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猜疑鏈(下)

第977章 猜疑鏈(下)

那說客聞言,故作驚詫道:“國公何等樣人,難道也信這樣的話?”

“前朝尚有五年平遼之豪言呢,但實際又如何呢?他們如何保證鹽政一定如他們所想的那般,只要改革,便可多利幾十萬?”

劉鈺似笑非笑地看了說客一眼,盯了片刻,慢悠悠道:“你的意思是說,一定不行?”

說客忙道:“回國公的話,還如剛纔所言。行,也不行。小人斗膽試爲興公言之,若無道理,小人這裡離開,再不做這口舌之事。”

見此,劉鈺心想還是自己的態度讓這些人產生懷疑和誤解了,否則的話,他們應該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很多事,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但既然對方已經掉進圈套了,明知道這番話都是如之前“給蜀鹽加薪柴稅”、“查禁閩粵曬鹽法”之類的扯淡言論,可劉鈺還是假裝收了錢需得給人個機會纔是。

“國公明鑑,這行與不行,要分開來看。”

“淮北,行。”

“淮南,不行。”

“但恐天下人覺得,淮北行,則必可移此政於淮南。”

“然而,一來,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枳橘如此,鹽政亦如此,淮北可行之法,怎麼就能得出結論,證明淮南一定行呢?”

“二來,天下愚者多矣,多以爲淮北可,則淮南必可。然而淮北之鹽,不過三十五萬引;淮南之鹽,數倍於淮北。一旦其政移於淮南,鹽政崩潰,則勢必大亂。”

“昔者,王荊公以爲,鹽山等地既已行青苗法,且效果顯著,遂以此爲論,以爲全國皆可。然而結果如何呢?”

“再者,本朝開國之初,太宗皇帝之訓,移民遼東,於苦寒之地當多種玉米等物爲食,以爲此物不苛土地,秸稈又可燒柴喂牛,極佳。然而,所結穗棒,不過三寸;穗未成熟,霜寒即至。乃至於許多戍邊之民,煮其種籽造絕產之霜,而求歸鄉。”

“這都是一樣的道理。在這裡行,怎麼能得出在那裡一定行呢?然而這樣的道理,便如太宗皇帝、王荊公那樣的人物,尚且不能夠免於誤判,尋常人又怎麼可能明白這個道理呢?”

“我言行,便是說,淮北若行新政,必可行。”

“但,淮北與淮南不同,所轄範圍不同、道路交通不同,淮北能行,淮南未必就行。”

“一旦淮北行,則天下人必以爲淮南必可,這纔是要提防的地方。是以我說,行也不行。”

“天下愚民太多,悠悠之口難防,到時候淮北真的行了,那些人又怎麼能夠理解淮北和淮南的區別呢?”

“索性,淮北行也不行,此方爲上上之選。”

按照正常的說客討論,這時候劉鈺就該問“淮南爲什麼不行呢?”

但劉鈺沒問淮南爲什麼不行,而是問道:“如你所言,你也認爲淮北可行?”

這說客來之前就明白,這件事是傻子都能看出來必然行的事,要是在這件事上硬頂、非說不行,那也實在沒必要說下去了。

他當即鄭重地點了點頭,示意確實,他也覺得淮北改革一定成功,然後就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就非常有意思。

既然大順鹽改的目的,是打擊私鹽,那麼一切都要圍繞着這個問題來。

鹽改派認爲,官鹽賣不動的原因,是這羣總承包商吃得太多,所以官鹽太貴。所以,改革的重點就放在這些總承包商身上即可。

說客則認爲,官鹽賣不動的原因,是因爲私鹽太多。因爲官鹽收稅,所以無論怎麼樣,私鹽都比官鹽便宜。

而淮北地區官鹽賣不動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爲總承包商吃的太多。

而是因爲漕運。

長蘆鹽場的鹽,通過漕運這條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到運河兩岸,嚴重侵襲了淮北鹽區。所以才導致淮北的官鹽不好賣,數據看起來非常難看。

