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三戰盡復東郡地(九)

李驤慨然說道:“我有一計,若能按之行使,足能滅此殘賊!”卜己大喜問道:“是何計也?”

李驤說道:“皇甫嵩遣傅燮、荀貞去擊白馬,自帶兵留守韋鄉,以威脅我軍,使我不敢出城去援白馬。彼之此計觀之甚毒,破之易矣!咱們也可以如他一樣,兵分兩路,一路兵多,而故意裝出兵少之樣,急急去援白馬;一路兵少,而故意大張旗鼓,做出兵多之樣,徐徐前去韋鄉。”

卜己說道:“一路兵多,做出兵少之樣,急援白馬;一路兵少,做出兵多之樣,徐去韋鄉?”

李驤點頭說道:“然也。”他對自己想出的這個計策甚是自得,驕傲地環顧帳中,按劍說道,“兵法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皇甫嵩兵分兩路,一擊白馬,一留韋鄉,用的就是虛實之計,咱們也用‘虛實之計’回敬他!咱們分兩路出城,一急援白馬,一徐去韋鄉,他見此狀,必不敢攔擊我援白馬之部!”

堂上諸人細細思之,覺得李驤說的有理。設身處地,換了他們是皇甫嵩,在有一路“人多兵衆、大張旗鼓”的敵人氣勢洶洶、迎面襲來時,恐怕也是不敢輕易離營,貿然去攔擊援白馬之黃巾兵的。皇甫嵩留在韋鄉,是在牽制濮陽城裡的黃巾軍,但若是按李驤此計,皇甫嵩又反被“徐去韋鄉”的這支黃巾兵給牽制住了。衆人盡皆大喜,有人拍案稱讚:“真妙計也!”

卜己說道:“卿之此計固妙,可若是皇甫嵩不顧我‘徐去韋鄉’之部,或是被他看破我去援白馬的纔是主力,又該怎麼辦呢?”

李驤說道:“就算被皇甫嵩看破也無所謂,他若是悍然出營,攔擊我援白馬之部,則我徐去韋鄉之部就可從後擊之。我城中之主力也可趁機急出城,直搗其中軍。如此,前有我援白馬之部,後有徐去韋鄉之部,中有我城中主力,三處發力,皇甫嵩便是知兵善戰,當其時也,定也是無計可施。”

一人問道:“白馬城外有傅燮、荀貞所統之萬人……。”不等他說完,李驤就打斷了他,說道:“不錯,可白馬城內也有韓立的五千兵!當我三路合擊皇甫嵩之時,傅燮、荀貞若敢輕動,則韓立便可帶部從城中出來,亦從後擊傅燮、荀貞。”

堂上衆人有幾個閉上眼,假想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將會是怎樣一個局面:韓立、荀貞和傅燮、援白馬之黃巾軍、皇甫嵩、去韋鄉之黃巾軍以及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六支敵我的兵馬將會形成有一個亂戰。最西邊是韓立的五千兵,其次是荀貞、傅燮的萬人,接着是援白馬之黃巾兵,然後是皇甫嵩的萬人,再接着是去韋鄉之黃巾兵,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則在皇甫嵩部的側翼,對着其中軍。這一番亂戰若是展開,很明顯,佔上風的將是東郡黃巾。

卜己做出了決定,說道:“好!卿此計真可謂萬無一失。”霍然起身,顧視諸將,“便按元欽此計行之!”

……

韋鄉,皇甫嵩接到軍報:濮陽城中出來了兩支兵馬,遠遠望之,一路旗幟如林,約有五千人,徐徐往韋鄉而來,一路旗幟較少,行軍的規模也較小,可能有兩三千人,急往白馬而去。

聽完軍報,皇甫嵩啞然失笑,笑對帳中諸將說道:“小兒伎倆。”

帳中諸人裡一個軍候蹙眉憂心,說道:“東郡賊分兵兩路,明顯是針對將軍此前之分兵而來。他城中總共只有兩萬人馬,不可能分出八千人出來,這兩路人馬之中必有一路是虛張聲勢。”

另一人接口說道:“不錯。他若是真敢派八千人出來,那麼濮陽城中的防備必就空虛了,一旦出城之賊被我軍擊潰,濮陽城唾手可得,卜己必不敢冒這樣的危險。以下吏愚見,他派出城的這兩路人馬雖然號稱八千,實際上至多五千人就不少了。不過話說回來,五千人雖然不多,可若分不清他這兩路那一路是虛、那一路是實,對我軍而言也是個麻煩啊!”

又一人接口說道:“不錯。萬一他來我韋鄉的這一路是‘實’,那麼我部如果貿然離營,去截擊援白馬之賊,豈不是就要進退失據了麼?”

好幾個人問皇甫嵩:“賊之此計甚毒,將軍緣何說是‘小兒伎倆’?”

“兵法之道,在精、在專,不在故弄玄虛。”

帳中一人說道:“孫子云:‘兵者詭道也’,將軍爲何反說兵法之道在精、在專?”

