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機遇(下)

第737章 機遇(下)

如果不出意外,東南亞發生的事傳回歐洲的那一天,便是阿姆斯特丹股交所股災爆發的那一天。

歐洲國家看似很多,但實際上金融資本能選擇的新寄生體,只有一個英國。

法國很強,但也敗在很強。

法國的強,源於強勢的集權政府,在凡爾賽宮建立起來後,便是朕即國家的小中國政策。加上科爾貝爾的國家工業主義和對金融資本的嚴格防範,以及天主教勢力的龐大,註定了金融資本不會往巴黎湊。

剩下的,除了英國,都是垃圾。

唯獨英國,一來與荷蘭關係密切。

二來議會基本上能和國王五五開,還有議會造反殺國王的傳統。

三來英國的艦隊就是無敵的城牆,法國人陸戰再猛,上不了英倫,英倫就是安全的。

除非有什麼武器能飛過海峽,讓英國也處在戰火威脅之下,否則倫敦就是歐洲金融資本在荷蘭垮掉之後的最佳寄生體。

四來英國的船隻和運輸量,可以接荷蘭崩潰之後的盤,能夠做到全世界走私和貿易。

五來英國政府爲了走私販子,能和西班牙打一仗。這樣的政府,哪個金融資本家不喜歡?

六來英國只要退守孤島,金融資本就敢大膽借貸。誰敢不還錢,就在歐洲搞事,打爆欠債者的狗頭,讓試圖欠債不還的嚐嚐銀行家催債的厲害。

種種原因,連瓦爾克尼爾都能看明白。荷蘭一旦衰敗,倫敦就會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爲金融中心。既不可能是巴黎,也不可能是彼得堡,更不可能是柏林或者維也納。

資本能做很多事,荷蘭強勢的時候,這些強勢的資本,讓荷蘭可以拉出暴打英法聯軍的艦隊。

別人或許想不到,瓦爾克尼爾幹過這麼多年的巴達維亞總督,一些事還是能想清楚的。

比如,大順在佔領東南亞之後的對外貿易政策會是怎樣?

以劉鈺一貫的說辭,是要搞自由貿易的。

可是,把大量的金融資本趕到英國去,英國基本控制了歐洲的貿易,會接受大順提出的“僞”自由貿易要求嗎?

上一次劉鈺去歐洲,在荷蘭就因爲自由貿易還是勘合貿易的二選一的事,在荷蘭鬧出了很大的事。去歐洲之前,在巴達維亞的會面,也是因這個貿易政策而導致的瓦爾克尼爾心生不如歸去之意。

怎麼看,都覺得劉鈺既然懂這裡面的東西,爲什麼還要這麼幹?

瓦爾克尼爾考慮的這些,已經有些要接近真相了。

實際上,若是考慮的再深一些,就會發現大順這些年的外交政策是很古怪的。

要麼,就是大順這邊胡搞,隨性而爲,看着哪個順眼就交好哪個。

故事需要邏輯,但現實不需要邏輯。

毫無邏輯的外交政策,當然有可能。

但是,如果大順這邊的外交不是胡搞,而是有一貫邏輯的呢?

這樣一看,問題就大了。

大順的盟友是法國,如果不是因爲毫無邏輯的看着法國順眼就結盟的話,那麼顯然證明大順有壟斷貿易的野心、有挑戰貿易壟斷地位的歐洲強國的野心。

這是在拉法國當打手,因爲法國搞貿易不行,不是貿易強國,但卻是個合格的、沒有利益衝突的打手。

原本以爲是爲了對付俄國,可現在看來,大順對抗俄國似乎並不需要拉上法國,甚至於真要對付俄國,拉奧斯曼應該更合適纔對。

如果大順的外交是有邏輯、有戰略目的的,那麼其實就可以推斷出大順的真正目的。

而這個真正目的,必然是與毀滅荷蘭、讓世界金融中心遷到倫敦的結果,是相悖的。

順着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推,真正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荷蘭的命運也就可以知曉了。

然而,瓦爾克尼爾沒有這樣的能力,他也無法做出這樣的戰略性質的推測。

只是因爲他在巴達維亞久了,和劉鈺等人接觸的也多,對劉鈺今天喊自由貿易、明天喊中法友誼、後天喊討厭英國的口號聽多了,覺得內部的邏輯對不上路,不得不產生了諸多疑惑。

在這種疑惑之下,瓦爾克尼爾隱約覺得大順下南洋的目的,沒有這麼簡單。後續的政策,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因爲……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南洋的貨,賣給誰?