總結起來。

就是說,鹽改派認爲,主因在總承包商,走私是次因;而鹽商派則認爲,走私是主因,總承包商是次因。

如果不把主次因果弄清楚,那就沒法在改革上做出針對點。

聽完說客的話,劉鈺也是暗暗讚了一句,心想都說江南文華,果然不假。這些鹽商在江南日久,他們雖廢了,但他們豢養的門客幕僚,倒是有些高手。

《僖公二十四年》雲: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

劉鈺想要急速鹽改,他想用的故智,正是這一招。

漕運被廢,應該說,短期之內刺激淮北官鹽銷售額增加的,確實是漕運被廢、長蘆鹽沒辦法走私的緣故。

甚至可以說,這將是鹽政改革“立竿見影”、“驚世駭俗”、“一場得兩場之利”、“奇效之下淮南憑什麼不改”的根本。

但是,長期來看,終究還是總承包商的問題。

只是,反差越大,越容易造成對比效應。

所以,劉鈺計劃的就是趁着新的走私路線沒出現之前,以雷霆萬鈞之力完成鹽政改革。

然後拿着官鹽銷售的巨大增長,把所有的原因,都歸於鹽政改革上,而儘可能淡化廢漕運的作用。

依靠強勢的對比效果,迫使朝中任何支持舊制度的人,通通閉嘴。

從而迅速完成淮南鹽政的改革。

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些鹽商雖然都是些廢物,可手底下幕僚還真不都是吃乾飯的,居然有人看出來了問題。

想都不用想,鹽商這邊有大量的輿論鼓吹手,多少文人、尤其是知名文人,都是靠鹽商養活的。

他們本身在朝中就有關係,一旦把這件事挑明瞭,製造了輿論風波,恐怕對淮南的改革也會拖延下去。

到時候,鹽商的朝中關係,就會那這個大作輿論,要求等過幾年、等廢漕運帶來的影響消散之後,再去改革淮南鹽政。

那樣的話,極是不妙。淮南纔是真正要動的地方,淮北只是個引子。淮南若動不了,鹽商只相當於斷了個手指頭,可不會傷及根本。

聽完這些說辭,劉鈺不動聲色,心裡一邊琢磨着這些鹽商到底要幹什麼,一邊問道:“如你所言,似也有那麼三二分道理。那麼,淮北行,就算這個道理對。那麼,淮南不行,道理在哪呢?”

說客心想這正是重頭戲,於是舌燦蓮花般,將鹽商各家幕僚總結出來的話術都搬了出來。

搬的角度,恰恰正是吳敬梓提出的那些東西:收復私鹽區,小資本小散商無力,反而會加劇私鹽區擴散等問題。

只是,問題是同一個問題、角度是同一個角度。

吳敬梓給出的辦法,是以票鹽之名、行綱鹽之事。

而這些人給出的辦法,則明顯就是個……臺階。

吳敬梓是承認,總承包商的封建壟斷特權,是官鹽不暢的主因,內因。而其出發點,也不是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爲了報恩,讓這些鹽商“跟上時代”——鹽引是封建特權,權力父死子繼,在科舉制國家下,是被人詬病的。希望鹽商與時俱進,將權力父死子繼,變爲財產父死子繼。

