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

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

一箱箱的槍支從船上搬下來,已經熟悉了燧發槍使用的第一批候補軍官們和第一批良家子士兵,每人負責200支,檢查是否能打火、是否能安裝刺刀。

沉重的大炮和炮車也一併運了下來。

每門炮看起來都很華麗,上面浮雕着花紋,後面炮尾的地方也根據不同的磅數熔鑄出了不同的獸首。

看得出這一次法國人也有示好的意思。

只是這些大炮並不讓劉鈺很滿意。

12磅炮,3000斤,三米長;最小的四磅炮,也有1200斤。

比大順的大炮略強,單從重量上看似乎也強不到哪去,或許遊隙值能小一些,打的更遠更準。

有道是買櫝還珠,一併送來售賣的這些,炮不滿意,炮架還是相當滿意的。

和自己預想的,就差了一個依靠螺絲旋轉控制的微小高度調節器,這個可以自己加。

主要是炮車的結構佈局很合理,很多亂七八糟的推杆水桶之類的都能懸掛在上面。

還有幾輛四輪馬車,也正是劉鈺需求的。

帶有轉向架的四輪馬車……可能用在西南山區是真的沒用,但要是去打準噶爾走北線草原,大爲有用。

他對現在就招募一些能工巧匠復刻這些東西毫無興趣,既然有會的師傅,跟着學當然更省時間,爲什麼要去自己反向工程呢?

況且他的計劃是直接去各地營學,招收一些不能襲良家子身份、考入了營學內舍而又不能入上舍的十三四歲的小孩子當學徒。

只不過現在招聘的工匠還遙遙無期,這時候去招了學徒還得管吃管住又要花錢。反正營學一時關不了,自是不用着急。

花費了兩天的時間完成清點,這期間船上的人也沒有下船,劉鈺派人往船上送了些補給和飲用水。

六千支燧發槍,質量還行,基本上都能用。刺刀也都配套齊全。

12磅的野戰炮5門,8磅野戰炮14門,4磅野戰炮25門,還有一些法國的騎兵劍之類的玩意兒。

所有的這些貨劉鈺都沒砍價,但驗收合格的時候,支付了一部分黃金,按照1:12的兌換比,實際上還是少支付了一些。

阿爾戈英雄號也要趕着去廣東裝貨回印度,並沒有做太久的停留,很快就離開了。

臨走之前,劉鈺又下了一套訂單,軍火按照這個的一半數量再來一套,但是槍支必須要1728式的,如果明年也就是1731年的時候不能交貨,可以推遲到1732年。

對於自己提出的僱傭工匠的要求,劉鈺並無半分的忐忑。

只要法國不都是一羣腦子有問題的人,但凡有幾個腦子還能用的,就知道他的提議很誘人,多出來一個能夠遏制英國、荷蘭、俄國的盟友,何樂不爲?

杜普萊克斯也算是史上留名的人物了,不至於連這點東西都看不透。除非他自信到認爲憑他一己之力就能獨霸印度、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和荷蘭艦隊。這人雖然自信善謀,但並不狂妄。

送走了法國人,之後的日子就是練兵、講課,試炮,編寫炮兵的角度參數表。

颱風天一過,劉鈺又屯了一波糧食。

讓那兩艘訓練艦繞着朝鮮半島,去了一趟海參崴。

派了幾個懂測繪會畫圖的,去測一下海參崴附近的能墾耕的土地,從海參崴到牡丹江、烏蘇里江的路線,以及沿途能夠屯墾的河谷區。

同時沿途收購一波糧食,不需要購買倉廩,只要先付款寄存在各家各戶中即可。

選了一個心腹人,給自己曾經並肩戰鬥過的一些村社的府兵們寫了一封親筆信。沒有走水路,而是過了渤海之後騎快馬去了松花江,詢問一件事。

“如果我把人給你們運到那,給你們做十年長工,你們包吃包住,十年後給他十畝墾過的地和一年的糧食以及農具,你們可以爲每個人出多少錢?”

“我知道你們那裡賣糧不易,糧價九州最低,這筆銀錢可折爲糧食。如有需求,可趁冬季封冰,沿牡丹江一線運送一批糧食囤積成棧,派人看守,每棧以夠千人食用爲宜。”

“各村社聯絡,沿途可每隔三十里一棧,第一批可先送去千人。此非國事,乃你們的私事家事,請務必出力。屆時結算,以運糧、出糧、看守各自折算。糧價就以一兩一石爲平價。”

“給我報個價。女人、男人、半大孩子,都是什麼價。不只是你們能接受的價,還有附近村社能接受的價,都幫我問一問。”

