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

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

劉鈺心想,這應該自己最後一次提禮法和利益的選擇。

這事自己本不該談,家國同構的禮法體系之下,外國君主也是君主,外國的尊卑也是尊卑,有些事朝廷還是看的很重,因爲不想國內有學有樣。

可這件事實在太過重要,幕府必須存在。

因爲劉鈺對日本就沒有太長久的想法,只是想把它最後的一點黃金、白銀和銅都弄走;把它作爲一個商品傾銷地。

事實上,從大順開國到現在,日本一共流出了250萬兩黃金;110萬公斤大約1100噸的白銀。這裡面流入大順的約莫五分之四,剩下的都跑到荷蘭去了。

能壓榨的油水已經不太多了。

但就像是日本“貴族”同行的那番話:像芝麻、越榨越出油,估摸着使勁兒壓榨一下,還能榨出來個百十萬兩黃金和六七百噸白銀。

劉鈺爲了能讓皇帝和勳貴們看到打日本的好處,可謂是煞費苦心。

好心幫着幕府鑄幣改革,提供了很有建設性的意見,穩住了物價、制止了通貨緊縮,也讓日本幕府通過鑄幣改革徵收了不少的“鑄幣稅”,幕府手裡現如今是有現金的。

好心幫着幕府推廣了地瓜,使得幕府挺過去了經濟危機,維繫了後續作爲一個傾銷市場的穩定性,也方便以後無貴金屬可壓榨的時候,還有大米可以運。

所以可以很方便地要出錢來,要是早幾年趕着幕府那邊還得要求大名們貢獻米的時候,就算打了也很難壓榨出來錢。

幕府存在,就有個專門幫着大順收稅的。稅收的差不多了,就去收割一波,總比自己下場去收要省事兒。

而且幕府的特殊政體,以及朱子學說在日本的流行,都使得日本幕府名不正言不順——至今爲止,劉鈺也沒想明白,爲什麼幕府會自己推廣朱子學說,朱熹的學說怎麼看曹操,幕府心裡沒點數?

這一次若是大順打贏了,幕府的威望便會直接降到最低。

到時候幕府想要維持下去,就只能依靠大順,這可以叫賣國,也可以說是階級意識。喊幾句口號就自動放棄權力和利益的故事,基本上只在童話裡,幕府別無選擇。

況且將來傾銷,又不是傾銷軍火,那最好還是不要搞出來戰國亂世。那將嚴重影響貿易額。

大順還在在旁邊坐個平衡手更好一些。

他這麼一說,在場的其餘人也都覺得似該如此。

如果只是這樣,倒也沒什麼。

可這件事還沒這麼簡單。

劉鈺是要把北海道拿到手的。

幕府將軍的正式名稱是“徵夷大將軍”。夷者,蝦夷也。

蝦夷都沒有了,這徵夷大將軍往哪徵?

這件事上,還是要給幕府個面子的,要不然臉上不好看,不給臺階下,到時候談判也不好談。這等於把幕府將軍的法理基礎給廢了。

皇帝知道他已經預先在蝦夷地屯糧的事,但之前也沒當個大事。

此時劉鈺把這件事一說,在場衆人全都啞然了。

都是禮法制度下生活的人,這件事當然是一聽就懂。日本這個徵夷大將軍的名號,確實麻煩。

但對北海道,劉鈺肯定是不肯放手的。

“陛下,那蝦夷地雖然無甚物產,亦和海參崴氣候相近,但論及形勢,可比河西走廊。”

“得蝦夷,則下可監控倭國;上可斷絕羅剎。又能防止羅剎與倭國勾連,故而蝦夷地此時雖不毛之地,卻一定要拿到手。”

“陛下既委臣節度鯨海之職,爲鯨海長治久安,臣移民遷民事,一直都是先外后里,先把周邊一圈的河口、沿海、港口等地佔據。所謂畫地爲牢,四周人口滋生,內部遲早爲天朝實地。”

“蝦夷地於鯨海,極爲重要。節度使雖爲流官,臣卻不得不計長遠。”

他是死了心要割北海道,要說經濟價值,現在幾乎沒有,皇帝早就私下裡答應過劉鈺可以割。

只覺得這種小事可以不用當做預先擬定的條件,到時候一說便是,想來又非富庶地,不過萬餘人口,即便割走,倭國也不心疼。

然而此時一考慮徵夷大將軍事,皇帝皺眉道:“這事,的確有些難辦。諸卿可有什麼想法妙計?”

在場的幾個都是些軍事重臣,這種事上着實沒有太多經驗。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只好道:“前朝萬曆年間,冊封日本王,不也是冊封的關白豐臣秀吉嗎?只是之前那是搞不太清楚,如今也不好裝聾作啞,這就另有說法。”

“天子之下,朝貢邦國,自是隻能有一個王的。倭人自稱大君,這大君是個什麼,他們自己叫叫還好,天朝冊封的,卻無大君之職……”

“此時實在不好辦。”

不只是大臣們皺眉苦思,想不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皇帝也是低頭沉思。

皇帝覺得劉鈺說的挺有道理的,保持幕府存在,還要保持日本國王的存在,這樣才方便控制。

既不廢王,也不廢幕府,大順才更容易控制日本。

可不廢王、也不廢幕府,還要把徵夷大將軍的“夷”割走……

制定作戰計劃都沒這麼犯難,這件事上確實集體犯難了。

再一個,若是將來日本又對大順開戰,幕府那邊掛個徵夷大將軍的名號,這也讓大順很不爽——誰是夷?

