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

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

回到家中,劉盛並未在家。劉鈺也沒在家裡多停留,出了門去找康不怠,想看看他對這件事怎麼看。

推門進去,康不怠正在那讀書,桌上堆着一大堆的書籍。

看到劉鈺進來,便把那本西洋諸國略考一放,起身相迎道:“三公子來的可巧。這書我剛剛看完,大有領悟,正想去尋三公子呢。”

這本書讓康不怠受益匪淺,之前只是對西洋諸國有個模糊的印象,知道海外另有土地,知道幾個國家的古怪譯名,知道他們信天主,別的事知道的就不多了。

看過之後,纔對西洋諸國有了一個可謂脈絡相承的印象。心中對劉鈺的才情也多了幾分佩服,正想着今日去找劉鈺詢問一些不懂之處,可巧就來了。

劉鈺嘆了口氣,把發生的事大致一說,康不貸聽得呵呵直笑。

“公子,我早就聽說國子監與武德宮學子時常有打架事,可是不曾親見。這一次公子又沒吃虧,何故嘆氣?”

這人既是劉盛都認證過可以信任,劉鈺也不陰霾,把對俄談判的一些隱秘事說了說。

“我倒不是因爲打架的事心煩。這一次打過之後,他們應該也會老實一陣。只是如何處置,至今沒有結果。我就怕再拖下去,受制於士林輿風,這互派使節的事引發衝突,以致干擾朝廷決策。”

這件事的表象,劉鈺能懂,本就是這個世界的人的康不怠,自然懂“天朝”和“中國”的區別,至少對錶象上的矛盾很容易理解。

聽完劉鈺的擔憂,康不怠不禁哈哈大笑。

“公子真是多慮了。永昌年間,甲申年之變,那些滿嘴大義之輩連頭都能剃、連夷狄都能拜。公子居然擔心,這短短几十年他們就轉了性,竟會真的在乎所謂的上國體面、由天子淪落諸侯之恥?”

笑過之後,康不怠又道:“之所以至今還未處置,不過是因爲國朝的情勢所限。甲申年後,天下危如累卵,投降剃髮的士大夫事後都被清算,是以到如今,無人肯在言語上退一步。這件事不好處理之處,就在於此。”

“若處置那個國子監生,只怕會被當成前朝梃杖事。人人以此爲榮,日後誰都想靠這個搏名,說不得各個儒林學社內又會譏諷陛下爲昏君。所以我猜,這事也只能拖着,拖到最後,無聲無息也就罷了。反正公子又沒吃虧,就罰了公子二十兩銀子,也不過是玩笑。”

“朝中不欲多事,應該是等着羅剎使團入京結束後,將此事低調平息也就罷了。”

劉鈺的確是沒吃了虧,他也知道將來變革靠的不是那些滿肚子經書仁義之輩,需得另起爐竈。

可這件事這時候發生了,他還是有所擔憂。

“仲賢兄,我所擔憂的,非是這件事。我真正想做的,乃是趁着羅剎使團前來,促成互派使節等事。羅剎國的科學院裡,着實有幾個好手,若是能駐派一些人前往,亦可學到一些真正學問。那些傳教士所教的學問,一則落後,二則多以學識爲誘餌誘使他人入教。”

“這坐船去西洋諸國,此時也不太現實。羅剎便是就近的一個窗口。我擔心的是羅剎使團來時,再鬧出什麼亂子。如你所言,國朝情勢,有進無退,如今儒林之中,一個個高呼口號,誰喊的響亮誰就是正義。反正國朝有遺訓,不因言獲罪,無可畏懼,自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嗯……”康不怠沉吟片刻,點頭道:“公子所憂者原來是這個?這倒是個問題。”

“此事若是朝廷出面,強行壓服衆人,書社之中定會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之語。”

“這件事若想解決,就不能讓朝廷強行壓服,而是逼着他們自己認錯纔是。”

劉鈺聞言苦笑。逼着他們認錯?怎麼逼?一個個都認爲自己是忠言,怎麼可能逼着自認正義的人認錯?

康不怠見劉鈺苦笑,不由一樂,說道:“公子還是把他們想的太過正氣。儒林之中自有文天祥,可如文丞相者幾人?公子和他們無冤無仇,卻死死咬着公子,依我看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幾個真正出於‘義憤激怒’的,不過是殺人的刀。”

“真正握刀的人想要什麼,我一時間也看不明白。但雖看不明白,卻知道他們的軟肋何在。公子只需要在其軟肋上扎一刀,自會逼着他們主動退步,把那幾個出於義憤的年輕人拋棄。”

劉鈺也大約猜到這件事可能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實在不知道這羣人想幹什麼。或許有一定的可能,爲了騙梃杖,如果只是這樣那還簡單了,就怕是借用一些人想騙梃杖的心思,乾點大事。

“軟肋?軟肋何在?找到弱點辯經之事,我以爲現在不宜辯,待日後真有了效果,再辯方纔合適。”

康不怠搖頭笑道:“辯經?公子但凡有了辯經的想法,那就永遠贏不得他們。如當年甲申之禍,衍聖公上表事,難不成東虜是自己辯經的?需得做些什麼,讓以靠辯經爲生的人主動辯經論證合理,這纔是正途。”

“夫子一亡,就使儒分於八,到後世更有諸多注經。只是宋元之後的儒家學問,既能找到堅決不剃髮的理由;也能被人找到剃髮合理的理由。這種事公子不擅長,但有人擅長。”

“公子不就想叫這件事有個體面的解決嗎?不能靠朝廷出面強行壓服,那就打幕後人的軟肋,逼其放棄小卒子,主動尋章摘句證明互派使節是正確的就是了。”

