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拆分清理

第489章 拆分清理

軍官們喝了不少酒,可腦子卻還有最基本的清醒。劉鈺用封妻廕子、封爵升官作爲鼓舞士氣的手段,在這種場合也是最直觀最有效的。

不過軍官們也知道,日後是否還有機會封爵,不用看將來,只看一年之內就好。

這一次徵倭之戰,倭人賠了不少錢。如果朝廷真有下南洋之意,肯定是要投錢造艦的,軍艦這東西不是一年之內就能造出來的,單單是準備木料就至少需要三年時間陰乾。

倭人賠的那點錢,距離劉鈺說的“英荷合計40萬噸噸位的戰艦”還差得遠。噸這個單位他們已經熟悉,只說兩千斤算是一噸,也方便海軍內部交流。

一噸軍艦的造價,就是在100兩到150兩之間,大順造的前兩艘戰列艦噸位花費都比這個價要高。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很多地方花了冤枉錢,等於是氪金買經驗。

軍官上下都看好的74炮戰列艦,排水在1500噸左右,單單是造價一艘就要20萬兩白銀。這還是用鐵炮,若是追求完美用更防鏽蝕的銅炮,造價還得繼續漲。

定員650人,算上實習生制度下登船的實習生等,得有750人。平均一下軍官、水手的軍餉,一年也得3萬兩白銀。再算上海軍的伙食、酒水、又得兩萬兩。

每年訓練的火藥、炮彈、折損的帆布、桅杆;每年一次的進船塢整修、刮船底的藤壺貽貝;就保持現有制度不變、訓練量不下降的情況,一年又得將近七八萬兩銀子。

折算一下,造一艘戰列艦,第一年就得花費大約35萬兩白銀,日後每年還得照着幾萬兩左右的維護、訓練和軍餉。

明末袁崇煥坐擁四鎮,15萬兵、8萬匹馬,一年也就480萬兩。威海這些年造船、養兵、練兵花的錢,使使勁就要超過遼餉了,而現在也纔不過兩艘戰列艦,剩下一大堆都是巡航艦。

徵倭賠的這點錢,就算全投給海軍;就算每年壟斷貿易的稅費都做海軍軍餉,實際上也就能養6艘戰列艦、外加一堆必要的巡航艦、通信艦、和運兵船。

海軍不打仗,就是賠錢貨。

造的越多,賠的越多。

而且這玩意還不像陸軍一樣可以喝兵血,喝多了兵血,水手暴動也是常事,出了海直接弄死軍官去當海盜逍遙快活去,弄艘74炮戰列艦當海盜,豈不美哉?

只要造了,朝廷就得不斷投錢,一分錢都不能少。

當海軍還有沒有前途,一年之內就能見分曉了。

前些日子流言蜚語滿天飛,人心惶惶,有說劉鈺回京城被扣是因爲朝廷認爲海軍無用當廢棄的、有說之所以換將是怕海軍自成藩鎮的、有說打完倭國海軍就要裁撤的。

今日這頓飯,總算是把這些謠言澄清了。

劉鈺既表了態,軍官們也就安了心,縱有別的想法,也得等一年再看看了。

朝廷怎麼折騰都無所謂,他們也看不懂。

但若是一年之內船臺上沒有一艘大艦,一些人已經琢磨着趕緊找退路吧。

大宴散去,李欗感激劉鈺幫着他定了海軍的軍心,又私下裡請了劉鈺喝茶,說是請教一些事情,實際上卻是在跟劉鈺解釋一些事情,以免出現誤會。

這些日子喝多了日本那邊沿用唐時的茶沫子煮茶法,今日喝上一杯清茶,說不出的暢快。

劉鈺也沒主動說話,既是李欗邀他品茶,定是有事,自己也就沒必要先問。

“父皇有意重建安東大都督府,又恐藩屬驚詫,是故改名爲護藩都護。駐釜山,總領釜山、對馬、日本、鯨海等地的防禦。”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王道過於柔仁、霸道過於強橫。是故這護藩都護,也是一文一武。文者處置朝鮮、日本禮儀接待;武者負責監視朝鮮、日本,提防倭寇之亂再起。”

