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朱子陽明

第341章 朱子陽明

史世用終於知道劉鈺爲什麼不願意水手上岸作戰了。

亂哄哄的戰場上,水手們殺完了人之後,都在忙着搶奪戰利品。得虧這年月割頭不計戰功,否則這仗就徹底亂套了。

一個壯實的水手扛着四口倭刀,正在那翻檢一個倭人武士的屍體,拔開嘴看看嘴裡有沒有金牙之類,毫不避諱地將倭人身上的盔甲脫下,摸索出幾塊銀幣後,更是引來旁邊夥伴的一陣豔羨。

不過這些水手近戰的本事相當不錯,都是按照對轟之後登船奪艦訓練的,劉鈺也是下了好大的本錢,人手兩支燧發短槍。

若是列陣擊敵自是不行,可攔路截殺,正合其擅。

好在劉鈺囑咐史世用的事並未發生,這些水手並沒有殺紅眼睛,而是紅着眼睛爭搶各種各樣的戰利品。也沒有自發地去劫掠民衆,可能是看到當地的民衆比他們當年還窮,自知也搶不到什麼。

等到劉鈺趕來的時候,水手們已經把能扒走的東西都扒走了,橫七豎八地躺着一地屍體。

戰果很快統計出來了。

“鷹娑伯,共殺死倭人四百,重傷的都按你的命令沒殺,一會叫人擡到上游等着倭人來收走。輕傷和被俘的近三百人,如何處置?”

“先綁上吧。打掃打掃戰場,先在河邊這一處險要地部署一下防禦,派些人去旁邊山上看看情況。”

這裡距離浦戸城約莫五六裡,隔絕觀察高知城的那座小山橫亙於此,只有沿着河邊的一條路通往高知城。

按照防禦的規矩,要派一些人佔據山丘,剩下的人就在河邊聚攏。

這一次讓土佐藩的元氣大傷,又留下的極大的心理陰影,或許可以嘗試一下攻取高知城。

繞過那座不大的山,已經可以看到高知城了。

北面是一條河,用河道作爲天然的護城河。難免入口處有一道挖掘的壕溝,裡面也滿滿是水。

貌似原本高知城叫河中山城,結果取了這名字之後,天天發大水,山內家覺得不吉利,就改成了同音字的高知城。當然是日語的同音,翻譯過來後就不同音了,可見這破地方四周都是水,以水爲壑,攻取不易。

那條入海口的河道在高知城南還有一道幹流,河流對岸已經有倭人的鐵炮手防禦。

高知城倒是不高,山也就四五十米,只是很多地方修的很噁心,有些地方陡峭無比,想要通行很難。

圍着看了一會,劉鈺嘖了一聲,無奈自語道:“雞肋雞肋啊。不是攻不下來,只是有些麻煩。攻下來雖有些意義,可這意義似乎又及不上攻擊造成的傷亡。”

軍艦沒法開進內河,這裡太窄,風向也不太對。如果是能逆流而上、不用看風婆婆臉色的蒸汽明輪船,那就簡單多了。

把軍艦一開來,炮擊一陣,簡單省事。現在軍艦上的炮又不能就爲了攻下這座高知城就拆卸下來。

又看了一陣,劉鈺無可奈何,只好先退了回去。留了一些人佔據河南岸的一座小山,距離高知城大約一里、距離河道也就三百米,叫人駐守在那,升起熱氣球繪製一下高知城的防禦圖。

回去問了問那些抓獲的俘虜,得知往年去江戶參覲交代的返回時間,還要一個多月。自己要在八月份之前返回京城,考慮到可能的颱風,至少要在七月上就得抵達江戶。

留給自己的時間不是太多,如何在不攻下高知城的情況下,給幕府帶來最大的震撼?

幾日後,海邊河邊的商戶都開門了,這裡的百姓見劉鈺的部隊不殺人不放火也不搶糧食,相反買賣公平、真金白銀而不是用土佐藩發行的藩札紙幣。

況且農兵分離之後,農是農、兵是兵,打仗的事百姓們並不管,只要悶頭勞作上貢稻米就好。

劉鈺也不忙着宣傳一些在幕府看來可怕的思想,而是在散播一個很微妙的謠言,以吸引好感。

細究的話,也算不上謠言,只是當初日本饑荒之後,幕府將軍不能說是唐人送他的番薯救荒的書籍,貪天功爲己有。劉鈺只是將這件事,又添油加醋地說了說,猛誇了一番自己,又說那是唐人天子見日本百姓饑饉無食而遣他來日本傳番薯種植之法雲雲。

享保大饑荒纔過去沒多久,土佐藩又是受災最重的幾個地方之一,很多百姓確實是靠着後來的番薯才活了下去。

他們原本也吃不到大米,每年要繳納定額的大米給上面,番薯再怎麼樣也比蘿蔔好吃的多。

劉鈺又每天裝出一副王師的模樣,領着護衛這瞅瞅、那看看,買點魚、換點蟹,時不時還從懷裡掏出一些冰糖塊,蹲在地上摸摸小孩子的腦袋,說一聲呦西,再把糖塊給孩子。

幾日間就詢問了一下當地百姓的稅收、勞役、收入、食物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他是善於挑唆的,往往幾句話就把百姓的苦都勾了出來,一些百姓說着說着就痛哭流涕,備說自己所受的欺壓。

