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

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

無論怎麼講,此時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仍舊是一個熱愛祖國、充滿民族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人。

實際上,歷史上直到很多年後,依舊如此。

只不過,這種熱愛,往往會遭受到巨大的打擊。

用後世的話說,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那種標準的“我愛英國,可英國不愛我啊”;或者,“我愛這大英國,我怕他亡嘍,結果被大英的宋恩子、吳祥子抓去蹲了一年多監獄”的模板。

歷史上著名的哈欽森信件事件,站在富蘭克林的視角上,是這樣的:

哈欽森,是十三州本土出生的人,不是英倫三島出生的人,他被任命爲馬薩諸塞州的總督,和富蘭克林是很好的朋友。

伴隨着北美衝突的日益擴大,哈欽森作爲總督,對於北美的反抗頗爲不滿,在給富蘭克林的信上,不止一次地說一些諸如“這羣刁民,就該好好鎮壓”、“憑什麼不交稅”、“士紳誤國”之類的話。

富蘭克林在矛盾日益激化的時候,把這批信件給公開了。

其公開的目的,很簡單:

皇帝是好的,都是大臣把事辦壞了。你們不要整天辱罵喬治三世,你們看看,這哈欽森是咱們自己人、正兒八經的十三州出生的本地人。

這種讓咱們交稅的事,咱們十三州的人是最積極的,和國王無關。

【侵奪十三州的自由與政治權利的敵人,實際上出自內部,而非國王的主張。】

於是,最搞笑的一場審判就來臨了。

十三州的人,認爲富蘭克林是叛徒、狗賊,他兒子是新澤西總督並且是正統親英派、支持收稅派,現在他又爲國王辯護,這不是狗賊是什麼?

而英國這邊,則認爲富蘭克林,是在煽動百姓情緒,其心可誅,把這些信這時候公佈出來,這是要干涉?難道你不知道哈欽森是英國政府任命的總督嗎?他的這些信,會讓十三州的百姓想到誰?

同時,富蘭克林通過北美郵政長官的身份進入的英國貴族圈子,也對富蘭克林嗤之以鼻:一個紳士,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把別人的私密信件公開,尤其這個人還是你的好朋友,你這個“工於心計的小人、不配承之爲紳士的公開別人私信的道德低劣之人”。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富蘭克林想要證明英國並不壞的英國——審判了富蘭克林,剝奪了他引以爲榮的北美郵政長官的公職,並指責他是“挑唆英美衝突的幕後黑手、波士頓傾茶走私集團的負責人”等等。

富蘭克林說,哀莫大於心死,我這麼做,是因爲我想告訴人民,國王是好的,辦壞事的是那些總督,而且往往辦的最狠的,恰恰是十三州出生的人,而不是英國派來的。

有這樣一個段子。

說是富蘭克林在這場審判結束後,走到了總檢察長的身邊,在總檢查長的耳邊,說了這麼一番話:記住今天的事,我會讓你的君主,從一個橫跨四海的帝國之主,變成一個困守小島的小國之君。記住我的話!

最後這個段子真假難知,但這個段子還有後續,就是北美獨立戰爭後的巴黎和會會場上,富蘭克林特別找出來那次審判時候穿的衣裳。

但既然此時這件事還未發生,富蘭克林還沒有捱了他熱愛的母國的一巴掌,自然這時候他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並且富有盎格魯的民族自豪感的——他曾對北美涌入的德國人、法國人相當不滿,認爲這種天賜之地不該讓這些鄉巴佬佔據。

至於那批信件公開的意圖,倒是也符合富蘭克林的一貫主張。

也就是“主權在國王、英美兩國議會是平等的兩個嫡生兒子”。

這件事,不講階級和經濟問題,只談抽象的政治問題,其實在許多年前,也就是老馬說的輝格黨在1688年聯合金融資本寡頭們操控朝政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埋下。

很多被積壓的矛盾,在上升期,是可以被化解或者繼續積壓的,也根本構不成問題。

但一旦局勢發生了變化、上升期被打斷,就肯定要出事。

這裡面,輝格黨寡頭派,在英國這裡其實叫“宮廷派”,與“鄉村派”對應。

“宮廷派”,或者輝格黨寡頭集團,爲什麼現在會激烈地開始爭論“主權在議會”?

爲什麼之前不?

道理很簡單:因爲他們之前掌控着議會和權力啊,所以他們不必大聲疾呼,大聲去辯經,去爭論主權到底在國王還是在議會。

就像,你已經拿到手的東西,並無爭議,你會到處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嗎?

