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

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

“仲賢休得過謙,你怎麼能算是無知老嫗呢?”

“公子,我可沒過謙。對這樣的學問,我和那些孩童又有什麼區別呢?若僅以這樣的學問來看,我就是無知老嫗。”

康不怠也沒覺得這個類比是對自己的侮辱,跟着劉鈺久了,方知天下原來還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學問。

很多學問他真的從未聽過,但並不妨礙他能理解。無非就是幾個新詞,在腦海中可以腦補出世界本源的模樣。

康不怠風近老莊,對於這樣的世界本源,很親近,並不排斥。

談笑過之後,劉鈺把門關上,屏退了其餘人,和康不怠說起了自己的計劃。

凡是計劃,總有目的。

劉鈺的目的很明確。

花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時間,人爲創造出一個新的識字羣體。

這個羣體,必須要和現有的士大夫階層是割裂的。

這個羣體的經濟基礎,也必須要和現有的士大夫階層的土地地主成分是割裂的。

思想觀、價值觀、世界觀,完全都是割裂的。

要學常識、自然、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內容,使得他們學的東西,科舉用不到,完全和已有的士大夫階層割裂開。

要有內部的晉升體系,內部消化。

包括炮兵、要塞工程師、工兵、海軍這四個軍種的軍官;商會內的會計、內部書寫員、管賬;貿易公司的船長、船頭;各個作坊的負責人等。

這些人的出路,一部分是當海軍,一部分是進作坊做工,剩下的就是出海做貿易公司的僱員。

日後作坊發展,也要有限僱傭這些人。皇帝所不能直接掌握的官職,也是以這些人優先。

這些人除了說一樣的語言、一樣的膚色頭髮之外,和舊有的識字階層的差別,比明末時候士大夫和滿清酋長的差別都要大。

之前康不怠還以爲劉鈺趁着災年招收了一批孤兒,是要養死士。

那時候劉鈺說他纔不會養死士呢,康不怠也不知道劉鈺到底要幹什麼。

等現在劉鈺把自己的想法一說,康不怠心裡頓時服了。

心道自己的格局果然差了許多,只能想到養死士這一步,卻哪裡想到劉鈺是要搞這麼大的動靜?

皇帝開了個興辦實學的口子,趁着天高皇帝遠,前期又極爲隱秘看不出危害,這是要做好大的一件事啊。

劉鈺也不藏私,很多事一個人根本做不成,康不怠既可信任,這件事還要康不怠日後主持。

大致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劉鈺又說了一下三步走的計劃。

第一步,招收一些略懂西學的人,主要以那些考不上武德宮,但是自小學過幾何算數的人爲主。

用真金白銀爲誘惑。

劉鈺另起爐竈,寫一些可以自學能看懂的書籍。

這些書籍也就是常識的水平,諸如地球是圓的,萬物有引力,萬物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生物分爲動物植物,傷口感染是由病菌等導致的、注音用的拼音切音等等。

劉鈺出錢,讓這些人自學一年,然後考試。

考試通過之後,按照一個月三兩半銀子的高價,聘用他們作爲教書先生。

這第一批人懂的也不多,但是給小孩子啓蒙應該是足夠了。

至少能讓孩童學會識字的時候,對這個世界有個灌輸進去的理解,至於是否真的理解,那不重要,只要有個大致的概念和印象就好。

第二步,在第一批啓蒙的小孩接受了這些常識知識後,通過考試,選拔出學習優秀者。

而這時候,劉鈺之前趁着大災招收的孤兒們,時間上也完成了他們的學業。

這批孤兒中的佼佼者繼續深造,其餘人可以直接作爲教師,教授第一批普遍接受了常識教育的孩童。

教授更高一些的算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

第三步,再從第二步中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進入靖海宮官學。

靖海宮官學除了要開辦炮兵、海軍、工程學等皇帝要求的內容,還要增加會計、師範、航海等。

整個三步走,幾乎完全都是從零開始。

完全走完一個週期,大約需要八年。

但是一旦這個週期走完,日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自我複製。

到時候,只要有錢,只要到處辦“義學”,就會有成千上萬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

這些人幾乎沒有別的出路,在科舉不變的前提下,這些人幾乎是社會的棄兒。

這些棄兒們有文化,但卻被排斥,唯一能抱團取暖的地方,就是劉鈺所在的地方。

日後劉鈺可能不在威海,不在劉公島,但不論劉鈺去哪,這些社會的棄兒都只能跟着劉鈺。

除非……皇帝宣佈,改革科舉,承認實學畢業生有秀才、舉人、進士的同等地位。

要是皇帝敢做到這一步,自無問題;但若是皇帝做不到,那就另有說法了。

康不怠被劉鈺的想法驚住,佩服至極,忍不住便想到了那番話。

唐太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以往孔孟學問,是爲天下英雄所必學的科目。學而優則仕。

如今要興實學,天下英雄未必非要再學孔孟。

可學問就是學問,幾萬甚至幾十萬學了學問之後,讀書識字,精通實學,但卻不能做官的人……這是一股可怕到極點的力量。

而這股力量最開始的時候,弱小到沒人可以發覺其中蘊含的偉力。

等到發覺的時候,已經制止不住,一切都晚了。

“仲賢還要編寫一本簡易的史書,要讓孩子能懂的那種,也不必寫太多的內容,就是一個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的祖先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延續至今的。”

“就從周滅商開始,分封殖民,到始皇一統。再到兩漢三國,一直到本朝初興。”

“這個應該非是難事吧?”

