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

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

孟鬆麓轉述了其學派的標準答案。

然後就指着眼前剛剛竣工的從阜寧到南通的運河,說道:“自古以來,未曾有開河而不傷民者。”

“而這條河,一舉四得,卻不傷民,皆賴閒民之力。”

雖然說,他們學派的復古授田嘗試,被這幾年的大基建搞得很狼狽,但孟鬆麓還是對這條運河讚許有加,承認這是一條基本不傷民的運河。

權哲身沿途北上,也能感受到這條河的好處。

這條貫穿淮河人工河道與長江的運河,綿延數百里,南北縱橫。

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條東西向的分支。

將整個淮河,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格。

這些方格,既可以灌溉,也可以通船。從工商業的角度,航運和棉花灌溉,都是這條河的好處,也是墾荒的那些人願意出錢修的原因。

但在工商業之外的好處,終究還是從蘇北到長江的百萬百姓也得到了實惠。

這條河是沿着過去的范公堤修的。

西邊是河。

挖出來的泥土,堆積在原本的范公堤上,形成了高高的堤壩。

堤壩上,二期工程還要藉助堤壩,在范公堤上修一條有厚路基的路。

雖然海岸不斷東移,范公堤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的價值了。

但是,作爲海潮的第二道防線,這條靠着運河的泥土堆積起來的新堤,還是給了數百萬人口極大的安全感。

即便是遇到數百年一遇的大潮災,運河土堆積起來的加固的范公堤,也能確保潮水到此爲止。

無論怎麼看,修運河都是沒錯的。

哪怕,那些資本出錢修這條河的目的,壓根沒考慮二道海潮、內部阻水等民生問題。

但結果在這擺着,確實使得百姓受益。

而且這條河也算是江蘇一系列改革之後的一次成功嘗試,算是真正貫徹了“募役法”的改革。

對這條河,孟鬆麓不吝溢美之詞的。

“此河既通,不提棉花豆餅小麥的運輸。”

“只說資本沿河北上,河流兩岸,皆可得興國公所言的工商之利。織機下鄉,棉紗下鄉,兩岸百姓的生活,十年之後,亦可與南通周邊看齊了。”

“哪怕是我們的鄉約村社,也可受益。”

“但是……”

溢美之餘,孟鬆麓很自然地話鋒一轉。

“但是,如齊可得魚鹽之利;秦若學齊,便是刻舟求劍了。”

“是以習齋先生,纔要講實學。將欲動而立功者,不可不知天文、地理、輿情等等。知此學問,方知何事可做,何事不能做。”

“我言,欲富,先挖河、修水利,此正道也。”

“然而,閒民在此、與閒民在彼,這又不同。閒民事,江蘇可以這樣做,別處未必可行。”

“鹿庵兄還是要得其意,而不該學其形。”

“秉實學,知地理、經濟,然後方可救世濟民。”

“上國之大,西抵黃沙、東延滄海。各處之不同,非朝鮮一國所能比。”

“聖人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而改之。”

“然於鹿庵兄,此番上國求學,當擇適者而從之。江蘇之善,於江蘇爲善,爲別處爲惡。此所謂,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

“此間道理,又非要知本土國情地理,懂經濟學問,方可分辨何等可用、何等不可用。”

“又如本派對閒民的看法,自然正確。”

“但,爲政者,難在如何控制閒民而不傷,如何不使閒民多且無業而致亂。”

“既爲士大夫,當平治天下。”

“閒民不墮,亦不應被暴懲。這是理。”

“而如何讓閒民不至於出問題、又如何保證百姓生計。這是政。”

“理與政之間,便要靠實學經濟學問,否則便是空談。”

權哲身深以爲然,頗有醍醐灌頂之感,連聲稱謝。

孟鬆麓的話說的足夠明白了。

閒民這個羣體,是要被正名的,就像是商人,也是需要被正名的。

但正名,並不意味着就可以說,把土地兼併,無限制造閒民,就是合理的;從而再推出土地兼併就是合理的。

或者說,商人是合理的,那麼就可以推出來,啥也不管,讓商人可勁兒放高利貸,兼併土地,囤積土地,就是合理的。

這就是真正的士大夫要面對的問題。

不能一味地覺得,閒民出現就不對。

但也不能覺得,閒民出現對,就啥也不管。

只是,怎麼管,劉鈺的一些做法,給了這些人一個新的思路。

倒不是鎮壓之類的手段,那誰都會。

而是通過種種奇怪的改革,使得江蘇一省的買已有耕地作爲商業投資的難題被遏制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繼續”兼併問題。

事後看,效果達到了。

但在事後之前,又很難看明白。

比如南通周邊的土地兼併問題,沒有解決,但繼續兼併的趨勢被遏制了。

靠的是包括賦稅制度、織機下鄉、對外開拓、開發東北南洋兩大商品糧基地等一系列政策來解決的。

之前的兼併問題,沒有解決。大量的佃戶退租,成爲閒民。

繼續的兼併問題,得到了遏制,依靠紡織業發展,使得自耕農羣體的抗災能力得到了提升,不至於出現一有災荒就賣地的情況。

同時,糧價降低,又使得傳統收租制的利潤降低;而自耕農的穩固,又促使了土地價格上升。

買地而後靠地租,這種純粹的商業資本的運作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資本買已有耕地而收租的利潤,不如投資到新墾土地、種植園、工商業上。

而反過來,又迫使一些守舊地主選擇由實物租,轉爲貨幣租。

然而貨幣租,又使得佃農撐不住,加上每年糧食一下來就會迎來一波糧食降價期,只能退佃跑路——比如原先一石米一兩半銀子,實物租下,一石米就是一兩半銀子;現在糧食壓價,地主想要保證原本的收益,只能選擇貨幣租,否則收來一石米只能賣一兩銀子,可問題是佃農自己種的那點東西,也得賣出去纔有錢啊,除了退佃跑路,還有啥活路?