“另:上一次和羅剎人開戰,分了繳獲的一筆銀子。和羅剎打仗的時候,朝廷也是直接從你們那買糧的,我之前也和你們說過,把錢攢起來日後我帶你們發財。現在是時候了。速派可靠人隨信使來,詳談。”

“問好。”

這封信他早就想寫了,但今天才算是到了時候。

人口買賣,是個很禁忌的事。

但劉鈺卻不得不這麼做,官方移民朝廷花不起那些錢。

不買賣人口,道德上倒是舒服了,但是山東河南一旦有災,幾十萬的災民總不能裝看不到就覺得他們的死與己無關。

治本無膽。

那就治標。

用盡可能最低的成本,去移最多的人口。

屯的糧食,救急不救窮。

尤其是招遠這樣的地方,產黃金,一旦有大災,土地兼併肉眼可見。

真正大買賣挖金子的,隨隨便便就能從遼東買上幾船高粱米,到時候是賣地活命、還是要地餓死,這都不用想。

官方移民,耗費太大不說,中途剋扣之類的太多,又是往那麼冷的地方移民,死亡率在五成左右。

等待時間慢慢移民,且不說鐵路還要等多久才能修起來,就現在遼東未填滿、內蒙亦可墾耕的情況,不會有人主動翻越鬆遼分水嶺的。

這些年天氣轉暖,松花江這些地方的糧產量逐漸穩定。

然而糧食雖多,卻運不出去,此時全國來看,糧價最低的地方就是松花江的那羣府兵村社裡。

往後等平定了準噶爾,屯墾移民,無需考慮,糧價最低的地方一定是西域諸城。

往年這些邊疆府兵都盼着打仗,一方面他們可以有軍功,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北邊打仗,朝廷會選擇直接在那買糧,比從後方運糧便宜的多。

上次對俄開戰,松花江沿岸就賣了不少糧食,屯了不少銀子,這幾年多多少少被那些商販換回去一些,卻也剩下不少。

那裡有餘糧,有牲口,有大片土地,但卻缺乏人口。

那裡是對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地方。人口多,自己就不用親自耕種,就可以當地主。

與其讓災民在山東河南餓死、死於不可能成功的反抗,還不如想辦法把他們弄到松花江、黑龍江去。

沼澤區和三江平原沃土現在肯定是開發不了,但是沿河的河谷暖地已經可以耕種了。

世上沒有百年可用的府兵,松花江的府兵該讓他們轉爲民籍、開州縣了。

正好那些府兵這些年積攢了不少家底,那裡的土地也肥沃,荒地也多,牛馬之類的大牲口更是家家都有。

既然這樣,不如讓他們轉型。

一方面提供糧食,另一方面可以馴養馬匹,搞關內那種小農經濟,既搞不成糧食基地,也養不出好馬。

松花江的人口只要達到三五十萬,日後滋生,整個北方也就穩固了。

產糧越多,逃荒移民的成本越低,人口增長也就越快。

這樣一來,劉鈺要出的,就是在豐收年的時候屯一波糧食。

等到災年的時候,把活下來可能性大一點的,挑走上船,籤個契約,十年長工。

英國人在美洲搞過契約奴,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移民手段。

大順開放貿易,導致荷蘭人的貿易不再是將巴達維亞當做中轉港,而是直接選擇在廣東貿易。這就導致中國海商無法在巴達維亞靠賣貨牟利,很多海商也都轉而幹起了人口買賣,也就是販賣“契約苦力”。

大順海商把福建、廣東等地的窮人、災民裝船,賣到巴達維亞,雖然死亡率高一些,但確實聽聞這些年巴達維亞等地的華人越來越多。

大順若有能力政權下到村,移民這種事官方做就最合適不過。既無能力下村,甚至下縣都勉勉強強與鄉紳共治,那就不如順勢而爲。

劉鈺沒有選擇正常的蓬萊——遼南——遼河——開原——吉林——松花江一線。

而是選擇了威海——海參崴——牡丹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江口三點開花向內擠壓佔據河口——最終充實松花江、精奇里江一線。

前一條線他的影響力有限,後一條線他還有個名正言順的奴兒干宣撫副使的職事,而且也有利於將來佔據北海道。佔領需要人口,而不是跑上去插面旗子就行。

皇帝既然認可了要加強對朝鮮控制的想法,左平章事也一直強硬,一旦逼迫朝鮮開放貿易,海參崴這個位置就很關鍵了。

可以採購朝鮮、日本的布匹等生活用品,在朝鮮東海岸直接運抵海參崴、黑龍江江口等地。

驕勞布圖如今掌管着精奇里江的貿易城,俄國人想要毛皮還是要去那裡買。當地的部落要錢也沒用,自己和驕勞布圖就可以賺個差價:用布匹、鐵器等手工業品,換當地部落的毛皮,再轉手賣給俄國人。

