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春秋大夢

第382章 春秋大夢

傳臚之音仍在繼續訴說着倭國的無禮,雖還未說開戰之事,但大義已據,戰端已成定局。

劉鈺作爲此次事件的核心層,自是早就知曉。早知道之後再去走一遍形式,無論如何是提不起精神的。

唯獨能提起精神的,也就是這場皇帝之前並未說的“超越規矩”的做法到底意味着什麼。

想到規矩,劉鈺忍不住擡頭看了看不遠處的朝鮮使臣,一陣煩躁。

他這個正牌的鯨海節度使,明日還要宴請一下朝鮮使臣,感謝其“對實邊鯨海提供的幫助”,以及爲對倭戰爭後的朝鮮問題打個基礎,繼續嚇唬嚇唬朝鮮人。

心想皇帝要是早點不“守規矩”,早點拿出今天這種壞規矩的膽魄,當年朝鮮“亂黨”事件,簡直堪比東學黨起義,是再合適不過的干涉機會了。

奈何朝廷有幾個有識之士卻也無什麼大用,考慮到朝鮮這個藩屬的標杆,皇帝也不敢動作太大,生怕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且這發,還是禿頂之後就剩下不到十根頭髮裡最長的那一根。

當初派個三五千兵馬,或是助朝鮮王、或是助“亂黨”,如今什麼條件談不下來?

何至於這麼麻煩?

非要守着舊規矩,這回倒好,明明軍改之後大軍東亞無敵,當初三千兵足夠把朝鮮從朝貢國變成傀儡國,現在卻還得和朝鮮扯淡。

…………

朝鮮使臣也是第一次看到天子能幹出這樣的事,居然直接傳臚百姓,忍不住想到那句話。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見着百姓激憤,再想想琉球子希望天子“准許駐軍、准許派三十六姓”等事,心裡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慨。

念及自己此番來華所爲之事,暗暗搖了搖頭,心中嘆息不止。

朝鮮使臣心想,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煌煌天朝,如今卻以晉文之術,實非正途。

天子煽惑羣氓,實無王者之風。

若是真的爲了維護禮法宗藩,這便是齊桓公那樣的正途。

可聽琉球子所說的幾條,又是駐軍、又是問日本討回琉球的財物賠款,這不就是晉文公打着尊王的名號去稱霸嗎?

齊桓公也是爭霸,可齊桓公的本心是仁義的,是真的想要尊王攘夷的。

晉文公也是爭霸,可晉文公的本心就是爲了爭霸,是借天子之威而興霸業之名。

諸葛亮治蜀用申商之術,可心存仁念;王安石用申商之術,可一心求利……如今天子以譎術而稱仁義,這其中的區別,煌煌天朝竟無一人看得出?

天朝真的是爲了宗藩事、琉球被欺壓而要對倭國開戰嗎?

琉球子真的是心甘情願地來到京城,自縛請罪的嗎?

想到這,朝鮮使臣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悲哀,心道滿朝文武,竟無一個忠言逆耳之輩,只怕長此以往,天朝亡矣。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天朝這是要行霸道,行霸道者非王者之風。

以力假仁,豈能久乎?不施仁義而以霸術,純以力取之,與蒙元東虜何異?

再想想大順對朝鮮要求的條件,心中更是悽苦,心道今日借我釜山、元山;待明日我強,割爾遼東,又有何話說?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德服人,心悅誠服。而今大順卻以力壓人,日後必遭反噬。

悄悄地嘆了口氣,心裡盤算着自己的道理,對此時大順的評價,更低了幾分。

若以此論,朝鮮理學昌盛,又是宗藩。

若周喪,稱王者七;漢喪,稱帝者三。唐之崩離,抱蜀正南面者亦七八矣。

天朝既以霸道而行,反不如朝鮮之有大義。如今觀之,心道則我朝鮮,比之戰國七雄之一;三分天下之一;五代十國之一,又有什麼區別呢?

今日以力屈從於順,待明日其勢衰,則可以力征之。或成秦之一統;或爲三分魏蜀;或比十國割據,亦未可知!

再如南宋,國雖褊削,民雖羸劣,甚至對金人俯首稱臣,曰臣構言,可猶爲諸夏之真王,未有人稱金爲正朔。

以力壓人,力不恆久,皇明尚有甲申之禍,待得明日大順力衰,或可取而代之爲正統。

正天下之氣、彰王者之仁。

如今大順已失諸夏之王道,純以霸力,又辦西學,結西夷以外交,降衍聖公爲奉祀侯,如今又將琉球的王爵降到了子爵,只怕大順已失天命矣。

《易》曰:帝出乎震。

震,出於東。

帝者,陽也。

陽出於東,朝日鮮明,謂之帝出乎震。

wWW. тTk an. CΟ

莫非是……天數有變、神器東移,百年之後,天命在朝鮮?

如今倒行逆施,多用霸道之臣,又多學西洋學問,士林之中必多不滿。

日積月累,待到天下有變,舉“明教大義”之旗,屆時再天降一雄主於景福宮,未必就不能成武王之事!

