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

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

“衆卿之言,或爲民請命、或老成持重,皆有道理。”

皇帝悶了一聲,暫且先止住了衆人的爭辯,便轉過身,不再說話,而是看着滾滾河水發呆。

淮河的清水、黃河的濁水,雖沒有龍興之地涇渭分明的壯景,卻也別有一番奇妙精緻。

認爲構建的大堤、水閘、泄洪道、沖刷閘,這些數百年間不斷修繕起來的工程,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然而,這些人力物力造就的浩大工程的背後,又隱藏着多少問題?

前朝治水之義,以保祖陵爲上、保漕運次之、保民生最後。

本朝又有什麼區別?

若不是祖陵不在這,難道不也是一樣的嗎?便是祖陵不在這,依舊是保民生在最後。

朝廷向來知道,漕運、河道這些官員都貪腐。但有時候就是默許的,只要保證了漕運,剩下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淦說,自己不是鴕鳥,但自己在海軍成型之前、下南洋之前,又當了多少年鴕鳥呢?

事到如今,皇帝也不得不心服劉鈺力主建海軍、下南洋這一戰略的影響了。

單從漕運海運這件事上來講,二十年前,提及海運,朝中反對的聲音,必然是“危險、容易被海寇劫掠;不安全,萬一遇到風浪就沒了;是脆弱的後頸皮,一旦被人切斷航道,南北分裂”之類的聲音。

凡提海運者,必與禍國殃民聯繫在一起。

當年江蘇節度使上書要求試行海運的時候,劉鈺並沒有立刻站出來支持。

到現在,至少,嘴上反對海運的人,再也不用二十年前的那些理由了。

因爲,那些理由沒有靠辯論辯贏,而是靠做事做的叫他們無話可說了。

當那些“爲國爲社稷”的大道理講不通後,這些反對者的嘴裡,也就只剩下了很現實的問題。

然而,當南洋問題、航海術問題解決之後,剩下的這些反對的理由,就可以用一句話來說了: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就是錢還不夠。

剛纔信使送來的消息,並沒有說與荷蘭完成了貿易談判,只是說荷蘭政變。但皇帝也知道,根據劉鈺的戰略,政變這一步做完,談判的事可謂就穩了九成了。

只要談妥,錢到位,那麼很多事就簡單了。

當初劉鈺的承諾,是兩三個河南省的賦稅進皇帝的內帑。現在看來,似乎比預想的要高。

壟斷費、股本生息分紅、官窯瓷器專賣、外加錫蘭不在南洋之內其肉桂檳榔之利亦歸皇帝,單單這幾樣錢,便不止了。

而錫蘭都督杜鋒給皇帝的奏摺中,也拍着胸口表示,印度土邦的兵,他絕對有信心五千破三萬。如今印度又是唐末情況,各地節度使亂戰,必有“石敬瑭”之輩,想借“契丹”之兵。

若能取之,視之如外,能守則徵賦稅、不能守則退諸南洋,無有前朝揚、奴亂之虞,一年亦可得銀百萬不止。

如果一切順利,三五年內,每年手裡至少能多出六七百萬兩銀子。刨去再多往西北西南每年多投個百萬兩,亦還剩下五六百萬兩。

皇帝心想,只要有錢,這淮河,怎麼也治的了吧?就算治十年,若能換個兩淮復宋前之富,也大值得。

當初江蘇節度使的上書就說的很清楚。

黃淮地區,出不了朱元璋了,至少在大順的中央集權能保證的情況下,黃淮地區最多就是爲王前驅。

除非大順的集權爛到跟蒙元一樣,小吏錘殺省級官員封閉漕運假裝欽差,中央竟毫不知情,爛到這種程度,那纔有可能在黃淮出帝王。

但是,黃淮糜爛,爲王前驅,引出的問題卻多。尤其是如果不改運河爲海運的情況下。

歷朝自古以來就存在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南北之分。

這裡阻隔南北,又關乎運河。到時候,或南方督撫日強、若別處再有起義,朝廷又把大量精力兵員砸在黃淮,怕是要出大事。

黃淮,恰在南北中間,加上運河,若以人論,恰似一人之腰。

手疼醫手、腳疼醫腳,可要是腰有病,核心力量廢掉,全身都使不上勁兒。

自宋以降,中華歷朝就像是一個腰被砸傷的人,以前千斤的力氣,現在病懨懨的,腰都沒勁,哪還有力氣?

