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獲名

繁譚、繁尚兄弟偷偷溜進荀貞的屋中時,荀貞正與許仲在內室中秉燭下棋。外邊的門沒關,他倆進來的無聲無息,嚇了人一跳。

荀貞以主人自居,不肯以“官位”屈人,所以沒坐在北邊,而是坐在了東邊。

南北之座是按官位,北尊南卑。東西之座是按賓主,西尊東卑。西爲賓客之座,東爲主人之座。許仲坐在西座,正對着內室的門,先看到了他倆,下意識地摸住腿外短刀,警覺地將之盯住,並以目示意荀貞。荀貞順他的視線轉首,見是繁家兄弟,笑道:“你們倆還不睡覺,跑這兒作甚?有事兒麼?”

因在室內的緣故,許仲沒有蒙面,薪燭的火光映在他的臉上,明暗交錯,煞是可怖。繁家兄弟似被他的面創駭住了,過了片刻,繁尚才訕笑說道:“荀君在與姜君下棋呢?……,俺們兄弟有件小事兒想來請示荀君。”

“何事?”

“荀君說接下來就不再蹴鞠,改習刀劍、射術。”

“對。”

“刀劍、射術改用錢幣爲獎賞。”

“不錯。”

“那……。”

“那什麼?”

“那是不是就不需要米糧了?”

“對。”

繁尚嘿嘿一笑,摸了摸腦袋,涎着臉說道:“可是舍中的米糧還剩下了有三四石,不知荀君打算怎麼安排?”

荀貞心道:“原來是爲此而來。”笑着說道,“連日來你們也都辛苦了,剩下的這點米糧你們便自己分了吧。”

繁家兄弟得了想聽的答覆,面現喜色,說道:“多謝荀君賞賜!俺們這就找去老杜、老黃們說。……,不打擾兩位下棋了。”一邊作揖,一邊倒退出門。

等他兩人心滿意足地出去走遠,荀貞與許仲相對顧視一眼。許仲把手從刀柄挪走,荀貞重拿起棋子,就着燭火,兩人繼續下棋,就像剛纔這事兒完全沒發生過一樣。——這要換了程偃、杜買,甚至是陳褒在,少不了會議論幾句,但他兩人俱皆深沉,雖都不齒繁家兄弟的貪鄙,但自家做到心中有數就是了,誰也不願說那些無用的評議。

……

蹴鞠已罷,就要開始手搏、刀劍、射術的訓練,這幾條纔是荀貞操練里民的重點,不能不提早做些準備。

需要做的準備有兩點,一個是獎賞用的錢,一個是教官。錢好辦,回家拿就是。教官也好辦,如今手下有這麼多的輕俠,盡多武藝出衆之人,從中選取可也。

說起手搏、刀劍、射術這三方面的訓練,如果是在軍中,自然射箭最爲重要。前兩者都是近身格鬥,射箭則是遠距離殺傷。有漢以來,弓弩一直是軍隊訓練的重點。

《漢書?藝文志》**收錄“兵技巧”十三家,其中“射法”就佔了八家。相比之下,“劍道”、“手搏”都只有一家而已。前漢的射聲、虎賁步兵諸營都是以習弓弩爲主,屯騎、越騎等騎兵諸營更是專習騎射,又如“佽飛射士”這樣專業化的部隊,觀其名知其能,也是以射術爲主。至本朝,雖大行募兵制,但對“射術”的重視卻不曾有改。

“射”爲君子六藝,荀貞在從荀衢讀書時也曾學過。

荀衢家藏有一本《李將軍射法》,系前漢飛將軍李廣所作,共有三篇。李廣是有名的神射手,其先爲秦將,世受“僕射”之職,主射者諸事,家傳的射法,發無不中,力能使箭鏃沒於石中。荀貞認真地學習過,不過可能天賦不在此,在射術上的成就不如劍術,不過就目前的水平來說,也已比大多數的族人強多了。

只不過,“射法最重”,這是在軍中而言。就鄉民而言,有弓矢的不很多,手搏、刀劍也就很重要了,三者不可偏廢。

……

便在次日,荀貞一面遣陳褒去家中拿錢,一面宴請了江禽、高甲、高丙、大小蘇兄弟等人,在酒席上,說起了教官之事。衝着許仲之面,也衝着荀貞平日的厚恩籠絡,輕俠諸人無不爽快應諾,都說“憑君選用”。

