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

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

談錢,並不傷感情。

大唐讓蠻族出兵,也需得答應長安之金帛、女子皆歸回紇;大明喜迎東虜出兵,也需得贈漕米十萬石,金銀數萬。

很正常的情況。

雖然說英軍還不至於攻到巴黎,但是北美的路易斯堡、西非的塞維利亞、加勒比的瓜德羅普,亦算是皆賴大順之力得以保全。

況且,就算攻到巴黎,法國也不是沒有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之事。

李欗心裡很清楚,他這個親王、殿下、大帥,自己的土地、財產、財富,源於大順。

幫着法國擊敗了英國的海峽艦隊,在歐洲史上,或可算是“他改變了歐洲”這樣的名氣。

但問題是他的一切身份、地位、財富,皆來自大順。

這種海峽決戰的“不世之功”,是歐洲的不世之功,可不是大順的。真要是打了海峽決戰,回去說不定圈禁宗人府之類的待遇。

故而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態度,既不會因爲幾句吹捧就大筆一揮,帶着大順二三十年攢下來的艦隊去給他人做嫁衣裳;也不會因爲所謂的含蓄內斂,就不提兩國合作要談利益的基礎。

德·拉·克魯倒也不是不知道大順這邊一貫態度,只不過,李欗說的這番話,還是讓他感到有些不舒服。

一種法國人在歐洲養成的驕傲所帶來的不舒服。

李欗說,要把直布羅陀的俘虜,全都送回英國,製造恐慌。

這倒不是不對。

包括在德·拉·克魯看來,這個選擇也是正確的。

他目睹了大順對英軍方陣的可怕炮擊,也目睹了戰場上的殘酷血腥,相信這種親歷者的恐懼,靠着這些被俘的士兵的嘴,很快將傳遍英國。

問題是……這件事,大順和法國商量了沒有?

李欗連商量都沒商量,不是和法國人“商議”,而更像是“通知”法國人:這仗是我們打的,這些戰俘我們處置,我們就告訴你一聲我們準備怎麼辦。

事實就是如此,這一點毋庸置疑。

法國的土倫艦隊沒多少船,攻打直布羅陀的主力也是大順的工兵,可是大順這邊的天朝傲氣,讓在歐洲當慣了霸主的法國,總有些不舒服。

加之現在直布羅陀已經攻下,大順這邊也很自豪自得地說出來從一開始的戰術構想。

這當然是一種勝利之後的裝犢子需求,人之常情,展現出大順這邊一種“盡在掌握”的心理優勢。

直布羅陀之戰結束之前,大順這邊,也並沒有告知法國自己的戰術構想。

法國全程就是一種“被中國人利用”的感覺。

在西班牙港灣裡的種種準備,現在看來,都只不過是大順這邊引蛇出洞計劃的一部分。

德·拉·克魯對此,心裡肯定是存着疙瘩的。

他倒是也不指望這邊能直接給出一個符合法國利益的肯定回答,但是試探一下還是必須要做的。

但試探之後,大順這邊的態度和那種彷彿“我們纔是主力,你們就是打打配合”的那種感覺,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殿下,雖然法蘭西和貴國相距甚遠,宗教和文化不盡相同,但我想,有一個故事您一定是聽過的。並且這個故事,應該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版本。”

“比如鐵木真折箭的故事,比如普魯塔克記載的斯泰基國王折箭訓子,甚至似乎按照傳教士的說法,日本那邊也有毛利元三矢訓的故事。這個橫貫歐亞的故事,我們都應該聽過。”

“現在法蘭西與貴國的同盟,面臨着一樣的敵人。”

“在這個敵人被擊敗之前,我想我們有必要仔細討論一下下一步的戰略。當然,直布羅陀之戰,這是雙方都認可的戰略。”

“但之後呢?”