想了好久,也沒想出什麼更好的辦法,皇帝只好道:“罷了,此事先不提。待到事成之後,叫禮政府去想。”

“日本不可外交,只可朝貢。此事禮政府去辦,最是合適。他們皓首窮經,想來會有辦法的。”

劉鈺心說這算什麼說法?

眼巴巴地又看了皇帝幾眼,皇帝笑道:“卿且放心,你爲鯨海節度使,鯨海何處緊要,朕自然要聽你的諫言。剛纔說了徵倭三條,如今再加上一條便是。”

聽皇帝給了保證、背了書,劉鈺謝了恩,心道這事可一定得辦成啊。

煤礦鐵礦要麼在北海道、要麼在長崎附近,後者隨時可以控制,前者要是拿到手就等於鎖死了日本以後的路。

但此時他也想不出辦法,只能不再提。

皇帝又說了一些關於此番徵倭的事,最後道:“卿等還有什麼意見,也都說說。”

老邁的英國公看了一眼劉鈺,問道:“此番徵倭,以萬人規模,是否有些託大?”

“要麼不徵。”

“若徵,便要以雷霆之力,一擊而殺。海運事,守常雖敢保證,可天意難測。一旦兵力不足,又恰逢大風暴雨難以支援……雖說軍改之後,天兵以一當五,可倭國亦非小國,昔年入寇朝鮮,也有二三十萬兵。”

劉鈺趕忙道:“英國公且放心,萬人足矣。此一時、彼一時。”

“彼時,倭國關白亂世之中成就大事,兵將都是久經歷練;如今……武備鬆弛。”

“再者,我也去過長崎、小倉,窺見過其城池,久不修繕。自德川得勢後,生怕手下藩主反叛,各家若修城牆,必要彙報,又難批准。”

“其國狹長,江戶距離九州島又遠。海軍襲擾,其集結兵力也需一年之久。屆時我只要去江戶周邊轉一圈,風帆一晾,其必不敢將江戶本部兵力都用出。而其餘藩主之兵,必不肯出力。”

“故而萬人足以。若是再多,糧草軍備、錢餉撫卹,都需要錢。能省一點是一點。”

“不過……這萬人需得精銳。”

皇帝點頭道:“自是精銳。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國家耗費錢糧無數軍改,正是用的時候。”

“且諸卿放心,倭國不是準部。攻伐準部,數千斤的大炮要想運到,千難萬難;可倭國近海,這大炮便可多用。”

“本朝軍改之前,炮便極佳。此戰又難得可以多用大炮,料來無憂。”

“況且,倭國近海,敵在此,則我在彼,尋其弱處攻打。其部衆雖多,路上行走,豈有艦船快?”

這番話,正是一直縈繞在皇帝心頭的噩夢。

只是爲噩夢時,是劉鈺訴說的西洋人侵襲沿海,藉助船速運兵,遊擊襲擾。

這樣的噩夢在這一次法蘭西國使團前來、簽訂了互換戰列艦協議之前,可謂經常會在皇帝心間,如同幽靈般飄蕩,難以抹去。

如今將這樣的噩夢撒在別家身上,當真是說不出的快意。

李淦心想,只要劉鈺手裡的海軍能贏,那這一戰也就無甚可說的了。

“劉鈺,此番徵倭,海軍事自是你要負責的。然而督辦糧草運輸,此事也需得你來辦。朕就不再找他人來做了,你當初有意成立海軍部,想來海軍之中也有參謀,運糧之事,你們便一併做了。”

“海商諸事,你也一併談了。條件就如你所言,以兩年爲期,運送軍糧,換兩年壟斷貿易權。兩年權到,再行售賣。”

這一次漕米北運,以及之前的往日本運糧走私,都算是一次後勤演練。

皇帝對此信心十足。

按說,陸軍的參謀部要負責後勤計劃,但劉鈺手底下的海軍也有一個參謀班子,這一次陸軍想要幹成,就不得不依靠海軍。故而後勤的事,江辰根本沒提,等於直接推給了劉鈺。

劉鈺和海商的關係,也是有目共睹,這事交給劉鈺去辦也正合適。

“是,臣遵旨。”

領了軍令,皇帝又問了問衆人的意見,暫時也沒什麼可說的了,畢竟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動,上一次這麼幹的還是蒙古人。若說教訓,也就得了個不要在臺風天起航的教訓,別的卻沒什麼可談的了。

“既如此,卿等就先退下吧。此事萬萬保密,不可言於他人。若走漏消息,以通敵論處。”

“劉鈺,你且留下,朕還有話說。”

(本章完)

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74章 僭越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256章 優劣第1050章 坐莊(中)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67章 論跡第5章 落後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13章 小人哉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470章 試錯第1045章 平衡第199章 報捷第5章 落後第398章 主心骨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969章 舊怨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587章 不平等第565章 制禮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337章 見過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234章 打小抄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0章 找茬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355章 對罵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96章 未雨綢繆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191章 預想第1440章 分歧(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31章 收心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499章 洗頭第4章 衝突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208章 記憶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586章 中轉港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
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74章 僭越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256章 優劣第1050章 坐莊(中)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67章 論跡第5章 落後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13章 小人哉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470章 試錯第1045章 平衡第199章 報捷第5章 落後第398章 主心骨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969章 舊怨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587章 不平等第565章 制禮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337章 見過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234章 打小抄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0章 找茬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355章 對罵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96章 未雨綢繆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191章 預想第1440章 分歧(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31章 收心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499章 洗頭第4章 衝突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208章 記憶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586章 中轉港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