而說客心裡知道原因是總承包商的特權,但嘴上說的主因則是走私,而其目的是爲了給皇帝送錢、同時找個臺階,然後雙方妥協。

目的不同,反對改革的理由一樣,給出的辦法就完全不同。

說客代表鹽商,提出了三個“改革”方向。

其一:朝廷成立專門的巡鹽部門,經費由鹽商報銷,每年三十萬兩,按時“報效”。

將原本的、非正式的、私下裡的“緝私花紅犒賞”,轉正,成爲正大光明地由各級承包商分攤的錢。

因爲他們認定的主因、內因,是走私太多嘛。

所以,解決的方向,或者說給臺階的方向,也就是出錢緝私。

其二,每年給皇帝內帑二十五萬兩,以備不時之需,作爲“形成制度”的報效。

其三,運河被廢,舊有的運鹽路線必須要改。該運鹽路線、沿途稽查、關卡設置的錢,由鹽商出。今年報效200萬兩,但今年的前兩項就不給了。

換句話說,就是覺得皇帝上次來要錢,覺得不夠,還想再要點,有抹不開面、拉不下臉,覺得剛要完再要不好。

那麼鹽商這邊就主動點,拿出200萬兩,其實搞這些東西也花不了幾個錢。剩下的,就當給皇帝送禮了。

而且他們保證,這一次的報效,絕對是這些大鹽商出,不會剋扣次級承包商,也不會轉嫁於食鹽百姓。

應該說,吳敬梓給出的辦法,是最好的辦法。

但偏偏松江府海商資本集團的崛起,使得這個辦法真的很容易變成爲他人作嫁衣裳的舉動。

而且,現在在淮北巡查鹽務的,恰恰正是松江府財閥的總後臺,鹽商猜疑是非常正確的,不猜疑纔是腦子徹底被狗吃了。

所以他們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只能是——自我催眠似的告訴自己,皇帝真是上次要錢不夠,這次又來要錢了——必須信、一定信、不得不信。

不是他們腦子生鏽了。

而是伴隨着松江府資本集團的崛起,實際上一旦改革,他們就真的無計可施了。

而他們的一切,只能寄託在朝廷不是真的想改革上,改革爲名、要錢是真。改革的膽魄是沒有的,以改革的名義摟錢的膽魄,不但有而且很大。

否則,只要改,必完蛋,那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不得不信、不可不信了。

但……這番話,恰恰觸動了劉鈺內心最爲警覺的地方。

尤其是當說客拿那些運鹽不便、路途頗遠的地區說事的時候,劉鈺心裡頓時興奮起來。

可以說,這正是劉鈺最警覺的地方,也是劉鈺給皇帝寫第一封奏疏的原因。

如果,真的發生了食鹽大戰、這邊運那邊吃,非要讓鹽政改革出醜這種事,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就是在這些路途稍遠的鹽銷售區。

因爲,就算這些鹽商的腦子再不好使,也不可能守着淮北鹽場,玩“來多少、吃多少”的套路。

那和守着西域黃沙,在吐魯番無限收砂子,沒有任何區別。

唯獨此時的交通條件下,只要在遠一點的地方玩一次,就可以直接讓改革變得極爲難看。

這裡面的問題,也確實在於朝中制定鹽政改革政策的那些人,真的就是少女般的天真。

他們真沒學過《國富論》和看不見的手,但他們、包括歷史上那次改革,卻真的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

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第一步,就是取消朝廷控價、減少朝廷管控。

因爲,放開鹽引制度,朝廷如果控價的話,肯定不行。

定的高了,私鹽氾濫。

定的低了,肯定沒人去。

那麼,只有讓市場充分競爭,讓商賈自行定價,纔會既不缺鹽、也不價格太高。

理論上,只要讓衙門出個公告:不準齊行控價即可。

要讓官鹽便宜,就得既取消總承包商,又減少中間環節的管控,還要收回各處對查鹽的權力,唯有如此,方纔能改革成功。

這就給了鹽商極大的漏洞。而且,還有個問題,朝中那些給出鹽政改革方案的人,始終沒正面迴應:怎麼杜絕富商買票?

這裡面是兩個問題。

第一:鹽票是不是無限賣?

如果無限賣,必然崩。這不只是物價混亂的問題,而且還是打價格戰,小散商有個吊毛的機會,能贏總資產幾家在大幾千萬裡兩的鹽商?

如果不是無限賣,而是控銷售區分售額度,怎麼解決遠近利潤不同的問題?怎麼確保大鹽商不先把利潤最高、運輸最方便的地方吃下來?

第二:鹽票倒賣,是否合法?

如果我錢多,我買了200萬引的鹽票,我是否可以再轉賣給別人?

如果可以,那麼和之前有什麼區別?