康不怠想了一下,若只是讓孩子粗通曆史,這的確不是難事。

但是要說不難,也不盡然。歷史總需要評價,用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去評價不同的人物?

就像是王安石,從和秦檜差不多的地位,到如今總算有了些正面,這套書中又該怎麼說?

就像是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又該怎麼評價?是五德交替輪迴?亦或是天命所歸?亦或只是反抗暴秦?

康不怠知道劉鈺讓他編寫的這套書,肯定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樣的書,拿到市面上,估計沒人會花錢買來看。但若是強制孩童們學,那就又不一樣了。

孩子天生如一張白紙,灌輸什麼,他們就會接受什麼。史書尤其如此,泱泱天朝,歷史如星河,多少閃耀的人物,又有多少敗類,可到底用一個什麼樣的評價體系去評價這些人?

“公子,這件事我也不好說。但既是公子說了,我也儘量去做。或者,公子可以試着寫一篇?我以此爲樣本,也好知道該怎麼往下編寫。”

劉鈺想想,覺得似乎的確應該如此,便道:“那成,那我就編寫一片關於武王伐紂和分封殖民的。你是個聰明的,一看便知後面的該怎麼編寫。”

康不怠笑道:“是了,這等於是公子畫了個框,一撇一捺都寫出來了。日後再寫什麼字,都超不出這個撇捺。若只是讓孩童懂史,只要有了框架,實非難事。只不過現在想想,竟是都要從頭開始,百廢待興。”

從頭開始,百廢待興這八個字,劉鈺並不認可。之前的基礎已經打了不少,現在是該收穫一波的時候了。

“陛下既是讓我嘗試興辦實學,又讓我節度鯨海,自然是以文登、鯨海沿岸的移民區爲主。手不可伸的太長,再說我也沒那麼多的錢,朝廷估計給不了多少錢,這些錢都得我自己貼補。”

“我是這麼想的。藉着之前的大災,對文登的人口、地畝數等,都瞭解的比較通透。而鯨海沿岸的海參崴等地的移民區,又極易控制,就要先從這兩個地方試行一下。”

“這都是試行起來很容易的地方,怎麼能說是從頭開始呢?”

之前幫着白雲航刷了刷政績,搞了一系列的變革,而且拿到了文登地區的準確人口統計。

文登進行了一系列的必定人亡政息的變革,包括永佃制、青苗法、攤丁入畝試點等等。

這些人亡政息的變革還是有用的,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強制減租永佃,推廣了地瓜種植之後,文登地區的農夫可以保證基本的餓不死,手裡也多了一點點餘糧。

加之海軍在威海駐紮,消耗的補給,大量的餉銀,都使得小商販有所發展,賺這些大兵的錢。

之前也完全摸清楚了文登的人口、田畝等,這就可以效仿一下普魯士馬上要出臺的《一般學校法令》,所有適齡兒童必須入學,徵收每家每戶一部分教育款,數額不必太大。

海參崴等移民地,那裡的基礎更容易一些。但凡去那的,幾乎沒有識字的,而且暫時都是屯田制,想要推廣也不難。

劉鈺守着對日貿易的巨大分紅,暫時也只能嘗試在這種地方,覆蓋幾十萬人口的地方搞一波強制義務教育。

這個肯定是不能推廣的,因爲朝廷出不起錢,而且絕對不會花錢去學這些和聖人之言根本搭不上邊的東西。

只是皇帝讓劉鈺試辦實學,藉着這個空子,倒是可以鑽一鑽。

一部分教育經費讓皇帝特批,自己出一部分,再從當地的百姓手裡徵收一些,仍舊是耗費巨大。

雖然花的多,但這個錢是必須要投的。青州軍那是後孃養的,花點錢劉鈺真的心疼,可投在長遠的教育上,花起來就很舒服。

(本章完)

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451章 “帝”(三)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940章 自覺(二)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076章 爭功(一)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349章 死國矣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452章 “帝”(四)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09章 親不親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972章 割袍(下)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395章 樞密院第1076章 爭功(一)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277章 兇狠而聰明的敵人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625章 手段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54章 全員賭棍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234章 打小抄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663章 推諉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932章 覺醒(四)
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451章 “帝”(三)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940章 自覺(二)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076章 爭功(一)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349章 死國矣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452章 “帝”(四)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09章 親不親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972章 割袍(下)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395章 樞密院第1076章 爭功(一)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277章 兇狠而聰明的敵人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625章 手段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54章 全員賭棍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234章 打小抄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663章 推諉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932章 覺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