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新務運動

趙貞吉拿着景王的金銀,順利在德安募集了一支軍隊。

緊接着趙貞吉拿着嘉靖皇帝退位前的詔令,又以內閣次輔的身份要求湖廣巡撫遊居敬到德安來述職。

遊居敬不疑有他,到了德安就被趙貞吉扣押。

緊接着景王帶領新編的軍隊殺入武昌城,接管了武昌城內的各衙門。

趙貞吉在武昌巡撫衙門舉辦了盛大的宣詔典禮,宣佈景王都督湖廣。

湖廣官員徹底暈頭轉向。

湖廣巡撫遊居敬雖然被囚禁,但是堅決不從景王。

但是武昌不少官員選擇投靠景王,聽從嘉靖的詔令。

等到消息傳到整個湖廣,各地知府的態度又完全不一樣。

荊州知府徐學謨直接斥責景王是逆賊,趙貞吉是亂臣賊子禍亂湖廣。

其餘各地知府則態度曖昧,很多人都等着景王派來使者討價還價。

湖廣的劇烈變化,迅速傳往全國。

但是此時無論是明廷還是東南,都將注意力放在自身發展上。

十月二日,高拱在京師給隆慶皇帝上了一份《請辦新務改革六條陳》,這份奏章一上就震驚朝野!

高拱首次提出了“師賊長技以制賊”的理論,先是總結陳述了朝廷屢遭挫折的原因。

原因自然是裝備落後,技術落後,經濟落後,這些落後導致了在剿賊的戰爭中全面的落後。

高拱也給自己的變法進行了理論建設,他提出技術並沒有對錯和立場,東南的新技術本來就是大明孕育出來的,並不是說賊軍用了就是賊軍的東西。

高拱將幫助東南發展的新技術稱之爲“新務”,並在奏章中大力推崇“新務”。

所以高拱提出了“興辦新務以自強”的理論,正式向朝廷提出全面變法的建議。

條陳有六:

一曰:興辦工坊,殖產興業。

二曰:開放港口,貿易通商。

三曰:改革幣制,增收商稅。

四曰:興辦軍校,訓練新軍。

五曰:創辦報紙,宣傳新務。

六曰:改革科舉,增考新務。

這份奏章涵蓋了朝廷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而幾乎是每一條,都涉及大量的利益,受到了整個朝堂大量的抨擊。

隆慶皇帝的御案上,堆滿了彈劾高拱的奏章,剛剛建立的隆慶朝廷迅速開始了朝堂第一輪激烈鬥爭。

有御史將高拱在南京創辦新軍的事情拿出來,南京新軍直接投降了蘇澤,甚至連高拱的兒子都投敵,上書官員直接痛斥高拱是國賊,是潛伏在明廷中的東南賊軍間諜。

還有御史彈劾高拱的“興辦新務”是與民爭利,增加商稅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向商人收稅也等於向商人的僱工收稅,最後大戶都有辦法逃稅,而稅收都加在了小民的頭上。

而高拱被抨擊最厲害的,還是最後一條在科舉中增加“新務”的部分。

改革科舉可以說是觸及了所有讀書人的根本,官員們紛紛用“祖宗之法”和“聖人之言”來攻擊高拱,認爲他是借用所謂“新務”來禍亂朝廷。

甚至有讀書人,將文廟中的孔子塑像擡出來放在高拱大門對面,日夜不停的咒罵高拱。

上了《六條陳》之後,高拱就閉門不出,也不去內閣處理公務,而是靜靜在家中繼續寫奏章。

緊接着,高拱又上一道長達萬言的奏章,這一次的名爲《請辦新務改革六條陳細則》,高拱不僅僅詳細提出了興辦“新務”的重要性,還提出了具體的施行方案。

高拱在奏章中寫道,“東南新務愈盛,則船愈堅炮愈利。蘇賊北上進攻京師,就是爲了拖延時間,獲得發展的時機。我皇明如果不改革圖強,那就會被繼續拉開差距,那東南賊就更加難制了。”

高拱在《六條陳細則》中,又提出完善的措施。

戶部和皇帝的內帑都出錢,創辦新式工坊,其中包含火藥廠,炮廠,紡織廠,鐵廠等等,製造鳥銃和新式火炮。

登州如今已經被東南賊軍控制,朝廷想辦法奪回登州,同時開放山東萊州港,遼陽旅順港作爲通商口岸,和諸國貿易互市,設立市舶司抽取關稅。

戶部牽頭,統一貨幣,鑄造新式貨幣,用新幣取代舊幣解決錢荒的問題,促進商業的發展,並且以當年方望海在浙直實行過的鈔關稅制度,在各地設卡抽取商稅。

利用國子監的部分校舍,成立“京師武備學堂”,招募熟悉新務的擔任教習,教導訓練新式軍隊。

朝廷以禮部和翰林院爲領頭的,以翰林爲編輯創辦《皇明京報》,在各省創辦相應的省報,宣傳朝廷的政策,和東南賊打輿論戰。

最後高拱在科舉改革上做了讓步,提出只在殿試的環節增設“實務”考試,同時建議今年就開科舉,爲明廷增補賢才。

高拱這《六條陳細則》一出,攻擊倒是稍微少了一些,很多官員也從中嗅到了利益。

無論是辦廠,開港,還是鑄幣,又或者是辦報,開辦學校,這其中都會對隆慶新朝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事情總是需要有人做的,而做事的這些人,就能在新朝獲得巨大的權利。