江禽學過郭頤的長手,手搏之術在本鄉無對,號稱“手搏第一”,是第一個要請的。他爽快地答應了。百餘里民,前後兩隊,只一個教官太少,又讓諸人推舉,選出了擅長摔跤的大小蘇兄弟。以江禽爲主,大小蘇兄弟各負責一隊,三個人足夠了。

接着又選刀劍、射術的教官,也都是各選三人。

許仲被選爲了刀劍的主教官。高甲、高丙兄弟在射術上有獨到之處,被選爲了射箭的教官。

除了這幾個被選出來的外,諸人裡邊有兩個擅用“大戟”的,“戟”是軍中最常見的格鬥兵器之一,在戰陣上的威力遠比刀劍要大。只可惜,“戟”的價格也遠比刀劍爲高,里民們用這個的比用弓矢的更少,基本沒有,想教也無從教起,只得放棄。

……

選好了教官,諸人盡歡痛飲,酒至半酣,江禽提了一個問題,他問道:“聽說前些日荀君在家宴請族中的兄弟子侄,即席作了一首《短歌行》?”

“……,你從哪裡聽來的?”

“前天我去鄉里辦事,聽鄉佐說的。”

“當時酒醉,一時失態,胡謅了幾句,貽笑大方了。”

“怎麼能說是胡謅?那鄉佐說咱們鄉的薔夫謝武對荀君此詩那可是讚不絕口!又說聽謝武講,縣中的劉儒、秦幹諸吏也皆稱讚不已,便連縣君也是擊節讚歎。據說,秦幹還特別將‘月明星稀’幾句專門寫在了宿舍中的牆上呢!”

……

曹操的這首《短歌行》,“月明星稀”四句實際上是對下文“山不厭高,周公吐哺”的一個鋪墊。荀貞不敢唸誦下邊四句,戛然到此爲止,按理說,該給人“語意未盡”的感覺,卻怎麼接連得到荀彧、荀攸等人的稱讚,又得到謝武、秦幹、劉儒、縣君的讚賞,甚至秦幹還專門把這幾句寫在了牆上呢?

江禽等人大多不通文墨,肯定想不到這個問題,荀貞卻是心知肚明,因爲換個角度來看,這首《短歌行》與其說是抒發大志,不如說是道出瞭如今天下士子、名士的心聲。

如今正黨錮之禍,天下名士多在被錮之列,雖有報國安天下之心,奈何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可不正是“明明如月,何時可輟”、“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麼?士子們希望天子能招賢納士,“但爲君故,沉吟至今”,希望天子能“心念舊恩”,“鼓瑟吹笙”,然而希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黑暗的,朝中宦官當權,解錮似乎遙遙無期,儘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儘管“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儘管“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卻也只能“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故此荀彧、荀攸對此詩大加讚賞,而秦幹、縣君等人雖未受黨錮,卻也是士子,不免“物傷其類”,故而也爲此詩擊節。

早在荀貞最初即席吟誦時,他就知道肯定用不了多久,這首詩就能通過荀彧、荀攸、荀悅、荀祈、荀愔諸人傳到族中長輩的耳中,再通過族中長輩傳到鄰縣名士的耳中,進而再通過鄰縣名士傳遍郡國、天下。只是,他沒有想到這麼快就傳出了縣城,而且不但士子知道,便連江禽這樣的輕俠也都聽說了。

……

仔細想想很有意思,荀貞如今的這點名望得來殊爲不易。

在他出潁陰、來繁陽前,別說在縣裡了,即使在族中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不像荀彧、荀攸等小小年紀便郡縣皆知。他能拿得出手、說得出去的也只有一個“沖齡求學”,十來歲時自請爲荀衢弟子而已,再勉強說,有“仇覽之志”。這要放在一個尋常家族或能傳爲美談,但在荀氏,在像荀氏這樣的名門大族裡,實在算不得什麼。

荀攸十三歲就能辨識奸人,令“荀衢奇之”。荀彧不大點兒,就被南陽大名士何顒贊有“王佐才”。荀悅小時候家貧無書,看的書都是借的,卻十二歲就能講解《春秋》。他們的才智可謂“天授”,又且此三人之祖、父輩,無一不是天下名士。而荀貞不過中人之姿,祖父輩也沒有什麼聲望,比才智也好、比家世也好,都不如之甚遠,騎着馬也趕不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黃巾起事、天下將亂的壓力下,他隱忍十年,一邊讀書,使自己能適應這個“重經術”的時代,一邊練習騎射,朝思暮想良策,爲日後保命做準備。