問題在哪?

江蘇節度使看來,問題就在漕運上。

如果天下太平,這還好。

一旦天下有事,打仗是不是得用南方的錢糧?

南方的錢糧是不是得經過運河?

運河是不是有將近十倍的損耗?

運河的損耗是不是運河兩岸的百姓來補足?

出的人力力役折損是不是要催發起義?

起義是不是會截斷漕運讓問題更嚴重?

漕運糜爛,是不是打仗也要出問題?

當然,江蘇節度使不能用“起義”二字,用的是叛亂、民變、愚民被人所用等詞彙。

到時候,外患引發內憂、內憂引發內亂,縱然黃淮地處中原,朝廷可以全力鎮壓,最多隻能爲王前驅,成不得事。

然而引發的一連串連鎖反應,朝廷若有明君還能壓住,一旦是個孱弱之主,天下就要大亂。

皇帝對此是認同的,其實心裡也明白,大明大順兩朝,對黃淮百姓,確實是“狠”了點。

爲了保漕運,一旦有水災,朝廷雖不明示,可實際上是默許“保北不保南、北堵南疏”的政策的——說的就是安徽,以至於自明以後,提起安徽,魯南河南等地的百姓,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要飯花子。

十年倒有九年荒,問題不出在鳳陽那個朱皇帝身上,而是出在燕王那個朱皇帝身上,出在靖難之役定都北京又廢海運走漕運上。

過了黃河,運河緊貼着黃河。黃河的泥沙一旦進入到運河裡,運河就走不了船了。

幾十年前,荷蘭使者入京請求貿易順便攻擊天主教的時候,使團成員彼得·馮·霍姆就測量過運河的水深,也看出了運河的問題,並認爲淤死是早晚的事。

之後的荷蘭使節團還奇葩地給出一個結論,說是底部的淤泥導致了水深過淺,而不得不用平底船,這導致了國家的造船設計傾向於平底船,過度傾向於平底船使得這個國家距離海洋越來越遠。

連第一次來運河的荷蘭人都能看出來的問題,國朝的人能看不出來嗎?

所以,“默認水災保北不保南”,就是朝廷的政策。雖說淤死是早晚的事,但不讓黃河泥沙入運河,最起碼能晚淤死個幾十年上百年。

洪澤湖越來越高,淮河上游,尤其是安徽地面的淮河流域,水往下流不動,怎麼能不發大水?怎麼能不十年九荒?

而如果不默認保北不保南,黃河從北邊出事,濁水衝入運河,就黃河的含沙量,運河還能通行嗎?

自明朝起,就不敢用黃河的水做運河水源。

於是纔有了各種各樣的奇葩政策:灌田者,不得與轉漕爭利。

旱天缺水的時候,運河不放水,不準澆灌土地。

雨天發水的時候,運河排水,大量的水入溝渠、淹農田。

當地的老百姓沒啥文化,“素質”顯然不高,不懂之乎者也,自然直接罵娘。

當地士紳有文化,“素質”略高,懂之乎者也,遂言:國家大計在轉輸、轉輸資漕渠、漕渠資河壩。然,民之富藏於田、田之利藏於水。無水灌禾則民貧,民貧何以給轉輸?

不用黃河的水,就得和農田爭水。

可用了黃河的水,最多二十年,過了黃河一直到濟寧的河道,就全得淤死。

所謂默認,就是皇帝當然不能直接說出來。皇帝也不可能在朝堂說,南邊的百姓可以禍害,北邊的漕運不能禍害。

但官員乾的時候,北邊開口子影響了漕運重罰、南邊開口子只要事後堵上也就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當皇帝嘛,對百姓沒有什麼良心上的譴責。

但之前默認,是爲了保漕運。

現在有了海運的能力,自然要拿百姓說事了。

之前默認保北不保南時候已經扔掉了良心,現在卻忽然長出來了。

若真能解決了漕運導致的治水“束手束腳”問題,甚至根治淮河,相當於大順手裡的基本盤面又多了不少。

將來就算大亂,手裡捏住海軍,就等同於始終捏死了囊括安徽、蘇北的北方諸省的人口糧食,外加海軍能控制的蘇南、浙江、福建、廣東。

別處再怎麼折騰,只要把京畿、山東、山西、河南、陝西、遼地、治理好的蘇北安徽捏在手裡,沒有黃淮攔腰截斷分爲南北,別處便有叛亂,平定便是早晚的事。

因爲外患暫時看來,問題不大。

內患的話,捏着這幾個地方,海軍控制住福建、廣東、浙江、蘇南。剩下的那些省份,還有啥力量呢?

