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回報率

第509章 回報率

看到這些很實際的東西,富商們更加安心。

開發蝦夷這件事,如果只是朝廷號召,其實各地的豪商大地主們還要再考慮考慮。只是因着有貿易公司的珠玉在前,使得一些人對類似的模式心生了幾分信賴而已。

士紳豪商的幾個頭面人物小聲交談了幾句,便推了一人出來,說道:“鯨侯既然都考慮到了,我等也安心了。”

“明人不說暗話。如今朝廷要取消人頭稅,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地價、田價是要往下降的。”

“按畝收稅,我買地收租子,實際上這錢也不是我出,而是佃戶出。”

“如今取消了人頭稅,又按照前朝的一條鞭法,將勞役折算在稅裡。徵收銀子,僱人去幹勞役。”

“可現在取消了人頭稅,勞役攤派也不是按照人頭,而是按照地畝來。實際上,有些許田的小戶,日子更不好過了。”

“譬如河南。緊靠着黃河,是要修大堤的。以前是徵發徭役,都得去。現在行了‘仁政’,徭役是朝廷出銀子僱人,可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以前是羊毛有一部分,是按人頭收的。現在全在田地上,可想而知。是以我們之前倒是商量過,等着田地降了價,也好買地收租子。”

“但聞蝦夷的事,其實我們心裡也有些嘀咕,這錢到底是投到蝦夷,還是留着買地。今日見了這小冊子,可知鯨侯用心,朝廷也是真的做成這件事,而且看來朝廷也是試圖把徭役的錢,從海外賺出來,地價未必就會降,我們也就踏實了。”

這豪商倒是個實在人,其實田的賣價低、租子高的情況,在前朝就已經存在了。尤其是後期,人都逃荒,土地荒在那,因爲一個縣的賦稅固定,別人跑了,就得攤派到不跑的人身上。

這是大順和前明都不可能搞“國債”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抗災能力強、可以“合理”避稅、能買得起國債的豪農地主而言,買國債給的那點利息,不如趁着災年買地,收益極大。

如今朝廷的政策,完全就是延續着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往下走。把稅銀和人口脫鉤,問題是作爲一個大一統帝國,治水本身就是合法性和正統性的支柱之一。

要不要修黃河?要不要保護漕運?要不要修海堤?要不要運糧?

要麼花錢。

要麼徭役,徵發。

前者對有地但不多的自耕農很有害;後者則是比自耕農還低的底層的災難。

根本還是因爲稅收和土地綁定的太重,不然皇帝也不會如此支持海外擴張,都是被“錢”這個惡臭的東西逼出來的。

這些豪紳有着多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經驗,很清楚朝廷的政策對地價的影響。除非朝廷找出別的辦法弄錢。

嗅覺敏銳的商人已經覺察到了朝廷在試圖從土地之外的地方弄錢,這應該是朝廷將來的大方向。那麼把錢投在開發蝦夷上,就很值得考慮了。

尤其是這本小冊子裡蘊含的深意,看得出朝廷真的很重視此事,不會出爾反爾。

加之小冊子裡,弗吉尼亞公司的經驗,可學的不少,確實可以少走不少的彎路。

雖然蝦夷種不了菸草,這幾年海運發達之後,海參崴那邊嘗試概念的甜菜頭榨糖,也算是完犢子了——含糖量還是低,福建廣西的甘蔗糖走海運一萬多裡,依舊比甜菜糖便宜。

但是,蝦夷有俵物魚蝦昆布海帶,這也可以類比於菸草了。理論上人只吃魚蝦也餓不死,但人終究是猴子,不吃糧食是不行的。

小冊子裡從一開始要集體勞作、到後期轉爲承包收租制,一步步都寫的很清楚了。

至少證明朝廷不是一拍腦袋,而是確實認真考慮了。

劉鈺感嘆於這些商人的金錢嗅覺,也不好在這種場合對朝廷的政策有所評價,只道:“屯地買田這種事……其實也和小冊子上弗吉尼亞公司種菸草差不多。唯有利可圖爾。我也不好說什麼,說了也沒用。從嶽爺爺死在風波亭開始,就開始說當漢奸不好,也沒見到當年吳賊、洪賊不去當。”

“我今日來,也算是朝廷的一個態度。你們沒去過蝦夷,但你們信任我,想來當地的情況你們也知道了。當地的蝦夷人……這個其實完全不用放在心上,那裡不是西南的土司,有個三五百兵就夠了。”

“所以終究還是賺不賺錢的問題。”

“這一點,我和倭人也談過了。蝦夷的俵物等,可以直接運抵米子。倭人也有商人,以前專走大阪到米子的路線。去的時候賣布匹等零碎,回來的時候捎帶着魚蝦俵物。”

“糧食的銷路,你們也不用愁。朝廷允許往倭國販糧,樞密院這邊也保着你們不會受倭人打壓。我也和倭國的糧食販子談過了。”

“倭國的糧價一般,但架不住蝦夷的地多、人少。薄利多銷。”

“我給你們算一筆賬。”

