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立碑

第464章 立碑

“如今正該小心恭順,讓唐人以爲東方無憂,自會開疆拓土,招惹南蠻。”

“父親也說,聽天命,盡人事。”

“諸葛武侯隆中之對,亦有前提,待天下有變,出西川、宛洛。奈何武侯一輩子也沒等到高平陵之變。時也、命也,日本國的希望,也就只能寄託在我所說的天下有變上了。即便渺茫,卻不可不做準備。”

“取買辦關稅之金銀,秣馬厲兵,待天下有變,借火器之利,唐人無暇東顧之機,三年削藩,十年修養,連結南蠻,反擊唐人。”

德川吉宗反問道:“南蠻若連唐人都能擊敗,又怎麼會放過本國呢?”

“父親,唐人富庶,日本國貧。南蠻人爲什麼不放着富庶的唐國不取,卻來貧瘠的日本呢?況且所求者,哪裡是南蠻征服唐國呢?只求南蠻擊敗唐人的海軍就是。若無海軍,唐人給日本身上施加的鎖鏈也就解開了。”

“所以,當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放任買辦、加大專營。若天命不在此,唐人大勝南蠻,那便什麼都不用想了,做忠順之臣即可,能保幕府者,唐人朝廷也;若天命在此,唐人海上大敗,便可直接削藩一統,聯絡南蠻,再行秀吉徵朝之志。”

終究還是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未來上,德川吉宗其實心裡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但相較於那些鼓吹造艦、復仇的人,德川宗武的想法也算是唯一可行的了。

不過,感謝劉鈺的配合,至少在日本國內,已經有實現德川宗武構想的基礎了。

只要利用這件事,把幕府塑造成“欲要死戰到底”的忠臣;而把諸藩塑造成“爲謀私利力主和談”的奸臣;國內的輿論風向還是可以控制的。

戰敗不是幕府的責任,是武器的差距。

不能死戰到底,是諸藩的責任。

德川吉宗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伴隨着大順貨物大量涌入諸藩,武士貧困、商賈日富,大量不滿的低階武士會開始思索這一切的根源。

而根源,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諸藩林立,不能一心。幕府縱有心玉碎,奈何諸藩扯後腿。

有這樣的民心民意,又有買辦專營的金銀打造的火器部隊,數十年之後,當就有削藩的基礎。

德川宗武是第一個明確在吉宗面前提出削藩構想的人,而且之前的考驗在吉宗看來也基本合格。

既沒有狂躁的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復仇、也沒有徹底萎靡一蹶不振認爲毫無希望,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天下”之外的天下,期待着天下有變。

內心已經定下來要讓德川宗武接班後,吉宗便道:“男人認定的事情,就要去做。諸葛武侯沒有等來天下有變,但他一直也沒有放棄。”

“聽天命,盡人事。挑唆唐人和荷蘭的想法,既是你提出的,那麼這一次前往唐人京城朝貢,你便去吧。”

“多聽、多看、多問。但要小心劉鈺,他的話你應該多聽一聽,卻有見解,但卻不可相信他。”

德川宗武心下暗喜,因爲這一次朝貢上表稱臣很特殊。

正常朝貢,只要派臣子去即可。

但大順這一次俘獲了昭仁天皇,雖然會放歸,但昭仁肯定是要去一趟京城親自朝覲天子的。

公家的人去的是天皇,武家的人照理也至少應該去一個世子。

這是禮法上的問題,或許不能說明什麼,但關鍵在於德川吉宗認可了“挑唆唐荷”的策略。

政策不是孤立的。

閒着沒事幹只是去挑唆唐荷,毫無意義。需要一整套與之對應的政策、治國規劃,簡而言之,爲了那個此時看來有些遙遠縹緲的“天下有變”的未來。

而這一整套的政策想要實行,德川宗武認定自己那個尿褲子的哥哥是辦不到的。

這已然是默認默許了德川宗武接班,雖還未說明,但若是這都看不明白,也白擔了個聰慧名聲。

“父親放心,我一定努力,讓唐人認定我們已經臣服。”

德川吉宗看了看兒子,問道:“如何讓他們認定我們已經臣服?”