京師的基層官員和普通讀書人還在繼續狂罵高拱,但是朝廷中的部分官員,已經從中看到了機會。

內閣首輔楊博保持了緘默,六部的官員也都保持了緘默。

而打破緘默的,竟然是還留在京師的薊遼總督李成樑。

李成樑之前和高拱一直不對付,這一次卻站出來聲援高拱,他在朝廷上提出必須要“大練新兵”才能抗賊的說法,支持高拱辦京師武備學堂的想法,並且請其朝廷練新兵。

李成樑這麼一上書,九邊其他總兵和新任五軍都督毛穆立刻也上書附和,支持高拱辦新軍的主張。

就連首倡者高拱也沒想到,竟然是最難改革的軍事方面先得到了支持。

李成樑府中,他十四歲的長子李如鬆疑惑的問着:

“爹,您爲什麼要支持辦什麼新軍?朝廷要是辦了新軍,把我們一腳踢開怎麼辦?”

李成樑本來是想要培養兒子讀書的,但是李如鬆從小就驍勇,在李成樑南下的這段日子,李如鬆在遼陽坐鎮,竟然壓的一衆下屬服服帖帖。

在隆慶皇帝登基之後,李如鬆趕到京師迎接父親返回遼東。 本來李成樑都要去上任薊遼總督了,卻在臨走前搞了這麼大一個動作,皇帝又讓他繼續留在京師。

李成樑看了一眼兒子說道:

“你知道我朝武將,爲什麼總被文官壓一頭嗎?”

李如鬆也是讀過書的,他說道:“土木堡?”

李成樑搖頭說道:“這只是其中以一個原因,我問你,宮裡的太監爲什麼有時候能和文臣相抗,甚至還出過王振,汪直和劉瑾這樣的權閹?”

李如鬆搖頭。

李成樑說道:“因爲有內書堂。”

“內書堂教授太監讀書,而太監也能有一個抱團的地方,互相提攜和幫助,我朝纔有權閹。而我們武將沒有國子監也沒有內書房,所以沒有權將。”

“京師武備學堂成立之後,新軍的軍官都要在這裡學習,從此我大明的武將也有師長,也有同年,也有同科,那天下武將就不是一團散沙,文武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我才支持籌辦京師武備學堂,留在京師的武將也都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上書支持高拱的!”

李成樑敏銳的說道:“爹不準備返回遼東了,要爭一爭這個京師武備學堂總教習的位置!”

李如鬆大驚失色道:“爹,薊遼總督這麼重要的位置您都不要了?”

李成樑說道:“要是新軍辦起來,薊遼總督算個鳥啊!”

果然,有了武將領頭的之後,緊接着是戶部上書,支持高拱的《六條陳》。

無論是鑄幣,還是鈔關稅,最後落實的部門都是戶部。

而這兩件事,都是大有油水的事情,也能大大增加戶部的職權。

方望海在浙直搞鈔關稅的時候,他這個鈔關稅使甚至能壓過南京戶部,可以說是職權極重。

要是真的在明廷控制區域實行鈔關稅法,那豈不是要平白增加多少有權的職位。

接着禮部也上書,對於科舉改革禮部是堅決不同意,但是辦報這件事禮部還是表示支持的。

到了現在,明廷的讀書人也明白了辦報的好處。

賺錢不賺錢另說,掌控一份報紙都能獲得巨大的名望。

之前蘇澤怎麼揚名的,所有人都看在眼裡,想要在士林揚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報紙上刊登文章。

高拱提出辦報,還提出今年開科舉,最受益的就是禮部了。

禮部是清水衙門,如果真的掌握朝廷的報紙,等於增加了職權。

明廷的風向立刻變了,甚至連內廷都支持高拱,因爲市舶司是內廷的機構,當年福州市舶司的風光,宮內的太監可都看在眼裡。

如果增設港口和市舶司的話,那外任的太監也可以獲得巨大的好處。

而那些官辦工廠,最後皇帝可能還是要讓太監去管理,畢竟皇帝可是出了錢的!

十月十日,張四維從西安返回,帶來了嘉靖的退位詔書,京師歡騰!

