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

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

巴達維亞港口處,在巴城有頭有臉的華人代表在這裡翹首以盼。

香爐、香案、香車之類的迎接欽差的必備之物,都已經準備停當。

只不過這裡面的多數人,對於朝廷派欽差前來,只能說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既不激動,也不抗拒,想象中簞食壺漿見王師而來痛哭流涕的場面,至少現在不會出現。

都說南洋的華人富庶,這話說的既對、也不對。

對,是說巴達維亞一共21種包稅,華人包了18種;巴達維亞一共200多個糖廠蔗部,華人擁有195個;巴達維亞從大米到魚蝦、從菸草到酒水、從醬油到針頭線腦、從賭場到妓院,幾乎全掌握在華人手裡。

只要巴達維亞城外的華人,不算人,那這句話就是對的。

但如果城外那些在甘蔗園、香料園做奴工的華人也算人的話,烏衫黨、無褲漢也算華人的話,這就不太對了。

朝廷這一次是拿了錢,替交不起人頭稅的華人交了三年的人頭稅。

現在心向朝廷的,是城外的華人,但城外的華人並沒有來迎接欽差的資格。

而對城內的華人而言,朝廷既沒有幫他們交人頭稅,又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當然不知道劉鈺將一場大屠殺化爲無形,自是對朝廷的感情不深。

大順內部有句話,叫流水的縣官,鐵打的老爺。這話在大順說,就對的不能再對,錢從地來,控制的土地就是鐵打的。

但在巴達維亞,這話就不太對。最起碼,朝廷沒有表態說,如果朝廷下南洋,依舊採取荷蘭舊制,制度百年不變。

缺了這句表態,包稅的上層華人對大順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大順的稅收制度,可不是包稅制,而且作爲一個傳統天朝,對於地頭蛇向來是要狠狠打壓的。

大順確實惹不起大順的地主,那是王朝的經濟基礎,但商人嘛,卻絕對惹得起。

同樣是欽差大臣,在大順內部,有資格迎接的,是鄉紳。是地主、家裡出過科舉人才的、或是退休官員,但肯定手裡幾百頃地是有的。

而在巴達維亞,有資格迎接的,是豪商、包稅的、放貸的、跑海的、經營糖廠種植園的。

這就是區別,兩邊經濟基礎的區別。

碼頭上,連富光等甲必丹、雷珍蘭,眺望着遠處的海面,內心也是惴惴不安。

上一次史世用等人前來巴達維亞,給這些上層華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比如把城外奴工起義,定義爲打漁殺家、官逼民反。

這就讓甲必丹、雷珍蘭們不得不嘀咕。

朝廷說這一次要來宣慰華人、保護華人的權益。

那麼,華人利用包稅權壓榨華人,算不算華人的權益?華人利用人頭稅漏洞走私華人奴工、壓榨華人奴工、敢鬧事華人就告訴巴達維亞政府抓走華人,算不算華人的權益?

華人因爲包稅權被包稅的華人過分壓榨而渴求少交稅給華人甲必丹,算不算華人的權益?華人奴工對壓榨他們的華人糖廠老闆不滿,爲了要真錢不要鉛幣而打砸甘蔗園逼迫給工資,算不算華人的權益?

如果前者是,那麼後者就不是;如果後者是,那麼前者就不是。

歸根結底,朝廷要宣慰的華人,是哪一批?

是包稅的、放貸的?

是小手工業者、賣貨的、小商販?

還是城外人頭稅都交不起、飯都吃不上的烏衫黨、無褲漢?