“回父親。絕望。”

這個回答讓德川吉宗很滿意,唐人不可能相信他們會心服,但卻在大勝之後可以相信他們已經絕望。

“甚好。我也要去大阪。一則迎接天皇歸來,二則也要見一見劉鈺,詢問他一些事情,表明絕望的態度。正合我意。”

“你自去準備吧,叫人連夜將荷蘭的風說書送來,從中摘選可以挑唆唐荷關係之語。”

“今日之事,不可與第三人交談。此事,關乎日本之將來,你哥哥也不許談。”

“是!”

最後一句定心丸般的話,讓德川宗武的頭有些暈,卻還是堅持出一副標準的恭謹神情,細節上沒有任何的不敬。行禮之後退下,德川吉宗嘆了口氣,想着該怎麼在大阪面對劉鈺,又該說些什麼。

“唐人天子應該已經在條約上簽字了吧?”

…………

印了天子玉璽的條約,跟隨着浩大的使節團和儀仗,已經抵達了下關。

曾經朝鮮通信使歇腳的接引寺,已然是裡三層、外三層的拱衛起來。

日本這邊也是如臨大敵,不是擔心劉鈺帶來的那些做儀仗的精壯士兵、也不擔心那支正在檢查炮臺準備拆除和選建燈塔的精銳營隊,而是擔心有些腦子狂熱的武士搞刺殺。

真要是劉鈺出了事,怕是日本要亡。

西南諸藩這一次可比上次防守下關時候賣力的多,主動選派了親信旗本渡過海峽,前往下關警戒檢查。

西南各藩的藩主也都前往下關來謁見“北狩”歸來的昭仁,畢竟還沒有上表稱臣,關起門來該怎麼行禮便怎麼行。

劉鈺索性是“非禮勿視”,只當不存在。

商人售賣給昭仁的兩條大船,已經插上了王室的旗幟,停靠在港口附近。

周圍是幾艘揚着大順旗幟的戰艦,海峽裡一切船隻都被禁止通行,日本的水軍也全都撤走了。

海峽南岸,小倉附近,正在舉辦着一場法事。

海商徐濤在給當年死在走私途中的兒子招魂,好在日本和尚還是挺多的,只要肯出錢,辦一場法事很容易。

小倉的炮臺上,劉鈺正在和幾名軍官考察炮臺的結構,看着遠處正在做法事的和尚,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海商徐濤也是個妙人,既給自己兒子招魂,又出了一大筆錢,希望能夠把小倉的炮臺拆了之後,在這裡建個碑塔,以便將來年節時候來看望看望。

這事雖小,聽起來也算合理,但怎麼都有一股子帝國主義的味兒……一羣走私販子強闖海峽,被炮擊而死,許多年後拆了炮臺立碑悼念,實在讓劉鈺有些不太適應。

徐濤此時正站在劉鈺身後,兒子死了多年,自己年紀也高,做做法事,只當是了卻一樁心願。

若說心裡難過、念子痛哭之類,倒是沒有,反倒是有些空虛。

既做海商這個行當,下海的那一天就該想過,有朝一日可能會死在海上,內心早已淡然。

遠處做法事的聲音悶悶的聒噪,徐濤抓了一把紙紮的小船,站在炮臺上撒下,喃喃道:“兒啊,這兒的大炮也拆了,炮臺也要沒了。你要是在那邊,還幹這樣的事,你就放心大膽的幹。我也不給你燒錢了,給你燒一隊船,有船,哪能缺了錢呢?”

嘀咕了幾聲後,嘆了口氣,回過頭來又要感謝劉鈺。劉鈺擺手示意不必感激,也不忌諱什麼,就在做法事的旁邊,談起來了生意。

“徐船頭,有個生意上的事,前一陣一直忙,竟是忘了告訴你了。”

“大人請講。”

“是這麼個事。這回朝鮮和日本的貿易斷了,朝鮮的人蔘就未必往日本這邊賣了。我在京城的時候,和西洋人談了談,法國人要運一批西洋參過來。這玩意兒,日本人怕是不認。但人蔘貿易的利是挺大的,朝鮮也靠着賣人蔘賺日本的銀子。你回去之後,跟他們商量一下,先買一批西洋參,送給日本的將軍啊、公卿啊、各個大名啊。一般的老百姓也買不起這玩意兒,就指着他們出錢呢。”

