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離天堂太遠,距中原太近

安南,升龍府,中郡城(今河內)。

沈一貫看着具有唐代風格的城牆,對池弘謨說道:

“中郡的城牆,應該還是唐代所建造的,是安南都護府靜海軍節度使高駢所建造的。”

池弘謨也是進士,最近也惡補了安南的歷史,自然知道這座城市的變遷。

“後來安南僞李朝定都在中郡,之後歷代的安南之主都將這裡視作腹心之地。”

兩個人自然不是討論歷史,而是說給身邊的安南使者阮潢聽的。

阮潢心中有些苦澀,眼前這座安南最繁華的城市,就是他父親一手攻下來的。

可是在父親暴死之後,姐夫鄭檢篡奪了阮家的地位,成爲後黎權臣。

自己還要給那個魯莽暴躁的侄子做副手,哄着他一路出使東南。

沈一貫和池弘謨用的是漢語,這一路上阮潢跟着兩人,也明白了兩人話裡話外的意思。

其實中郡城是大明的說法,安南人都是稱呼這座城市“中都”的。

大明不允許安南稱呼中郡爲中都,而如今的東南政權甚至要比明廷還強硬,兩個使者上來就說這座城市建造於唐代,擡出安南都護府這個歷史淵源來。

可偏偏阮潢無話可說,你就說對不對吧?中郡城的城牆和建築都是唐風,城牆角樓上還有當年高駢所寫的碑文。

高駢還留下了詩文若干,阮潢這種經過完整漢文教育的貴族子弟,又拿什麼來反駁這兩位上國尊使呢?

安南的幸福在於距離中原太近。

安南的痛苦也在於距離中原太近。

雖然從中原的宋王朝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了。

可是至今安南依然無法擺脫中原的影響。

而且如今新崛起的東南,對於安南的影響還要更強大。

自從東南開海以來,大量的商人開始尋找海外市場,而安南也成了貿易的對象。

在福建還沒開海的時候,那時候交趾糖就是重要的走私商品。

東南的商人們很快發現,前往安南的航線是一本萬利買賣。

隨着市民階層的擴大,糖這種商品越來越受歡迎。

在小農經濟時代,糖並不是必需品,普通百姓也只有在年景好的時候,在過年的時候纔會給孩子買一點糖。

就算是地主,也不可能經常吃糖的。

甚至可以說糖是一種奢侈品。

但是蘇澤改進了製糖的工藝,降低了純淨糖的製造成本。

而東南市民階層的迅速擴大,和普通市民階層的收入上漲,製造了一個需求旺盛的新市民階層。

這些新市民階層還消費不起絲綢,消費不起毛皮珠寶,但是糖這種商品成了最火熱的商品。

原因也很簡單,絲綢沒辦法剪下來賣,但是糖可以拆成很小的包裝賣。

不僅僅是普通的黑糖、黃糖,在蘇州、松江、杭州這種原本市民經濟就很發達的地方,糖果和各種加糖的糕點,也是非常暢銷的商品。

有什麼比一塊香甜的糕點,更能夠撫慰在紡織工坊工作了一天的織布工人呢?

福建、廣州一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種植甘蔗,但是依然無法填補東南這個日益龐大的新階層,對於糖的更大需求。

如今很多福建人選擇前往大員島,在大員島上建立種植園來種植甘蔗。

就連曾經被視作流放之地的瓊州島,也聚集了一部分冒險者和開拓者,尋找更多適合種植甘蔗的土地。

在東南報紙上,將因爲對糖的追逐而組織的這一次開拓運動,稱之爲“甘蔗開疆”。

但是新開拓的土地需要蓄養地力,甘蔗需要種植生長,還需要興建港口,招募人手。

東南的商人看上了安南,這個交趾糖的原產地。

而安南自身也是一個相當好的市場。

安南擁有接近五百萬人口的國家,雖然這個國家和開化之前的大明一樣,財富只聚集在少數士紳階層手上,整個國家內部南北分裂,但這依然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東南的棉布、絲綢、鋼鐵、玻璃、火柴、茶葉、肥皂,各種工業品開始涌入安南,迅速摧毀了安南自身的手工業經濟。