四川不提,基本穩定,除非是中央集權徹底崩了,這地方纔能亂。

除去四川,刨除掉大順能控制住的地方,能出亂子的省份實在沒什麼太強的力量。

若真能花銀兩,解決黃淮區的禍患,哪怕只是解決一下蘇北、安徽,聽起來似乎花費頗多,但也值得。

唯獨不知,這些水利官員,在沒有祖陵和漕運束手束腳之後,能否拿出一個根治淮河的方案——根治黃河是別想了,皇帝便是再有雄心,也沒敢想着根治黃河,自己心裡還是有點批數的。

拿出方案,也不知多少錢,能夠呢?

…………

已得知荷蘭那邊政變成功消息的劉鈺,也算是了了一樁心事。

見皇帝在那看着河水發呆,自己只往河邊看了看,便收回了目光。

心道我是沒那本事。

後世黃河改道之後,治理淮河,尚且花盡心思。

要說現在,黃河還在奪淮入海,就想徹底治好黃淮?那得多大的本事?

便是後世,要是依舊奪淮入海的局面,怕也不好治。

反正要治,就得等着哪天一場大雨,黃河決口走山東,死個幾十萬人,說不定或許大約也許可能可以治一治兩淮。

但這是幾十萬條人命,只能說等個意外,等場天災。

術業有專攻,自己根本不懂治水,拿後世的東西照抄作業都沒法抄——黃河走北、黃河走南,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都不一樣,抄作業那不是扯嗎?

就現在走了海運,此時的人力和技術,要和大自然的偉力,而且還是黃河這樣的自然偉力抗爭,只能說是一個字:難。

便是束水衝砂、便是不考慮漕運安全了,黃淮怎麼治?

洪澤湖決口走高郵揚州,幾乎是必然的,照這個態勢走下去。或者今年、或者明年、或者十年後、百年後,只看哪一年有特大暴雨了。

黃河衝開口子走千年前的北線,也幾乎是必然的,兩淮地區都已經淤積出地上河了。也只看哪一年出大事吧。

思來想去,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朝廷手裡隨時捏着三五千萬兩白銀。真要是出了黃河改道、洪澤湖潰堤之類的事,能立刻拿出錢來治理救治,也便是自己現在唯一能做的事了。

好容易讓皇帝找了件覺得“可以做、應該能做成、相對於徹底解決土地兼併等問題來說理論上最容易做成”的一件事,也算是個好事。就得需要有人給你弄錢不是?

關鍵皇帝要是就想修個大園子什麼的,那才幾個錢?要真就那點出息,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怕是長不大就被皇帝斃了。

最好是皇帝多找幾個需要大筆錢的“愛好”,或者叫“壯志”。

只盼皇帝能把這件事定下來。這時候,可別前怕狼後怕虎,擔心漕工、憂慮花費,就得下下狠心,非得有一勞永逸的幻想,或者叫志向才行呢。

(本章完)

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1049章 坐莊(上)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312章 偶然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322章 五月第411章 出奇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355章 對罵第32章 佈置第663章 推諉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935章 綁定(上)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025章 割裂(三)第27章 臨行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030章 氛圍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204章 投名狀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53章 選擇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451章 “帝”(三)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885章 縣令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338章 下心毒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44章 三百年後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
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1049章 坐莊(上)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312章 偶然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322章 五月第411章 出奇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355章 對罵第32章 佈置第663章 推諉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935章 綁定(上)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025章 割裂(三)第27章 臨行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030章 氛圍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204章 投名狀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53章 選擇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451章 “帝”(三)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885章 縣令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338章 下心毒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44章 三百年後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