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覺醒(二)

第930章 覺醒(二)

等到太陽升高,吉時已到,鞭炮噼噼啪啪地響了好久。

洋溢着期待神情的股東們,依次進入到總部大樓的會場,按照各自的桌號坐下。

分紅大會要開十天呢,可能要到最後一天纔會公佈這一次的利潤。但他們也知道劉鈺是要做一些政策上的解釋的,這一點也正是他們比較能夠接受朝廷管制的原因。

在商言商,談的都是利潤,不談大義、不談社稷。

但即便在商言商,政策上的分歧也必然存在。

短期利潤。

長遠利益。

如何取捨,這都需要在股東大會上說清楚。

臺上,巨大的、放着賬目本的玻璃櫃子擺在那,那些記載着金銀數目的賬本,彷彿發出一陣陣神聖的光輝。

很快,會堂裡漸漸安靜下來,劉鈺卻沒有先說歐洲貿易的事,而是先在身後的幕板上寫下了“武夷運河”這四個字。

寫完這幾個字,劉鈺便先說了茶葉貿易在整個對外出口中的重要性,然後拿出了非常詳實的數字,來引出武夷運河的問題。

“二十年前,武夷山的茶,要先走江西,去鄱陽湖分裝,彙總兩湖茶。”

“裝箱,或走北線,經漠北,到北海,去莫斯科。”

“或走南線,走大庾嶺始皇帝故道,去廣州。”

“至少在武夷運河修好之前,我統計了在廣州茶葉的平均價格。”

“武夷茶,每擔是39兩銀子。”

“功夫茶,是63兩。”

“松蘿,是76兩。”

“熙春屯綠,是120兩。”

“咱們先不提這些茶,在歐羅巴能賣多少錢。就先說,這些茶原本在廣州的出關價。”

“如今運河修完,別的不提,只說這武夷茶,不用走到鄱陽再南下,而是經運河走閩,裝船來松江府分貨。”

“如今,只需要20兩銀子,就能拿到貨。”

“咱們在歐洲不搞零售,只搞批發。”

“自有專門的商團負責零售,這都是荷蘭人牽線的。賣給誰……那咱們就不管了。”

“這就是咱們要分一杯羹給荷蘭的原因。荷蘭有個叫VOUT之子的組織,專門就是幹這個的,總之就是咱們只管批發,高效的走私販……呃,高效的商業集團VOUT之子,可以保證咱們明年再多一半的貨他們也能賣掉。”

“一擔武夷茶,這一次拍賣是100兩銀子。賣給大客戶,也就90兩。”

“毛利潤,450%。”

“當然了,要是之前沒修武夷運河呢?這毛利潤也就100%,雖然也挺高,但這一上一下,差的可就大了。”

當劉鈺給出450%的毛利潤時,會場裡頓時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歡呼聲。

450%的毛利潤啊這可是。

之前他們這些搞坐商、行商的,哪能賺這麼高的利潤?

30來兩一擔賣給外國人,都知道茶葉暴利,卻實實在在沒想到真能暴利到這種程度!

“怪不得那些西洋人不遠萬里來這裡呢。真是無利不起早。”

“嘿,要不說西洋人各家都組織貿易公司,不準別人插手呢。這要是充分競爭了,比壓價的話,其實運到那40兩一擔,這生意也照樣做得。”

歡呼之後,一羣人在那嘀嘀咕咕,掩飾不住興奮,大聲討論起來。

劉鈺隱約聽到“壓價”這個詞,臉上有些難看,心道你們怎麼就老想着壓價競爭,就不能想着壟斷賺錢呢?

等着歡呼聲漸漸停歇,劉鈺道:“我說這個武夷運河的事,是爲了說什麼?是爲了說,監管是重要的。”

“我說你們都是一羣廢物,被千千萬萬勤勞的老百姓養廢了,之前坐在家裡就能收着錢,你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利潤、什麼叫競爭。這話雖難聽,但這話就擺在這。”

“這茶葉貿易不是一天兩天了,對吧?你們有誰說把大傢伙組織起來,出資修運河,讓茶葉降低運輸成本的?”