名義上公四民六,可必然有中間商賺差價,各種莊屋、組頭、百姓代,再加上財政一直困難的土佐藩,百姓想要活着,只能靠偷偷地開墾一些私田來種植地瓜、蘿蔔,納入正冊的田都要種米才能基本滿足賦稅的需求。

那邊饑荒,土佐藩餓死了不少人,這件事也纔過去沒多久,很多人記憶猶新。

農民們不滿,小商人們也不滿,尤其是土佐藩的很多賺錢的產業壟斷在特權商人的手裡,還有一些花錢取得了武士身份,更是有了官面身份。

士農工商之下,商人最賤,雖然一些豪商可以貸款給各藩自然算不得低賤,可小商販的地位可就真的是四等民了,只比四民之下的工人稍高一點。

大致掌握了土佐藩底層的怨氣和不滿之後,劉鈺估摸了一下對症下藥的藥,便叫人詢問了一下附近的寺子屋。

他想找個能寫字的、識字的。

百姓基本不識字,這個可以靠宣講。

但有些東西,名義上是給百姓看的,實際上是給幕府、大名們看的,這就需要一個有點文化水平的。

但也不能太高,過於文縐縐的,一看就是官面文章,幕府那邊也不會當真。

講造反的內容,劉鈺很熟練,可按他說的那些東西,幕府們看了之後也不會有太大觸動:大順官方不可能講這些,不用擔心,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

所以既要講造反,還得講的符合仁義,又不能高於深奧,也不能滿嘴白話,自己的日語是二把刀,史世用和那些通譯的日語,也就是些個商業水平,專業的仁義詞彙和韻腳大抵不會。

寺子屋類似於村塾,裡面教書的人最起碼會之乎者也,會仁義道德,這樣的人寫文章也方便一些。水平不高不低,既能在中低層流傳,又能講出仁義道德。

慢悠悠地溜達到了浦戸城附近城鎮的一座寺子屋旁,側耳聽了聽,裡面的小孩正在那讀書,聽起來好像讀的是朱元璋的《六諭》。

寺子屋的師匠正在那講那本《六諭衍義》,當初劉鈺送到江戶的時候,幕府那邊就很喜歡,立刻讓儒學大師室鳩巢加以翻譯。

這種要求民衆道德的書籍,統治者很重視。此時寺子屋的孩童正在那跟着誦讀。

“六七歲時,男女就不得同席而坐,不得共器而食。至於女子,十歲時就不得出閨門,教以針指紡織之法、裁剪衣服之道、飲食酒漿之事……”

看得出,當地的百姓對於劉鈺等人的到來已經習以爲常,連寺子屋都開學了,這也很符合劉鈺的預期:既然農兵分離,既然藩主封建,那麼農民就是農民、商人就是商人,武士老爺們打仗,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在窗前等了一陣,一直等到這一堂課上完,裡面的師匠也早就注意到了劉鈺,趕忙過來行禮。

唐人的伯爵,也是伯爵嘛。

邀了劉鈺進屋,劉鈺隨便翻了翻這個師匠的藏書,發現藏書還是很豐富的,可能是祖上是武士,自己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但家底肯定不是一般的農夫。

桌上還擺着一本書,掃了一眼,劉鈺有些面紅耳赤,一看書名他就感覺這書有點意思。

《呻、吟語》。

漢本的。明末的市井小說很發達,一看這名字,劉鈺下意識地以爲這定是那種書。

隨手翻開,本以爲引入眼簾的是諸如什麼菩提露、蕊中蜜、甘露、斂卻玄牝之類的鍛鍊想象力的詞彙,然而並不是。

反倒是隨手翻的那一頁,倒是說什麼: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一善念發,未說到擴充,且先執持住,此萬善之囤也。若隨來隨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驛傳然,終身無主人住矣……

就算他再沒什麼文化,也知道這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果然,那師匠問道:“唐國的大人治何經典?這本《呻、吟語》雖非陽明先生所著,走的卻是陽明先生的學問一路。不知此時唐國是治朱子學?抑或陽明心學?”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劉鈺卻不回答,反問道:“你是學的陽明心學?”

那師匠搖搖頭。

“朱子理學?”

師匠依舊搖頭,半晌才道:“我學的是古儒學問。朱子理學偏重章理,稍不注意便入空談;陽明心學只重本心,又偏頗聖賢之意。”

“宋元理學,皆悖離周公、孔、孟之言。當直接讀先秦古籍,以復孔孟聖賢之道……”

(本章完)

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438章 分歧(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348章 怕疼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080章 爭功(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3章 選擇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331章 雷罰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209章 變臉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236章 中介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249章 暫借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390章 清華園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938章 笑話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50章 坐莊(中)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000章 扶植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808章 閹黨(中)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702章 備戰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002章 獻禮第613章 兩封信(上)
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438章 分歧(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348章 怕疼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080章 爭功(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53章 選擇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331章 雷罰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209章 變臉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236章 中介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249章 暫借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390章 清華園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938章 笑話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50章 坐莊(中)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000章 扶植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808章 閹黨(中)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702章 備戰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002章 獻禮第613章 兩封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