李欗皺了皺眉,反問道:“之後?天朝反對你們登陸蘇格蘭的計劃,並不是因爲其餘的原因,只是單純地覺得這個計劃本身風險太大。”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天朝是最有資格講這種事的。”

嘴上說的原因,往往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還是大順不希望法國稱霸。

因爲其實大順這邊,也非常討厭法國的科爾貝爾主義和本土工業替代經濟策略。

英國有棉布禁止令,法國也有。而且法國自己也有絲織業,也有許多和大順重合的產業,法國的殖民地貿易政策和英國差毬不多。

就像是對男耕女織的小農階層而言,商品和資本是誰的、是英國的還是大順自己的,本質上並無區別。區別在於,資產階級的民族屬性,是哪家的。

此時大順參與歐洲戰爭的目的,也是一樣的。

英國來執行航海條例,和法國來執行重商主義,對大順的資本而言,並無區別。

這是真正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大順自己是如何開國的,也影響了大順的判斷。

既然當初東虜入寇、神州陸沉的時候,大順這邊扛起來了保天下的旗幟。那麼,易位思考一下,登陸英國,一定能傳檄而定嗎?

只怕未必,反倒會激發英國的反抗情緒,甚至可能導致北美殖民地對英國的向心團結。

如果真要是有個“正統”繼承人,就能傳檄而定的話,那事情倒是簡單了。

但大順知道,事情並不簡單,真要是搞出來英國人民的自發起義,保英國保傳統保國教,就憑法國登陸的這點兵力和斯圖亞特這點人,怕是根本不夠看。

因爲大順經歷過,所以大順知道那樣的人民擁有怎樣的力量,故而對於登陸蘇格蘭一事,素來覺得“王者歸來、傳檄而定”這種事,過於扯犢子,有些想的太簡單了。

斯圖亞特家族,又算個錘子的正統?

而聖公會和清教徒之間的衝突,本質上就是清教徒覺得聖公會就他媽是換了個皮的、不聽羅馬教廷的天主教,這種情況下,英國還有多少正兒八經的天主教徒?

這是大順從理性角度反對登陸蘇格蘭計劃的原因。

這事兒,並不靠譜。

而且,這麼說,也算是名正言順地反對法國的冒險計劃,至少說得過去。

德·拉·克魯聽完李欗的解釋,以及讓翻譯給他仔細解釋了一下“傳檄而定”的意思,終究無可奈何。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法國這邊也有自己的考慮。

法國,抽象的法國,具體的法國,波旁家的法國,貴族特權階層的法國,城市工商業的法國,並不是一個法國。

之前因爲徵稅問題,發起的巴黎沙龍的徵稅討論,已經鬧出來事端了。

打仗,是要花錢的。

錢,是要人出的。

誰出這個錢,是要說清楚的。

特權階層出?

平民百姓出?

工商業階層出?

這件事總得說清楚,畢竟之前財政困難的時候,不合格的封建君主,竟然以爲自己可以藉助中層壓特權階層,傻呵呵地發起了徵稅大討論,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現在法國這情況,牽扯的問題可就多了。

的確,大順這邊參戰,的確讓法國的國債購買數量增加了。

阿姆斯特丹的國際金融資本,原本看好英國,現在看好法國。

資本嘛,無非買期貨,誰的看漲買誰的唄。

問題在於,金銀貴金屬時代,借的錢,不能靠印,而是得用真金白銀來還。

現在,國債能借到,至少比起之前漢諾威冒險失敗之後,更容易借到。

但是,借的這些國債,將來得還啊。

法國經常賴賬,但是現在不想賴賬,因爲現在再賴賬,容易自己先爆炸了。

不想賴賬,就得還。

怎麼還?

用誰的錢還?

又不能印錢,這年月印錢也沒用,沒人認。

影響特權階層的二十一稅還要不要繼續收?

特權階層要不要繼續有免稅額度?

北美的人蔘貂皮貿易、加勒比的蔗糖菸草貿易,這些利潤誰拿的?他們要不要爲繼續戰爭而出錢?

勝利,能解決一定的問題、壓制一定的矛盾。

但,歷史上,英國打贏了七年戰爭,然後呢?

