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遷徙路(五)

第1402章 遷徙路(五)

大順這邊,土地私有制的歷史比較長。所以,一系列的道德、文化、意識的底子,其實都是土地私有制。

早來這邊的墾殖移民,擔心的無非兩件事。

一是這些地墾出來,是不是自己的?

別自己廢了好大勁,墾出來後,卻是官田。

二來就是這些地墾出來後,畝稅多少?

別興沖沖地墾了幾十畝地,結果畝稅是一半一半,二一稅、三一稅,效前明早期官田稅制,那就操蛋了。

只要這兩件事解決了,那麼墾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而且,地多了,就不那麼忙了。

比如說,在華北平原,兩年三熟,那真的是要忙的腳打腦後勺。

而在這裡,種春小麥、春玉米,時間是錯開的。

春小麥收穫的季節,並不是玉米收穫的季節。時間一錯開,地既是管夠,加上楓林灣的氣候是每年秋季到第二年四月份多雨,收小麥的季節天氣都是相當好的。

是故,大順要移的五千多戶的糧食,已經算是攢出來的。

反正他們種植的糧食也有些尷尬,在大順,糧食基本是不愁賣的。固然說穀賤傷農,但最多谷賤,還不至於說到糧食壓根賣不出去的地步。

而這裡,則確實存在糧食賣不出去的尷尬。糧食需要交換成他們想要的商品,而他們想要的商品又控制在移民組織方這邊。

到這一年的冬天,早期移民便被組織了起來,說是新一批的移民馬上就要到了,需要他們幫幫忙。

這兩年的日子過得也着實還行,而且主要是因爲大順這邊壓根禁止私人囤地,是以山川河澤乃至於草原森林,都是大順朝廷的官地。

是以,這裡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土客矛盾。

在東海岸,是存在土客矛盾的,而且非常嚴重,因爲早來的跟狗撒尿似的,把地都圈了,自然會有奇葩的十三州這麼大的平原區二百來萬人口就爆出來土客矛盾的事。

在西海岸,大順從一開始就杜絕這種事。

既無土客矛盾,反應到具體的人身上,便是不需要擔心後來的人搶他們的地。於是,對於同胞的熱情,一下子就涌了上來。

大順走的是經典的馬尼拉大帆船的類似航線,靠的是洋流,是以在山東那邊必須要在端午麥收之前組織移民,到這邊的季節一般就是冬季。

大順在這邊的官吏,也提前發了通告,如今還要再重複一遍。

“新來的人,暫時要先在你們家裡住幾日。不用擔心,和你們一樣,在上船之前都接了牛痘了。”

“雖多有不便,但既都是墾荒人,互相幫一下。也就住一段時間,自會組織他們另建村落。”

“既是按照百二十戶一村來建,各個村子,都要接收一定的數量。”

“雖然這裡並不很冷,但天氣潮溼,冬季的日子也得需要個屋子暖和。各家都有自己的林地、各村社也有自己的林地,亦不缺這點柴禾,非是如在老家,連收了豆子都要拿着耙子把豆根挖出來,是以便改一改捨不得生火的毛病……”

有些東西,確實是大順特色,尤其是華北特色。

比如捨不得生火,冬季往外跑曬太陽。

這也真是沒辦法,楞給逼出來的。

華北平原,種了兩千多年的地了。一些人口稠密區,唯一的樹林,肯定是柏樹,而且基本可以確定是墳圈子。

包括高粱在華北的普及,也是如此。

一方面,是明朝開始推廣,因爲治水需要這玩意兒,高粱秸稈可以在修堤壩的時候作材料。

另一方面,也是被柴禾問題逼出來的。

農村不是京城,京城況且都能因爲煤的問題,鬧出許多事端。華北農村在燒火這個問題是,確實老大難。

是以,說一些家庭,到了秋天,婦女拿着小耙子,去地裡刨豆根什麼的回去燒火做飯,並不是誇張,而是事實。

尤其是移民的重點地區,山東,早就沒有“公地”了,早就完全私有了。公地林地,既不存在,便有些林木,那也是私人的。

耙豆根,並不是爲了取暖,而是單純爲了做飯。

取暖……取暖自然是冬季蹲在房子前面的向陽面,曬太陽。號稱外面比家裡暖和的多,那也確實。

到了這邊,很多習慣是要改的。

艱苦樸素,得看爲了什麼。明明有的是木柴,爲了艱苦樸素而艱苦樸素,那便實在沒意義了。

既是搞了村社,又有點類似於上古井田的設想——僅限於九村一城這種佈局模式——是以,諸如農正之類的官員,也都派了過來。

都是些鯨海移民鍛煉出來的,最起碼,搭火炕、做壁爐之類的技術,是有的。

這些村社的房子,基本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至於以後怎麼弄,那是個人的意願,但現在嘛,還是按照一個模子搞出來的,也算是教會這些移民冬季不要去外面曬太陽、而是躲在家裡燒木柴——這裡冬天也沒太陽,曬不成。

大順這邊有鯨海移民打下的底子,主要是“幹部”底子。在這邊,組織能力、農業技術、住房技術、取暖細節等問題,都是輕車熟路的,搞就是了。

早來了一期的移民,對於暫住在家的要求,並不牴觸。一方面沒有土客矛盾等土地衝突問題、另一方面也是他們來到這裡後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各個村社的人現在也正是農閒時候,沒什麼太多要忙的,便按照村社的組織,自來楓林灣這邊幫忙。