如果歷史上的紅溪慘案發生了,那麼大順宣慰華人,華人就是一個整體,華人與荷蘭人之間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但現在,紅溪慘案沒發生,只有劉鈺知道自己消弭了一場災難,那些本來會死在慘案中的上層華人不知道。此時華人就不是一個整體。

現在朝廷就來了一句“宣慰天朝海外謀生之民、皆朕赤子、出海求活實屬無奈”,又加上上次史世用等人對奴工起義的“造反起家的大順之特色的政治正確的讚許”態度,也實在怨不得這些前來迎接的華人對華夏的欽差大臣充滿憂慮。

終究,大順是個造反起家的王朝,當初也喊過均田免糧的口號,着實可怕。

茫茫的海面上終於出現大順艦隊的桅杆時,連富光整理了一下衣衫,深吸一口氣,與身邊的雷珍蘭們道:“諸位,此番天朝欽差前來,是福是禍,實在難料。咱們需得齊心,不可各有心思。”

“此番來的大人,名號咱們都聽過,那是個狠人,征伐東北西北倭國的大將。聽聞此人在倭國就行仁義之政,這對我等可不是個好消息啊。”

“仁義二字,最是深邃。”

說話間,先露出的桅杆漸漸變長,終於浮出了船身,戰列艦的巨大船身劈開海浪,朝着港口這邊駛來。

比起上一次饅頭去斯德哥爾摩乘坐的那艘大商船,這艘戰艦帶來的震撼更大。

這些曾目睹荷蘭人戰無不勝的華人甲必丹雷珍蘭們,第一次看到原來世界上有比荷蘭的武裝商船更可怕的戰艦。

戰列艦,與war of man 出品的七省標準武裝商船艦,他們不知道具體區別在哪,但卻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大和小。

巨大的艦身,將周邊掛着VOC大旗的荷蘭船徹底比下去了,帶有一種叫人恐慌的威壓感。

連富光嘆了口氣,示意鑼鼓齊鳴,準備迎接。

鑼鼓聲中,連富光與身邊幾人說道:“此番天朝欽差既來,南洋到底如何,也該明瞭了。只要情勢明瞭便好,我們也好做些準備。需知日後該怎麼辦。”

“你我現在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這種時候,可別琢磨着互相坑一把了。有些事,真論起來,咱們都有大麻煩。”

那幾個人也都點點頭。

他們未必有很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濟學知識,但是一些經驗還是有的。雖不成體系,卻也能料想到一個情況。

巴達維亞,是一個違背自然法則而發展起來的城市。

作爲東印度公司的“首都”,這座城市承載了本沒資格擁有的繁華。

哪怕是錫蘭的肉桂,明明從錫蘭起航直接到歐洲,遠比繞回巴達維亞再走要近。

但地方和中央的博弈之下,錫蘭的肉桂也必須要先到巴達維亞,才能分裝前往歐洲。

亦或是明明十七人紳士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對華貿易委員會,但巴達維亞的地方政府依舊硬生生拿到了一些船不能直接回去、必須要在巴達維亞泊靠的條件。

這種違背自然法則的繁華,意味着脆弱。

這些甲必丹、雷珍蘭未必懂這裡面的道理。但大順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澳門。

他們目睹了由盛轉衰的全程。

從前朝禁海時候壟斷對歐貿易的繁華、到現在大順允許岸上貿易導致出口港北移、如今混成了一個靠走私人口的奴工的城市,這不能不讓這些紮根在巴達維亞的上層華人憂心忡忡。

若是朝廷下南洋,舊港宣慰司、或是馬六甲,無疑纔是最適合的南洋省會。

巴達維亞可能要重蹈澳門之覆轍,逐漸衰落。

這些人在巴達維亞有地產、房產,各種產業也都是和巴達維亞的繁榮息息相關。

即便從這一點上,他們也不希望朝廷的動作,導致南洋出現什麼變化。

而這個擔憂之外,還有一個比這更可怕的隱憂。

“富光兄,我看朝廷的意思,還是希望南洋一切如前。但依我看,此事卻難。自天啓元年至今,百餘年間,巴達維亞對華人的政策,變了又變。”

“從一開始的‘凡來船,若船上有華人移民者則免稅’;到現在的嫌棄人太多是爲累贅,百二十年,翻來覆去,已經變了十餘次了。”

“這幾年糖價低,自是多餘。待過幾年,糖價又高,豈不是又要鼓勵唐人移居於此?亦或日後不種糖,又換了別物……嘿,那爪哇人、巴釐人,都是些懶漢,如何做的活?”

