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坦率

趙琇覺得太后問得有些古怪,還以爲是高楨私下跟他祖母說了些什麼,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

如果是高楨跟太后說了與她有情,太后就不會如此拐彎抹角地問她是否與高楨相熟了,而是應該問她對高楨是個什麼看法,是否與他親厚。太后還貌似在抱怨一般,說高楨不該常往建南侯府去,打攪趙瑋讀書,實在不象是非常贊成他們見面的意思。趙琇心裡便想,也許是高楨疏忽,在老祖母面前露了痕跡,所以太后相疑?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她該如何回答太后的問話,就得小心謹慎了。趙琇也不知道太后對她與高楨之前的來往瞭解到什麼程度,但想來古人總是不喜少年少女私下生了情誼的。就算是極要好的兩家人,又有意做親,也是希望孩子們彼此守禮。趙琇自己對這個問題倒不是十分心虛,因爲她與高楨之間,通常先主動的都是高楨。兩人平時見面,總有個理由,倒也光明正大。就是高楨私下好跟她親近,最多就是拉拉小手,那也是避了人的。有些事情,她不說,他也不說,誰能知道?她又沒有存心故意勾引什麼人,更沒有主動做過任何違禮之事。面對任何人的詢問,她都問心無愧。

不過若要把責任全往高楨身上推,她又不願意,畢竟她對高楨也不是全無感情。想來在古代盲婚啞嫁,就算別人說那夫婿人選再好,也不如自己知根知底又脾氣相投來得強。如今高楨既然對她有意,少年人一片赤誠,她便也有個半推半就的意思。所以她不想把話說絕了,免得日後真要說親時打臉。卻又不想在太后面前說得太多,引得長輩誤會她是個不守規矩的女孩子。

趙琇腦子裡轉了幾個彎,實際上時間只過了一彈指,她便露出微笑來:“不打攪的,哥哥每常讀書辛苦,祖母與我還想讓他多歇息歇息呢。世子來了,正好拉他出去喘口氣。”卻把太后的問題輕輕巧巧地混了過去。

不過她也並不是真的想借機矇混過關。所以太后再問起他們兄妹小時候與高楨相處的情形。她便一五一十地說了。從南下翻船後偶遇開始說起,又講廣平王夫婦救助他們祖孫的恩德,再有高楨教他們兄妹打拳。高楨贈匕首,接着是川沙堡河道再遇,以匕首相認,後來在海船上相處一月的情形。事無鉅細。有些事情太后早就聽說過了,有些卻是頭一次得知。這裡頭還有皇帝當初被暗算後受傷落水的細節。以及在海上漂泊所受的苦楚,以前皇帝爲了不讓母親擔憂,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提,太后直到今天才知道箇中詳情。頓時就把原本的想法給拋開了,一心追問那一段海上經歷,心疼不已。

趙琇看出太后對這些事非常關心。也投其所好,把知道的說了。其實她覺得皇帝與高楨在海上那段日子說不上十分辛苦。因爲他們錢財帶得不少,又有人侍候,也不必擔心追兵,除了風浪大時顛簸些,日子還是過得很安逸的,不缺吃不少穿,也沒什麼嚴重的疾病困饒。只不過太后未必這麼想。皇帝自小便錦衣玉食,身邊幾時缺過人侍候?居然在北上的路途中,吃穿如此簡樸,又經歷了無數次風雨顛簸,太后爲人母的,怎會不難過呢?

趙琇只能多說些好話安慰太后,又一再說皇帝當時衣食並不缺的,既沒餓着也沒冷着,也有人侍候起居。爲了避開追兵,那也是不得已。當時受點小苦,如今苦極甘來,就是一輩子享福了,可見那苦還是值得吃的。

太后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慈母心腸罷了。想起是誰逼得她的子孫骨肉吃這般苦頭,她又恨得罵了幾句,接着回想起方纔問話的初衷,又有些訕訕的。以前她瞭解不深,今日知道了當初詳情,便覺得大孫子會對人家孫女生出情意來,真是半點都不奇怪。她心疼自家兒孫自幼養尊處優,卻要受那等苦,趙瑋趙琇也是公侯之後,從小兒嬌養的,爲了護着皇帝與高楨,只帶了一婢一僕,便隨行北上。皇帝與高楨只是吃穿簡陋些,趙琇卻還要幫他們整治衣食。甚至因爲他們走得倉促,不及置辦新冬衣,皇帝與高楨身上穿的棉襖,還是他們途中在南京買了布匹棉花,由趙琇帶着個丫頭親手縫製的。從來患難之中更見真情。換了她是高楨,也會對趙瑋趙琇兄妹另眼相看。

太后緊緊拉着趙琇的手,眼圈兒都有些發紅了:“好孩子,那時你纔多大?苦了你了!你們兄妹這份忠心,哀家盡知的,哀家與皇上必不負你們!”

