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我是誰

第368章 我是誰

這一場預定計劃中給皇子潛移默化洗腦的會議結束後,李欗還沉浸在剛纔聽到的種種討論中不能自拔。

只剩下一隻的眼睛時不時眨動一下,潤一潤乾燥的眼瞼。手裡的筆將他覺得有用的話語都錄成簡短的文字。

軍官們都散去了,劉鈺小聲地問道:“七皇子以爲這些人說的如何?”

李欗揉了揉眼睛,整理了一下那個護住因爲出痘瞎眼的眼罩,沒有說諸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之類的話,而是想到了《過秦論》中的一段內容。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鷹娑伯,有句話我說,你莫要見怪。靖海宮的軍官生,也就是中人之姿。不說良家子考武德宮可比科舉簡單百倍不止,便是良家子中最優秀的人都在武德宮裡,靖海宮的軍官生就算是在良家子中也非是拔尖的。”

“可他們的見識,卻實實在在勝過不少科舉出身的人。考科舉之難,鷹娑伯即便沒考過,卻也應該知道。”

“只論聰明才智,歷屆進士,勝過他們何止百倍千倍?可若論見解,比之他們實在是差得遠了。”

“我心裡想的便是這個,總覺得有些不對,事情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一番從過秦論引出的話,叫劉鈺不禁對李欗高看了幾眼,他本以爲李欗最多也就是認同一下這種分析局勢的方法和結論,卻不想他站在了一個不該他應該考慮的高度去想這個事兒。

這便有些意思。

或許一個這輩子都不可能有繼承權的殘次品皇子,不用揹負那麼多的政治正確,才能考慮到這一點?

“七皇子以爲事情不該是這個樣子,那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什麼樣子?”

一時間李欗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默然片刻,訥訥道:“鷹娑伯休怪。這科舉出身的,哪一個都是人中精華,萬萬人口中選出來的。過目成誦者有之、七步成詩者有之、倒背如流者有之,比之靖海宮的這些人……”

“靖海宮的人,之於良家子中也只算二流人才,之於全天下可能也就是三流人物。可是對於貿易問題的見解,三流勝於一流,這總是不太對的吧?”

劉鈺忍不住笑了,心道這麼說也實在不能算錯。良家子的人口基數決定了,人才絕對不是全國頂尖的,而是個小圈子裡頂尖的。

可一個豐沛就能出全了漢初半數人才,一個鳳陽也一樣明之支柱,一個延安府也提供了明末抵抗力量構建了支柱。

英國纔多大?荷蘭纔多大?此時的“大爭之世”,還用不到把全國所有的頂尖人才都選出來才能爭強的地步。

“七皇子的話,哪有什麼可奇怪的呢?不只是他們,連我也是中人之姿啊。無非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先學了一些古怪學問,於是中人之姿亦能做出一些事來。”

“就是一些‘術’罷了,和種菜、砌牆、打鐵也沒什麼區別。”

李欗忙道:“鷹娑伯過謙了。不過鷹娑伯的話,讓我想到那荷蘭七縣之國,竟可稱西洋強邦。以體量、人口而論,於各國之中也不過是中人之姿,卻成大事。鷹娑伯,如今我這心裡實在不安。如果中人之姿學這些東西就能勝過聖人之學的佼佼者,那……那豈不是說,聖人之學,其實沒什麼用?”

劉鈺大驚道:“怎麼可能沒用?七皇子差矣啊,萬不可這麼說!”

他說的是萬不可這麼說,卻沒說萬不可這麼想。

李欗笑道:“鷹娑伯不要緊張,我如今是李欗,給我取名伊格納修斯的時候我還不會翻身呢,時也、命也、運也,與我何干?”

“父皇也欽命天下,西學是西學、實學是實學。西洋經書爲西學,百工技藝爲實學。我說的還是實學,這貿易之法,是實學可不是西學。大可不必緊張。我只是在想,聖人之學能幹什麼?”

