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

李成樑看着兒子李如鬆,疑惑的說道:

“你說的這些有什麼新意?這不是和咱們大明實行的軍戶制度是一樣的嗎?”

李如鬆搖頭說道:“父帥,這可不是一樣的。”

“哪裡不一樣?”

李如鬆說道:“咱大明的軍戶制度,是要讓我們這些軍戶世代爲兵,軍戶只是和士農工商一樣,都是被太祖劃定爲軍戶的職業之一,並沒有任何特別的,甚至要比很多籍的地位要低。”

“可這篇文章上說的體制,則是說要一切圍繞着咱們軍隊,士農工商都要圍着軍隊服務。”

“種地是爲了打仗,發展工商也是爲了打仗,只有打下更多的土地,才能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李成樑皺眉說道:“這不是秦制嗎?”

李如鬆搖頭說道:“父帥,還是不一樣的。”

“秦制是全民皆兵,用軍法來管理國家,但是這篇文章是軍隊優先,只是要提高軍隊的地位,讓軍隊成爲整個國家的核心,而生產的東西都是爲了軍隊服務,有了軍隊的保護,纔有所有人的安全。”

李成樑這下子算是有些理解了。

李如鬆繼續說道:“不過這只是這篇文章的主張,這篇文章還有別的內容。”

“你說說看。”

李如鬆說道:“這篇文章還講了遼金元起家於蒙古草原,皆蠻夷也。”

“以儒家來治理國家的宋朝,卻始終打不過這些不斷崛起的北方蠻夷?”

“而遼開始儒化,就被被金朝打敗,金朝也開始儒化,就被蒙元打敗,最後蒙元又滅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帝國,何也?”

李如鬆說道:“蠻夷也,不辯經!”

“若是按照如今士族儒家的體系,那遼金元就永遠無法崛起。”

“重文教的宋,卻打不過北方的蠻夷,這是什麼原因?”

“蠻夷是不會辯經的,只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在武力面前,辯經是毫無意義的。”

“東南能夠崛起,能夠威逼朝廷,是因爲蘇澤的學術嗎?”

“而是因爲東南的船堅炮利,武器先進,士兵勇敢!”

“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放棄對各種儒學思想的爭論,一切都爲了軍隊服務,一切都爲了打仗服務。”

“用戰爭獲得土地,用戰爭獲得財富,用戰爭來獲得秩序。”

“而只要打仗贏了,還會有人說我們是蠻夷嗎?”

“就像是太祖起於寒微,又有人說他身份低賤嗎?”

“成王敗寇,只要能打贏仗,一切都是對的!”

李成樑聽完之後,竟然也覺得心情激動起來。

其實作爲一名缺乏文化的軍頭,李成樑在朝廷中還是有些自卑的。

這並不是李成樑的問題,而是整個武將勳貴集團被文官集團打壓了百年,他們也對自己的武將身份感到低賤。

就像是李成樑都已經是遼陽總兵了,依然想要讓兒子讀書,走文官科舉的道路,就是因爲他們這些武將,下意識的就覺得自己是不懂讀書的蠻子,在身份上就是低於文官一等的。

從沒有這樣的一篇文章說,軍隊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大明也沒有文章鼓吹過武將的地位,更別說有人公然說自己是蠻夷,而蠻夷能戰勝文明這種說法了。

這也太炸裂了!

可是對方舉的例子也沒有問題。

文治最強的宋,被北方不斷崛起的蠻夷暴打。

而北方崛起的蠻夷,一旦開始儒化,那很快就失去戰鬥力,被更北方崛起的蠻夷暴打。

北方草原最後的勝利者蒙元,建立一個全世界罕見的超級大帝國,征服了無數文明。

“我蠻夷也!不辯經!”

李成樑一邊念着,一邊來回踱步。

“是啊,連自己的國土都沒辦法保全,連自己的百姓都無法保護,辯經有什麼用呢?”

“一切都要用來發展武備,一切都要用來發展軍事。”

“只要有更多的火槍大炮,就有更多的土地和糧食。”

李成樑拍案叫絕道:

“這篇文章寫的好,但怕是登不上《皇明新報》。”

“而且直接說自己是蠻夷,別說是京師那些讀書人,就連山東百姓估計也不能接受吧?”