只有這東西已經出現爭議了,可能要被別人拿走了,所以纔要辯經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

現在,喬治二世估計肯定要完,八十歲的人了拉屎用力過猛,基本活不成了。

王世孫即將繼位,而王世孫繼承的他爹的“世子黨”成員,都他媽的是一羣被排擠的、無法進入中樞的的人。

他們傳統、保守,而且他們的基本盤,也就是英國的鄉紳和土地地主,有非常明顯的威權傾向,並且十分傾向於“真正的國王掌權,凌駕議會之上”。

這種情況下,宮廷輝格黨掌控着議會;而鄉村黨、託利黨、傳統派們,自然傾向國王。

很正常的朝堂政治手段,就和天朝皇帝找太監、羅剎前女皇養德國黨對抗樞密院,其實差不多的道理。

富蘭克林敏銳地感受到政治的風向,在倫敦的這幾年,他感覺到事情正在起變化。

國王派和議會派之間的衝突,肯定會擴大,一旦喬治二世薨了,這種矛盾就會激烈公開化。

對此,富蘭克林認爲,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包括中法聯軍圍攻直布羅陀、中法西三國反英同盟的形成,辯證地去看,也可以視作一個“改變此時政治格局的契機、改變十三州身份尷尬的契機”。

因爲,要討論的北美十三州更多的義務問題,形式雖不像,可就權力分配上,也就類似於大明大順在即將崩了的情況下,討論“要不要開團練、是否允許地方勢力崛起”。

某種程度上,和法國此時正頭疼的稅收財政大討論中,很多貴族給國王寫信支持清查田畝差不多——放棄部分權限,換取更多稅收。

想要一些東西。

就得放棄一些東西。

作爲十三州的人,富蘭克林自己也明白,現在北美十三州的情況已經相當麻煩。

所以,他希望,通過這一次中法聯軍圍攻直布羅陀、威脅登陸的機會,達成他一直以來的政治訴求。

即,把十三州捏成一個整體,建立一個有統一市場、統一政府的政治實體。

以這個政治實體,做一個和英國平等的政治地位,在一王主權的領導下成立一個英國聯邦,英王爲天下共主。

而如果能夠達成,那麼,十三州當然可以爲這一次的戰爭,提供更多的兵員、財政、稅收,把可能從加拿大方向進攻的中法聯軍推回大海。

這,不能靠十三州自己。

還是得靠國王給拿個主意,給個名正言順的名分。

因爲,十三州內部,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意見分歧。

這裡面,就不得不提到能結結實實地扣在大順身上的幾個大黑鍋了。

而且,這個大黑鍋如此巨大,以至於除了大順之外,別人還真背不起來。

這個大黑鍋的問題,就不能從那些抽象的熱愛、情操、情懷、愛國熱情等方面來說了,只能從物質基礎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問題上來理解了。

在富蘭克林這一次來倫敦解決賓夕法尼亞州到底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問題之前。

也就是杜普萊克斯被從印度調回巴黎之後,英法已經在北美開戰了。

而在開戰之初,富蘭克林等人,在紐約州,舉辦了“奧爾巴尼會議”。

參會的,是各個州的代表,以及六族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代表,開會的目的,其實就很簡單:祖國現在正在和法國開戰,我們必須團結起來,爲祖國而戰。

富蘭克林主張建立一個各州的聯盟,從而變成一個政治實體,和英格蘭平起平坐,從而實現一個蘇格蘭、英格蘭、北美十三州的真正偉大的大不列顛。

但是,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馬薩諸塞州的強烈反對。

富蘭克林有時候,也對英國頗多微詞,但他個人的這種不滿,主要還是因爲一個大概算是封建王朝軍隊的共同特徵?

殺良冒功,欺壓百姓,砍老鄉腦袋請軍功,搶劫自家百姓的財務等。

【凡是他們經過的村落,都被洗劫一空,許多窮苦家庭因此破產。】

【如果有人敢反抗,還會遭到百般凌辱和虐待,甚至是喪命。】

【這件事讓我大爲傷心,法國人入侵的時候都沒有做過這些殘忍的事情……】

【我們自己的軍隊,甚至連入侵者都不如。】

這種殺良冒功、搶劫自家百姓的事,算是此時這個世界的正常現象。都是王八蛋,沒啥好玩意兒。

來奧爾巴尼開會的各州代表,那都是各州的鄉紳名望,肯定不可能親自遭遇這樣的事。

雖然說,各州都反對,因爲各州都有各自的利益,不想捏在一起。

但是,馬薩諸塞州極端反對的原因,既不是因爲英軍搶劫百姓殺良冒功,也不是單純因爲各州士紳自己的土皇帝利益,而是結結實實地和大順一些人的操作,有着巨大的關係。

富蘭克林這一次來倫敦,除了解決把私有土地的所有權變爲國有土地的問題,還有另一個事,就是希望北美能夠自己發行紙幣,取消1751年倫敦的《貨幣管制條例》。

這個《貨幣管制條例》,後世常被視作“英國壓迫的象徵”,但到底是怎麼回事,卻語焉不詳。

實際上,這個《貨幣管制條例》在議會發起的原因,是北美一些人,問英國金融資本借債。

借的時候,借的是真金白銀。

還的時候,還的是殖民地士紳自己發行的紙幣。

如果紙幣能買東西,其實倒也沒啥,貨幣嘛,就是個一般等價物而已,不一定非得是金銀,能和北美的花生、棉花、穀物、靛草等實物綁定,倒也沒啥。

但是,馬薩諸塞州發行的紙幣,堪比大明寶鈔!