劉鈺心道這又不是什麼很神奇的東西,《管子》的輕重之術通篇都在講這個。但要說儒聖人之學,可以唱歪經,卻不可否經,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現在看來,不管是皇帝李淦,還是這個皇子李欗,都有些蠢,腦子有問題,居然想要正向變革,而不是反動倒退。

能拯救大順和給大順續命的,不是火器軍艦,也不是科學技術,而是三綱五常禮義廉恥四書五經和禮教教法化。

如果舊的統治方法不能照舊統治了怎麼辦?砍斷雙手雙腳,倒退回可以照舊統治的時候就好。就像是成年後有了慾念,割掉便可永治。

幕府這一點做得就很聰明,鎖國、四民不等、限田一人一作、推廣朱子學,提高米價、打壓工商。

人家幕府這叫治標治本,大順軍改和造艦則是飲鴆止渴。

這皇族的腦子也可想而知了,李欗居然口不擇言否定聖人之學,劉鈺心道也就幸於你眼睛瞎了一隻沒了繼承權,否則你怎麼被兄弟玩死的你都不知道。

他也不好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只好引而誘之。

“七皇子實在是想多了。正所謂,聖人垂拱而治,各司其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各有本事,難道居廟堂者需要全都懂嗎?七皇子將來是要執掌海軍的,所以七皇子要多學一些這樣的學問。”

李欗搖頭道:“鷹娑伯這話還是不對。兵者,器也。如何用,難道不還是廟堂事嗎?若廟堂不知對錯,難道要靠海軍獨走行事而利國?就算我將來執掌海軍,明明有利,而廟堂大臣愚笨不知其利,海軍和沒有又有什麼區別?”

“單就貿易、傾銷、金銀積累這樣的道理,朝中有幾個明白的?連這個都不明白,縱然將來海軍存量超過了英荷,有器而不用,若無器何異?”

這話劉鈺不能說,李欗卻可以說,畢竟在皇室看來,這天下是他們的家事。這話劉鈺說,便有藩鎮自政的那麼點意思,李欗估計在外面也不能這麼說,但私下裡在劉鈺面前還是說的很直接。

現在海軍的軍官生都能看出來巨大的利好,朝中身居高位者依舊有反對的。若是將來還有類似的情況,朝中反對的聲音更大,那該怎麼辦?

當初李欗被皇帝安排來威海的時候,皇帝在劉鈺面前給李欗的第一份敲打,便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該怎麼理解。

當時皇帝也說的很清楚,將在外君命可以不受,這仗怎麼打,歸將所管;這仗打不打,卻不是將的範疇。

若以打不打而作爲將之責,那是朝廷無論如何不能允許的。

一旦允許,強漢、盛唐的下場,“哀之而不鑑之”就是大順的墓誌銘。

李欗所疑惑的,是這些中人之姿都能想到這些,尤其是劉鈺身邊的參謀團,一個個腦子裡想的都是這些。那如果這些學問,被那些大順真正最優秀、最頂尖的人才學到呢?

將這個疑問說出,劉鈺依舊微笑,反道:“七皇子,你以爲對的,別人以爲是錯的。他們說了那麼多,或許有利,但有利一定是對的嗎?譬如那些人說的,待將來倭人臥薪嚐膽而農人起義一揆,我朝或可蠶食、或可養豬割肉。”

李欗反問道:“鷹娑伯,如果對錯的標準本身就不對呢?他們嘴裡沒有仁義道德,可於本朝有大利。我在威海這段時間,只感覺威海的對錯,和別處的對錯,不太一樣。”

如果對錯的標準本身就不對……一句話讓劉鈺大笑起來,擺手道:“七皇子啊七皇子,仁義道德怎麼能是錯的呢?仁義道德當然是對的。”

“啊?”

李欗大驚,萬沒想到劉鈺會說這句話,下意識地拉了拉眼罩,奇道:“鷹娑伯難道不支持他們的說法?”

“當然支持啊。倭人開關,我朝工商發展,織布的、繅絲的、跑海的、燒瓷的都得其利,這難道不是仁政嗎?本朝重永嘉永康之學,所謂‘既無功利,則道義者無用之虛語爾’。仁政,要靠功利來體現,商賈工匠得利,這是不是仁政?”

“再者,倭人開關之後,若要臥薪嚐膽,必要積累財富,出口稻米。我朝動輒饑荒,廣東早就開始吃南洋米了,這倭人稻米入國,正可緩解饑饉,這難道不是仁政嗎?”