“陸軍不必在釜山常駐,只留少量守衛棱堡、炮臺的即可。主要還是海軍負責。父皇之意,以爲海疆萬里,不能只駐京畿門戶。是故要重分管轄,設置京畿海防都督,管天津衛、旅順口、威海等事務。以旅順、威海爲門鎖,鎖住渤海,此重地也。而釜山、鯨海、日本這邊,也需選一個懂海事、通貿易之輩,以免禮政府的人不知海事、貿易,只知仁者王道,以致受損。”

“再者,父皇也說,這一次算是真正知道了朝貢到底是怎麼回事。掩耳盜鈴太久了,得了趙百泉的上書方知,原來這世上有兩個朝鮮。一個是大家站在京城裡想象出來的朝鮮國、一個是真正正正在漢四郡舊地的朝鮮國,完全不一樣。”

“若只有文官,多半會指責這不守禮、那不合義,反倒容易使得藩屬心驚,以爲竟要郡縣朝鮮,寢食難安。是故這護藩都護一職,還是以武者爲正、文者爲副。盯緊倭國,監督朝鮮。”

這些旨意是直接給李欗的,劉鈺也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無非就是現在海軍要正式化了、要有官職了,那麼提名、選拔的恩德,那就交給李欗,而不是他劉鈺。

到時候一邊是師生情誼、一邊是知遇簡拔之恩,總也能分掉一些劉鈺在海軍裡的威望。

至於拆分海軍,也確實該拆。

京畿重地自要守衛,鯨海、江南、廣東等地,也都需要海軍守衛,看來皇帝是真的對舊水師徹底絕望了,也真的不放心將朝廷的財稅重地、距離西洋人最近的南方,交由舊水師守衛。

京畿海防都督,不用想,肯定是留給李欗的。用旅順和威海做門鎖,總部放在天津,這腦子也是夠用的。

至於這個駐釜山的護藩都護正使,看來也是想把簡拔知遇的恩德交由李欗。想通此處,劉鈺放下茶盅,笑道:“此事,殿下自決。陛下問的是殿下,非是在下。”

李欗亦是笑笑,又道:“事雖如此,可我畢竟閱歷不足。簡拔一事,唯纔是舉,軍官中才氣能服衆者,無非就那麼幾人。”

“駐節釜山,氣候宜人,又管貿易諸事,可謂是美差。若論才能道德,我本欲向父皇舉薦米子明。但鷹娑伯也言,好鋼當用在刀刃上。此人才能絕倫,治軍嚴謹,又是鷹娑伯故舊之交,自小爲伴當。”

“鷹娑伯雖入京了,但依舊有經略南洋之心,日後若是下南洋,朝中必是要用鷹娑伯的。而且我知道米子明往瑞典時候,鷹娑伯也派人前往了廣東考察海港,又招募了不少閩粵水手。”

“鑑於此,是以我便沒有舉薦米子明做這護藩都護使,而是舉薦他往廣東。”