“我等了二十年,實在等不下去了,實在是受不了你們的無能了,沒辦法,只好出面組織起來,好說歹說,把運河修起來了。”

“如果朝廷不監管,不給你們定政策,你們依舊只能拿100%的利潤,拿不到450%的利潤。我這麼說,沒錯吧?”

在場的人早就習慣了,劉鈺經常說他們是廢物,被老百姓養廢了的一羣廢物商人。

這話雖然難聽,但在這一次巨大的利潤面前,衆人誰也不想在這件事上計較。

嘴上不說,可有人心裡也不是不覺得太難聽。

有人心想,國公這話說的就難聽。

之前賣茶葉是怎麼回事?現在是怎麼回事?那能一樣嗎?

修條運河,大幾十萬兩銀子,大家互相之間競爭猜忌,你賣40兩給荷蘭人,我就可以壓到39,這種情況下誰能投資去修運河?

就算修完了,讓不讓別人用?

不讓別人用,你自己吃獨食,那大家不聯合起來搞死你?

讓別人用,就算收過船費,得什麼時候能把本錢收回來?

有心裡覺得不爽的,自然也有心裡自我反思的。

一些商人被劉鈺罵的多了,也確實反思了一下。

之前劉鈺罵過他們,說茶葉全世界獨一份的產地,除此之外,別無他家。這純粹天然的壟斷優勢,能被西洋人拿走提貨的定價權,說你們是廢物冤枉你們了嗎?

如果說運河問題還能反駁的話,那這件事很多商人是真的無話可說。

實際上在劉鈺出手組建貿易公司之前,大順商人是處處潰敗。

在日本,被日本拿走了日本銅的定價權。

在廣州,被西洋人拿走了天然壟斷的茶的定價權。

這就真無話可說了。

銅,日本是生產方、大順商人是購買方。

茶,大順商人是生產方,西洋商人是購買方。

總不能說,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購買的時候拿不到定價權、出售的時候也拿不到定價權吧?

生產、購買,這兩者可是極端對立的,按說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這個拿不到、另一個必然能拿到纔是。

除了無能之外,還有別的解釋嗎?

如果說,當年在巴達維亞被扣船,被荷蘭人逼着低價賠錢賣茶,那是朝廷無能。但坐在家裡,手裡把持着天然壟斷,被人拿捏成這樣,這就真說不過去了。

有些事,劉鈺真的是覺得可能中國的資產階級先天不足。如果說,大順之前搞自由競爭的貿易,使得內鬥頻頻,互相壓價。

那滿清搞十三行,幾乎已經是小圈子壟斷了,依舊還是定價權被西洋人拿在手裡、還要被迫賣呢絨。

這就真的挺難理解的,劉鈺前世活那麼久,是真沒見過壟斷行業能被人輕易拿走定價權的。

在又一次刺激了這些商人、讓這些商人內心遭受了自信打擊之後,劉鈺見這些商人面色已經沒有不好意思、而是被他常罵以至於習慣後,無奈地笑了笑道:“之所以要先說武夷運河的事,便是要說一些公司的成本開支,是非常重要的。”

“運河、運輸,這是一部分。”

“香料的壟斷、護航、巡查、緝私,這也是能夠賺錢的必要投資。”

“駐軍、軍費、堡壘。”

“造艦、大炮、土改。”

“在阿姆斯特丹修港口、在開普修補給站、維繫幾艘戰艦的護航規模、在茶葉產區安排檢查封箱封條。”

“種種這些,都是開支。你們覺得,是不是必要的呢?”