“但反過來,洋米日進,而本朝地租賦稅又多以金銀銅錢,米賤則農苦,說是暴政,也不能說錯。”

“便如倭國,米賤則武士苦、商賈樂;米貴則武士樂、商賈苦。仁義道德,絕對沒錯,只是世無雙全法,能讓人人都說是仁政的。七皇子不要想錯了,以爲仁義道德本身是錯的,這可就大大的不對。”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腦子一熱便逆反的以爲仁義道德錯了,要行霸道方纔熱血。這種逆反劉鈺也能理解,王道和霸道之爭,貫徹在大順這些年的朝堂上,只是王道退化曲解成了空談仁義,難免會叫一些逆反的連仁義本身都反對。

可一旦這麼想,就陷入了政敵的圈套之中:仁義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可以在這個政治正確裡畫圈玩,但不能推翻這個政治正確,否則必死無葬身之地。

既然皇帝把李欗安排到這,將來可能要接管海軍,劉鈺覺得還是有必要給他灌輸點正確的三觀。

當然,是帶着枷鎖的正確。

李欗終究年輕,第一次聽人和他掰扯清楚,各有各之所利、彼之利吾之害的話題。

思索一陣,像是一個想要求表揚的孩子一樣問道:“鷹娑伯所言倭國米事,古來便有說法。魏之李悝言: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爲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

“進口稻米,只要朝廷調控,定出一個價格。”

“高於這個價格的時候,便進口;低於這個價格的時候,便不許進口。這不還是平糶之法嗎?”

“無非就是原本各省有常平倉,如今我朝的常平倉,卻可以在倭國、南洋、暹羅等地。”

他回憶着在威海這段時間裡,那些被潛移默化灌輸的內容,又見劉鈺沒有反駁,心中自信漸生,接着說道:“各省的常平倉,只要朝廷有令,就必須得放糧平價。靠的便是,若是節度使不聽話,朝廷就能抓來殺掉,京城的數萬大軍確保了各省節度使必須聽話。”

“如今若把倭國、南洋等地看作常平倉。只要海軍足夠強大,只要朝中有懂貿易的,那不是和各省的常平倉無甚區別嗎?”

“我朝有絲、棉、瓷、布之利,不求明搶,只求要買的時候便能買到即可。這便是海軍存在的價值,白帆所至之處,只要我朝工商發達,則皆可爲常平倉矣。”

“買不買在我,且本朝貨物都搶手。只要海軍能保證鷹娑伯所言的‘自由貿易’,這不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嗎?”

“咱們不怕做買賣,只怕別人不做買賣。”

劉鈺微微點頭,心道你和陳青海倒是有共同語言,國內的事根本不用去管,只要把國內看成一塊模糊的具象化的鐵板,只考慮整體就好。

能這麼想,也算是有了些見識,於是先誇了一句七皇子聰慧之類的話,又嘆息道:“天下人,本有內外之分,內部又有士農工商之別。”

“四民之利,本就不一。學會取捨,評以利弊,彼之仁政我之桀紂;我之暴政彼之善行。豈不聞宋時曰;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七皇子不要覺得仁義道德本身錯了,而是要知道天下不是一塊鐵板,世上也沒有對所有人的仁政。還是要心存仁義道德,想清楚此事對誰仁、對誰暴,這便是了。”

“王荊公變法,尚知用申商之術而借周禮名;武侯治蜀,卻是行申商之術而得仁義頌。七皇子萬萬不可想‘對錯標準本身錯了’,而是在想是否有人曲解了對錯標準。”

“仁義道德是錯的、聖人之言無用這樣的話,七皇子日後萬萬不可再提。”

一套組合拳下去,李欗略有些暈,逆反而年輕的心思一時間難以接受這裡面的彎彎繞,腦子裡只想着那句“天下不是鐵板”這句話,若有所思,心道只怕未必是曲解了對錯的標準,而是曲解了仁義的對象。

農有農所盼的仁政,士有士所盼的仁政,工有工所盼的仁政,商有商所盼的仁政。

越想,頭腦更亂,許久躬身問了劉鈺一個奇怪的問題。

“我是誰?”

(本章完)

第15章 居高臨下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31章 收心第1116章 脈絡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394章 優勢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65章 報捷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249章 暫借第95章 任俠士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470章 試錯第922章 歸來第21章 紙上談兵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44章 三百年後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455章 賣舊貨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861章 哄一鬨第6章 邀請第464章 立碑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278章 夷丁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017章 全都裝傻(上)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60章 思維差異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547章 惡龍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795章 南巡意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3章 出事了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331章 雷罰
第15章 居高臨下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31章 收心第1116章 脈絡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394章 優勢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65章 報捷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249章 暫借第95章 任俠士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470章 試錯第922章 歸來第21章 紙上談兵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44章 三百年後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455章 賣舊貨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861章 哄一鬨第6章 邀請第464章 立碑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278章 夷丁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017章 全都裝傻(上)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60章 思維差異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547章 惡龍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795章 南巡意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3章 出事了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331章 雷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