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

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

皇帝這些年沒少耳濡目染一些不是很新的、被劉鈺從先秦故紙堆裡翻出來胡謅曲改斷章取義後的道理。

對資本的逐利性這個概念,有了一個簡單的類似於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的理解。

針對這個問題,皇帝的擔憂,是絕對有道理的。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中外都總會面臨一個問題:國家放水發錢,希望錢流向的地方,然而錢總不往那邊流。

大順這邊,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劉鈺希望錢往工商業上流,但現實往往是錢往土地上流。

皇帝擔心的就是一年五六百萬兩的白銀,明明預想是開發南洋,解決糧食和人地矛盾。

結果呢,這些熱錢,全都囤地,反倒使得人地矛盾更加嚴重。

щщщ⊕Tтká n⊕¢ ○ 劉鈺設想過,逼着小農破產,逼着百姓下南洋。

但那說的是閩、粵地區,最多加上個松江府。

而真正需要下南洋的百姓,最難的一步,反而是怎麼活着走到有船、有人收購人口下南洋的地方。

不管是南洋,還是南半球的新苦兀,大順要面臨的問題始終都是:有錢的不肯去、沒錢的去不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有錢的認爲那裡能賺到錢,於是花錢讓沒錢的去給他們賺錢”。

所以,劉鈺對南半球新苦兀的希望,寄託在金礦上,而不是寄託在那些可以開墾的上好土地上。這裡面的邏輯也很簡單,土地再好,糧食賣不了錢,只對窮人有吸引力。

賣不了錢的糧食只是糧食,對吃飽的富人而言毫無吸引力,除非這些糧食能換成錢。而南半球大洲能讓糧食換成錢的唯一方法,就是當地的金礦需要礦工,礦工需要吃飯,種糧食是爲了挖金子。

而對南洋的希望,寄託在豪商開發買賣奴工上,而不是自發移民去當自耕農上。

短期內刺激南洋開發最好的方法,就是國家從南洋收糧食。而能讓國家層面收糧食的方向,也就只有京城和駐軍所需的漕米。

大順是個假的大政府,混到一年收入3000萬兩的程度,根本沒太多的能力搞國家調控。漕米糧食算是爲數不多能調控的東西。

但皇帝對現實有些瞭解,就不得不懷疑這麼搞真的能如人所願嗎?

自從開阡陌、破井田之後,土地制度就是標準的私有制。土地是可以買賣的。

不想讓錢流入到土地買賣上,就倆辦法。

要麼,土地不能買賣。

要麼,土地收益率降低、其餘行業收益率增加。

土地不能買賣,是不可能的。就大順而言,做不到。

雖然北派大儒一直想要恢復井田,但他們給出的那辦法,純粹扯淡。而且他們是以井田爲目的的井田,純粹的反動。

劉鈺不是不支持那些古儒一派提出的變種井田制,但他理解的變種井田制,不是爲了井田而井田,而是爲了防止小農在時代浪潮中破產無以爲生導致出現天下大亂、全面反動。

變種井田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工商業,等到工商業發展到足以容納每年百萬級別的破產人口的時候,再把井田一腳踢開。

這就是純粹的道路分歧。

以儒學的意識形態而言,井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就像是一條奔流的大河,儒學的意識形態,就像是“三代之治說,河不對,應該是一片大湖”,於是築壩堵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而劉鈺所接受的意識形態,則是認爲,把下游好好疏浚一下,讓河奔流入海。但是,如同母親河一樣,大順的特殊性,使得這條河太狂躁了,水流太大,不先把它築壩堵起來,下面沒法疏浚。所以築壩是手段,目的是疏浚下游,確保下游能容納足夠的洪水之後,再把壩拆了。

所以這就是爲什麼這種意識形態傳入之後,華夏被儒學浸潤導致很多人本能地親近、出自文化本能地理解。但在完成築壩那一步同路之後,原來的同路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這不是一個人能辦成的,需要一羣人、數百萬擁有類似意識形態的人組成羣體,並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長遠的規劃。