作爲最後一任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總督,瓦爾克尼爾很清楚,大順的市場吃不下南洋的貨。

若能吃下,東印度公司何至於經常虧損?當年往大順推銷胡椒,並沒有什麼用,銷量使用了渾身解數,也沒有提升多少。

瓦爾克尼爾毫不懷疑,大順絕對有把貨船開到歐洲的能力。之前的送還瑞典戰俘事件、之後的南半球金星凌日尋找觀測點事件、以及不久前的大順使節團歐洲行事件,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但是,大順的貨船隻能開到碼頭。

卻進不了海關。

大順的這幾艘軍艦,在東南亞確實能把荷蘭人打的哭爹喊娘。但過了好望角,根本不夠看,這一點瓦爾克尼爾很清楚,甚至都不用和英國打,就算和四十年沒更新過戰列艦的荷蘭,大順也是必輸的。

如果大順一直採取之前的貿易政策,讓歐洲各國在沿海幾座城市開商館的話,瓦爾克尼爾也能想到大順將來的貿易政策:可能是在馬六甲賣貨,和茶葉瓷器大黃一樣,壟斷貨源,坐地收錢就是。

然而,這幾年大順可勁兒地折騰。

聯合瑞典組建了中瑞貿易公司、攻打了日本迫使日本通商、逼迫荷蘭要麼選擇名義上當狗的勘合貿易要麼選擇平等的自由貿易、跑到歐洲去宣揚自由貿易的好處。

這就讓瓦爾克尼爾覺得,大順不可能採取在馬六甲坐地收錢的貿易政策了。

否則的話,之前這些折騰有什麼意義?

眼前這位侯爵大人,應算是大順的幕後外相,之前很多折騰的政策都是他搞得。這人現在看來就沒做過什麼無用的決策,之前移民錫蘭覺得大順在退步,現在看來根本就是一個陰謀。

這樣的人,之前瞎折騰,難道真的就是瞎折騰着玩嗎?

這些問題,似乎和之前是巴達維亞總督的瓦爾克尼爾關係極大,因爲他是公司的高管,地位幾乎和十七人董事平起平坐的地方派。

和現在是大順軍戰俘、前巴達維亞總督的瓦爾克尼爾,似乎關係不大了。

但是,拋卻公司的身份,還有個人的命運、發展,這便又有關係了。

瓦爾克尼爾在井裡汶撤軍的時候,就萌生出了要留在大順、不返回荷蘭的想法了。

不過幾天前的想法,更多的還是考慮到回去之後,自己鐵定要背大黑鍋,死都不知道死的。

現在,徹底戰敗之後,面對着劉鈺,從劉鈺的話裡感覺到了一些問題後,瓦爾克尼爾的想法就多了起來。

本來他想和劉鈺單獨談談的原因,不過是希望劉鈺同意他留在大順、返還他的財產,讓一家人在大順躲避一下董事會和七省無數股東的追責。

但伴隨着說到了阿姆斯特丹金融中心地位的問題後,瓦爾克尼爾的心思便活絡起來。

於是瓦爾克尼爾順着劉鈺關於金融中心地位的話題,憑藉自己祖上闊過現在也不差的閱歷,以及出生在阿姆斯特丹這個商業氛圍極濃的城市養成的一些見解,和劉鈺繼續談了這個話題。

兩個人就在還飄蕩着硝煙和血腥味的戰場上,閉口不談戰爭、以及接下來要進行的堡壘攻防戰。

而是談到了金融、資本、貿易、關稅保護這些東西。

外面時不時傳來未死的傷兵的嚎叫,或許那是軍醫在給他們鋸腿。淤積在戰場上的硝煙順着剛起的風飄蕩過來,微微發苦。

兩個不久前還在考慮如何殺人、如何擊敗對方的人,卻在這時候談起來的事,卻一句都不與戰爭相關。

談了很久,兩個人時不時還會一起笑出來,比如瓦爾克尼爾談到當年南海泡沫時候自己家裡的人的一些遭遇時。

一直談到了最後,才終於談到了一丁點和戰爭有關的東西。

“侯爵大人,我當然知道您的軍隊可以輕鬆攻佔公司在東南亞的任何一座堡壘。”