徐濤忙道:“大人放心,做生意的事,我們都懂。該送禮送禮、該送人品嚐就品嚐。日後一年將近百萬的壟斷費,哪能就琢磨着賣點生絲什麼的呢?自是會派人打開銷路,什麼都賣。”

劉鈺想說的也正是這個,西洋參只是個引子,笑道:“我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是考慮新井白石新政之後,這些年往長崎貿易,很多貨不能帶。就怕如今放開了貿易,卻習慣性地只帶之前允許貿易的貨。以前是需要貿易信牌,現在不要了,蚊子小也是肉,能賣一點是一點。什麼花樣都試試。”

“嗯,大人放心。這個我們早就議論過了。老朽雖說老了,可當年也是敢勾結荷蘭人往日本運瓷器的。三四十歲時候的本事,如今還沒忘呢。其實只要放開了貿易,賺錢的地方多了去了。銀子換金子,都能賺上一大筆。”

徐濤心道這等賺錢的事,倒實在不用教。荷蘭人之所以在南洋吃香的喝辣的,靠的可不是做買賣的本事,而是靠的戰艦。若真論做買賣,他們未必比我們強呢,莫說西洋參、金銀這些大物件,海商裡誰不知道當年李旦在南洋,針頭線腦雜貨都賣,愣是賣出了偌大身家?

一年那麼多的壟斷費交着,日本這邊除了金子和銅以及硫磺,也沒什麼能往回帶的貨,當然是幾千兩的小生意也得做,積土成山嘛。

這一次他跟隨劉鈺前來,不只是爲了做做法事,而是要代表貿易公司考察一下在神戶的租借地,聯絡一下大阪那邊的日本商人。

日本戰敗,意味着大阪豪商的狂歡,真正有能力做買辦的,此時定是欣喜若狂。

又和劉鈺提了幾句生意上的事,劉鈺最後囑咐道:“你回去之後,一定給他們講清楚。朝廷給你們壟斷權,不只是因爲錢,關鍵還是看重了你們培養後備水手的軍務之用。”

“日本這邊收關稅、天朝那邊也只要你們固定的壟斷費。咱們那邊說不定也有琢磨着走私的,或者西洋人也有琢磨着走私的,你們不要捨不得花錢造大船、帶大炮。不然吃虧的還是你們。”

徐濤連忙道:“大人放心,放一百個心。我們做商人的,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造船都在威海、記錄都在松江,賬目絕對清楚。水手也都登記在冊,我們一直在做。再說如今一次把海關的稅付了朝廷,我們也不必琢磨着走私了,貨物都會登記的。”

“那就好。使勁兒賣吧。拿出各自的本事,賺的越多,便是越爲國出力。你們負責賺錢,我負責給你們正名。”做了一個半開玩笑式的保證,劉鈺看看腳下將要被拆掉建碑塔紀念的炮臺,心道果然海賊海商買辦都是貿易的一體兩面。

(本章完)

第585章 要忍讓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316章 結善緣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40章 野心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423章 勸說第1225章 開戰(四)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379章 四宗罪第597章 下西洋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117章 傳承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597章 下西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17章 許願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67章 論跡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84章 請別死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704章 海戰(二)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39章 考察第452章 有福了第1052章 定性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252章 特許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706章 海戰(四)第1436章 分歧(二)第525章 不敢殺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28章 割裂(六)第130章 暴論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1438章 分歧(四)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931章 覺醒(三)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052章 定性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440章 分歧(六)第965章 扣帽
第585章 要忍讓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316章 結善緣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40章 野心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423章 勸說第1225章 開戰(四)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379章 四宗罪第597章 下西洋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117章 傳承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597章 下西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17章 許願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67章 論跡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84章 請別死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704章 海戰(二)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39章 考察第452章 有福了第1052章 定性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252章 特許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706章 海戰(四)第1436章 分歧(二)第525章 不敢殺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28章 割裂(六)第130章 暴論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1438章 分歧(四)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931章 覺醒(三)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052章 定性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440章 分歧(六)第965章 扣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