俄國想要貿易,也只能這麼交換。但他們從遙遠的歐洲靠小船和雪橇拉到外興安嶺的布匹,絕對沒有劉鈺從朝鮮、日本進口直接運到黑龍江江口和精奇里江的便宜。

如此一來,既活躍了經濟,也充實了人口。

從海參崴到牡丹江河道並不算遠,之前就有一些驛站和村社體系,這些年也不斷有逃亡出來的朝鮮人在那定居。

沿着海參崴到牡丹江、烏蘇里江,再到松花江,只需要沿途安排下幾個移民村社墾耕,形成一條餓不死、可以買糧的遷徙線。

再就是走貿易沿途移民的線,沿着海參崴到黑龍江江口再到精奇里江口,靠這一條特殊的毛皮貿易線,又能安置下不少村落。

移民的第一步只要完成,後續移民就容易的多,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省錢。

…………

冬季結冰之前,兩艘練手實習的探險船安全從海參崴返回,送走了一批去測繪的,也帶來了海參崴的消息。

現在的海參崴,是一個大約2000人口的小港口。捕魚的多,也有種田的,其中半數都是從朝鮮逃亡出來的朝鮮人,在那裡種水稻。

朝鮮的日子過得一直很苦,從明朝的時候就有大量的人往外逃,只不過那時候女真也不是善茬,北邊天氣也冷。

這幾年漸漸暖和,遼東變了天,海參崴這樣的地方朝鮮逃亡出來的人越來越多,如今竟然也聚集成了小鎮。

那裡基本上沒什麼徵調勞役,屬於名義上有管轄權但實際上基本不管的狀態,有一隊當地軍屯的士兵,基本上也都沒有什麼戰鬥力。

沿途到牡丹江河道的確是有村落的,村落相距比較遠,但是村落糧食自足。幾乎家家的糧食吃不完都餵豬,冬天的時候把豬一殺吃一個冬天,有天然冰箱也不怕腐敗變質。

之前就是一條專門的走私通道,故而沿途完全支撐的起每年運送一兩千移民所需的糧食,當地的一些富裕自耕農也完全可以容納一些人口,並且樂於容納。

只不過之前容納的大部分都是逃亡的朝鮮人,所以不少村社其實說的是朝鮮語。

雖然苦寒,野獸頻出,蚊蟲漫天,但正所謂苛政猛於虎,每年外逃的人數也有幾十或數百。

海參崴這邊的消息得到了,但松花江那邊村社的消息還沒回復。

轉眼到了十一月,天氣漸漸有些不太對了。

康不怠在外遊玩帶回的消息,很讓人揪心。

今年的冬小麥按照時節種了下去,但是往年該下霜降溫的日子到來的時候,今年卻遲遲未到,是個怪異的暖冬。

小麥瘋長,分櫱抽芯拔節,隨後氣溫纔開始下降。然而氣溫雖降,卻沒下雪。

冬小麥不能在入冬之前分櫱抽芯拔節,要儲備更多的能量越冬,而不是在越冬之前就開始拔節。

入冬之後又是怪異的天,之前暖,入冬後卻冷,又是乾巴巴的冷,一片雪花都沒有落下。

膠東地區自古便知道,膠東多山,海風東南來,是故南雨多、北雨少。可今年哪裡的雨水都少。

不只是文登,連帶着招遠、龍口、平度、莒州數地,都是這樣的一個怪天氣。

一些人已經覺察到可能明年會有災,富戶開始屯糧,糧價增高,可是有能力賣糧的都看出了問題,並不賣,於是糧價更高。

窮戶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祈求老天爺,明天開春之後到灌漿時,來一場大雨,萬萬不要刮乾熱風。

若是這樣,這個暖冬帶來的災禍可能還能小一點,原本畝產120斤的小麥,或許還能收個60斤,總還能湊合着活下去。可若是又不下雨,又刮乾熱風……只怕也只有賣地逃亡闖關東一條路了。

(本章完)

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278章 夷丁第1116章 脈絡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113章 小人哉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848章 威望(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84章 請別死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862章 好事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725章 殺心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282章 放鬆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77章 機遇期第1441章 分歧(七)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987章 止步(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933章 覺醒(五)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702章 備戰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028章 割裂(六)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848章 威望(上)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393章 泡沫第993章 直鉤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440章 分歧(六)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633章 斡旋家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
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278章 夷丁第1116章 脈絡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113章 小人哉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848章 威望(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84章 請別死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862章 好事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725章 殺心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282章 放鬆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77章 機遇期第1441章 分歧(七)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987章 止步(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231章 開戰(十)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933章 覺醒(五)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702章 備戰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028章 割裂(六)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848章 威望(上)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393章 泡沫第993章 直鉤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440章 分歧(六)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633章 斡旋家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