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

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

明知道這個建議不懷好意暗藏玄機,可李淦心裡其實也很認可。

不管怎麼說,鎮守西域的事,劉鈺做似乎是最合適的。

不管是勘界談判,還是威名震懾,亦或是處置各方的關係,都是朝中最合適的人選。

如果沒有海軍的事,的確如此。

可海軍初興,巨大的利益畫出的大餅懸在李淦心頭,劉鈺又是無可替代的。

財政問題,無非開源節流。

西域這個賠錢貨,就算處理的好,也就只是節流。能省下的錢,只怕有限。

可若是海軍真有那麼大的利益,那便是開源。

開源總比節流要更誘人。

“西域之事,朕與天佑殿已有章程。劉鈺年少,勇氣有餘而沉穩不足,又不曾有治理地方的經驗。西域事,非在刀兵,而在治理。非他能勝任。”

劉鈺遞上的平定西域的奏疏,李淦與天佑殿諸臣已經討論過,也都在朝中廷議過。

此時說出,吏政府尚書出身奏道:“臣以爲,安穩西域,另有說法。以陛下之前所議之法,耗費巨大。每年屯田、移民,自西京至伊犁,數千裡,非是易事,耗費極大。”

“臣以爲,不若就地招納回部農民屯墾。如此一來,每年可節省國庫數十萬兩移民費用。”

“蒙古皆信黃教,若西域皆爲回部,則隔絕蒙古與雪山的聯繫。回部、準部,各有血仇,可互相制衡。如此,也不用擔心瓦剌部佔據西域、喀爾喀、乃至漠南,連成一體。”

“西域皆回部,以阿爾泰山爲界,山北爲蒙古,山南爲回部。如此則蒙古再難成事。”

“天山以南的回部,本就以種植爲生,非以遊牧。若就地招收回部農民屯墾,也省卻千里遷民之暴。每年節省數十萬兩,亦可用來蠲免各省錢糧,以仁政而大治。”

“如此,我朝也不需在那駐紮多少兵卒。以回制蒙、以蒙制回,羈縻統治……”

聽到吏政府尚書又在提這一茬,悔的李淦直想扇自己大嘴巴。

之前的廷議中,針對此事,也是好容易才壓住,這一次又提起來,李淦也是一陣惱火。

可吏政府尚書也句句都是爲國之言,李淦也不好怒斥。

這個想法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很多人的想法。

統治西域,實在太貴了。有這錢,乾點什麼不好?爲什麼非要那些毫無意義的土地呢?

現在打也打了,對方也臣服了,又要往那移民,這一年要多少錢?

如果就地招收回部的人屯墾,的確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天山以南的綠洲農業區,又不是遊牧。

似乎也完全可以藉助回部的力量,壓制蒙古防止其死灰復燃。

以史爲鑑,蒙古那麼可怕,回部可是沒說打出過土木堡。

只是李淦從劉鈺那知曉了回部傳播的歷史,對於回部也是充滿了警覺。

雖說劉鈺擅作主張借刀殺死了黑山白山派的頭領,讓李淦略微有些不太爽,但整體政策他還是支持劉鈺的想法。

現在少花錢,將來就得多花錢。

錢!錢!錢!

想到錢,就不得不想到劉鈺畫的海軍大餅,皺皺眉道:“此事之前已經議定,何須再議?移民之事,必要實行,斷不可爲了省錢省事,就招收天山以南的回部去伊犁屯墾。”

“甘、陝等地,地力貧瘠,民衆多苦。伊犁河谷,你們不曾去過,劉鈺卻是親眼見了,那裡適合種植小麥、棉花,皆爲上等沃土。移民前往,又可緩解西京人多地少之弊,一舉兩得。”

“蠲免錢糧,不過治標。移民墾荒,方爲治本。卿等皆爲重臣,豈不知標本之別?”

李淦着實不想再討論這個問題,吏政府尚書卻繼續道:“陛下,唐時安西四鎮時,便有爭論。如今已復安西,天朝之事,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

這算是在將皇帝的軍,意思是說現在西域的事,我們可以聽你的,就這麼定了。

但作爲交換,這是最後一次打仗了,日後還是要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

自李淦上臺,這才十五年,已經打了兩仗,耗費了千萬兩錢財。

шшш▲tt kan▲C○

現在名也得了、勢也拔了,是該履行當初的承諾了。

當初劉鈺搞國子監的時候,皇帝就承諾過,對俄交流、平定西域,這兩件事是不能商量的,以此換取儒林輿論不要搞事情。

現在這兩件事都做完了,已經達成了傳統帝國的最大邊界了,日後再打仗就沒意義了。

而且,兩戰打出來來了皇帝的威名,又帶出了一大堆劉鈺這樣的新人,嚴重威脅了朝中的平衡。

天朝天朝,總要有個邊界。雖然憑藉火器優勢,這兩仗對國力並無損耗,可也最好就到此爲止了。

不然不斷開戰,武將的勢力必將崛起。

大順是可以出將入相的,而且武德宮的存在,使得武將們很多都是有文化的,又和科舉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初劉鈺搞的驚人之語還在耳邊,衆人也真的怕這些人崛起之後,在江南搞出大動作。

