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捧殺

第600章 捧殺

變,不是重點。

什麼時候變,對大順很重要。

現在執政的,是寡頭派。

基本上,荷蘭現在的選擇,就是二選一。

荷蘭不是後世的那種共和國,也不是純粹的羅馬式的共和國,和瑞士那種也不像、與後面的法一區別更大、神羅內那一堆自由市也不靠邊,而是一個特殊的政體。

上層極度反對平民參政,他們認爲,平民參政,肯定會出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在荷蘭名聲極差,因爲曾打的荷蘭割地賠款。

克倫威爾在英國廢了貴族上議院,認爲這羣貴族都是蟲豸,【上議院無益且危害英格蘭人民】,和這羣蟲豸扯淡,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

奧蘭治派擔心荷蘭也把傳統的貴族權力給廢掉,這是荷蘭的傳統,不可輕廢祖宗之法——只要像英國一樣維繫傳統價值觀、傳統習慣,就能像英國一樣強盛——他們至今沒想明白到底問題出在哪,只看到了表皮,整個兒一刻舟求劍。

寡頭派覺得克倫威爾權力太大,真要是換個克倫威爾式的人物上臺,他們不說被吊桅杆,最起碼也得被逼着交錢、納稅、造軍艦,敢不交稅就要捱打。

現在沒有克倫威爾式的人物,不用多交稅,最新的一艘90炮戰列艦是1696年造的,裁軍降稅,各省鐵打的老爺管着,豈不美哉?

平民排除在外,只能二選一,寡頭攝政派不行,那就讓奧蘭治親王家上臺唄。

這也就是劉鈺跟康不怠說的“背鍋”,以及他說的要徹底把荷蘭人最後的一點愛國狂熱打沒。

上臺時機,很重要,直接關係到大順下南洋後的荷蘭買辦計劃。

威廉雖然是奧蘭治家族的,可他不是當年軍改無敵的莫里森親王。

雞胸哮喘、性格怯弱、優柔寡斷的威廉上臺,能改變什麼?倒不是說雞胸哮喘就不能當名將,但性格怯懦、優柔寡斷,肯定與名將無緣。

再說了,他此時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是從大順得了木託榴彈和米尼彈技術的法軍。

以及,爲南洋準備了十餘年的劉鈺,和他背後的大順。

誰上臺,荷蘭都是絕路。但劉鈺需要荷蘭百姓看到,奧蘭治派廢物,他們在臺上迎來了一次次的失敗。

只要寡頭們稍微配合一下,煽動一下民意,即可操控輿論。

再被放一波血,荷蘭就該明白自己的斤兩了,也該接受“回到歷史中應有位置”的宿命。

寡頭們藉機再度上臺,對法媾和,接受大順這邊的條件,重組東印度公司。

那時候可就不是劉鈺給出的“剝離對華貿易”這麼簡單了。

不過這件事需要慢慢來,反正奧王繼承戰爭已經開打了,最多半年,英法就要逼着荷蘭表態了。

自己這段時間留在歐洲,俄、法的事都簡單,騙科學院大能去京城也不難,唯獨這件事最是重要,正可緩緩圖之。

阿姆斯特丹的這羣市民,就是第一步。

此時,碼頭上抽獎已經到了最轟烈的時刻,一些抽中了官窯上等瓷器的阿姆斯特丹市民高舉着自己抽到的禮物,向周邊的人炫耀。

看吧,就算是各國的王室,可能也沒有這樣精緻的瓷器吧?這可是東方帝國宮廷的同款!

這和那些東印度公司運回來的外銷瓷可不一樣,最起碼其中的風韻就大爲不同:

歷史上滿清搞外銷瓷,甚至搞出過三色旗、攻佔巴士底獄之類的奇葩定製釉彩風格,看上去真以爲是後世縣城陶瓷廠做的。

荷蘭的代爾夫特抄宜興紫砂壺,紫砂壺面上貼着寫意梅花,看着還真有那麼點宜興江南味兒,結果反手就在壺上印個寫實大商標:一隻歐洲徽章味極濃的、奔跑的鹿。不知道的,還以爲後世造拖拉機和收割機的約翰迪爾,不造康拜因跑去造紫砂壺了。

味不正,真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

荷蘭人指定是看不懂那些釉彩中蘊含的深層次審美,但看不懂不正是說明高貴典雅嗎?