打贏了七年戰爭的英國,終究因爲稅收問題、償還國債、殖民地開支等問題,丟了北美。

印度,真的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的戰略。哪怕在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王冠上的珍珠依舊是加勒比的小島,印度排不上號。

如果按照此時英國對“財富”、“貿易”、“經濟”的理解,在印度並沒有那麼大價值的此時的理解程度下,七年戰爭的結果就是英國丟了北美。

此時的法國也是一樣。

戰爭的勝利,可以掩蓋一定的問題、壓制一定的矛盾,但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法國有其特殊性。

巴黎可以打贏整個法蘭西。

大順和英國都不是的,英國的鄉紳依舊牢牢把控着英國的政治、他們的統治深入鄉村;大順也是,一個京城打不贏一千多萬平方公里。

但法國不同。

路易十四之後,舊的統治秩序已經開始變化,而巴黎逐漸擁有了可以打贏整個法國的實力。

換句話說,巴黎的輿論、巴黎的中產階層、巴黎的啓蒙貴族……等等這些人,他們的話語權可以影響整個法國。

繼續戰爭之後的債務問題、稅收問題,這些東西不解決不行、解決也不行。

解決就得戰爭、起義;不解決,還是戰爭、起義。

故而,此時的波旁法國,已經不想打下去了。

或者,豪賭一場,登陸蘇格蘭,吃英國的血肉,把法國的債務問題壓下去。

或者,不打了,和英國和談得了,用大順嚇唬嚇唬英國,拿到足夠的好處,直接收手和談。

亦或者,大順和法國合夥,一起把荷蘭吃了。用刀槍和大炮,逼着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商人,再大量買進低息的大順和法國國債,不買就打。

然而,這三件事,沒有一件是大順此時想要做的。

這就是法國和大順之間的根本性分歧。

中法同盟,在直布羅陀被攻克之前,兩邊真可謂是“親密無間”。

但伴隨着直布羅陀被攻克,戰爭的性質就變了。

法國,希望利用大順,嚇唬英國,達成對法國有利的條件,就不打了。奧利地或者俄國太強了,普魯士被徹底瓜分,對法國也不是件好事。畢竟,之前可是和奧利地打了上百年。

大順,希望利用法國,看住英國,從而讓自己的商船和巡航艦,爭取到對大順有利的條件。沒有法國的威脅,大順這點艦隊,在大西洋掀不起什麼風浪,英國的海峽艦隊可以直接把大順的艦隊趕回好望角。

大順和法國,都渴望勝利。

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勝利後想要的條件,兩國截然不同。

法國現在想要的條件,無法單獨達成,必須要大順的配合。

大順想要的條件,也無法單獨達成,必須要法國的配合。

但是,大順想要的戰後條約,不是法國想要的戰後條約。

法國真的打不動了,再打下去,內部多半要炸了。

大家各懷心思。

德·拉·克魯這纔講了那個橫貫歐洲各種不同版本的“折箭故事”。

只不過,當做故事來說,還好。

可要是當做歷史來看,折箭故事裡所有的當事人,好像並沒有因爲這個簡單直白且非常正確的折箭道理,就真的兄友弟恭相親相愛團結一心了。

鑑於此,德·拉·克魯小心翼翼地問道:“那麼,貴國要把英國俘虜送回倫敦這件事,法蘭西應該也派人一同前往吧?”

李欗對此倒是和爽快。

“自然。便是你不說,我也會要求你們派人去的。同盟之間,最忌單獨與敵人接觸。我們只是去威懾恐嚇的,你們不去,我們這邊反倒說不清楚。”

(本章完)

第1026章 割裂(四)第152章 入倭第455章 賣舊貨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116章 脈絡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794章 憧憬(下)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345章 畫餅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393章 泡沫第3章 出事了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55章 說服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922章 歸來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117章 傳承第174章 僭越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84章 請別死第931章 覺醒(三)第1027章 割裂(五)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001章 缺陷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01章 缺陷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781章 談定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987章 止步(下)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850章 誤解第641章 前科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1028章 割裂(六)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169章 備戰(八)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861章 哄一鬨第547章 惡龍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14章 江湖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838章 賭國運(下)
第1026章 割裂(四)第152章 入倭第455章 賣舊貨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116章 脈絡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794章 憧憬(下)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345章 畫餅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393章 泡沫第3章 出事了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55章 說服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922章 歸來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117章 傳承第174章 僭越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84章 請別死第931章 覺醒(三)第1027章 割裂(五)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001章 缺陷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01章 缺陷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781章 談定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987章 止步(下)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850章 誤解第641章 前科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1028章 割裂(六)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169章 備戰(八)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861章 哄一鬨第547章 惡龍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14章 江湖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838章 賭國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