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

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

年輕的探礦隊員,是負責測繪的。

一般來說,大順新學一派裡,學測繪的,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因爲這活……反正是京城這等好地方,能測繪的地方少。

但雖是窮人家的孩子,既是考上了“中專”,那亦算是完成了階級跨越,最起碼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捱餓了。

只不過,終究還是缺乏生活,對於挖金子的想象,浪漫居多。

過來人的肺腑之言,年輕人聽來,也只是當個故事。

淡淡一笑,一邊檢查着馬背上行囊裡的各種工具、查表用的星圖表等,一邊說道:“聽說朝廷這一次是要官督商辦?好像是要把先從大清河那開始遷民,到這邊來挖金子。到時候是給工資,又不是誰挖了歸誰,應該能好點吧?”

壞牙的中年人笑道:“好個屁。誰能看着金子不動心?稍微一動心,就得死人。你能看着金燦燦的大金塊子,就不動心,就交上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只要動心,不死即傷。能偷着把金子帶出來的,那都得是大本事的人物。這麼說吧,這樣的人物,不管是膽色、眼界、武藝,心眼子,那都是一等一的。又有幾個能做到?”

“興國公要折騰黃河,要往這遷的人……你可得知道,梁山泊,那是自古就聚義出響馬的地方。你看着吧,到時候挖金子的時候,嘿,哪天要是不死個三個五個的,那都怪事了。”

“就算是山東人老實,可再老實,真要是親手捏住了黃燦燦的金塊子,那也就不老實了。”

“現如今,山東好些人,恨不得刨了興國公的祖墳。黃河是個大災星,過哪個省,哪個省遭罪。好容易不走山東幾百年,興國公又要折騰着挖回來……哎,肯定是要出亂子的。”

年輕人卻用一種標準的、新學內部最是流行的言語道:“這也是爲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不得已的代價嘛。黃河南流幾百年,越來越高,遲早要回來的。不提前折騰,等到時候真發了水,那衝的可就是成百上千個州縣。”

“這等事,非得盛世能做,又須得朝廷有手段,能做事的時候做。如今正值盛世,便要付出些代價,也要把事做了。”

年輕人侃侃而談,既說“代價”,中年人不免想笑,心道若是伱做這個代價,你做不做?道理歸道理,做事歸做事,那可不一樣。

不過他也沒爭這個話,只道:“話是如此,自是好事,你說的也對,真要是亂決了口,那就是亂淹一片。”

年輕人道:“說真的,我只盼着這邊有金礦,一點點把人移過來。我家也是種地的,你看看這地方,若是種地,一家三百畝,那得過什麼樣的日子?”

“可話又說回來,若是朝廷出錢移民,船程什麼的朝廷出,到了這邊就給地、種子、牛馬……你說,這等好事,輪得到窮苦人?”

“多少朝廷的良家子,人家也是有孩子的,朝廷若真走國庫出這筆錢,啥都準備好,如何不移他們家的庶子?”

“還有當兵的呢,更不必提。”

“說到底,我覺得興國公的辦法是對的。這事,只能這麼辦,靠着挖金子,把黃河道兩邊的人運過來。”

“哪怕一年一個縣的河道段、實在不行三年一個縣,花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把這件事幹完……”

“所以我是盼着有大金礦的。”

“若能一部分走關東、一部分來這裡,這件事我看辦得成。死人……是要死的,但若辦,死個三五萬、甚至死十萬,頂天了。若不辦,真到黃河決了口子往北走漫灌的時候,怕是連着餓、病、疫、水,再做綠林起義,怕要死個三五百萬不止。”

說到這,年輕人心裡不免想到了一些在新學派中流傳的激進思想。

尤其是顏李學派的一些想法的滲透,或者說傳統均田思想的滲透:說不若天下均田,取稅十一,朝廷集中力量,專辦大移民事,把天下荒地可墾處都佔了,雖不能達到先秦大賢說的五口之家百畝之田,但五口之家三五十畝,總是可以的。

屆時朝廷若能均天下之田,取天下之十一,便使勁兒造船,人多地少處則移之,待五口之家均田五十畝、八十畝,則何愁大事不成、江山不固?

如今與其在外折騰,東征西討,倒不若朝廷狠下心來,行均田法。若能均田取稅十一,何必東征西討,不過是換些金子銀子。

那金子銀子,要亦可、不要亦可。到時候靠着朝廷徵稅,集力造船,非要發金子銀子?發糧發鈔,卻不是一樣?

天下田畝,算上關東南洋各處,數以十億計。各畝取稅一錢,便可入庫一億石糧米,除卻養軍治水之用,其餘全營造船,弄個萬艘大船,亦不難。

到時候向扶桑移民,一年如何不三五百萬?

這種激進的思想,在新學派的底層出身的人中,這幾年廣爲流傳。可謂是吸引力極大。

這種流傳的背後,經濟因素,是新學派底層出身的,基本不是地主。

而這一套東西的背後,隱藏的,則是說,不若天子重用他們,把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都做了、地方士紳都做了,要之何用?