雖然自認比荷蘭人低一等,但高等華人的驕傲還是有的,最起碼對巴釐人和爪哇人,相當歧視。對上媚而對下傲,卻偏偏特喜歡拜傲上而不欺下的關公,也算是奇葩了。

可這話,也確實說到了關鍵處,巴達維亞這邊的對華人移民的政策,確確實實是反反覆覆。百餘年已經不知道變更了多少次了。

這一次原本會有一場大屠殺的,但被劉鈺消弭於無形,這就使得這一次清查華人居留證,似乎只是對華人移民政策反反覆覆的一個尋常事件。

今天鼓勵、明天反對;今天移民免稅、明天華人加稅。他們見的多了。

這些年以來,華人都已經習慣了。都覺得過不了幾天,等着糖價又漲回來,又得鼓勵華人來此幹活。

連富光知道這個雷珍蘭的言外之意,這不是說華人在巴達維亞的地位問題,而是在說一個很關鍵的法理事項——大順的法律,是否適用於巴達維亞?如果日後巴達維亞華人又多了,又出事了,大順有沒有資格管?那些事可以管,哪些事不能管?

巴達維亞總督,來了又走、走了又來。

一拍腦袋一個政策,今兒招華人、明兒退華人。

可他們,卻是在這裡紮根的。

這件事必須要弄清楚。

華人的中上層社區,很封閉,有自己的法律體系,也有自己的評議會和法院。

這一次沒有發生的大屠殺事件暫時穩住之後,荷蘭方面要求華人在自己的社區,組建自己的華人評議會。

在華人這裡,稱之爲公堂。

荷蘭人很聰明,他們採取以華制華的政策,就是要分化華人。

防止出現劉鈺一直在威海海軍內灌輸的“我不知道我是誰、但我知道我不是誰”的概念。

讓高等華人作爲代理人,管轄華人,讓各種盤剝的直接操作員是華人,從而達成分而治之的目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天朝是個文明體系,有自己的一整套三觀、道德。很多,與荷蘭這邊的格格不入。

荷蘭嘗試過許多辦法,瓦解華人的文明體系。

正如瓦爾克尼爾自嘲過,說自己更像是巴達維亞蘇丹,對異教徒收丁稅——實際上確實像,因爲在巴達維亞,華人信教,是不用納人頭稅的。但除了伊教之外,華人就算信天主教、信新教,也依舊得拿人頭稅。

然而,奇葩的一幕出現了,很多華人寧可交人頭稅,也不鑽這個空子。

這怎麼說呢,其內涵心理,更像是一種彆扭的比上之心。當地的爪哇人、巴厘島人,他們作爲土著,信的教,中上層華人看不上他們,所以不可能跟着他們一起信那玩意兒。但是,荷蘭人很牛很強大,所以可以信荷蘭人信的耶穌教,似乎更高級一些。

但論傳教能力,荷蘭人信的新教和天主教比起來,傳教能力天差地別。

這又導致如果鼓勵華人入教,基本上一股腦都跑去信天主教了。

荷蘭人是來做生意的,而天主教的各個教團、耶穌會之類,卻是到處傳教的,術業有專攻。

所以荷蘭人寧可當蘇丹,也不希望巴達維亞都信天主教。因爲荷蘭人自信有當“蘇丹”的經驗,卻不想將來爲西葡做嫁衣裳。

於是瓦爾克尼爾一邊自嘲自己是巴達維亞蘇丹;一邊看着這麼大的不用交異教徒丁銀的空子,華人就是不往裡面鑽。

華人社區的封閉性、排外性,以及自身背後有個幾千年的文明,以及此文明之下的一整套體系,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用荷蘭的法律管華人,會讓華人極端不適應,甚至會嚴重激化矛盾。

就拿最簡單的繼承權來說。

大順這邊基本上是均分繼承法,除了祖產祖業和爵位之類外,在民間,默認是父親一死,兒子平分家產。

這與荷蘭的羅馬法系不同,荷蘭這邊是遺囑最優。

但如果遺囑和華人的習慣法衝突怎麼辦?