幾年之內,瘋狂貶值到原本幣值的4%,也就是100兩白銀現在只剩4兩。

這年月做買賣,是要用金銀的啊。英國的金融資本家借給北美奴隸主的錢是真金白銀,對面還錢的時候還紙鈔,而且還是瘋狂貶值的紙鈔……

1751年的《貨幣法令》,起因就是還賬問題:我就不還你白銀,我就還你紙鈔,情況來越來多,最終打官司打到了倫敦議會。

雖然好像原本看來,這不算是個壓迫。

但此時,因爲大順的介入,這個法令,實質上還真就是個壓迫。

真要論起來,這個大黑鍋還真得大順這邊的一部分人背。

馬薩諸塞州爲啥紙幣貶值這麼厲害?

因爲超發了唄。

爲啥要超發?

因爲要打仗。

爲啥要打仗?

因爲劉鈺唆使法國賣人蔘貂皮,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發生在這裡的人蔘戰爭,馬薩諸塞州的商人團體那是相當賣力,想要搶奪法國的“有價值的、不用紡不用織、只要挖草根就能從中國換白銀”的殖民地。

但是,因爲劉鈺摻和,荷蘭政變、俄國政變、大順對東印度公司施壓、借船給杜普萊克斯在印度搞事等原因,英國政府用已經佔領的法國北美殖民地,換了印度的馬德拉斯啊。

本來超發紙鈔應對戰爭,錨定物是人蔘貂皮未來的收益,結果沒了,自然貶值,而且狂貶。

小小的馬薩諸塞州,當初在人蔘戰爭中,爲了擴充兵員、和法國人開戰,自己又沒那麼多的錢,超發了大約70萬英鎊,也就是210萬兩白銀的紙幣。

這他媽要是不貶值,那就真沒天理了。

大順這邊要是願意背大黑鍋,那是真的能背起來。

畢竟劉鈺是實打實地在荷蘭搞了中立政變、也實打實地借給了杜普萊克斯一批戰艦還把法國海軍教官一併歸還,還搞了鴉片案威脅東印度公司……

最終法國北美丟了、印度補,兩邊換了換。

英國王室,輝格黨寡頭集團,和東印度公司的關係更親近,所以眼睛也不眨地賣了馬薩諸塞,交換了東印度公司的利益。

應該說,這才導致了馬薩諸塞州的紙幣狂貶。否則的話,用人蔘貂皮期貨作爲錨定,而大順又是世界上真的能吃人蔘一年吃百十萬兩白銀的國家,當初要是就把人蔘產地佔了,還真就有可能穩住幣值——理論上大明當年的南洋戰略不破產,或者能控制走私,或者南洋離得再遠個三萬裡,寶鈔錨定香料、且皇家壟斷專營,寶鈔倒是也能撐幾年。

所以,馬薩諸塞州對“熱愛祖國”這件事,真的是興趣不大。

之前我們捐錢捐物,組織民兵,去和法國人、印第安人死磕——雖然本質上是爲了我們這些大商人、大資本家的利益想要壟斷人蔘貿易,但客觀上是不是也算是爲祖國出力去幹法國人了——戰後,你們倫敦反手就把我們給賣了。

哦,這大英,是東印度公司的祖國,是那些輝格黨寡頭和倫敦金融資本的祖國,和我們可沒關係。

誰知道這一次我們再出錢出力北伐,結果轉身你們再把我們賣了?

你富蘭克林敢保證,這一次倫敦金融資本不能又把我們賣了?在我們帥衆北伐的時候,不會被國王在背後又捅一刀?

(本章完)

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164章 備戰(三)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章 落後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355章 對罵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203章 奇襲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76章 恍然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9章 條約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971章 割袍(上)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967章 轉正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39章 考察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1049章 坐莊(上)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324章 冒犯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30章 暴論第1168章 備戰(七)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340章 宿命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6章 外交訛詐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002章 獻禮第77章 入吾彀中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704章 海戰(二)第847章 雙贏(下)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477章 四凶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95章 過時了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953章 步步危機
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164章 備戰(三)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章 落後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355章 對罵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203章 奇襲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76章 恍然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9章 條約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971章 割袍(上)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967章 轉正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39章 考察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1049章 坐莊(上)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324章 冒犯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30章 暴論第1168章 備戰(七)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340章 宿命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6章 外交訛詐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002章 獻禮第77章 入吾彀中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704章 海戰(二)第847章 雙贏(下)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477章 四凶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95章 過時了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953章 步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