皇甫嵩笑道:“誠然,孫子說過‘兵者詭道也’,可這個詭道卻不是故弄玄虛啊!何爲詭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是詭道。今觀東郡黃巾賊,他們既不是‘能而示之不能’,也不是‘用而示之不用’,更不是‘利而誘之’、‘實而備之’,正如方纔諸君所言,他城中只有兩萬守軍,此次派出城的最多五千人,而卻竟又分兵兩路,這不是自己削弱自己麼?他若是合兵一路,我還覺得有點麻煩,分兵兩路?他們這是在自取其亡也。”顧盼帳中,笑對諸將說道,“兵法的‘詭道’是一回事,實力又是一回事。實力不夠還要用‘計’,這不是詭道,這是學兵法未成,只學到了皮毛。”

聽了皇甫嵩所言,帳中諸人恍然,一人問道:“將軍所言之‘精’、‘專’,指的便是實力麼?”

“不錯,觀古之戰事,固有分兵以取勝者,然更多的還是依靠優勢的兵力來擊敗敵人。楚漢相爭,高祖皇帝敗於彭城是因爲項羽奇襲之計,而最終垓下一戰,項羽自刎烏江,爲何?當其時也,楚兵十萬,漢兵六十萬,堂堂之陣,項羽力不能敵。七國之亂,條侯與大將軍率三十六將軍進討,遣奇兵斷吳楚之糧道固爲奇計,然最終之獲勝依靠的卻還是精兵追擊。行兵打仗,正奇兩道,正爲根本,奇不過是輔助罷了。故此,東郡賊分兵兩路出城,自以爲得計,於我看來,卻這是小兒伎倆罷了。”

皇甫嵩說着話,柱劍立起,面容一整,環顧衆人,說道:“軍令!”

諸人紛紛起身,行禮應道:“請將軍令。”

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114 且行且戰五百里(上)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38 陰入縣寺持短長118 謀議取徐分優劣 戰起要在以速勝26 鄉中四姓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1 上任16 五日九戰(上)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23 豫兗羣豪三人最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16 五日九戰(上)73 忠孝勇武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9 書箋反覆修棧道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23 大獲豐收13 典韋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277 政自良出荀太守66 急擊則負緩則勝32 國家棟梁傅南容45 渡汝過澺沿途聞16 爲君請功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0 督郵在此(下)102 欲攻昌邑先斷援98 戲忠建言攻山陽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2 郡兵曹椽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57 尺素飛傳相思意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12 仲仁迫凌去檄書7 置彀在此請君入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10 督郵在此(下)91 陶謙坐視待成敗 董卓謀備據相國3 殺人44 高家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68 鳳集西鄉(下)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24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五)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60 不知諸卿欲從文從武?13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三)14 性格49 登門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20 名士24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五)26 貞之得隴苦不足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80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下)9 高子繡髡髮代首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35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六)26 鄉中四姓38 縱橫意氣袁本初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34 招攬樂進28 甲兵四千向神都(八)16 亂將至中流擊水57 尺素飛傳相思意63 不朽曰三次爲功69 尋得事由插爪牙52 圍魏救趙亂其陣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 雙喜臨門(上)75 欺上弄假國之賊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6 天下之中洛之陽59 奮武意收黃巾用18 一賭約定先鋒注 兩騎策行入孔營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35 大勝(下)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55 毀容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53 滅族(上)
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114 且行且戰五百里(上)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38 陰入縣寺持短長118 謀議取徐分優劣 戰起要在以速勝26 鄉中四姓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1 上任16 五日九戰(上)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23 豫兗羣豪三人最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16 五日九戰(上)73 忠孝勇武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9 書箋反覆修棧道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23 大獲豐收13 典韋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277 政自良出荀太守66 急擊則負緩則勝32 國家棟梁傅南容45 渡汝過澺沿途聞16 爲君請功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0 督郵在此(下)102 欲攻昌邑先斷援98 戲忠建言攻山陽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2 郡兵曹椽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57 尺素飛傳相思意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12 仲仁迫凌去檄書7 置彀在此請君入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10 督郵在此(下)91 陶謙坐視待成敗 董卓謀備據相國3 殺人44 高家293 陳國相襄軍第一(二)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272 公仇稱引水灌城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68 鳳集西鄉(下)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24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五)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60 不知諸卿欲從文從武?13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三)14 性格49 登門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20 名士24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五)26 貞之得隴苦不足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80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下)9 高子繡髡髮代首92 事了掛印江湖去(下)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35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六)26 鄉中四姓38 縱橫意氣袁本初108 裁存萬六精敢士 良苦用心故人全34 招攬樂進28 甲兵四千向神都(八)16 亂將至中流擊水57 尺素飛傳相思意63 不朽曰三次爲功69 尋得事由插爪牙52 圍魏救趙亂其陣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 雙喜臨門(上)75 欺上弄假國之賊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6 天下之中洛之陽59 奮武意收黃巾用18 一賭約定先鋒注 兩騎策行入孔營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35 大勝(下)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55 毀容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53 滅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