現在肯定是不現實的。

既然不現實,那劉鈺寧可發洪水,也絕對反對築壩,搞反動。

皇帝的擔心,是從大順王朝的穩定性考慮的。

小農經濟越穩定,王朝也就越穩定。

對皇帝而言,對外擴張,是手段,目的是爲了搞錢。搞錢,是爲了讓王朝更穩定。

但劉鈺骨子裡就對王朝穩定沒有絲毫興趣,尤其是以小農經濟穩固爲基石的王朝穩定性,不但沒興趣,其實一直在挖墳來埋大順。

但這個墳地,不是這麼好挖的。

而且皇帝現在擔心的這個問題,看似只是擔心具體細節,實則本質上還是對工商業發展的隱憂在作祟。

這種隱憂的根源,源於土地的私有買賣合法。

商人越富、越有錢、賺錢越快,皇帝就越擔心,大量的工商業的錢用來買地,使得土地兼併問題加劇。

而大量的資本用來買地的擔憂,又源於土地收益率太高。

大順的地價奇葩的低、地租奇葩的高,都導致了買地的收益率實在是太高了。

既然商人逐利,那麼,明顯的,錢會往買地上流動。不只是皇帝擔心的這一年幾百萬漕米的買撲錢,還包括任何工商業從業者。

皇帝不是站在古典的“大家都是做生意了誰來種地”的角度考慮的,而是純粹站在“商人這麼有錢買地兼併怎麼辦”的角度考慮的。

除非,土地不能買賣,使得錢除了流向工商業之外,沒有別的錢生錢的途徑。否則,這種事是很難禁止的。

去和商人講道理:哎呀,不要囤地造成兼併,應該把錢投入工業,只有發展工商業才能讓國家富強。

商人看看土地的收益率和風險性、再看看工商業的收益率和風險性,心道我可去你嗎的吧。

靠情懷和道理,解決不了問題。

現在皇帝擔心這個,劉鈺也只能實話實說。

“陛下聖明,所慮極是。”

“此事既是因爲治水而起,臣也請以治水喻之。”

“錢流動起來,可稱資本,資本就如流動的水。”

“流到此地,便要分叉。”

“一邊是天朝內的土地。”

“一邊是工商與南洋荒地。”

“古來治水,無非一堵一疏。”

“這事也是如此。”

“堵者,或抑兼併、或行手段使買地收益降低……亦或驚天動地,拼着天下大亂,均田不得買賣。”

“疏者,便讓工商南洋之利,高於在國朝買地的收益。商人逐利,自然會去。”

“這一堵一疏,皆關乎國家大政,非一州一府所能爲也。”

“加稅、減攤派力役,這是堵。臣對天朝內部的事,所知不多,亦不曾爲政地方,非臣之所能。”

“但在工商一事上,臣自信還有一些手段,能保證這些錢流向南洋。亦可保證這些錢,有一部分是以安置流民災民的方式花掉的。”

“陛下所慮,其實是天大的事。商人固然囤地買地,那麼各地士紳鄉紳地主就不買地囤地了嗎?這件事要解決,恐非人力所能。”

“既非人力所能,臣以爲,何不另闢蹊徑?買地囤地,是因爲人們愛土地嗎?不,只是愛錢。”

“既如此,想辦法讓他們有更好的賺錢的路,這纔是治標之上策。至於治本,除非古儒一派復井田之議,否則無解。

“百姓是因爲沒有地而活不下去嗎?對也不對,但更準確來說,是他們除了土地之外,再無其餘可行的謀生手段。若是另有手段,或做工、或從軍,或出海,便無土地,他們也餓不死。”

“既如此,便給百姓找一條擁有自己的小地之外的謀生手段,亦是可行之法。”

“南洋廣闊,土地肥沃,一年多熟。”

“既不可井田,有些事是早晚的。但,疏通至南洋,亦可延期。”

“臣既有手段,讓他們把錢投入到西洋貿易上;便有手段,讓他們把錢投入到南洋。”

“至於說,錢越賺越多,將來利潤大的都賺完了,又來考慮土地……臣以爲,既不能治本,那就不如在默認必然如此的情況下,想辦法控制在沿海幾州幾府的範圍內。”

“即便兼併,百姓亦可去南洋求活,沿海方便。或者,亦可救濟。”

“與其假裝能夠解決,假裝賣力去做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實在不如不要諱疾忌醫,便認了這件事解決不了,想辦法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

“對此,臣已有一些想法,或可控制在沿海或江南幾州幾府之內。但尚需細思。”

