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爲所欲爲

第190章 爲所欲爲

五月中下旬,四散在外的輕騎帶回了準部敵人來襲的消息。

吳芳瑞看着已經有了防禦雛形的城,詢問了一下帶回消息的輕騎,得知對方可能只有五六千人的時候,有些不知道該怎麼打了。

五六千人的部隊,沒有重炮,也沒有足夠的火槍,很多人還在用弓箭……就想攻下這座城?

準噶爾人瘋了嗎?

迅速派人將這些消息帶回了後方大營,城中敲響了警鐘。

在外面放牧作爲軍需的馬匹駱駝和羊,迅速地被趕回城中。

騎兵入城,步兵立刻按照既定的計劃部署在各個方向。一些守城用的兵政府運來的大炮,也在城牆上嚴陣以待。

簡單的棱堡結構,卻也擁有了外部的防護坡,附近的射界完全清理乾淨了。

以吳芳瑞的計算,這樣的一座城,在對方沒有足夠火炮的情況下,除了圍困沒有任何的辦法。

像劉大人在北邊那樣挖坑靠近?吳芳瑞心想,這些準噶爾人會計算怎麼挖壕溝嗎?

站在城的高處,遠眺着準部的營帳,看着來回飛馳的騎兵,吳芳瑞無趣至極地把望遠鏡扔給了副官。

他手裡有一個團的青州軍步兵,工兵的大部,還有三百多騎兵,以及築城的輔兵。

炮也不少。

準噶爾人就算挖坑掘進,也挖不過這些專門培訓過的工兵。而且自己手裡還有一個連的擲彈兵,就是爲了用在反擊挖坑掘進戰術的。

準噶爾人既然想要圍城,那就不妨讓他們試試。

至於說出城劫營,他沒興趣。

他是爲數不多知道劉鈺策略的核心人物,知道劉鈺的策略是“能示之以不能”。準噶爾人不是以爲他們只會築城守城嗎?那就讓他們更加確定。

城外。

小策凌敦多布把營地安在了城西邊的一處平地,遠眺着這座像是刺蝟一樣神展開的堡壘,無計可施。

沒有厚厚的基座和防炮坡,就是在欺負準噶爾人炮少,沒有太結實的防炮基座,省了極大的工程量,這也是一種因地制宜。

他見過亞梅什湖的堡壘,知道這樣的堡壘攻起來很難受。只不過亞梅什湖的俄軍,並沒有足夠的燧發槍,大部分還是老舊的射擊軍火繩槍和一些哥薩克。

大策凌敦多布打的是圍城戰,沒和燧發槍軍隊打過野戰。

即便如此,看着這樣熟悉的、像是星星一樣的城堡,小策凌敦多布也是一陣鬱悶。

不能說他沒有炮,但他所認爲的炮,在守城的吳芳瑞眼中,就是大火槍,根本算不得是炮。

精銳的“包沁”炮隊,只有二三十門炮。那個瑞典人也只是個上士,鑄炮的水平也就那麼回事,而且大策凌敦多布不想提前暴露主力在這。

達林對這座城表達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攻不下來的。”

“是的。所以,我們要把他們引出來。不然他們翻越了大山,在南麓築城,我們就更攻不下來了。”

小策凌敦多布拿着一支繳獲自俄國的望遠鏡,觀察了一陣,下令道:“準備嘗試攻一攻吧。不要死太多人,嚇一嚇他們,讓大城裡的漢軍出來就好。等着大城裡的漢軍出來,咱們就走。”

命令傳達下去,那些從西邊逃過來的布哈拉人炮手推着小小的火炮,驅趕着馱着迴旋炮的駱駝,開始向前推進。

火槍手下了馬,沉重的贊巴拉克火繩槍可以打的稍微遠一些,稀鬆地在城下列陣。

騎兵下了馬,舉着彎刀,用附近的杉木製作了攻城的梯子。

城牆上觀察情況的吳芳瑞覺得有些好笑,就這樣攻城的嗎?

觀察着那幾十門小口徑的駱駝炮,吳芳瑞想着劉鈺講過的課程。

這東西是前朝正德年間傳入到奧斯曼的,奧斯曼又傳到了西域諸國。算了算正德年間,琢磨着這都有二百五十年了,這炮有何用?