直等到去年黨錮初解,禁稍開,有機會入仕了,他自忖在經學方面雖依然遠不如荀彧諸人,卻也略有所得,足夠使用,並且也已“加冠成年”,遂決意“出山”,但又辭縣吏不就,出人意料地請爲亭長。

出潁陰、來繁陽,他殫精竭慮、盡心竭力,把自己的種種情緒都壓制下來,對外表現出一個溫文爾雅、愛民導善的形象,終於漸漸打響了名聲,使得自己的作爲先從鄉里傳入縣中,令縣君聞聽;接着又抓住機會進一步發揮,使自己的“詩歌”又從縣中傳出縣外,令鄉人聞知。

一去一來。“去”的是名聲從外到縣,“來”的是名聲從縣到外。一去一來間,大不一樣。這名聲的得來看似不慍不火、水到渠成,但又有誰知他爲此付出的心血與努力呢?

他心道:“十年隱忍,鳴於今朝。”

……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在黨錮的大背景下,《短歌行》一詩固有助於提升他的名聲,卻也有可能會有不利。——若此詩被朝中當權的宦官們聽到了,沒準兒會降罪於他。

漢制雖較前秦寬鬆,可兩漢間臣子以文生禍、因言獲罪的例子不是沒有。

前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在被朝廷免職後寫了一首詩,內有兩句:“田彼南山,荒穢不治”。宣帝認爲他這是在諷刺朝政“荒穢”,因下令誅之。

本朝桓帝時,白馬令李雲“憂國之危”,借“地數震裂,衆災頻降”之機,“露布上書”,抨擊外戚、宦官弄權,勸諫桓帝勵精圖治,否則就是“帝欲不諦”,因言辭尖刻,又因是“露布”,也就是公開上書,等同公開批評了桓帝,導致桓帝大怒,引來了殺身之禍,死在獄中。

楊惲是前朝之事,倒也罷了,李雲案發生在三十年前,距今不遠。

《詩》雲:“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荀貞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一點,在吟誦前他就想過,但在權衡過利弊之後,他還是決定當衆將《短歌行》念出。

不是因爲他有膽氣、不怕死,而是因爲他知後事、有底氣。

他知的後事就是:黃巾即將起事,天下就要大亂。且不說他會不會因此獲罪,就算因此獲罪了,反正天下就要大亂,也沒大不了的,完全可以暫且先亡命江湖,而一旦事情真的發展到這個地步,他不得不亡命江湖了,雖要受幾年苦,可收穫的名望卻必是巨大的!——張儉、何顒諸輩,哪一個不是越被朝廷通緝,在士林中的名聲反而越大?而只要有了名聲,便黃巾起事又怎樣?這天下何處去不得?

若獲罪則能獲巨名於天下,不獲罪亦能得郡縣之尊重。何樂不爲?於眼下來看,“獲罪”尚在兩可之間,而“尊重”已經得到了。

……

聽了江禽的話,荀貞笑道:“這首《短歌行》只是我有感而發罷了。”頓了頓,接着又說道,“大丈夫不平則鳴,寧鳴而生,不默而死。諸君,總有人問我爲什麼不去做百石吏,卻來當一個小小的亭長?這就是我不爲縣吏、而自請爲亭長的原因啊!”

江禽等人沒聽懂,面面相覷。江禽說道:“禽等愚昧,願聽荀君開解。”

荀貞按刀跽坐,環顧席上的這些輕俠劍客,慨然說道:“縣吏埋首文牘,事筆硯間,碌碌無爲,無益國事。諺雲:‘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亭長雖微,亦十里之宰,足能造福一方,可以扶危救難。是爲縣吏則默,爲亭長則能鳴。丈夫八尺之軀,寧微而鳴,不大而默。”

這幾句話太對許仲、江禽、高甲、高丙、大小蘇兄弟等等這些遊俠的脾氣了。一如《短歌行》說到了士子們的心上一樣,這幾句話也正撓到了他們的癢處!兩三個性子急躁的,歡喜鼓舞,各按刀劍,傾身高叫:“荀君所言甚是!‘丈夫八尺之軀,寧微而鳴,不大而默’!”