由新學派的人充斥軍隊、官場、吏員,把田均了,集力移民,以求“五口之家、百畝之田”的真正盛世。

甚至一些想法,也已經在軍隊中流傳開來,一些青年軍官更是深以爲然。

雖然這些激進的想法已經流傳,但新學一派的內部,整體上倒還沒有十分激進,大部分還是支持現狀。

包括這一次扶桑西海岸探礦移民、以及山東挖河道這等逆天而行的政策,他們也多支持。

應該說,矛盾還沒有激化到那種程度。

只不過,因爲新學一派的人,識字。

所以,一些小冊子,很容易通過印刷術,在這些識字、卻又被主流文人邊緣化、偏偏實際上他們又掌握着先進生產力和科技的人當中,流傳極快。

而偏偏,大順對外擴張的主力識字人口,又都是新學派、或者叫實學派的。

他們走南闖北,真的見到了北美的廣袤土地、見識到了大洋洲的草原萬里,也經歷過東北的苦寒蚊蟲,而且還懂算術。

所以他們相信,五口之家、百畝之田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

只不過,他們和儒家的復古改革派所不同的,便是他們還是相信劉鈺所描繪的美好未來,這和將來發展工業也不矛盾。

區別就在於,比如劉鈺在蘇北搞得圈地、鹽墾等事,他們就覺得,這事完全可以乾的再漂亮些、再溫柔些。

比如朝廷若是真如他們設想的那樣有個一億兩的收入,完全可以造船,不去考慮盈利,而是把這些人送到扶桑南大洋墾荒。

實在……實在不必復刻對運河漕工、五嶺商路腳伕、揚州鹽工、蘇北鹽戶的那種殘酷鎮壓。

而且,很多人對於這些事,也是頗有微詞的。比如五嶺腳伕起義,這事在他們看來,既是把貿易中心從廣東轉移到了鬆蘇才導致的五嶺腳伕起義,那麼就該鬆蘇這邊得利的大商賈出錢,安置這些人去墾荒纔是。

其實,這就是大順的啓蒙運動。

只不過,因着大順這邊,反教會、反宗教、反封建繼承法、反貴族等訴求,沒那麼強烈的需求。

所以表現出的形式,是以一種萌芽的“權利和義務之統一”的思想爲主的。

而這種想法的典型,就是圍繞着大順改革繞不過去的貿易中心轉移之後,得利者是否應該出錢安置舊商路上的失業百姓所展開的爭論。

看上去,大順參與一戰,內部歌舞昇平、勃勃生機。

歐洲打的頭破血流,連北美東海岸也未能獨善其身,唯獨大順這邊安安靜靜。

實則,一戰對大順造成的影響,不比直接幾十萬軍隊列陣對轟的影響小。

實學派內部,開始出現了非常激進的思潮——一戰打完後,我們怎麼辦?我們要幹什麼?

因爲,從最開始,大順的種種改革,走到現在,明眼人都覺得,這一切都是在爲這場世界大戰所準備的。那麼,現在這場世界大戰即將打完了,興國公等那一輩人已經老了,甚至現在也不管太多事只是蹲在山東挖黃河、修道路。

實學派的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種說不出的迷茫當中——之前的一切,都看懂了,是爲了一戰,那麼之後呢?

如果說,歷史上的法革,是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即七年戰爭的失敗,最終爆發。

而此時的大順,則陷入一種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打贏,但打贏之後怎麼辦的迷茫中。

大順這邊,自古以來,對這種事,尤其是激烈的變革,是不怎麼喜歡空談的。

王莽也好、安石也罷,激進的變革,是要拿出具體的東西的:地、稅、法、錢、政,這些實際的東西,而不是空談的東西。

包括歷史上顏李學派等人,他們寫的東西,側重點從不是“經”,側重點是“藝”——官制、稅收、田畝、學堂、人才選拔、軍制等等這些東西。

經,是我們這麼做是對的,着重點在於論證“對”。

藝,是我們應該這麼辦,着重點在於“辦”。

因爲從始至終,“對”這個東西,其實從諸子百家開始,大家的態度其實基本都是一致的。什麼是對?國泰安康、人民安定、有衣有食。

儒、墨、楊當時的三家顯學,都是在討論這個的,無非是在“怎麼辦”這個問題是,分歧極大而已。

新學派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潛移默化地灌輸了一些方法論,解決“我們應該這樣做”的“這樣”,到底是“怎樣”的問題。

是以,大順這邊的啓蒙運動,和歐洲那邊的,在表象上完全不同……因爲大順這邊普遍不信教,所以不可能從經院哲學衍生出的人與神的關係,搞出一堆“不辯自明”、“不言而喻”的東西。

反倒是,因爲大順這邊普遍不信教,所以大順這邊的啓蒙運動,圍繞的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土地所有制到底是國有制還是私有制”、“是否要限定商人購買土地”這些東西來的。