念及於此,朝鮮使臣心中一陣激動。

可激動持續了不過須臾,便又想到了現實。

大順雖悖棄王道而行霸道,日後必遭反噬,但此時正如日中天,尚不可伐。

如今之計,還是先把“借”地給大順的條約簽了,再求大順皇帝寫一份聲明,表明朝鮮暗戳戳以明爲正朔的事可以既往不咎,免得大順藉機生事就好。

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或許幻想是抹平此時屈辱的最好方法。

朝鮮使臣已經接到了劉鈺的邀請,要以鯨海節度使的身份,感謝朝鮮這些年對他移民實邊等事的支持,好幾次移民的船都要在朝鮮的海岸暫避風浪。

雖然此番來京城的朝鮮使臣並沒見過劉鈺,但這幾年朝鮮和大順往來頗多,不只是朝貢冊封那些事,故而朝鮮使臣常在羣臣中聽說劉鈺的名字。

朝中許多和朝鮮交好的大臣,對劉鈺的評價都不高。

都說此人多用霸術而無仁心,以司馬光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凡取人之術,無才無德的愚人,也不要才勝於德的小人。

對劉鈺,朝鮮使臣是有道德和文化上的優越感的。

但他也知道,此次去琉球,就是劉鈺帶的隊。

至於說到底前琉球王是不是“主動”自縛來京城請罪的、那霸又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雖不曾親見,卻也能猜想一二。

加之大順和朝鮮之間最近一直談的“借地”問題,也是劉鈺一手在背後站臺,而且他還是鯨海節度使,之前還派人去朝鮮測繪海岸線。

雖有道德和文化上的優越感,可這種優越感此時也只能聊以自慰,並無什麼用。

這種能直接在藩屬國動武、甚至可能是劫持藩屬國國君的人,用道義去爭取是毫無意義的。

想到這,心裡不禁暗暗叫苦,也不知道明日宴會上又將受到怎樣的刁難。

也知道天朝最終還是會要顏面,會由懂典章制度的禮政府敲定此事,但在禮政府正式談之前,先讓此人私宴……

雖不能說不合禮數,但恐怕多有深意。

第二日中午,朝鮮使節中的正副二人來到了在京城新造好的敕造鷹娑伯府,劉鈺在門口親迎。

見禮之後,劉鈺就像是自來熟一般,拉着朝鮮使臣的手笑道:“本爵奉天子之命,節度鯨海,移民實邊。這幾年也多受朝鮮國的照顧。前些日子朝中派人去朝鮮,我本有意爲正使前往,奈何琉球忽傳倭寇事,實脫不開身啊。”

一邊笑着,一邊迎了朝鮮使臣一同入府,待入座後,劉鈺又道:“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我節度鯨海,多有叨擾。今日正該回報。今日我是送一樁財富於朝鮮,使者不妨聽聽?”

朝鮮使臣一怔,心道還有這等好事?怕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想着這裡面肯定有幺蛾子,朝鮮使臣立刻回道:“鷹娑伯說笑了。同爲天子之臣,天子有命,豈能不從?鷹娑伯雖爲鯨海節度使,卻非封建鯨海;朝鮮爲船隻提供便利,是爲報天子也,而非爲鷹娑伯之私情。”

“哎……話不能這麼說嘛。”劉鈺笑着拐了個長音。

“我回報朝鮮,難道是爲了私情?還不是爲了公事。前些年朝鮮國亂黨起事,以‘燭影斧聲’故事起兵。此事之後,聽聞朝鮮要改革兵制、役制?但凡改革,繞不過一個錢字。阿堵物雖俗不可耐,可天下言義的君子少啊。我這番好處,是爲朝鮮有錢變革兵役制度,難道是私事嗎?”

“一則,若再有亂黨事,若無兵,則無法鎮壓,到時候又要請求天朝出兵。二則,倭人在側,更有洋教徒見縫插針,此事亦需朝鮮有可自保之兵甲。”

“若是再有前朝倭亂之事,若朝鮮能夠自保,也算是爲天子分憂了。”

“這怎麼能說是私情呢?分明是公事嘛。既爲臣子,當爲天子分憂,憂天子所未慮,正是臣子本分。朝鮮國若是改革軍稅失敗,不能自保,這恐非正途吧?”

說的如此冠冕堂皇,朝鮮使臣也不好說什麼,只能選擇聽下去,心裡警覺更甚。

心道此人對我國內事一清二楚,甚至連李麟佐之亂後要改革兵役制度的事也知道,只怕心思不小。

聯想到琉球的事,就是此人出力碎了琉球的王爵,更是此人早就盯上了琉球。如今見其所知甚多,非可以喜,實可堪憂啊。

(本章完)

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042章 國運(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478章 看破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231章 開戰(十)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663章 推諉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641章 前科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167章 備戰(六)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946章 旗手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38章 扣個人質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810章 聖君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230章 開戰(九)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443章 誘降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991章 煙幕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574章 領導權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40章 野心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章 出事了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
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042章 國運(下)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478章 看破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231章 開戰(十)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663章 推諉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641章 前科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167章 備戰(六)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946章 旗手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38章 扣個人質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810章 聖君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230章 開戰(九)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443章 誘降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991章 煙幕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574章 領導權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40章 野心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章 出事了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