如今的安南,包括手工紡織在內的小農手工也全部都被東南的商品摧毀了。

唯一紅火的就是原本就很紅火的製糖業。

和東南的百姓需要更多的糖一樣,在用上了更舒適的棉布,更華麗的絲綢,更方便的火柴,更舒服的肥皂之後,安南的士紳也再也離不開東南的商品。

製糖業並不是什麼複雜的產業,整個產業鏈條也很短。

只需要土地和種植甘蔗的人,再加上壓榨甘蔗汁的簡陋機器和熬製糖漿的工坊就行了。

東南商人也帶來了精製糖的技術,從種植甘蔗到製造出白糖,整個產業都是留在安南。

不需要任何人去推廣,也沒有任何人去主導,大大小小的甘蔗種植園迅速在安南建立起來。

阮潢的家族也開辦了好幾個甘蔗種植園,開辦了幾個精製糖的工坊。

通過貿易和商品,中原再一次的將影響力滲透到了安南。

而這一次,東南的影響力和以往完全不同,這些商品幾乎牢牢把控住了整個安南。

除了商品之外,原本就具有強大向心力的中原文化,也深深的影響了安南。

隨着東南商人傳到安南的,除了商品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化了。

從蘇澤開始創作《三夢》開始,以傳奇戲劇爲主的市民文化在東南崛起。嘉隆年間,本來就是明代市民文化擡頭的時期,在蘇澤的推動之下,通俗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

汪道昆的《金瓶梅》在北方明廷和東南都是最暢銷的書籍,各種版本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而更新的印刷術和更低成本的造紙術,讓出版書籍也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讓本來只是作爲文人業餘愛好的文學創作,變成了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

前《警世報》主編歸有光的宅邸門口,有的是書商蹲在門口等着他,重金只求他一篇文章。

要不是蘇澤是東南大都督,徐渭是內閣首相,這些書商甚至要蹲在他們門口求文。

而隨着識字人口的增加,文學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蘇澤提倡的“下里巴人”的白話創作風格,已經迅速在東南流行開來。

更多的識字人口,他們閱讀的不是四書五經這樣的經典,他們是蘇澤用報紙上的連載文學培養起來的,他們需要的是通俗文學,是白話寫的他們能看得懂的故事。

通俗的作品能夠印刷更多,賣出的書更多,得到的稿費自然更多。

大量通俗作品被創作出來,而這些作品也被東南的商人帶到了安南。

安南的讀書人本來在文化上就不如大明,但是閱讀這些通俗作品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隨着市民文學發展而涌現出來的各種通俗小說、戲劇,描繪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中原國度。

無論是發生在江南的愛情故事,還是東南讀書人筆下的神怪故事,又或者是辛辣諷刺的滑稽劇,原本在文化上和中原牽連甚深的安南,根本無法抵禦。

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幾乎讓整個安南的識字階層都對中原產生了嚮往之情。

精英階層開始追求中原的穿着,開始學習漢語漢字,開始使用在小說中提到的生活用品,開始追求東南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風潮,和東南商品傾銷一樣相輔相成,形成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傾銷。

阮潢不是傻子,這一路上,沈一貫和池弘謨根本不像是出訪外國的使團,反而是像是在本國遊山玩水的讀書人。

他們憑弔和中原有關的名勝古蹟,探尋安南每一座城市和漢家的淵源。

阮潢已經明白了東南那位大都督的心思,怕是又要來一次安南征服了。

兩位上國使者,在自己這個懂得漢語的安南臣子面前,肆無忌憚的表露這種想法。

阮潢自然明白他們的意思,那就是要讓自己去做這個出賣黎朝的人,做一個帶路黨和安南奸。

阮潢思考再三,終於在使團進入中郡城之前,夜裡求見了沈一貫,獻上了自己的承諾和效忠。

在北方。

東南的商品和文化不僅僅涌入安南,朝鮮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比起文化層次還不足的安南,朝鮮的讀書人更多,而漢化程度也更高。

朝廷的王庭開會都是用漢文漢字的,他們的大臣都是能寫一手好字的,他們的奏章打口水仗,引用的都是中原的典籍。

而朝鮮受到的文化衝擊,甚至要比安南更大。

新學的書籍,也隨着東南商人傳入朝鮮。

僞裝成漁民的李舜臣從船上下來。

登陸濟州島之後,李舜臣很快就開始了安置流民,準備春耕,並且通過東南的商隊,和東南取得了聯繫。

在知道了李舜臣的離奇遭遇之後,就連蘇澤都感覺到了命運的巨大玩笑。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一起參軍?