軍艦上倒是也有迴旋炮,但那根本就不是對轟用的,而是近戰之後洗甲板的。這東西……野戰當大火槍增強火繩槍的火力還好,用來攻城?

吳芳瑞忍不住搖搖頭。

後方大營的炮兵,最大的炮有三千多斤,不要說駱駝背不動,就是後坐力就能把駱駝直接撞死。

稍微一想,就能知道這駱駝炮的威力。

眼看着城下的駱駝炮正在緩慢靠近,估摸着這種“大火槍”的射程也就是百步到二百步之間,吳芳瑞下達了命令:火炮不得開火,引誘他們在射程之內集結。

命令傳達下去後,炮兵軍官們按照之前定好的角度,開始微調火炮的高度角。手持燧發槍的士兵蹲在棱角上的胸牆後面,在軍官們的約束下不準射擊。

不時有呼嘯而過的準噶爾騎手,朝着城牆拋射幾支毫無意義的羽箭,或是在護城壕溝外快速地放一槍,迅速向後退。

小口徑的大炮和駱駝炮開始向前推進,火槍手列着稀疏的陣型準備向前走。下馬步戰的騎手扛着過護城壕的梯子,在前面整隊。

砰砰砰……

駱駝炮和小炮發出一陣陣轟鳴,打在土牆上,毫無意義。

隱藏在棱角上分散佈置的炮兵已經調整好了角度,如同要塞工程學課程裡的經典教科書內容一樣,等待着合適的距離,來一次轟擊。

城下,從阿拉木圖遠道而來的達林正在做攻城前的鼓舞。

“勇士們!”

轟……

他只說了三個字,城上的火炮幾乎是同時發出了怒吼,大量的鐵丸子朝着集結靠近的人羣砸了過去。

一枚八斤重的鐵彈,砸在了乾燥堅硬的土地上,很順利地完成了一個彈跳。

刷的一下,達林的腦袋直接被這枚鐵丸砸飛,腦袋沒了,整個人也被帶着向後倒下去。

一次炮射,八十多名準部的士兵直接被砸死砸傷,第一波試探攻擊的步兵也就有三四百人,攻勢瞬間被瓦解。

看着達林被砸的看不到蹤跡的腦袋,部衆叫喊着向後逃竄。那些掩護的火槍手只能朝着城上亂射一陣。

城上的火炮很快轉移到了那些跪在地上的駱駝身上,駱駝很大,卻還是血肉之軀。

七八斤重的鐵丸子以每秒三四百米的速度飛來,稍微碰到就是傷殘。

城牆上的火槍手也開始還擊反射,形成角度的交叉火力瞬間壓制了城下距離太近了的火槍手。

準噶爾部的第一次試探攻擊,就這樣連個水花都沒見到便結束了。部衆們搶回了達林沒有了頭的軀體,可是那個被八斤大鐵丸子砸中的腦袋,怎麼也找不到了。

吳芳瑞想着在課上學到的內容:【守城一方的炮兵必然是要被摧毀的。如果有援兵在附近,那就轟擊敵人的炮兵,延緩攻城速度;如果沒有援兵,那就留到步兵攻城的時候,殺傷敵人的步兵】。

課程是一點沒錯的,吳芳瑞看着城下的屍體,笑着對身邊的軍官道:“我看,這課程上應該加上一課,如果攻城方沒有火炮,那守城的火炮就可以爲所欲爲。”

工兵軍官是專門學過這些課程的,對“有炮,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的想法大爲贊同。

遙望着準噶人的大營,工兵軍官道:“吳大人,這些準部的人嘗試過一次之後,應該就不去來攻了。咱們怎麼辦?”

“怎麼辦?”

吳芳瑞看看遠處的準噶爾大營,心想自己雖然只是個參謀長,或者說行軍司馬。但準部的戰鬥力真的不強,若是隻有眼前的這幾千人,憑藉城裡一個團的步兵、三百騎兵還有全天下最好的工兵,直接攻其營地都不是問題。

可想了想劉鈺佈下的策略,這種搶攻的想法還是忍住了。

“什麼都不做。他們願意住在外面圍着,那就住在外面圍着吧。反正消息已經傳過去了,劉大人會做出決定的。”

…………

後方幾十裡外的大營中,得到消息後的劉鈺興奮地跳了起來。

搓着手問回報的信使道:“圍城的確定只有五六千人?”