趙琇只靦腆地笑了笑,便低下頭去做謙虛羞澀狀:“太后娘娘言重了。這本是我們該做的事。”

太后聞言更加喜歡了,又與她繼續說話。問及後來回京之後的事,趙琇就順帶將她在天津蔣四老爺家暫住的事情也說了。太后聽聞那時她與蔣雯做了兩身新衣裳,不由得“啊”了一聲:“原來那套桃花裝是你做與她的,她進宮時穿着,我就說好看。針線倒在其次,難得的是心思。”

趙琇不好意思地笑道:“太后娘娘別笑話,我的針線只能算是平平,尤其不擅長刺繡,雯姐兒的裙子,還是我與丫頭合力做的呢,不敢獨攬了功勞。”

太后並不在意她的繡功,勳貴人家的女孩兒也好,書香人家的閨秀也好,女紅上能過得去就行了,又不是繡娘,誰還爭那個名聲不成?有心思,常能想出個新鮮花樣,便是難得的。只是聊着聊着,趙琇又“無意中”帶出一句,說當時在船上做的棉襖,爲了趕工,做出來的樣式非常簡單,高楨卻喜歡上了,後來還央她另做了幾件。太后就注意上了,細細一問顏色式樣。趙琇做的幾件,高楨平日都是家常常穿的,即使在宮中也不例外。

太后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高楨確實如皇帝所言,對人家姑娘有了心思。不過瞧趙琇大大方方的樣子,只怕還未開竅呢,半點沒察覺出來。只是瞧她對高楨的態度親厚,即使還未開竅。也有幾分情誼。這自小相識的緣份本就難得。又有救命之恩,患難之情,更兼高楨又生出淑女之思。如果真的阻了二人的姻緣,人家小姑娘還好,自家大孫子怕是就要難過了。

太后心下爲難,一邊覺得這門親事極好。一邊又覺得趙琇的年紀委實太小些,如果真要撮合兩人親事。那廣平王續絃之事就不能再拖了,至不濟,也可以先納個側妃,把王府中饋揀起來。等到世子妃進門,再論其他。

太后暗暗拿定了主意,看着趙琇。便笑得更加慈愛了,讓她吃茶點。還誇她頭髮生得黑亮,皮膚又白晳,命人將自己年輕時的一對金鑲紅寶石累絲簪取來,賞給了她。

這時張氏剛剛挑好了兩盆菊花回來,一見太后的賞賜便先嚇了一跳:“這如何使得?太過貴重了。恐她小孩子家受不起。”

太后不以爲意:“哀家給她,她就受得起。不過是一對簪子罷了,如今哀家是個老寡婦,也戴不了這些東西。”

張氏道:“太后總有媳婦侄女兒。”

太后擺擺手:“短不了她們的。”侄女們早得了她的賞賜,況且賞了一個人,旁人也不好漏下,纔好一碗水端平,忒麻煩了。至於皇后?她願意賞,皇后還未必願意收呢,何必自尋悶氣生去?給了趙琇倒好,趙琇生得白,容貌又端莊,這簪子最襯她不過。

張氏見太后執意,只好命趙琇收了,又讓孫女謝恩。趙琇照着宮禮行來,倒也不十分委屈,只當是拜了個長輩。

接着太后又與張氏說些菊花養護的竅門,還要留飯,誰知宮人來報,說皇上要過來陪太后用午膳,不時便到。太后只好作罷,張氏便拉着趙琇辭別出來。

這時候離午膳其實還有些時間,張氏帶着趙琇出了慈寧宮大門,便尋思是不是該在出宮前,順路去坤寧宮請個安?張氏從前進宮來見太后,循例總要往皇后那裡行個禮的,總不好無視人家一宮之主。不過如今皇后告病,去了只怕也是白跑一趟,所以張氏便有些猶豫。再者,她們身後還跟了兩個搬花的小太監,是奉了太后之命來做苦力的,要跟着出了宮門,把花交給建南侯府僕從纔會迴轉,如果她們要往坤寧宮去,豈不是礙着這兩個小太監回宮覆命?

趙琇便對張氏說:“既然每次入宮都要去請安,今日就不好不去。皇后正病着,別叫她多心了,以爲我們家也是捧高踩低的人呢。若是皇后不便接見,我們就在坤寧宮外行個禮,盡一份心意就好。至於這兩位內侍,不如讓他們直接往宮門去得了,免得他們搬着花盆多走了冤枉路,過於辛苦。”

張氏便答應了,又給兩個小太監個人塞了個荷包,裡頭裝的是一對金珠。兩個小太監聞說,臉上都帶出笑來:“郡公夫人與趙大姑娘實在是寬厚恤下。”都歡歡喜喜地捧着花走了。趙琇與張氏身邊就只剩了一個領路的宮人,不過坤寧宮那邊張氏也不是頭一回去,也沒什麼可擔心的,祖孫二人便轉道往那邊走了。