兩人一起落草梁山?

然後又被李成樑驅趕東渡朝鮮,還登陸了濟州島?

如今李舜臣帶着一千多梁山好漢,以及一些在濟州島上的土著,又扯出了一片根據地來。

蘇澤接到軍情處的報告之後,這比他所寫的小說內容還要離奇!

不過在知道了李舜臣登陸濟州島之後,蘇澤立刻命令水師部立刻組織商船,運送了大量的武器和食物去支援李舜臣。

這並不是蘇澤對歷史人物的偏愛,而是濟州島這個位置太重要了!

在陸權時代,朝鮮實行閉關鎖國,濟州島這個孤懸本土的小島,自然沒有什麼戰略價值。

這也是朝鮮小朝廷可以撤銷濟州島的官府,禁止百姓登島,放棄這座島嶼的原因。

對朝鮮這麼一個陸權國,濟州島沒有價值,而管理這個島嶼還需要額外的成本,甚至可能成爲叛亂的溫牀。

還不如直接放棄了了事。

這就和明廷對待大員島和瓊州島的態度一樣。

但是時代變了。

濟州島位於北方航線的關鍵位置上,中朝倭貿易的關鍵航道上。

距離濟州島不遠,就是倭國和朝鮮之間關鍵的對馬島。

歷史上,無論是元朝攻打倭國,還是後來倭國攻打朝鮮,最重要的踏板都是對馬島。

對馬島的對面,就是朝鮮對倭國貿易的重要城市釜山。

李舜臣控制了濟州島,就等於控制了北方的海上運輸線路。

當然現在的李舜臣還沒有這個實力,他帶來的這些人還沒能下海。

但是隻要有東南的支援,濟州島很快就能成爲一枚影響東北亞的暗子,發揮巨大的作用。

而李舜臣在年前離開濟州島,隱姓埋名在朝鮮遊歷了一番,年後才扮作漁民返回了濟州島。

木下藤吉郎立刻說道:“大當家的,你老家局勢怎麼樣了?”

李舜臣沉默了一下,脫下漁民的斗笠帽子說道:

“朝鮮已經到了鼎沸之前,我要給東南寫信!”

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170章 縣試前第066章 山雨欲來(三更)第440章 交趾糖業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186章 大買賣第473章 財政仙術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48章 城市與鄉村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349章 裕王從唐肅宗故事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524章 連根拔起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335章 火器製造技能,突破(恢復更新,求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008章 屬性點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412章 進步和落後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100章 父女,回衛所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438章 出兵藉口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32章 女真叛亂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613章 扮豬吃虎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第186章 大買賣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97章 再破題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78章 銃炮第566章 睢陽第201章 衣錦還鄉第563章 休沐和時間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164章 誰是絕戶?第032章 精鹽第302章 重商主義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93章 燙手山芋第409章 廣築城?第319章 豬突猛進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525章 分產令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657章 拼命第296章 水清水濁論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618章 捨不得第384章 槍炮 病菌與玻璃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43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046章 南平縣學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293章 照明推動啓蒙第195章 投宿西禪寺第566章 睢陽第240章 緝私第258章 藥,種子第653章 滾雪球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170章 縣試前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
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170章 縣試前第066章 山雨欲來(三更)第440章 交趾糖業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186章 大買賣第473章 財政仙術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48章 城市與鄉村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349章 裕王從唐肅宗故事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524章 連根拔起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335章 火器製造技能,突破(恢復更新,求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008章 屬性點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412章 進步和落後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100章 父女,回衛所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537章 人事辦人事第418章 公車上書第438章 出兵藉口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32章 女真叛亂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613章 扮豬吃虎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第186章 大買賣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97章 再破題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300章 成立農會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78章 銃炮第566章 睢陽第201章 衣錦還鄉第563章 休沐和時間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164章 誰是絕戶?第032章 精鹽第302章 重商主義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93章 燙手山芋第409章 廣築城?第319章 豬突猛進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269章 文學的紫色被動第525章 分產令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657章 拼命第296章 水清水濁論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618章 捨不得第384章 槍炮 病菌與玻璃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43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046章 南平縣學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293章 照明推動啓蒙第195章 投宿西禪寺第566章 睢陽第240章 緝私第258章 藥,種子第653章 滾雪球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170章 縣試前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