李成樑冷靜下來,他也覺得這文章實在是太極端了,如果作爲山東新軍的政治綱領,哪有自己說自己是蠻夷的道理。

可是那句“不辯經”,可以說是正好切中了李成樑的要害。

他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和陳以勤的爭鬥中,一直都處於下風。

這個“不辯經”,那就等於不和這些讀書人扯什麼知乎者也,直接用實力說話。

只要能夠開疆拓土,那麼明廷上下就會支持自己。

難道張居正支持自己,是因爲和自己關係好嗎?

還不是因爲自己手上的這支三鎮新軍嘛?

這一切都是實力。 不過李成樑畢竟還是清醒的,這篇文章還是太過於激進了。

他說道:

“現在《山東新報》上刊登,試探一下,把蠻夷這部分先去掉,論據再加工一下。”

李如鬆思考了一番說道:“其實不用宋朝做例子也可以,可以用北朝隋唐。”

“北朝隋唐起於鮮卑六鎮,也算是蠻夷,從這裡入手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李成樑說道:“這個辦法好!就從隋唐入手,寫在《皇明新報》上發幾篇文章,考證北周隋唐皇室的血統!然後再用我們的理論往上靠。”

“這文章的作者叫什麼名字?”

“此君名爲山嵩先,是一名落第的秀才。”

李成樑說道:“好好好,將他徵辟到新軍衙門,先做我的記室,從九品!”

就在李成樑被手下的文人鼓吹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湖廣的戰事已經基本上平靜下來。

第三旅切斷長江,對荊州圍而不打,但是將荊州附近的縣逐個攻破,只留下荊州一座孤城。

襄陽也是同樣的情況,東南新軍沿着漢水向上,將戰線推到了襄陽城下,整個長江中游其他城市都被東南新軍控制。

而俞諮皋的第四旅,翻過南嶺攻入湖廣南部,一路上也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郴州、衡陽、長沙諸城,最後和第三旅南下的軍隊在洞庭湖畔的岳陽成功會師。

岳陽,就是《岳陽樓記》中的那個岳陽,佔據了長沙和岳陽之後,整個湖南洞庭湖平原已經完全落入東南新軍之手。

再加上江漢平原,這兩個明廷最重要的糧倉易手。

更重要的是,在攻佔了湖廣之後,雲貴和四川就被東南新軍切斷了。

相比有長江天險的蜀中四川,這裡還能靠着天險防禦,雲南和貴州就比較慌張了。

貴州東面和湖南的西部山脈相接,南部和廣西相接,如今這兩個省都落入到了東南手裡。

在得到了湖廣的戰報之後,明廷更頭疼的是丟了湖廣之後,明軍就要在陝西和河南設置防線了。

張居正焦頭爛額,他還沒有一刻爲了自己老家要陷入東南之手而悲痛,就忙着開始設置新的前線防線。

東南這邊,報紙上都爲了湖廣戰事而歡欣鼓舞,這一戰再次延續了東南新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另一邊,戚繼光帶領的第六旅,從廣西攻入安南北部,也是一路勢如破竹,將安南北部的北莫政權打的丟盔棄甲,就連北莫的都城金城都丟了。

戚繼光打出的旗號,是懲罰逃入安南的廣西瑤亂首領。

不過這只是軍事目標,在東南內部的報紙上,已經開始宣傳安南是中原疆域的一部分了。

對於戚繼光的戰鬥力,蘇澤是一點都不擔心的。

安南和中原差了一個時代,如今東南已經是用上了燧發槍了,而安南那邊還是鐵器時代,甚至鐵器這東西在安南質量也不好,還需要從大明進口一些優良的鐵質武器。

而且安南的莫朝和後黎爭霸,安南的百姓始終不得安寧,經常被驅使到戰場上拼命,他們對於安南的南北朝也沒有多少好感。

安南如今的狀況,和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還沒有整體的國族概念。

安南北部山區和南部叢林中,還有不少羈縻的部落,這些部落就和中原西南邊疆的土司一樣,還屬於一種蠻荒狀態,這種狀態甚至持續到了幾個世紀後。

而安南的核心地區,也就是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也就是如今越南升龍府中郡城附近的地區,以及南部的湄公河平原。