比如一人死前,遺囑說把所有財產都給最寵的小妾生的小兒子,嫡長子一個子都不給,按照荷蘭的羅馬法是要遵守遺囑。

但按照華人的習慣法,縣官會直接判這遺囑無效,誰敢判遺囑有效?

再比如離婚問題,一個華人女子在巴達維亞的咖啡館喝了杯咖啡,拋頭露面,和咖啡館裡的人交流,於是被休妻。依着理學教法,是可以被休的;但依着荷蘭的法律,是不能判離婚的。

這是文明的衝突,所以也就出現了一個很詭異的局面:華人在巴達維亞生活,但發生衝突後,華人評議會和公堂,拿的是《大順律》、以及閩粵宗族習慣來解決問題。

荷蘭嘗試過要求華人遵守西方那一整套的文化體系。

但結果就是上一個忠實執行政策的雷珍蘭,死的時候,竟沒有一個出面擡棺的——死了沒有人擡棺,花錢僱人擡的。

死了之後,除了自己家人沒人去靈堂,這在華人世界是什麼概念,無需贅言。

用後世的話講,此人已經在華人社區裡,社會性死亡了。畢竟直系親屬是不能擡棺的,而花錢僱人擡棺,絕對是丟人丟到姥姥家的事。

這些民事的婚嫁喪娶之外,還有個更關鍵的內容,直接關係到這些甲必丹雷珍蘭們的利益。

《大順律》明確規定:不得將天朝子民販賣出洋爲奴;不得私自鑄幣;不得欺凌僱工;不得把持行市;不得放高利貸超過兩倍本金;不得……

這些不得,甲必丹、雷珍蘭們,全乾過。

能不能執行是一回事。

有沒有,又是另一回事。

遇到個上綱上線的,拿着《大順律》,這羣人最低也得流刑三千里戍邊,很多人根本就是直接入股參與買賣奴工的,也有鑄造鉛幣這種在大順抓着直接砍頭的。

以前只當是個屁,反正朝廷管不着,拿着《大順律》只是在華人社區裡管一管雞毛蒜皮的結婚死人離婚分家產之類的事。

但現在大順的欽差要來了,甚至據說還要在南洋駐派監督員,保障華人權益。

那麼,在巴達維亞的華人,大順有沒有資格管?

《大順律》對海外華人是否還有效?

還是隻有民事問題有效,其餘法律無效?

紫禁城裡的那位天子,還是不是海外華人的天子?

底層華人拿着《大順律》,去監督員那告狀怎麼辦?

(本章完)

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65章 報捷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95章 任俠士第1436章 分歧(二)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316章 結善緣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87章 開戰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255章 兩制第195章 過時了第113章 小人哉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167章 備戰(六)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734章 咱們(上)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941章 自覺(三)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725章 殺心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233章 壟斷權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435章 分歧(一)第339章 取義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166章 備戰(五)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38章 良家子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973章 名與實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38章 良家子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349章 死國矣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783章 作死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
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65章 報捷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95章 任俠士第1436章 分歧(二)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316章 結善緣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87章 開戰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255章 兩制第195章 過時了第113章 小人哉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167章 備戰(六)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734章 咱們(上)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941章 自覺(三)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725章 殺心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233章 壟斷權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435章 分歧(一)第339章 取義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166章 備戰(五)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138章 良家子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973章 名與實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38章 良家子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349章 死國矣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783章 作死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