坤寧宮中一片安靜,宮人們都神色肅然,眉間還略帶點兒悽苦,卻不敢十分露出來,只是行動說話都透着小心。聽說是建南郡公夫人攜孫女來拜,宮人也不敢擅專,入殿內問了皇后的意思,纔出來道:“娘娘臥病,不便召見,道郡公夫人盛情,她心領了。娘娘還說,往日只道府上尋常,今日才知果然是厚道人家。請夫人自往家去,等來日娘娘病癒,再進宮說話。”

張氏聽了,不由得露出幾分詫異來。趙琇悄悄兒扯了扯她的袖角,她回過神,拉着孫女兒在宮外依禮拜了,便安安靜靜地退了出來。

等出了坤寧門,她才忍不住說了句:“皇后娘娘這又是何必呢?旁人未必就不敬她了。如此多心,於鳳體有何好處?”

趙琇瞥見有人過來,忙扯了她一下,張氏就閉了嘴,見來人是個少年男子,忙把頭一低,拉着趙琇匆匆離開。

那少年卻已隱約聽見了她們的話,腳下不由得一頓,遠遠望了過去。

第185章 歸家第251章 小病第12章 大船將頃第581章 賞賜第360章 內情第464章 搭訕招術第37章 許諾第487章 小口角第527章 罰不罰第497章 遷移第54章 憂慮第153章 求教第118章 引介第108章 尋茶記第56章 管家是個技術活第362章 憂慮第309章 揭皮第199章 對峙第250章 太太們的舌戰第617章 喜慶第491章 百花生日第120章 搬離第364章 緊追第422章 勸姐第344章 新居第500章 聚首第566章 見識第268章 衡量第271章 告誡第497章 遷移第289章 臘八會(三)第307章 籌備第295章 賠禮第492章 新友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318章 反覆第417章 就業討論第581章 賞賜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478章 害臊第453章 小敘第83章 再次提議第275章 邀請第610章 發難第278章 消息第325章 把柄第500章 聚首第481章 疑惑第599章 臂膀第90章 拉攏第100章 宗房內鬨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379章 帝后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84章 傳信第540章 計劃第178章 王大奶奶第525章 不合羣第576章 開導第591章 新生第376章 說法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211章 書與茶第529章 影響第464章 搭訕招術第146章 平定第333章 破綻處處第499章 白玉蘭第521章 忌憚第333章 破綻處處第519章 悔悟第152章 吃裡扒外第536章 人選第514章 野望第183章 逼迫第209章 產業第106章 親戚第456章 申斥第310章 擴散第423章 喜事第44章 出乎意料第531章 匆匆一面第217章 新店第511章 信第486章 自薦第515章 反應第314章 籌備第463章 初提婚姻第558章 勸孫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111章 宮中暗戰第577章 馬王爺第90章 拉攏第69章 上跳下竄第504章 慈善第77章 奇怪的盧大壽第563章 杏榜第161章 兄弟姐妹第590章 喜訊第299章 謀算
第185章 歸家第251章 小病第12章 大船將頃第581章 賞賜第360章 內情第464章 搭訕招術第37章 許諾第487章 小口角第527章 罰不罰第497章 遷移第54章 憂慮第153章 求教第118章 引介第108章 尋茶記第56章 管家是個技術活第362章 憂慮第309章 揭皮第199章 對峙第250章 太太們的舌戰第617章 喜慶第491章 百花生日第120章 搬離第364章 緊追第422章 勸姐第344章 新居第500章 聚首第566章 見識第268章 衡量第271章 告誡第497章 遷移第289章 臘八會(三)第307章 籌備第295章 賠禮第492章 新友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318章 反覆第417章 就業討論第581章 賞賜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478章 害臊第453章 小敘第83章 再次提議第275章 邀請第610章 發難第278章 消息第325章 把柄第500章 聚首第481章 疑惑第599章 臂膀第90章 拉攏第100章 宗房內鬨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379章 帝后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84章 傳信第540章 計劃第178章 王大奶奶第525章 不合羣第576章 開導第591章 新生第376章 說法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211章 書與茶第529章 影響第464章 搭訕招術第146章 平定第333章 破綻處處第499章 白玉蘭第521章 忌憚第333章 破綻處處第519章 悔悟第152章 吃裡扒外第536章 人選第514章 野望第183章 逼迫第209章 產業第106章 親戚第456章 申斥第310章 擴散第423章 喜事第44章 出乎意料第531章 匆匆一面第217章 新店第511章 信第486章 自薦第515章 反應第314章 籌備第463章 初提婚姻第558章 勸孫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111章 宮中暗戰第577章 馬王爺第90章 拉攏第69章 上跳下竄第504章 慈善第77章 奇怪的盧大壽第563章 杏榜第161章 兄弟姐妹第590章 喜訊第299章 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