皇帝眼前一亮,心道既有辦法,那就好說。若只是控制在江南或者沿海各地,確實好解決。怕就怕這些商賈賺的錢,跑到河南山東京畿湖北陝西等地囤地買地,以至於百姓無可活、又沒法下南洋,那就只能造反了。

福建廣東各地既能下南洋、闖臺灣,這些地方造反的就少。而且即便造反,多半也成不得事。倒是河南陝西安徽等地,若真兼併過重,必出大事。

劉鈺只說這想法尚需細思,皇帝也就沒有再問。

心裡權衡了一下各方的利弊,本就有傾向性的想法,最終敲定。

於是將廖寒輝召到身前,語重心長。

“卿也聽到了。”

“治水一事,關乎海軍、貿易、南洋、漕運,乃至土地、井田、賦稅……凡此種種,哪一個都是社稷大事。”

“無海軍,不可海運。”

“無海運,不可廢河。”

“不廢河,不可治水。”

“無錢,不可治水。”

“無穩固的漕米來源,不可治水。”

“不能安置漕工,不可治水。”

“不能處置廢運河後的貧苦百姓,不可治水。”

“治淮,非是馴服黃河這般的曠古功績。但其背後,亦是牽扯甚廣。”

“說是舉天下廿年之力,也非虛言。”

“朕非不愛惜兩淮百姓。之前或不可爲,如今既可爲,自要爲兩淮百姓行仁善大政。”

“卿切記,治淮一事背後到底擔負了多少、牽扯了多少。萬勿辜負朕的苦心!”

“從昔年建海軍開始,朕就在等這一天。如今這件事交在你身上了,但願朕沒有看錯人。”

劉鈺聞言,心道毛線,建海軍的時候你壓根就沒想這麼遠。

然而看破不說破,皇帝這番話,已經讓廖寒輝淚眼婆娑,跪在了地上。

“來人,取筆墨!”

呼喝一聲,皇帝御筆親提了一句話。

微禹,吾其魚乎!己亥月十三。

潑墨寫完這幾個字,皇帝只淡淡道:“朕給你留着,若真治成了,卿也當得起這句話。”

“興國公昔日復唐時一別千年的西域,因功封爵。你若能復宋時一別六百年的富庶兩淮,封爵何難?”

“歷朝歷代,未有因治水而封爵的。朕願愛卿敢爲歷代先!”

只是隨便的幾個《左傳》上的字,廖寒輝並沒有惶恐地表示自己當不起之類,而是感情迸發伏地大哭道:“臣,定盡全力!”

一旁的劉鈺見狀,心想皇帝這是準備賭一把大的啊。聽這意思,漕運改革還要加稅改,就要靠治淮成功來壓。若成,威望沖天,事事皆成;若敗,上天預警,事事皆廢。

大順可不差會畫流民圖的。

如今也只能默默祈禱,但願老天爺給兩淮百姓一條活路,要是修的途中就發特大洪水,這天人感應、上天預警的大帽子一扣,估計皇帝再也不敢搞什麼敢爲歷代先的事了。

劉鈺暗暗祝禱道:“老天爺啊老天爺,這也算是你和耶穌打架的關鍵時候。你可得給點力啊。人能謀劃的都謀劃了,成不成還得看你啊。”

(本章完)

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436章 分歧(二)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5章 說服第18章 歸化第1451章 “帝”(三)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239章 教改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009章 親不親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338章 下心毒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393章 泡沫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809章 閹黨(下)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941章 自覺(三)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725章 殺心第89章 條約第379章 四宗罪第51章 小小批評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443章 誘降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128章 志向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229章 開戰(八)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26章 錯覺第33章 邊軍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358章 實封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030章 氛圍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312章 偶然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239章 教改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325章 迎天使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245章 垂釣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223章 開戰(二)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
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436章 分歧(二)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5章 說服第18章 歸化第1451章 “帝”(三)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239章 教改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009章 親不親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338章 下心毒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393章 泡沫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809章 閹黨(下)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941章 自覺(三)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725章 殺心第89章 條約第379章 四宗罪第51章 小小批評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443章 誘降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128章 志向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229章 開戰(八)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26章 錯覺第33章 邊軍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358章 實封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030章 氛圍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312章 偶然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239章 教改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325章 迎天使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245章 垂釣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223章 開戰(二)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