所以在形容安南的地形,就是一個扁擔挑着兩個米袋子。

扁擔就是安南南北之間,安南半島上狹長的國土,如同扁擔一樣,挑起了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這兩個重要的糧食產區,也就是安南的米袋子。

如今紅河平原掌控在後黎手裡,北莫的實力很弱,根本不是戚繼光的對手。

湄公河平原則在安南內戰中,被崛起的占城佔領。

所以蘇澤更關心的,其實是佔據了紅河平原的後黎政權,也就是沈一貫出使的地方。

甚至對於東南來說,北莫所佔據的北部山區地區,根本就沒有多少價值,最重要的還是紅河平原這個糧倉。

東南並沒有承認北莫和後黎任何一個小朝廷,沈一貫進入中郡城之後,卻沒有拜見後黎的國主。

這事情自然就有些尬住了。

沈一貫並不擔心,只是整日在居住的地方召來宴會,邀請後黎的達官貴人來參加宴會。

如今後黎的執政,是後黎的權臣鄭檢。

鄭檢掌控後黎的國政,但是他並沒有篡位爲帝的想法,而是學習中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也是因爲在後黎中,也是和曹操起兵初期那時候差不多的局勢,後黎並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整體,鄭檢只是其中一個實力比較大的諸侯罷了。

就連中郡城,鄭檢都不能說自己完全控制。

所以鄭檢也不能阻止其他人去見東南的使臣們,只能派人盯着他們。

不過沈一貫一點都不在意,他的叔叔是東南有名的詩人,沈一貫雖然不喜歡作詩,但是文采也是出衆的。

畢竟他年紀輕輕就從浙江殘酷的科舉制度中殺出來考上了舉人。

安南的讀書人和朝鮮也差不多,都對中原文化非常向往,很快沈一貫就在安南打出了名號。

拜見他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可以說到了門庭若市的地步。

而沈一貫除了和安南的士人交往,還經常見安南的商人和甘蔗種植園主。

安南的甘蔗種植園主,基本上都是安南本地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和地主,他們在和東南的蔗糖貿易中賺的盆滿鉢滿,而沈一貫也以商談貿易的名義,將他們邀請過來聚會。

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306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246章 實證醫學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53章 何謂正義?天降正義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416章 政第618章 捨不得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055章 算卦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395章 父與子,夫與妻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566章 睢陽第601章 從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152章 飛翔的荷蘭人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367章 留學生們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007章 軍籍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351章 《治安疏》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029章 凱旋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043章 筆架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113章 金色被動,六經注我第149章 主動出擊的計劃(中午十二點加更)第330章 大都督讓我給您帶句話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160章 掀桌子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169章 過年,縣試報名開始第77章 三江感言第675章 宣傳戰第025章 急救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072章 巧破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032章 精鹽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470章 唯有一爭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075章 治本經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爭第108章 於家往事,貢茶劫第274章 送技能的陸二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033章 曬鹽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004章 龍王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679章 雨將軍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161章 連環巴掌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181章 定親(求月票!)第212章 殺倭使!(求月票)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
第684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中)(馬上更新下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306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246章 實證醫學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53章 何謂正義?天降正義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416章 政第618章 捨不得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055章 算卦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395章 父與子,夫與妻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566章 睢陽第601章 從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152章 飛翔的荷蘭人第137章 分基地,寶山第215章 黃老爺竟是我?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367章 留學生們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007章 軍籍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351章 《治安疏》第465章 輔政和垂簾第029章 凱旋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043章 筆架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113章 金色被動,六經注我第149章 主動出擊的計劃(中午十二點加更)第330章 大都督讓我給您帶句話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160章 掀桌子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169章 過年,縣試報名開始第77章 三江感言第675章 宣傳戰第025章 急救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072章 巧破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032章 精鹽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389章 武昌易幟第509章 陸上絲路第647章 宮廷開支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470章 唯有一爭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075章 治本經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爭第108章 於家往事,貢茶劫第274章 送技能的陸二第042章 去縣城(二合一章節求追讀)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033章 曬鹽第178章 平步青雲第004章 龍王第549章 拆遷問題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679章 雨將軍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161章 連環巴掌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181章 定親(求月票!)第212章 殺倭使!(求月票)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