隨着移民船隊抵達,楓林灣很快就忙碌起來。

婦女被組織起來,做飯,提供移民的伙食。

男子也被組織起來,幫着拉船、用小舟運人、運貨、牽牛馬等任務。

剛下了船的王成一家,看着這裡的熱切氛圍,很有些不太適應。

再一個就是暈船暈了太久,這一路風浪顛簸,雖然不至於出人命,但也罷移民們折騰了夠嗆。

如今終於踏上了岸,看着這麼多人、感受着陰冷的天氣,還是不太適應的。

在楓林灣吃了點飯,傍晚時候,便按照分配的名單,被送到了一個在北邊靠河的村落。

百二十戶的村子,一下子涌入這麼多的陌生人,要是幾年前,肯定是不適應的。

但先來的這一批,也都是從陌生人開始組建村社的,彼此在這等陌生之地,需得互助才能生存。

是以,如今再來了一批陌生人,倒也不會覺得不適應了。

主人很是熱情,給他們提供了晚飯,就是簡陋了點。

玉米麪窩頭,加上醃的芥菜疙瘩切成絲後蒸熟的,最後點了幾滴豆油。

一個巨大的木盆,裡面裝了滿滿一大盆的揪疙瘩。

鑑於王成的年紀頗大,尊老愛幼的習俗還是有的,專門給王成弄了兩個白麪饅頭,也算是盡了地主之誼。

屋子裡木柴劈啪作響,很是暖和。

吃完飯,略聊了幾句,無非是家是哪的、幾口人什麼的。

夜裡暫時就男人一屋、小孩女人一屋,擠擠巴巴地就先睡下了。

休息了兩日。

第三日一早,新來的各家男丁就被組織起來,要在已經勘定好的村子地那,先把窩棚搭起來。

所謂窩棚,倒也簡單。

在地上挖個半坑,或者直接選擇避風的地方。

木頭搭成三腳架扣上,上面覆蓋上草,堪堪夠冬天住。

人住的自然是簡陋,而牛棚、馬棚什麼的,就不能這麼簡陋,需得好好弄起來。

用這裡的話講,一匹馬,比人值錢多了。

看似一百二十戶,每戶百二十畝地,實際上也沒多大。也就是個三四公里見方的圈,新的村社遷民地也並不遠。

女人也要組織起來,去做飯、挑水、割草等。

唯獨如王成這樣的老人,不必去做;私塾先生,因着有秀才身份,來就是教書的,故而也不必去做。

對王成而言,他是老人,年紀不算丁口,當然也不授田。

對私塾先生而言,他是教書先生,村社和他沒關係,他又不住村社,日後是要在鎮子裡生活的。

如今纔來,諸多不便,地也未墾,尤其關鍵是還沒有完成第一次春種秋收的過程,老人心裡終究還是不踏實。

但要說震撼,這裡的生活已經震撼到了王成了,至少衝淡了他被兒子捆綁着塞在土車子上推倒濟南府的氣憤。

震撼的倒不是這裡吃的窩頭或者白麪饃,這就是正常餐飯。

震撼的,是看着他暫住的這家人院子裡,堆得滿滿當當的、像是牆一樣高的木柴。

還有這兩天看到的讓他震驚於幾乎又要罵“敗家子”的場景——做飯,居然不是燒高粱秸稈或者麥稈,而是燒的木柴。這些木柴,都是大腿粗細,被斧子劈開的。

正如他家的那幾棵榆樹,在確定要走的時候,還賣了個價錢。

這是很正常的,有些人家會在門口栽幾棵樹,既是爲了荒年時候能夠吃自己家的榆樹葉子——荒年時候,榆樹葉子也不是隨便摘的,都是有主的,摘一堆榆樹葉子送人,那是莫大的人情。

也是爲了有時候急缺錢的時候,把樹砍了,賣幾個錢。

不管是當柴、亦或者成材做木板,一般都是能賣幾個子的。

可在這裡,大腿粗細的木柴,竟是直接燒火?

更讓他震驚的,便是詢問暫住的這家主人:你們家的麥秸垛怎麼不見?

這家主人的回答,直接讓王成驚掉了下巴:燒了啊。收完麥子,直接在地裡燒了。

這就是在魯西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移民到扶桑之後,所震驚的第一件事。

彷彿,之前生活的一切邏輯,在這裡都被顛覆了。

燒柴,而且是燒筆直的粗樹劈開的木柴、而不是樹枝麥稈之類的“小事”,真的可以顛覆很多移民者的三觀。

不敢想象。

甚至……難以理解。

(本章完)

第636章 雞肋第236章 中介第167章 論跡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32章 佈置第56章 埋伏第139章 考察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933章 覺醒(五)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99章 報捷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940章 自覺(二)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99章 報捷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38章 良家子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252章 特許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3章 出事了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079章 爭功(四)第565章 制禮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441章 瘋了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782章 身份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499章 洗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041章 國運(上)第545章 難題第1025章 割裂(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230章 開戰(九)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56章 新思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1030章 氛圍
第636章 雞肋第236章 中介第167章 論跡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32章 佈置第56章 埋伏第139章 考察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933章 覺醒(五)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99章 報捷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940章 自覺(二)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99章 報捷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38章 良家子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252章 特許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3章 出事了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079章 爭功(四)第565章 制禮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441章 瘋了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782章 身份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499章 洗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1041章 國運(上)第545章 難題第1025章 割裂(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230章 開戰(九)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56章 新思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1030章 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