641章 前科第585章 要忍讓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239章 教改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87章 不平等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128章 志向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499章 洗頭第31章 收心第63章 軍歌第857章 決心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4章 衝突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