再說就憑這個京城宮廷同款的名聲,也足夠炫耀了,畢竟此時宮廷奢靡,西邊看法國、東邊看大順、中間有個奧斯曼,但論高端大氣上檔次,大順肯定是更高一層。

市民一陣陣狂歡中,劉鈺示意儀仗準備。

樂聲響起,劉鈺緩緩地下了船,既然此時歐洲還認貴族這一套,他自是拿出大順貴族的做派。

秩序早已用抽獎爲名維持好了,抽獎到了一半,戛然而止,阿姆斯特丹的市民也很自然地站好,向緩步走過來的劉鈺行禮。

或是脫帽、或是微蹲。

在精選出的代表大順臉面的高大雄壯的儀仗衛隊的護送下,劉鈺頻頻向阿姆斯特丹的市民揮手致意。

然後登上了簡單搭建起來的高臺,用自己拉丁語底子和這些年耳濡目染以及一年的無聊海上生活學到的荷蘭語,向荷蘭市民致以非常有禮貌的問候。

隨後,就開始了“捧殺”發言。

紙筒和鐵皮卷的簡易大喇叭擺在了那裡,劉鈺輕了輕嗓子,對荷蘭一通猛吹。

先是一些正常的兩國交往之類的廢話,避而不談臺灣、舟山、澎湖三大恨。

場面話說完,就開始瞎編。

“你們當然知道,中國是個文明、彬彬有禮的國度。可你們並不知道,去往中國經商的歐洲人中,最受中國的人民歡迎的,就是和我們有着同樣品質的荷蘭人。”

“當然,在宮廷交往最密切的,是法國。但你們應該知道的,法國有傳教士、有貴族,唯獨沒有可以叫人印象深刻的商人。”

淡淡地用荷蘭人才能理解的話,拿法國開了個玩笑。

阿姆斯特丹的市民鬨然大笑,因爲法國人打仗猛、貴族範,唯獨就是做生意的水平,真的是……

阿姆斯特丹商人常常思索一個問題:與大順宮廷走的那麼近、優勢極大、一堆科學院通信院士級別的豪華宮廷外交團、叫VOC豔羨對華關係、參與過大順全國經緯線地圖繪製的法國,是怎麼在中國熱、瓷器熱、茶葉熱、絲綢熱的時代,把法國東印度公司弄到破產重組的?駭人聽聞啊。

“在中國,一直流傳着這樣的故事。”

“一百五十年前,一個叫威廉·巴倫支的荷蘭人,帶着船隊前往北冰洋。在迷航和風雪中,巴倫支寧可自己餓死,也絕不吃船上的貨物。因爲,這關乎信譽。於是,後來北方的那片海,被稱作巴倫支海。”

“我想知道,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這是阿姆斯特丹面上極有光彩的事,就像是在鳳陽府問你們這是有一個靠個破碗打天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英雄嗎?

悄悄地調動了一下衆人的情緒,果然,連片的喊聲叫起來,說這個故事是真的,這就是荷蘭的精神!

劉鈺故作感嘆,稱讚道:“以一個不足百萬的小國、縱橫七海,成就了黃金時代,歐洲的大部分貨物都由荷蘭人運輸,靠的,就是這種信譽。”

“而誠信,正是中國所喜歡的美德。正是因爲這種美德,荷蘭人得以在葡萄牙、西班牙的天主教傳教士擔任宮廷教師、不斷造謠中傷的時代,依舊獲得了天朝的好感,獲得了天朝貿易的機會!”