他是講實際的,也是講利潤的,這些豪商喜歡這種不講仁義道德只講利益的人。

聽到要算賬,各自都放下手中的書,斂神靜聽。

幾個義學的孤兒將一副巨大的卷軸伸開,這時代自然沒有幻燈片,但只要有人,類似的手段還是可以的。

巨大的卷軸伸開之後,露出了上面的字符,商人們對這些數字很敏銳,自己去看看裡面的內容,盤算裡面有沒有忽悠。

賬算得很簡單。

從淮北地區僱人去蝦夷,人基本不用花錢,有的是貧苦難以生計的。漕運還在繼續,保漕和宋時黃河改道的影響,使得唐前的膏腴之地,成了帝國的癌症。

在魯南、蘇北的確的港口裝船,運到蝦夷,第一年活下來,均價也就五兩銀子。

因着僱傭移民,沒有老弱病殘,實際上都是勞動力。

這幾年鯨海周邊和松花江的貿易發展,使得那邊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牧場,尤其是東虜當年重要的產馬地,穆棱河、完達山等地,都嘗試着大規模養殖牛馬。

海參崴已經有了巨大的牛馬市,一條從海參崴到寧古塔地區的牛馬貿易路已經鋪墊了十年。

牛馬不缺,價格也不貴,因爲當地糧多缺銀。

蝦夷有很大的平原,而且一些地方有厚厚的火山灰,氣候也好,整體上的土地質量,和荊襄等地的上等地差不多,肥力足夠。關鍵是東邊和西邊,不是沼澤地,而是旱草地,開發起來很容易。

威海的一些作坊,也已經引進了西洋的割穗機、馬拉的打穀機,在內地那些人均幾畝地的地方用不到。但在蝦夷這種地方,就有大用。

算上休耕、牧場、草場、牲口草料地等,加上新機械的引入,此時一戶小農可以照料一百畝到一百五十畝地,當然不可能全都種植,而是包括休耕和牲口草場的,但一戶五十畝的糧田在有大牲口和馬拉機械的狀態下還是可以的。

也不用學英國在愛爾蘭搞得那種“窮人吃土豆、生產糧食往外賣”的制度,就算都吃麥子,照着百分之三十這種放在內地算是大善人的地租標準,移民過去一個人,最多三年時間,就能保證每年獲得15石的麥、豆租子。

日本的麥子是賤食,便宜,大約六七錢銀子一華石。豆子比大米略高,而且日本對大豆的需求量很大,大約是一兩銀子一石。

折算下來,從第三年開始,每人每年就能創造10兩庫平銀左右的利潤。而這期間的投入,一戶人算四口,三年算上牛馬牲口糧食布匹等,也就40兩銀子的股本。

而且伴隨着糧食產量增加,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日後移民成本還會繼續下降。

只算糧食,平均下來年回報率是30%,已經不算低了,比高利貸是不如,比囤地收租子也不如,但勝在可以吃足夠的錢,哪怕你有十萬兩,也不怕吃不下。而地窖裡的銀子屯着等買地,也未必能吃得下十萬兩。

除了糧食之外,還有魚蝦俵物,這都是當年就能盈利的。當地很多蝦夷人是被日本商人僱傭的,他們經驗豐富。大順取消了賤籍的疍民漁民等,打漁的本事未必就比日本人差,都是熟手,一點就通。

再加上蝦夷的金礦、木材,尤其是造船廠需要的上等橡樹,當地的質量和黑龍江沿岸的差不多,可黑龍江的木料想要運出來得放排到江口、陰乾,再裝船回威海,距離太遠,這就不如蝦夷更近一些了。

以及之前饅頭去瑞典談判,弄回的木焦油產業,也都可以在那裡發展。

各種餅都畫了出來,和雲南差不多的蝦夷一年承包費才四萬兩,至少六十年不變。

大餅畫出來的回報率,至少在30%左右,而且各種計劃都在卷軸上列了出來。包括之前派人賴在蝦夷不走勘探的地圖、杜鋒等人投劉鈺所好搞得探勘做禮物等,很是詳盡。

不是個空空如也的東西,即便很多人覺得這裡面只撿好聽的說,但還是被這種近乎於傳、銷的話術所蠱惑。

(本章完)

第717章 臀與腦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00章 槍和槍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170章 備戰(九)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453章 “帝”(五)第215章 海軍部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227章 開戰(六)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168章 備戰(七)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1169章 備戰(八)第933章 覺醒(五)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965章 扣帽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625章 手段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54章 站臺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93章 泡沫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285章 黃淮患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40章 錯路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89章 條約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781章 談定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707章 海戰(五)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406章 都是生意
第717章 臀與腦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00章 槍和槍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170章 備戰(九)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453章 “帝”(五)第215章 海軍部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227章 開戰(六)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168章 備戰(七)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1169章 備戰(八)第933章 覺醒(五)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965章 扣帽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625章 手段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54章 站臺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93章 泡沫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285章 黃淮患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40章 錯路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89章 條約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781章 談定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707章 海戰(五)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406章 都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