如果不能,採取什麼方式賣票保證公平?怎麼把偏遠地區的票賣給有能力承辦的大商?

再一個,我有錢買200萬引,先不管我轉不轉賣,只說我這麼買,可不可以?

劉鈺是支持大順的這一次改革的,但他並不支持朝中那些人的做法,這是標準的矯枉過正。

很多問題是不能刻舟求劍的,歷史上的那次鹽改,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在那之前,大鹽商經歷了白蓮教、私鹽氾濫等等緣故,其實已經崩了。

但現在,揚州府的那些大鹽商,正是資本雄厚、享受到了之前二十年大量東西洋白銀流入的背景下資本充足的時候。

對付半死不活的人,不用去考慮這人反抗怎麼辦。

可要是對付活蹦亂跳的中年人,雖然可能很快就要老了,但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反抗一下子也不得不防。

只不過,劉鈺真的是高估這些鹽商了。

他本就存了這些鹽商死前肯定要搏一搏的心思,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防的就是鹽商搞反擊,鬧得非常難看。

而且他又不知道吳敬梓去給這些鹽商分析了情況、出了一個實際上最可行的主意。

這些鹽商考慮了海商集團的崛起,卻沒考慮另一個問題:皇帝可能把整個大順最賺錢的兩件買賣——不比大順朝廷收土地稅賺的少——交給同一夥人嗎?

所以如果劉鈺知道了吳敬梓出的主意,一定會覺得說不定還真有可能成功。

但他不知道,也更不可能知道鹽商否了這個想法,而是採取了最保守的策略。

即把希望寄託在朝廷不改。只要給了錢就不改上。

如果劉鈺知道,他肯定會笑着罵一句廢物,覺得真的是養廢了,這他媽和等死有啥區別?

可他並不知道。

而且又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並且他內心考慮的角度,從一開始就明白海商的勢力已經夠大了,而且是新興階層,皇帝會本能地擔心,不可能再給更多的利益了。

加之他知道大順的下一步戰略是南下打印,是以這本身就又是加強海商勢力的過程,而勢力在必然擴張的前提下,皇帝更不可能把鹽在給交給羣勢力越來越大的羣體了。

在此信息基礎上做思考,他就根本沒考慮過鹽商考慮的那種“替他人作嫁衣裳”的可能。

是以,當說客說到鹽政改革可能遇到的偏遠地區的問題時,在信息不同的猜疑之下,劉鈺第一時間就覺得,鹽商可能會在這個地方切入,對抗改革。

這場改革,從一開始,劉鈺就不覺得私鹽販子是主要問題。

而且,明顯的,這場改革想要成功,那麼其政策的關鍵點,一定是“化梟爲商”。

換句話說,大鹽商認爲的主要因素,實質上在這個思路的改革下,是直接被化掉的。

但是,這只是化掉已有的大部分走私販子,即便他們能夠提供市場信息、銷售路徑,但想要和大鹽商對抗,只能是一支強勢的、以朝廷爲後臺的力量。

否則,是贏不了的。

但劉鈺也不得不承認,朝中那些支持鹽政改革的人,想的簡單了,並沒有完善後續的諸多制度,使得漏洞太多。

這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放到後世,人都從資本廝殺中殺出來的,這麼多的漏洞,能直接捅破了天。

本來他並不是摻和進鹽政改革中太深,但從考察了淮南鹽場給皇帝寫了第二封奏疏之後,劉鈺也只能把這場改革扭一扭了,扭到一種他希望的模式上了。

既不同於朝廷內那些改革派的模式、也不同於舊的總承包商的模式。

這些鹽商既然拿這個他認定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方說事,劉鈺心道這也正搔到了癢處,便怕你們不玩呢。

不過既是要玩,那也順勢把一些漏洞補上吧。

如今鹽商既已出招,劉鈺心道這倒也好,便笑道:“如你所言,這最大的問題,也就是遠處行銷,小商無力承擔資本,反倒導致私鹽氾濫?”