隆慶打開東極門,召集內閣和六部重臣和勳貴武將在文華殿開朝會,討論高拱的《六條陳》。

最後的結果是,明廷基本上通過了《六條陳》的內容,不過在一些細節上高拱最終還是做了讓步。

殖產興業部分,官辦工坊分爲軍民兩部分,軍用的比如火藥、炮、鳥銃等部分工坊,由戶部出錢辦,由戶部派遣官員管理。

但是民用的比如紡織工坊,民用鍊鐵廠,則由內帑出錢,但是由宮裡派遣鎮守太監管理。

官民兩用的礦山、鍊鐵廠這些,則內廷和戶部都派人共同負責。

鑄幣、開港、鈔關稅、辦報都沒有異議,戶部主持鑄幣,市舶司負責開港,鈔關稅交給戶部暫管,但是鈔關稅的收入要有一部分進入內帑。

禮部負責辦報,編輯部設在翰林院,剛剛立功的張四維升任禮部侍郎,全面負責辦報事務。

京師武備學堂沒有能成爲獨立的機構,而是掛在京師國子監下,李成樑出任第一任總教習,負責籌辦學堂。

科舉改革則沒有通過,科舉制度照舊,只是在國子監和翰林院中增設新務的課程。

明廷轟轟烈烈的“新務運動”傳到了南京,徐渭立刻求見蘇澤。

正在編寫《三經新注》的蘇澤聽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

徐渭說道:“明廷要辦新務,大都督怎麼一點都不着急?”

蘇澤笑着說道:“新學和新務,互爲表裡,文長,只有新務沒有新學,能辦成嗎?”

徐渭愣了一下,他想到大明官場的樣子,立刻搖頭說道:“辦不成。”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高肅卿這個人我是知道的,若是明廷能都讓他籌辦新務,也許還有點希望,可是有可能嗎?”

“以大明官場的規矩,高肅卿要推行新務,必然要將權力和利益分出去,最後能辦成什麼樣子,可就不是高肅卿能控制的了。”

“如果只是辦一場新務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那咱們也沒必要造反了。”

蘇澤低下頭繼續寫自己的書,徐渭則立刻從他府上離開。

整個十月,風雲突變。

明廷進行新務運動,嘉靖退位,景王奪取湖廣,南京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新聞。

但是以蘇澤爲首的東南高層,卻沒有對任何事做出評價,東南對明廷的一切變化都保持了緘默。

不過東南高層,也在緩緩的進行各種變化。

新一輪的軍官培訓已經開始,上一次作戰表現優異的士兵都進入福建水師學堂,進行爲期三個月的軍官培訓。

南京天工書院重新開門,不少工坊主都將子弟送到南京,來天工書院學習最新的技術。

吏員選拔的考試在各府縣定期舉行,東南的讀書人都看着南京的大都督府,猜測着什麼時候東南要開科取士。

十一月,《三經新注》在東南全面刊行。

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322章 震驚!第556章 內閣議事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09章 收穫滿滿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四卷總結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379章 上皇迴鑾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473章 財政仙術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359章 敵軍氣衰088章屏蔽了第023章 蘆田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288章 是時候開始加速了!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030章 鬼市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257章 大員島第540章 挖人第369章 改土歸流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53章 滾雪球第668章 總需要一場決戰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591章 千年變局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069章 縣令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240章 緝私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334章 鑽膛炮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343章 驕兵和悍將第075章 治本經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648章 李如彘隱忍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528章 鐵路大計劃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043章 筆架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022章 畝產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60章 掀桌子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531章 歌舞團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第100章 父女,回衛所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120章 搶購一空!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139章 良配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555章 關稅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111章 衛所事忙,科舉升級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覺中招了,今天請假欠第428章 民族主義的覺醒第490章 駁速勝論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584章 備戰睢陽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573章 三大法王
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322章 震驚!第556章 內閣議事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09章 收穫滿滿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四卷總結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607章 投資鬼才於公子第379章 上皇迴鑾第357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473章 財政仙術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154章 大勝!何以酬功?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359章 敵軍氣衰088章屏蔽了第023章 蘆田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288章 是時候開始加速了!第526章 橡膠種植園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030章 鬼市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257章 大員島第540章 挖人第369章 改土歸流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53章 滾雪球第668章 總需要一場決戰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575章 太先進了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591章 千年變局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069章 縣令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240章 緝私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334章 鑽膛炮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343章 驕兵和悍將第075章 治本經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648章 李如彘隱忍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528章 鐵路大計劃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043章 筆架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80章 振武營兵變第022章 畝產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60章 掀桌子第062章 三角貿易第531章 歌舞團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第100章 父女,回衛所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120章 搶購一空!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139章 良配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555章 關稅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111章 衛所事忙,科舉升級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覺中招了,今天請假欠第428章 民族主義的覺醒第490章 駁速勝論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584章 備戰睢陽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573章 三大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