李欗略微解釋了一下,有些事不解釋清楚,容易產生一些隔閡。

駐紮釜山,確實是個美差,商賈貿易、氣候宜人,若非朝廷定下一文一武,武者先從海軍中挑選,只怕朝中圍繞這個差事就要先搶破頭。

反倒是閩粵之地,一切草創,海軍絕大多數又都是京畿、膠遼等地的人,閩粵氣候炎熱,而且現在軍港之類也都沒有,着實不如在釜山舒服。

米子明又是劉鈺的心腹人,舉薦去哪,代表着李欗的一種態度,也是因此才怕劉鈺誤會,若不說開,日後萬一有了隔閡,那就不好了。

但這種可以明說的東西之外,還有更深的考慮。

李欗自己也有自己的幕僚,雖然現在還沒封王,但願意投效的幕僚還是很多的,也不乏有本事之輩。

對這件事,幕僚心腹們和李欗商議之後,覺得這件事與其說是天子的信賴,倒不如說是一次考驗。

駐釜山的都督,確實是美差,但也正因爲是美差,所以也就少了日後的很多功勞。

其實這個職位,最適合的就是安給米子明。

如此一來,第一顯得天子信任、君臣和睦,將肥差給了劉鈺的心腹;二來也顯得李欗心胸大度,不會對劉鈺舊部有什麼不信任的想法;三來也可以慢慢清除劉鈺在海軍中的勢力,給個美差,沒有再立大功的機會,日後慢慢撤換就是。

但這是站在內部勾心鬥角的角度上去考慮。

幕僚們分析了一下,覺得如果只是這樣的話,爲了李欗能控制海軍,天子完全可以直接詢問李欗,認爲誰人是否適合擔任某職。

這樣既可以保證知遇之恩在李欗身上,又能不至於出現什麼意外。

可皇帝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問李欗,讓李欗舉薦,並沒有提出任何一個人名。

再或者,如果想要徹底清除劉鈺在軍中的影響,還有另一個更穩妥的辦法。

現在只要大建海軍,分管掌軍的,終究還是劉鈺的門生。

不管選誰,都繞不開,除非不想要海軍了,搞一羣科舉出身的人來管,那還不如也別投錢了,直接一把火燒了艦隊和船廠,還省維護費。

所以想要清除影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拖。

把劉鈺調入京城、將劉鈺的心腹全都扔樞密院參謀部去養老。等到之後的一些軍官生都和劉鈺沒有了關係,而都是如同科舉一樣的天子門生,由天子授劍予職,再入職海軍,那麼劉鈺的影響就徹底消散了。

可是朝廷這意思,怕並不是這樣,而是流露出了對水師無用、海軍替代的想法,很是急切。

那就只能有一個可能了。

天子心有雄壯,可是年事漸高,想要趁着還沒有老邁之前,繼續開拓。至於劉鈺的威望和在軍中的勢力、影響,天子自信可以掌握。

既然天子有雄心,那麼作爲雄心之器的海軍掌器人,就不能是個懦懦只會琢磨勾心鬥角的人,而是要表現出一股子爲公壯志的態度。

李欗是沒有繼承權的,讓李欗管海軍,應該還是希望李欗銳氣進取,搞平衡之類不該是李欗要考慮的。

這種態度,就要在這一次舉薦上體現出來。

(本章完)

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86章 外交訛詐第850章 誤解第1394章 優勢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169章 備戰(八)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224章 開戰(三)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1166章 備戰(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436章 分歧(二)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70章 備戰(九)第939章 自覺(一)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384章 逼迫第681章 隱喻(下)第411章 出奇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41章 國運(上)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972章 割袍(下)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423章 勸說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339章 取義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051章 坐莊(下)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48章 魚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349章 死國矣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051章 坐莊(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548章 配合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76章 十三張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395章 樞密院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223章 開戰(二)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940章 自覺(二)第452章 有福了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464章 立碑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754章 表演戰(四)
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86章 外交訛詐第850章 誤解第1394章 優勢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169章 備戰(八)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224章 開戰(三)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1166章 備戰(五)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436章 分歧(二)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1170章 備戰(九)第939章 自覺(一)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384章 逼迫第681章 隱喻(下)第411章 出奇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41章 國運(上)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972章 割袍(下)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423章 勸說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339章 取義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051章 坐莊(下)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48章 魚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349章 死國矣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051章 坐莊(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548章 配合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76章 十三張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395章 樞密院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223章 開戰(二)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940章 自覺(二)第452章 有福了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464章 立碑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754章 表演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