又有人叫道:“‘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頓時人人吵嚷,爭相叫喊,有的敲打酒器,有的起身高呼。席間大亂。

陪坐在荀貞身側的許仲輕輕咳嗽了一聲,諸人反應過來,忙都噤聲閉口,規規矩矩地坐回席上。荀貞哈哈一笑,拍了拍許仲的手,說道:“都是自家人,何必拘束?”

許仲離席拜倒,說道:“今我輩就食亭舍,君即主人。尊卑之禮不可以廢。”

許仲前些天又召來的那些死黨中有很多是從較遠亭部來的,有些家中也貧困,乾脆就跟着許仲一起住在亭舍中了,平時吃用皆由荀貞供給。“今我輩就食亭舍”說的便是此事。江禽諸人雖然沒在亭舍吃住,但見許仲帶了頭,也都離席拜倒,口稱失禮:“請君恕罪。”

荀貞親手把許仲扶起,又拉住江禽,示意同席的杜買、黃忠、程偃將餘人分別攙扶起來,站在席間,顧盼諸人,歡暢地笑道:“一食之用,能有多少?君等皆豪傑也,我巴不得能與你們朝夕相見。酒才半酣,快請回席。”對江禽等的跪拜很滿意,對許仲的“尊卑不可廢”更加滿意。

借《短歌行》,已得縣中士子讚譽;通過許仲,又得鄉野輕俠服膺,他心情不錯,談興甚濃,連連勸酒。一席酒直飲到夜深,方纔盡歡而散。

……

休息了兩天後,對里民們手搏、刀劍、射箭諸術的訓練正式開始。

39 得二荀舉薦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34 大勝(上)100 英雄豈止班定遠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22 文高初見1 風物迥異江南地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63 同道4 牆下相托20 名士8 推衣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6 爲君請功92 先留鋒銳鞘中掩 稍容待得變後出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229 卞騶黃巾待驅行93 兵臨西華(下)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61 仲業82 擒賊先擒王(下)23 豫兗羣豪三人最98 荀貞之虎膽包天21 徐羊各獻破敵策88 從徵汝南(上)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52 受表揚威心感動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93 夜夜磨我削葵刀27 朱公偉奉天子詔35 大勝(下)65 安之若素使人奇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88 從徵汝南(上)7 每思內戰常齧指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1 張長詈罵府門外28 辰彼碩女56 買馬(下)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69 英雄志氣袁本初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38 範繩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8 清洗潁陰(下)152 沙丘臺上舊時月(七)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32 許顯奉令提兵援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50 排場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4 唯恨之流年悄逝67 鮮卑復又寇幽並266 曹孟德封侯志望37 起行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6 初夜7 置彀在此請君入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35 大勝(下)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41 虛虛實實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45 天寒遙寄冬衣去42 君臣自古固多疑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4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九)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59 荀君爲政(上)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266 曹孟德封侯志望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6 虎狼之威(上)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52 圍魏救趙亂其陣43 縣尉286 彰廉禮賢下邳行(中)
39 得二荀舉薦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34 大勝(上)100 英雄豈止班定遠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22 文高初見1 風物迥異江南地164 常山中軍真倜儻(中)63 同道4 牆下相托20 名士8 推衣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6 爲君請功92 先留鋒銳鞘中掩 稍容待得變後出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229 卞騶黃巾待驅行93 兵臨西華(下)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61 仲業82 擒賊先擒王(下)23 豫兗羣豪三人最98 荀貞之虎膽包天21 徐羊各獻破敵策88 從徵汝南(上)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52 受表揚威心感動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93 夜夜磨我削葵刀27 朱公偉奉天子詔35 大勝(下)65 安之若素使人奇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88 從徵汝南(上)7 每思內戰常齧指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1 張長詈罵府門外28 辰彼碩女56 買馬(下)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69 英雄志氣袁本初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38 範繩5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8 清洗潁陰(下)152 沙丘臺上舊時月(七)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32 許顯奉令提兵援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50 排場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4 唯恨之流年悄逝67 鮮卑復又寇幽並266 曹孟德封侯志望37 起行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6 初夜7 置彀在此請君入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35 大勝(下)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41 虛虛實實77 了卻山中寇賊事(一)45 天寒遙寄冬衣去42 君臣自古固多疑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42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九)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59 荀君爲政(上)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266 曹孟德封侯志望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6 虎狼之威(上)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52 圍魏救趙亂其陣43 縣尉286 彰廉禮賢下邳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