明末的教訓,留給朝中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經驗。

對勳貴來說,經驗就是與國同休,要是國沒了,勳貴也要完。到時候再上演一番權將軍拷掠京師的事,那就什麼都沒了。

對文臣來說,經驗就是千萬不能讓武將崛起。文臣的地位來源於一個安定的中央政府,一旦這個政府垮掉,武將跋扈,殺文臣就像是殺狗一樣。

然而,人們能從歷史中學到的經驗就是什麼都學不到。短短八十年,這些經驗再度化爲了烏有。

勳貴們開始腐化墮落,文臣們開始挖掘政府的牆角。

現在他們都希望,朝廷這艘船,就按照原來的既定軌道走下去。

沒有大臣喜歡變化,而這幾年出現了太多的變化。

戰爭往往能夠促進這種變化,已經有人感覺到了種種不安。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皇帝心裡還有些變革的想法,更不知道就和他們同一屋檐下的翼國公劉盛手裡還捏着一份關於軍制改革的奏疏。

李淦雖然心裡很不爽這種和皇帝討價還價的態度,可還是點頭道:“朕豈無休養生息愛民之心?衆卿安心,除非有人挑釁天朝威嚴,朕便不動兵便是。但若有人挑釁,所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亦不可不爲。”

“不過,就算四周沒有威脅,也不可馬放南山。國之大,的確好戰必亡。然而,後面還有一句,忘戰必危。”

“幸於此番上天護佑,將士用命,時隔千年再復西域。日後西北再無大戰,此番戰功,不可不賞。今日一直在說西域的事,卻還沒說到該如何封賞。”

顯然,李淦不想再糾結關於移民還是招撫當地回部農民開墾、以及日後打不打仗的事,用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把這個問題給岔開了。

天佑殿早已經討論過,英國公便出面道:“平準之戰,劉鈺當爲首功,此無疑義。”

“其功滅國,封侯可也。然其年幼,年少封侯者,若如冠軍侯,年少封侯,恐惹天妒。是故不宜封侯。”

“封爵取下不取上,是以當封伯。”

“我朝定製,封爵有美爵、有地爵。以劉鈺之功,當封美爵。”

“自前朝起,瓦剌諸部便爲西虜。若以美爵論,當以‘克虜伯’爲上佳。”

“然而準部既服,皆爲天朝子民,不宜再稱之爲西虜。”

“劉鈺翻越阿爾泰山,直插伊犁,立下不世之功。此地,乃唐時鷹娑都督府所在之處,是故可取‘鷹娑’爲號。”

英國公心想,若不是因爲準部已經臣服,國朝也不好再管人家西虜西虜的叫,這個“克虜伯”的爵號是最爲合適的。

克虜伯變成了鷹娑伯,着實不怎麼好聽。

天佑殿的大臣們翻了翻典籍,要給西域重新取漢名的時候,發現不管是漢時的西域都護府還是安西四鎮,都是以天山以南爲重心。

準部的核心地帶是在伊犁,實際上阿爾泰山南北也是其核心牧場,那是安西和北庭交界之地。

找了半天,終於查到唐時曾經在伊犁附近治了鷹娑都督府,這名字便最爲合適。

不然取碎葉伯,劉鈺並未打到那;龜茲伯,又過於靠南。

一衆朝臣雖然都是飽讀詩書的,可是這種事他們實在不是很瞭解,西域到底什麼樣、各處到底在哪,心裡也並沒有什麼概念。

幾年前還如同異國他鄉,現如今收復西域故土,築城分地的名稱還未定,更是無幾人知道什麼鷹娑都督府。

反正封爵已成定局,這個是怎麼也無法更改的。即便不知道這個鷹娑都督府到底在哪,可既然是英國公說了,聽起來也沒什麼避諱、不祥之類的問題,也就沒什麼反駁的。

皇帝自然早就知道這個封號,雖然心裡也覺得還是克虜伯好聽一些,然而爲了準部安穩也的確不好“傷害民族感情”。

見衆人並無異議,遂笑道:“如此,朕正好聽聞,國朝的鷹娑伯有奏疏要上。翼國公,何不呈上?咱們也聽聽,鷹娑伯上疏,所爲何事?”

一直沒說話的劉盛知道皇帝的意思,便是要取個名正言順,既封了伯,就有廷議朝政的資格,這時候再拿出來正合適。

於是上前將厚厚的奏疏遞上,李淦笑道:“便叫人讀讀,也好讓諸卿聽聽,待鷹娑伯回京,正可廷議。”

(本章完)

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249章 暫借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782章 身份第1440章 分歧(六)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65章 報捷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6章 邀請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320章 榮譽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215章 海軍部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452章 “帝”(四)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934章 覺醒(六)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53章 選擇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552章 理想國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857章 決心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808章 閹黨(中)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421章 混亂第245章 垂釣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725章 殺心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382章 春秋大夢
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249章 暫借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782章 身份第1440章 分歧(六)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65章 報捷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6章 邀請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320章 榮譽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215章 海軍部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452章 “帝”(四)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934章 覺醒(六)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53章 選擇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552章 理想國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857章 決心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808章 閹黨(中)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421章 混亂第245章 垂釣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725章 殺心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382章 春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