“但是,戰爭的勝負已經註定了,再打下去毫無意義。”

“作爲公司的總督,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最高負責人,我會以總督的名義,要求他們放下武器,避免毫無意義的流血。”

“一切責任,由我來承擔。”

“但我希望,侯爵大人能夠答應我兩個條件。”

“一:荷蘭士兵作爲光榮戰敗的戰俘,不得扣押他們的私有物品。原意返回荷蘭的,請無條件放行。”

“二:我作爲公司總督,承擔這一次讓他們投降的所有責任,出於人道和仁愛不流血的目的。但我必將會被公司追責。我希望能夠留在這裡,貴國能夠對我進行保護。”

“我個人也願意以僱員的身份,接受貴國的一些任務安排。因爲貴國雖然奪取了東南亞,但是對東南亞各個小國、酋邦、土著的瞭解,並不如我深刻。我個人腦袋裡的知識,希望可以合法地換取足夠的財富。”

瓦爾克尼爾心想,如果大順這邊繼續實行激進的貿易政策,自己或許可以把握住這個風口浪尖,成爲一個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者。

反正,賺的是金銀,家族遺產流傳不管是在歐洲還是亞洲都是天經地義的,來東方的目的就是爲了發財,爲什麼不能趁着這個風口,繼續在東方發財呢?

只要大順這邊繼續沿用這位侯爵大人激進的貿易政策,那麼就會有很多發財的機會。投資、融資、募股,只要這麼搞,又守着東南亞這塊大肥肉,怎麼可能不發財?當年最早投資東印度公司的那些股東,如今哪一個不是一飛沖天?

世界就這麼大,就這麼一個盛產香料的東南亞,這樣的機會,當真是千載難逢。若不把握,那不是傻嗎?

現在若讓自己回到VOC剛組建的時候,肯定是把房子都賣了,把一切能賣的都賣了,也要全買VOC的股票啊。

不只是他,甚至不只是荷蘭人,任何一個西歐人,都會這麼想。

回不到過去,可眼前這個機會,還不是和當年組建VOC的時候一樣?

VOC的本質,是東南亞的香料。VOC換個名,換成大順皇家香料專營公司,又和VOC的本質有什麼區別?

自己沒機會趕上當年VOC募股的時候,難不成還會錯過眼前這個機會嗎?

除非大順這邊採取保守的貿易政策,選擇坐在馬六甲收錢,那固然沒有發大財的機會,但既可以免除回荷蘭的審判,也能憑藉自己對東南亞的瞭解,攀上眼前這位貴族,說不定如同那個黑奴一般,也能混一個男爵的爵號。

怎麼看,主動投靠,對自己的個人命運而言,都相當有利。

況且,瓦爾克尼爾心想,憑剛纔關於貿易的一些對話,完全可以確定,眼前這位侯爵大人,在貿易政策上絕對不是保守派,而是相當激進的激進派。

有些東西,是在話語中無意中流露出來的,那是掩飾不住的。

自己現在要做的,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

(本章完)

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381章 臚音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55章 說服第973章 名與實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8章 初來乍到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965章 扣帽第346章 埋雷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1047章 大改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565章 制禮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049章 坐莊(上)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40章 自覺(二)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025章 割裂(三)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548章 配合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5章 居高臨下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995章 嫺熟第346章 埋雷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848章 威望(上)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56章 新思維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56章 新思維第1078章 爭功(三)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91章 預想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119章 最終困境
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381章 臚音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55章 說服第973章 名與實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28章 初來乍到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965章 扣帽第346章 埋雷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1047章 大改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565章 制禮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049章 坐莊(上)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940章 自覺(二)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025章 割裂(三)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548章 配合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5章 居高臨下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995章 嫺熟第346章 埋雷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848章 威望(上)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56章 新思維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56章 新思維第1078章 爭功(三)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91章 預想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119章 最終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