如果只看這些改革中的一項,感覺不到有什麼影響。

但這些改革摻在一起後,效果就漸漸顯現出來。

那麼,這裡面,有沒有可以傳承、學習、總結的道理呢?

孟鬆麓等人覺得,肯定有。正是靠着這樣的道理,才能夠指導改革。

但同時,因爲開始瞭解這裡面的道理,也就越發堅定了他們學派堅持嘗試的心。

因爲,瞭解了這裡面的道理後,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個模式,是不能用於全天下的。用在全天下,結果就是一場地動山搖的大起義。

江蘇的政策,或許可以平移到河南、陝西。

但江蘇的港口、長江河運、縱橫的水網運河、被富集的包括鹽業在內的大量資本、可以方便地移民東北和南洋等等東西,卻是無法平移到河南、陝西的。

江蘇的改革,到底吃了多少東西,才改成這樣?伴隨着改革的成功,以及程廷祚、孟鬆麓等人接受了一些新理念之後的覆盤,發現實在是過於驚人。

不算關東和南洋移民的方便條件,不算氣候港口水運等特殊,只算投入的資本資源。

福建的茶葉,利潤的七成,都留在了蘇南。

五省的鹽業,除了朝廷的抽稅,所有利潤都留在了蘇南。

江西的瓷器出口,利潤的九成,都留在了蘇南。

關東的大豆,八成都被蘇北的土地吃了。

剩下的諸如黃銅、大黃、鋅合金、香料貿易等等,大部分利潤也都留在了蘇南。

在揚州被毀之後,積累數百年的鹽業利潤、漕運財富,也都富集到了蘇南。

而這些利潤,卻又被劉鈺引導着往東北、南洋等地投資,用各種手段弄到稅來搞基建。

這些條件,也都是別處所不可能有的。

這一切,都讓他們的嘗試,即便失敗、即便被劉鈺嘲諷,但依舊堅持。

因爲他們堅信,劉鈺的辦法,不能治天下。

劉鈺在蘇南蘇中,根本沒解決土地矛盾,而是把“製造問題”的佃戶,給解決了。

別的地方,可不可以學?

理論上可以學,但現實是不解決土地問題而解決製造問題的佃戶,會讓大順親眼目睹他們的祖上是怎麼得天下的。

這也就是孟鬆麓在面對權哲身時候的上國心態下,引導權哲身看看這些富庶之地的想法。

富國之道,上國是有的,你們如果找不到路,可以來上國找,而不要想着去外面找。

你眼中所見的,是你們可以追求的未來,也是我們認爲天下的未來模樣。

但怎麼抵達這個未來,你們面臨的情況,又是興國公的手段解決不了的,還得看我們這些人的嘗試和構建。

最終是要讓天下都能做到狗彘食人食的,如這裡一樣。

未來就在這擺着。

但從現實到未來之間,還有個最難的怎麼做到。

怎麼做到,我們會找到辦法的,一個終極的、能解決同文化圈內的普遍問題的辦法。

爲藩屬找路,這本身也是盛世危機之下,母國儒生的義務。

這不是爲了救藩屬,而是爲了證明儒學是普遍適用的,至少在天下之內是普遍適用的。

這是大順展開對外交流之後,儒學急需要解決的理論危機,真正的大儒都會這麼做,因爲現在壓根不需要他們救亡圖存,也不需要他們保天下,甚至不需要他們搞實學,總得乾點什麼。

同時一些大儒也明白,能吸引藩屬的,繁華富庶強大,又是經書維繫藩屬向心的基石。

尤其是面對一個其所傳承的學問,明顯被西教所染的藩屬儒生,更要依靠富庶繁華而收其心。三魂環理論,不是實學,而是西學,這一點,經歷了大順西、實分野的這羣人,是很清楚的。

(本章完)

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1041章 國運(上)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414章 找出路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633章 斡旋家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574章 領導權第1166章 備戰(五)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586章 中轉港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63章 推諉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641章 前科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章 衝突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239章 教改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250章 欺瞞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393章 泡沫第704章 海戰(二)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995章 嫺熟第1052章 定性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77章 爭功(二)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
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1041章 國運(上)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414章 找出路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633章 斡旋家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574章 領導權第1166章 備戰(五)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586章 中轉港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63章 推諉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641章 前科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章 衝突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239章 教改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250章 欺瞞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393章 泡沫第704章 海戰(二)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995章 嫺熟第1052章 定性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77章 爭功(二)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