“那若是行改革之事,卻無這個問題呢?那你們還有什麼可說?”

說客和他背後的鹽商,其實真沒有劉鈺想的那麼有種、有激情和活力,以及鬥爭精神。

說客知道自己只是來送錢、送臺階的。

這時候見劉鈺這麼說,便也笑道:“國公明鑑,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

“國公需知,這鹽上的事,不比戰爭。”

“如太祖皇帝時候,一年席捲河南京畿。”

“但這鹽,若是私鹽寸進、官鹽日縮,官鹽想要收復‘失地’,可就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了。”

“江西丟了,四五十年,尚未‘收復’爲官鹽區呢。如果變法真這麼有用,竟能一夜之間官鹽重奪江西,那可是神乎其技了。”

劉鈺跟着笑了笑,手指不經意間在“點心盒子”上敲了幾下,搖頭晃腦道:“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吶。你若問我海戰、算數、乃至行銷歐羅巴貨物,我是如數家珍。”

“但問我販鹽諸事,我還真就不一定比你們更明白。”

“陛下差我來,也是考察一下,聽取民情。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嘛。”

說客的目光在劉鈺敲動的手指上逗留了一瞬,心裡登時明白過來,連聲道:“國公所言極是,極是啊!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劉鈺又道:“術業有專攻,我本來也沒有在鹽政改革上發聲,這你們想必都是知道的。不過既領了聖命,那就不得不盡心竭力了。”

“可我就不懂了,你們既有了辦法,怎地不直接上疏朝廷?”

說客心下更明白了,心道這不是廢話嗎?直接走官方,那不是顯得我們再給皇帝“行賄送禮”嘛,這也不好聽啊。

“國公,這鹽政改革事,牽扯甚多。一旦討論起來,各有道理,難就不免麻煩。”

“陛下既信賴國公,國公也只是傳達一下我們的意思,這就不妨交由國公這裡,回稟聖上,由聖上獨斷。陛下聰穎絕世,自會分清利弊。”

“我們的意思,都在這奏疏中,還請國公代呈。”

“這種事,小人以爲最好還是不要聲張,否則恐有些該碗口割舌之輩,亂嚼舌頭,詆譭聖名……竟以市井之見,來評判陛下聖裁之英明,那可就是我們的罪過了。”

劉鈺呵呵一笑,緩緩道:“如此,似也有些道理。那麼,這事我就先回稟陛下吧。但我也不得不多說一句。”

“國公請講。”

劉鈺正色道:“既是這件事你們也知道,鬧得越大,越不好收場,那你們這段時間最好也不要鬧。”

“既選了不走朝堂正途,卻由我代呈陛下,有些事你們自己就心裡有數纔是。”

“雖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但,改與不改,終究在陛下、在朝廷,而不在市井輿情、江南風向。”

“我可不是很想看到,是改、是不改,竟成天下討論之勢,到時候可就難收了。”

這顯然就是在警告不要發動輿論,現在最好消停點,等皇帝那邊的消息。

說客如何不明白,忙道:“國公教的是,小人記下了。此事,終究在陛下、在朝中諸位大臣。其利其弊,難道以陛下之聖明、諸位大臣之聰慧,還分不清嗎?”

(本章完)

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932章 覺醒(四)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934章 覺醒(六)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348章 怕疼第35章 府兵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885章 縣令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224章 開戰(三)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435章 分歧(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38章 良家子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509章 回報率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810章 聖君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30章 立信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1170章 備戰(九)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81章 監獄船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633章 斡旋家第44章 三百年後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52章 模棱兩可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208章 記憶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2章 枯燥第1436章 分歧(二)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
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932章 覺醒(四)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934章 覺醒(六)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348章 怕疼第35章 府兵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885章 縣令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1224章 開戰(三)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435章 分歧(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38章 良家子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509章 回報率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810章 聖君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30章 立信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1170章 備戰(九)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81章 監獄船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633章 斡旋家第44章 三百年後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52章 模棱兩可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208章 記憶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2章 枯燥第1436章 分歧(二)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