話至此,劉鈺已經品出了一絲滋味。

現在雖然不知道幕後之人是誰,也不知道幕後之人到底想幹什麼,但康不怠的話給出了一個思路:不管這些幕後之人到底是誰,肯定有軟肋。這軟肋,應該是屬於一個階層的共同所有的,既然不知道具體的人,那就拿這個階層所有的軟肋去猛攻。

這就是個子集和合集的問題,找不到具體的子集,就攻合集,肯定會打疼。

康不怠見劉鈺還在那思索,笑道:“我這主意,上不得檯面。但看公子敢不敢賭了。”

“哈哈哈哈……我最不怕賭了。仲賢且說說看。”劉鈺心想,我都賭過不止一次了。

“他們既然激憤,公子便比他們還激憤。他們不是嫌棄公子和羅剎談判有辱國體嗎?那公子就負荊請罪,認爲自己錯了,去感謝感謝那幾個先出手的國子監生。他們既然讀書,看到負荊請罪這樣的古事,當然是一個個樂呵呵,自比藺相如。”

康不怠的眼神漸漸變得陰狠,伸出手猛然一抓虛握道:“公子負荊請罪的時候,當以言語引誘,步步爲餌,誘使他們說出一些話。”

“待公子負荊請罪後,自去督查院、御史臺上書。說被國子監諸生講的道理折服,認爲這件事的確有損國朝體面。”

“既如此,還請國朝繼續開戰,驅逐羅剎使團。各地士紳所欠的稅款,限時補齊,增加軍備,擴充軍隊,復增拓邊餉,按畝徵收,清查田畝。”

“若不補齊,應該全數革除功名,因爲他們阻礙了國朝軍事,無錢不行,實乃誤國大罪。更應效仿漢武時候,遷地廣家富而不補齊稅款者於京城。”

“此外,國朝理應教化四夷。所有國子監生、秀才,應該去往西南、東北、蒙古、準噶爾等地,教化四夷,仗劍邊塞。凡秀才以上功名者,欲鄉試、會試,必要效西洋教教士,去四夷教化三年。非如此,不得考取舉人、參加會試。”

“武德宮日後應該廢棄西學,增加聖人學問。”

“日後由武德宮子弟充任江南官員,收取稅賦。而國子監諸生、秀才舉人,當以聖人之言教化四夷,出邊關、歷練教化。所謂文治武功。”

“考慮到西洋學問日益傳播,日後必有大患,可請朝廷效仿日本,閉關鎖國。驅逐所有的西洋人,江南瓷器絲綢不得外運。”

“當然了,這些話,是需公子負荊請罪的時候,引誘他們說出來隻言片語,便借題發揮。”

“他們進一步,公子就進十步。他們大義加身,公子就更應該大義加身。既然君子都談義,那就把利藏在大義之下,只要口號嘹亮,便有不敗金身。”

“補稅、戍邊、武德宮官江南而江南儒補邊關、教化邊塞四夷否則不得科舉,這四件事,哪一件都是儒林軟肋。”

“告訴那些背後的人,敢拿我開刀,我不管你們是誰,找不到你們,我就拿你們全部階層陪葬。”

“猛踢下去,等於給朝廷一個臺階,陛下借題發揮,自有會辯經的人去和那些人講明白——你們這麼做是不對的。”

“然後,各退一步,朝廷只當公子的話是放屁,而又無人敢在這個節骨眼上繼續談什麼有辱國體之類的話。”

“而且公子負荊請罪的時候,私下交談。那幾個最激憤的,今日還是儒林眼中的英雄,明日公子上書說受其影響,便立刻成了臭狗屎。以刀殺人,未免不爽,以言殺人,叫其永世不得翻身。一個人沒了自己的圈子,自己圈子裡的人都視他爲敵人,又怎麼活下去呢?”

“公子以爲,這件事至今還未處理,是朝廷擔憂儒林風氣。殊不知反過來看,難道不也是朝廷有意支持公子的想法,但又不好直接說嗎?既如此,公子上書,惹得亂一亂,這臺階不就有了嗎?”

劉鈺驚駭起身,讚道:“仲賢此計甚妙啊!仲賢也是飽讀經書之輩,怎麼想出了這樣的毒計?”

康不怠淡淡一笑。

“我一無田產、二不走仕途,所提之變,關我屁事?自然是越亂越好,也好看看他們的醜態。閒極無聊,去看戲總覺無趣,遠不如以天下爲幕、衆生爲優看的有趣。就是閒的找樂子罷了。”

(本章完)

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34章 買賣第1042章 國運(下)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026章 割裂(四)第1041章 國運(上)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663章 推諉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967章 轉正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246章 探險隊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39章 心思不純第681章 隱喻(下)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226章 開戰(五)第264章 金刀計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941章 自覺(三)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248章 鎖鏈第934章 覺醒(六)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63章 軍歌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579章 廢物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1046章 破綻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810章 聖君第82章 賣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203章 奇襲第208章 記憶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453章 “帝”(五)第1041章 國運(上)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850章 誤解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862章 好事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636章 雞肋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
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34章 買賣第1042章 國運(下)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026章 割裂(四)第1041章 國運(上)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663章 推諉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967章 轉正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246章 探險隊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39章 心思不純第681章 隱喻(下)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226章 開戰(五)第264章 金刀計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941章 自覺(三)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248章 鎖鏈第934章 覺醒(六)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63章 軍歌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579章 廢物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1046章 破綻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810章 聖君第82章 賣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203章 奇襲第208章 記憶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453章 “帝”(五)第1041章 國運(上)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850章 誤解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862章 好事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636章 雞肋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