“爲什麼從一開始我就說,包括之前的對日本的貿易公司,也必須要承擔一定的軍事義務,正因如此。”

“這些開支,本就是保證450%毛利潤的基礎。沒有這些開支,也就沒有這麼高的利潤。”

“這一點,我是必須和你們說清楚的。”

“按說,我來監管你們,只要保證利潤、保證我承諾的最低年息,這就夠了。”

“但總有一天,我不可能一直監管。我希望你們能夠成長起來,董事會日後做決定的時候,要適當地向前看。”

“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不要只看今年的利潤、明年的利潤。不要只看投資運河要花幾十萬兩銀子,卻不想想修好之後能得到多少錢的回報。”

“我知道,有人覺得,每年抽走百多萬兩的銀子,給朝廷,建海軍、修炮臺,很多人覺得冤屈。”

說到這,很多人有些羞赧地低下了頭。

內部關於每年要被朝廷抽走百多萬兩銀子搞海軍建設,的確很多人心有不滿,覺得朝廷又在吸商人的血。

這種不滿,劉鈺心知肚明,是以今天先用武夷運河,讓武夷茶的利潤從100%漲到了450%這件事,說一下必要開支的重要性。

讓這些被勤勞的勞苦大衆慣壞了的、養廢了的商人階層,不說回到先秦時候“奇貨可居操控政治”的水平,最起碼也得達到“財閥對內殘忍、對外擴張”的水平。

如今大順的工商業發展,走的其實就是國家扶植財閥的路子。

已經漸漸興起了幾大財閥。

對日貿易財閥集團;南洋銀行業和種植園業財閥集團;造船機械採煤冶鐵財閥集團;海外出口財閥集團。

朝廷有股份、勳貴王公有股份、皇帝內帑有股份。靠着皇權的支持,授予一些便利和壟斷權。

搞壟斷性質的大財閥,既便於朝廷控制,也便於集中力量。

做財閥,得有做財閥的覺悟。最起碼財閥得知道什麼時候得捨得花錢、什麼地方的錢不能省。

當財閥若是當成內殘外忍的水平,那就真是扶不起來了,老老實實當四民最賤的那個就行了。

大順是個講究“道理”和“名正言順”的國度。劉鈺既然選擇了監管,就需要和這些人講明白道理,在商言商,只從單純的商業利潤的角度去講。

至於說商業利潤之外的東西,比如加強對南洋的控制、爲大順找一個人口泄壓閥、爲將來戰爭準備戰列艦等等這些,他並不提。

他希望將來有一天水到渠成,等到對英開戰的那一天,這些被寄予財閥希望的大商人們,會是全大順最支持開戰的那羣人。

甚至,會用低息回報買足夠的戰爭國債。

若能做到那一步,也算是他們有了自我的階級意識,至少有了做統治階級的覺悟——爲自己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承擔義務。

什麼時候能拿出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那般積極的階級覺悟,去搞對外擴張、對內煽動,什麼時候這羣人就算是真的覺醒了。

但現在來看,距離擁有這樣的意識還早,還得一步步地培養。現在就整天琢磨着永禁齊行叫歇、請朝廷放開土地購買等。

既是個漫長培養的過程,劉鈺也就點到即止,並沒有繼續往深裡說。

在衆人沉默了一陣後,劉鈺笑道:“罷了,來日方長。今日是公司大喜的日子,我就不這麼煞風景了。點到即止、點到即止。剛說的有些沉重,現在便說說和茶葉有關的、令人高興的事。”

他回身在幕板上擦去武夷運河字樣,又寫了兩句詩。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本章完)

第139章 考察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052章 定性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204章 投名狀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464章 立碑第938章 笑話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050章 坐莊(中)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91章 預想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323章 假公正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49章 威望(下)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355章 對罵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33章 邊軍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83章 變陣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810章 聖君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708章 海戰(六)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225章 開戰(四)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76章 恍然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252章 特許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973章 名與實第398章 主心骨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965章 扣帽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641章 前科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
第139章 考察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052章 定性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204章 投名狀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464章 立碑第938章 笑話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050章 坐莊(中)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91章 預想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323章 假公正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49章 威望(下)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355章 對罵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33章 邊軍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83章 變陣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810章 聖君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708章 海戰(六)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225章 開戰(四)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76章 恍然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252章 特許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973章 名與實第398章 主心骨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965章 扣帽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641章 前科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