“我們天朝有句話,叫言必行、行必果。這樣,纔算是一個最次等的‘士’。如果連言必行、行必果都做不到,那是小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小人,是絕對不可信任的。”

打着捧殺的念頭,大談信譽,爲的就是荷蘭人當初在《奧地利王位繼承基本法》上籤過字,現在是要履行承諾的時候了,可攝政派卻爲了荷蘭,騎牆不出力,暗地裡還和法國眉來眼去。

當然,這話不能說的太直白,得猛誇荷蘭人守信譽、講誠信。

然後,他就開始胡謅。

從當年天主教傳教士不遠萬里去搬救兵開始,後面就開始胡編。

說本來對天主教是沒有好感的,但就因爲這個傳教士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是個講誠信的人,所以即便幫的是敵人,大順也就憑這個人的誠信,給了天主教極大的信任和寬容。

包括允許澳門壟斷貿易、允許天主教傳播、允許葡萄牙壟斷瓷器茶葉和絲綢,一年給葡萄牙帶來了千萬盾的利潤……等等,細節爲真、大局全假的胡謅。

他是胡謅,可聽他扯淡的荷蘭人不知道這是胡謅,因爲他們一直在考慮,爲啥葡萄牙人就能在大順獲得澳門、前期還能壟斷茶葉絲綢貿易呢?

合着原來是因爲這樣的故事啊?而且這個故事他們也沒聽說過,這一次聽到大順的欽差大臣來講,這還有假?

這個故事本身就有足夠的傳奇色彩,前半段也基本是真的,一個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士”,萬里迢迢去組建第十次十字軍東征,在歐洲也確實更合胃口。

說完這個,劉鈺又大談起來了中國歷史上守信和不守信的故事。

從商鞅立木、到張儀欺楚、再到楚國背信棄義……

“外交,是需要信譽的。尤其,對於一個不足夠強大的國家而言。”

“秦國可以外交欺詐,因爲他足夠強大,只需要一次欺詐,以後再也不用,靠武力去解決所有的外交問題——把其餘的國家都滅亡,就沒有外交問題了。”

“可如果次一等的國家,也搞外交欺詐,那就意味着它的國際信譽將會跌倒低谷,沒有人再信任他們的話。最終導致了它的滅亡。”

“不只是國家,包括商業信譽,這也會受影響。”

“……所以,誠信,是……”

看上去句句都是在說信譽,是美德、是大順能與荷蘭交往的必要條件、是關乎商業信任、關乎國債信心的。

可實際上,後面就是故意下套引誘人去思考的。

荷蘭……是故事裡的秦國嗎?有沒有能力把外交問題解決掉——把其餘國家都滅了,就沒有外交問題了?

裁軍之後,荷蘭信奉的就是外交官能解決大問題。現在劉鈺這樣說,也是看病下藥,悄悄摻毒。

摻到最後,劉鈺又道:“我聽說,二十年前,荷蘭的國債到期,可是卻湊不出還國債的錢,以至於信譽受損。後續的國債發行都出現了問題。”

“我想,雖然相隔數萬裡,東西方文化不同,但你們一定和我們一樣,在信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上,看法是一致的。”

“我從遙遠的東方來到這裡,一切從誠信出發。伴隨着天朝禁絕天主教,新的貿易份額分配,即將到來。”

“你們阿姆斯特丹人是幸運的,從巴倫支的故事開始,荷蘭人的信譽在天朝就是知名的。我想,你們一直維繫的信譽,將會在這一次禁教風波的貿易分配上,給你們帶來好運!”

“連誠信都沒有的國家,不配稱爲天朝的貿易伙伴,絲綢瓷器和茶葉,日後可能會實行配額貿易和皇家管制。”

“讓我們致敬東西方的人類通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誠信!”

(本章完)

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846章 雙贏(上)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87章 開戰第323章 假公正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547章 惡龍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328章 問罪第733章 朋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282章 放鬆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187章 開戰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38章 良家子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3章 出事了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929章 覺醒(一)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247章 海參崴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439章 回援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414章 找出路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14章 找出路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885章 縣令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045章 平衡第1230章 開戰(九)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379章 四宗罪
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846章 雙贏(上)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87章 開戰第323章 假公正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547章 惡龍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328章 問罪第733章 朋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282章 放鬆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187章 開戰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38章 良家子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3章 出事了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929章 覺醒(一)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247章 海參崴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439章 回援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414章 找出路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14章 找出路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885章 縣令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045章 平衡第1230章 開戰(九)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379章 四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