這也和大順這邊的官方意識形態有關,因爲實際上大順理論上的官方意識形態,陳亮葉適等人那一套,也是“以藝修身、藝大於經”這一套由內而外的東西。

當然,是內核。

也正是因爲如此,由外而內的內核,所以葉適等人的想法,纔會是全面復禮,以方方面面的制度,由外而內地達到真儒道統。

這套內核就是如此,包括顏李等人,其實內核也是這樣:想當真儒,那就學君子之藝,在實踐中體會儒之真意,由外而內,融會貫通,最終大徹大悟。也所以,反對者狂噴他們是異端的理由之一,就是“人要去什麼地方,得先知道自己要去哪,然後才能知道該往南走還是往北走。你們可倒好,不先學去哪,先蹲在那造車養馬,然後說只要車造好了馬養好了,就好了。那你們的目的,到底是去那個地方呢?還是你們的目的就是造車養馬呢?”

也正因如此,大順這邊官方意識形態的影響下,這種由外而內的味兒,還是很重的。

因爲……實學一派這羣人,不學經,所以他們的目的,也從不是復禮,或者把復禮作爲最終理想。

所以也就出現了這種有些奇葩的啓蒙運動,討論的重點不是人、天、主、神、天賦、自由這些東西,而是所有制、稅制、官制、軍制、工商這些東西。

雖然不一樣,但其實是一回事。

對歐洲來說,“敢於反抗”、“反抗有理”,是很重要的。這賦予了反抗的合法性,因爲對教徒而言,“合法”,“合經”,才行。要知道,北美對於異端的燒殺,可才結束沒幾年。

而對大順而言,李自成顯然不知道“自然之權利”,他應該有生命權,這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自然賦予的……但是,這礙着他爲了自己的生命權,而起身反抗了嗎?

一個是“不辯自明”,證明有理。

另一個,則是“辯甚鳥經,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的“理所當然”,無需去證明。

啓蒙運動是不是一定是有標準形態的?或者說,側重點不同。

在北美,啓蒙運動的表現,是所謂的“第一次大覺醒”,以宗教道德回潮的方式進行的,大量的傳教士趕赴北美進行傳教,試圖讓人重歸信仰。側重點,在於宗教的自由,不要再搞政教合一和異端審判了。

在法國,啓蒙運動的表現,恰恰相反,是以極端的反宗教反教會的方式進行的。側重點,在財產權,法國的資產階級不想再隨意給國王交稅了。

但表象之外,有個東西是相同的,那就是“土改”。

北美是以剝頭皮、沒收保王黨家產地產完成的。

法國自不必提。

那麼,既然大順也已經產生了特色的啓蒙運動,那麼大順能“逃”過去這個問題嗎?

其實,不管是顏李等人的均田第一仁政的想法,還是如今在新學一派中流行的大集權造船移民的想法,其內在推動的經濟因素,還是土地矛盾。

這個矛盾,伴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打完的“今後怎麼辦”的迷茫中,越發明顯。

劉鈺在山東測河道,試圖靠金礦移民的方案,並沒有解決大順的最大矛盾,反而讓這個矛盾即將徹底激化。

因爲,伴隨着移民在北美西海岸的定居,伴隨着參與這件事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疑問:爲啥,不集中力量,瘋狂造船移民呢?一邊是水旱洪災,一次又一次的起義、赤地千里、人相食;一邊是楓樹滿地的溫帶氣候,平原河流,萬年沃土,我們的導航術、造船術都已達標,爲什麼不去做呢?

而在大順,如何集中力量,自古以來,始終都有一個明確答案的:均田乃第一仁政,去除中間商賺差價。

這種矛盾的激化,只不過把過去的“目的”,轉變爲了“手段”——對新學派的激進派來說,似乎,均田不是目的,而是爲了集中資源的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移民、工業、或者說,減輕工業化之痛。

而且是大順特色版的減輕,大順不缺勞動人口,缺的是過程中小農痛苦減少的資源,土地。

工業化對小農自然衝擊,但衝擊是衝擊、起義是起義。

衝擊一定起義嗎?

工業化會造成小農起義的原因,是因爲小農靠土地養不活自己,地太少。要是有300畝地,媳婦的紡車被紡織廠衝爆,沒必要起義。而要是就3畝地,媳婦的紡車被紡織廠衝爆,買個鹽、冬天搓個棉褲都搓不成,那就只能起義了。

(本章完)

第92章 欽定?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206章 狠話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82章 賣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349章 死國矣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972章 割袍(下)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807章 閹黨(上)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986章 止步(上)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170章 備戰(九)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586章 中轉港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13章 小人哉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970章 給錢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41章 人性第857章 決心第398章 主心骨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680章 隱喻(上)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57章 開戰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846章 雙贏(上)第183章 變陣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
第92章 欽定?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206章 狠話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82章 賣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349章 死國矣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972章 割袍(下)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807章 閹黨(上)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986章 止步(上)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170章 備戰(九)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586章 中轉港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13章 小人哉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970章 給錢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41章 人性第857章 決心第398章 主心骨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680章 隱喻(上)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57章 開戰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846章 雙贏(上)第183章 變陣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