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名與實

第973章 名與實

來到揚州之後,鄭玉緒沒有叫下人打發二三十兩銀子,而是親自出宅來迎,打消了吳敬梓內心最後的一點糾結。

現在鄭玉緒最關心的正是鹽政改革的問題,但吳敬梓卻沒有直接和鄭玉緒說鹽政的事,而是講到了大順當年的那場科舉改革。

“鄭兄還記得當年的那場科舉改革吧?傳聞那場科舉改革影響了很多人,興國公手底下的首席幕僚康仲賢,就是因爲那場科舉改革最終放棄科舉的。”

“之前有人談,取士之法,培養不出真君子,都是些尋章摘句之徒。遂要以選君子的方式,選拔人才。”

“甚至極端者,提出務要通六藝、曉六經。要知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要曉《易》、《書》、《詩》、《禮》、《樂》、《春秋》;要涉墨、道、陰陽;要通史、漢、三國、唐宋;要考實務;要論局勢……”

“如鄭兄這樣的家庭,到底是喜歡八股文章選拔呢?還是如後面這種詩書禮義都要考的選拔呢?”

這個問題,看似和鹽政改革沒有任何關係。

鄭玉緒也不明白吳敬梓要說什麼,想了想,笑道:“對我們這等家庭而言,自還是後面那種更好一些。”

“平民百姓之家,讀書尚且不易,又豈能駕車、騎馬,再讀四史、論大勢呢?”

“反倒是固定格式的八股文章,每年竟有平民百姓出頭。是以最後國朝仍舊保留了八股格式,卻擴大了選題範圍。”

吳敬梓點頭道:“其時要求改回八股的大臣,就說,如此前選材,不過【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

“那八股文章,着實是好東西。”

“這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我略有些文名,也正是束髮時候,八股文練出來的。這八股的好處,便是固定格式,選材有限,使得平民百姓出身,亦有與那家學淵源之輩相爭的機會。”

“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回顧本朝當年科舉改革之事,再想今日的鹽政改革,鄭兄還不明白該怎麼辦嗎?”

“這次鹽政改革,已經不可不改了。”

“今日不改,明日還會有人提。明日不改,後日還會有人提。”

“改,方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孝廉就是好,誰這麼提,誰傻。

“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這纔是鄭兄要發力之處!”

“如果當時科舉繼續搞君子模式的選拔,天下人會不會覺得不好呢?比起商鞅變法之前,王侯將相的確有種,是不是依舊看上去是公平的呢?”

鄭玉緒哎呦一聲,似乎明白了什麼,忙道:“是公平的。科舉嘛,就是公平的。你沒錢學騎馬、沒錢學彈琴、沒錢去讀陰陽史漢、沒人脈去了解朝廷政策,那是你沒本事、你家沒本事。規矩就擺在這,又不是按照出身門第來選的,這有什麼不公平呢?”

吳敬梓見鄭玉緒已經有了眉目,點頭道:“我欲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如今鹽政之法,天下洶洶,皆以爲要改。但要改的最大的民意,就在於鄭兄等大承包商,手裡的鹽引是父死子繼的。這是王侯將相、的確有種。”

“但是,鄭兄可以想想,錢父死子繼,天下人會覺得不對嗎?”

“鹽引,到底是錢?還是權?”

“王侯將相,的確有種,這會讓天下反感。但豪商家產,其子仍有萬貫家財,天下人會反對吧?”

“把權,變成錢;從明,變成暗。”

“用我之將講的故事,那便是廢棄舉孝廉之法,乃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廢棄舉孝廉行科舉,科舉怎麼考,卻是可以做到‘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

“類比於鹽政,則是‘以票鹽之法、行綱鹽之事’。改而不改、變而不變。由原本的權力,變爲更公平的銀錢;由原本的因爲你姓鄭,變爲因爲你有多少錢方可入場做此行。”

“如此,天下無話可說。之前是他不姓鄭,所以沒資格入場;可現在,趙錢孫李周武鄭王,誰都能入場,只要你有白銀。這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以鹽綱論,鄭兄你和那些散商的區別,就是你姓鄭,而那些散商不姓鄭。”

“以票鹽論,鄭兄想想你和他們的區別在哪?”

這簡單的幾句話,正提點到了關鍵處。

“以票鹽之名、行綱鹽之實?若如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實?”

鄭玉緒仔細體會着這兩句話,越品越是品出其中滋味無窮。

聽吳敬梓這麼一問,恍然道:“若以白銀公平論,我與他們的區別,在於我有白銀百萬,而他們只有三千五千?”