“回大人,一點沒錯。但是不是還有伏兵在遠處藏着,那就不知道了。吳大人聽到預警,就緊閉了城門。”

“好!做得好。”

讓信使下去,自己在軍帳內轉了幾圈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一旁的驕勞布圖見狀,回憶了一下自己看過的兵書,說道:“大人,會不會是準噶爾的誘敵之計?”

劉鈺停下腳步,大笑道:“我管他是不是誘敵之計?”

“不是誘敵之計,擊潰小策凌敦多布後,直接翻山。是誘敵之計,我正巴不得他誘我上鉤呢。憑這萬餘青州兵,橫着走,準部哪個敢攔?”

“野戰打不贏,任何得計謀都無濟於事。就像是我當日說的薩爾滸之戰,若是當日是數萬青州兵,管他用什麼計策,幹就是了。準部之戰的難點,不在戰場,而在於後續的安穩。後續的事,我纔不管,我是來搶功勞的!”

驕勞布圖知道劉鈺最擅搶功,想到當年在黑龍江上的舊事,心下也是大喜。

當年在黑龍江,搶功搶的膽大包天,誰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搶贏了,驕勞布圖也是跟着沾了大光的人,這時候焉能不跟着興奮?

“大人既是要搶功勞,我可是高興的不得了。之前最怕的就是輕兵冒進,大人這兵法讀的可是不怎麼好。”

“哈哈哈,此一時彼一時嘛。兵法這東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見過老虎害怕一羣羊用兵法誘敵深入嗎?”

驕勞布圖也是跟着大笑起來,劉鈺喊來了副官,讓他們敲鐘,升帳。

喊來了兩名信使,稍等了一下後,把兩封信交到他們手裡,又囑咐道:“你們去後方大營,把這兩封信交給鄂國公。告訴鄂國公,請鄂國公移營前出至此。”

信使得令離開,劉鈺又把駐守在這裡的其餘部隊的軍官叫來道:“我走之後,你們就在城中守着。提前把我之前安排下的糧食、彈藥都準備好。一旦得到我的消息,立刻押送着這些東西追上我。”

留下了兩名參謀官和三百名步兵協助守城,一名參謀問道:“大人,若是……若是萬一前線出了什麼事……”

劉鈺仰頭一笑,無所謂道:“若是前面出了事,堅守不出。不準救援。”

“是。”

把城中的事安排好,到中午,部隊已經集結完畢。

五百餘輛大車跟着,裡面裝着糧食和彈藥。所有人配發了攜行的乾糧,但是不準吃。火藥袋裡,每人發了九十發紙包的鉛彈。

偵查的輕騎散開,嚴密偵查四周四十里內的情況。

輕騎在兩側,大軍按照營行軍隊列,緩慢出城。

參謀部的人詢問了劉鈺的要求,劉鈺給了一個“緩慢行軍,不要讓敵人知道我們走的有多快。夜裡宿營,嚴防劫營”的要求。

青州軍的行軍速度很快,這裡算是無人區,補給都需要自己攜帶。

帶轉向機構的四輪馬車可以讓馬不需要承擔車身的重量,攜載量很大,雖然未必能夠翻越阿爾泰山,但是在這裡行軍的一段還可以用得上。

青州軍也沒有像其餘部隊那樣,把軍隊分成前鋒後衛等拉長一線。

而是大軍憑藉組織力,憑藉變陣速度的自信,集體行動。只要讓輕騎保證四十里內之內的軍情通報即可。

吳芳瑞新築的小城距離大城只有幾十裡距離,如果急行軍,一天半就能抵達。可參謀部卻按照劉鈺的要求,把這段路程分爲了三天,劉鈺還是嫌棄稍微有一點快。

士兵們這個冬天吃得飽、穿得暖,還吃了不少的羊,養了一冬天的膘,正可以熬一段苦日子。

(本章完)

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233章 壟斷權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30章 暴論第187章 開戰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0章 找茬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597章 下西洋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886章 恐嚇第991章 煙幕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548章 配合第452章 有福了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954章 釣魚第30章 立信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325章 迎天使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46章 哈士奇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38章 敲定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
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233章 壟斷權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30章 暴論第187章 開戰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0章 找茬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597章 下西洋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886章 恐嚇第991章 煙幕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548章 配合第452章 有福了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954章 釣魚第30章 立信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325章 迎天使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46章 哈士奇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38章 敲定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