吳敬梓拍手道:“着!只要畫出一條線,家產十萬方可從事鹽業,那麼這就叫‘以票鹽之名、行綱鹽之實’。”

“鄭兄還是把持鹽業,只是把持的原因,由鄭兄姓鄭,繼承了父輩祖輩的鹽窩;變爲了鄭兄有錢,夠到了從事鹽業的資格線。”

“直接對抗改革,殊爲不智。不如借力化之,另行手段。”

吳敬梓的想法,源於程廷祚懟他的、引用的松江府對赤穗事件的評論裡的那個道理——用公開的,去取代隱藏的。用錢,去取代道義身份血統。

看透了松江府那一套“用錢之多少來區分人”的標準,是以一針見血地給鄭玉緒點出來瞭解決的關鍵。

鄭玉緒思索着吳敬梓的話,漸漸品出了一些關鍵。

朝廷如果要鹽政改革,走的肯定是票鹽法。

到時候,就是要鼓勵小額的資本入場,瓜分掉大鹽商的管控。

鹽引改鹽票,使得有個千八兩銀子就能入場,不再需要股本在上百萬的大鹽商了。

其中的關鍵一點改革,就是取消鹽引的專營制。

比如鄭家,拿着幾十萬的鹽引,這些鹽引就是他的,規定就是他的,是可以父死子繼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

好比兩淮鹽區,管着百十個州府。

把這些州府,分成甲乙丙丁午己庚辛等等個不同的銷售區。

甲乙丙靠的近,則甲乙丙的鹽一起運過去,再大倉庫分發,再由專門負責甲乙丙銷售區的人拿去賣。

甲的鹽不能去乙、乙的鹽不能去甲,當然私鹽甲乙都不能去。

而甲乙丙丁午己庚辛這些銷售區的特權承包,是繼承的,不變的。

比如鄭家,拿着七八十個銷售區的特權,他需不需要自己去幹?

顯然不需要嘛,好比他有七十個銷售區,朝廷問他收70塊錢,相當於一塊錢一個區的專營權。

他爲啥要自己去幹呢?兩塊五一個區的銷售權,賣給次級承包商不就得了?何必要自己去幹?

這幾年議論紛紛的鹽政改革,出發點就一句話可以總結:

【利上不歸朝廷、下不能哺小民,而盡歸中飽之輩矣】

核心思路,就是取消中間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怎麼取消中間商賺差價?

朝廷那羣琢磨着搞鹽政改革的人,想法也非常簡單:市場化。

放棄鹽引、鹽綱制度,讓小商人入場。

一張票,多少鹽,寫的清清楚楚。

買了票之後,只要是淮北鹽區的銷售範圍,都可以銷售。

理論上,這樣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就可以解決諸多問題了。

然而,作爲這些大承包商、總承包商,怕的就是這麼搞。

這麼一搞,他們的壟斷權直接沒有了。

現在吳敬梓給出的思路,是不要明着對抗,而是要往“票鹽之名、綱鹽之實”路子上走,頓時給鄭玉緒提供了思路。

作爲大鹽商,有的是資本,難道買不起鹽票嗎?

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買不起,而在於別人也能買了。

所以,是不是有一種辦法,可以既採取票鹽法、又能從財產上制定一個範圍不準那些小額資本的商人入場呢?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問題也就解決了。

只是,該怎麼做呢?

吳敬梓見鄭玉緒還在思索,又道:“鄭兄可明白,朝廷爲何要改鹽政?”

“根源在哪?所求者何?”

“爲百姓乎?”

“爲鹽稅乎?”

這是個根本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沒法回答的問題。

明明知道,但難道說,朝廷根本不是爲了百姓才改革的?

鹽政改革是因爲什麼?

按照政治正確的口號,是爲了天下蒼生,爲了百姓。

這是政治正確。

刨除掉這些政治正確,實質原因是什麼呢?

是私鹽。

私鹽爲什麼賣的好?

因爲官鹽貴。

官鹽爲什麼貴?

理論上,按照每引鹽收的稅,私鹽是幹不過官鹽的,因爲這涉及到一個“最高死刑”的成本。

但是,凡事要講理論上,那就只能是理論上了。

這種變種包稅制下,朝廷問總承包商收稅、總承包商問次級承包商收錢,有二道販子賺差價,於是官鹽越發的貴。

官鹽越發的貴,私鹽越發的好賣。

私鹽越發的好賣,官鹽就越發難賣。

官鹽越發難賣,煮鹽的這些竈戶生產的官鹽就越少。

官鹽越少,私鹽就越來越多。

私鹽越來越多,官方買鹽引的人就越來越少。

買官方鹽引的人越來越少,竈戶就只能把大量的鹽賣給私鹽販子,導致私鹽越來越多。

私鹽越來越多,最終就是鹽政徹底崩盤,朝廷除了土地稅之外最重要的稅收就要完蛋。

理清了這一點,就明白,朝廷要鹽政改革的根源是什麼?

是解決官鹽收稅的問題。

之所以要動這些總承包商,是因爲他們作爲中間商,賺了太多差價,被認爲是官鹽賣不過私鹽的主要原因,應該不用加之一。

百姓只是幌子。

(本章完)

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782章 身份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477章 四凶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712章 反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222章 開戰(一)第542章 惡毒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045章 平衡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736章 機遇(上)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279章 特色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99章 報捷第713章 活路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850章 誤解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478章 看破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199章 報捷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162章 備戰(一)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390章 清華園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
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782章 身份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477章 四凶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712章 反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222章 開戰(一)第542章 惡毒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045章 平衡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736章 機遇(上)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279章 特色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99章 報捷第713章 活路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850章 誤解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478章 看破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199章 報捷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162章 備戰(一)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390章 清華園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