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扛鼎之作

雖然He400的性能算不上先進,即便跟H56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更別說與中國空軍後來裝備的H82與H1A相提並論了,但是其裝備數量巨大,而且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研製出更先進的轟炸機,所以在整個冷戰期間,He400都的德軍三位一體核戰略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He400是德軍在冷戰時期最爲重要的戰略轟炸機。

這一切,與Ju610,即德軍計劃用來取代He400的新式轟炸機遲遲沒能研製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一九六五年,He400定型的第二年,德軍就啓動了新式轟炸機的研製工作,希望能夠在十年之後獲得一種性能更加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並且計劃用這種轟炸機取代He400,從而擁有更強的戰略打擊能力。

這個新式轟炸機項目的結果就是Ju610。

問題是,新式轟炸機的研製工作並不順利。

最初階段,德軍的研製思路與中國空軍一樣,即希望通過提高轟炸機的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來增強轟炸機的作戰生存能力,並且使其具備突破敵國防空網,對敵國本土實施直接轟炸的能力。

顯然,這個發展方向是個死衚衕。

在六零年代末,中國空軍就意識到,通過提高速度與高度根本不可能解決轟炸機在突防中遇到的問題。

說白了,防空導彈的速度與射高的提升速度更快。

有趣的是,在六零年代,中國空軍並沒有停止研製新式轟炸機的工作,而且同樣把重點放在了高度與速度上。

到了七零年代。中國空軍開始大規模宣揚速度與高度制勝論。

當時,中國空軍通過新聞媒體宣稱。正在研製一種具備三倍音速、飛行高度超過三萬米的“雙三”轟炸機。

顯然,這很容易讓外界聯想到中國空軍正在研製的新式轟炸機,即後來的H82。

問題是,這肯定是專門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虛假宣傳。要知道,H82的最初性能指標也不過是“雙二點五”,即最高二點五馬赫的飛行速度與二萬五千米的升限,而不是宣揚的“雙三”標準。

千萬不要小看這零點五的差距。

在研製階段,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就發現,提高飛行速度,將不可避免的遇到一個跟音障類似的障礙。即熱障。

這就是。當飛行器的速度達到某個臨界值的時候,氣動加熱產生的溫度就將超過飛機結構材料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提高飛行速度,那麼氣動加熱產生的溫度就將破壞機體的結構強度。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用更加耐熱的材料。而這勢必會提高飛機的結構重量,從而降低飛行性能。

當時,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已經對熱障有了較爲全面的瞭解。

這就是,中國空軍在研製高速偵察機的時候就遇到了熱障,而解決辦法是在機體結構中大量採用鈦合金。中國空軍研製的ZZ17戰略偵察機,鈦合金的用量佔到了機體基本重量的百分之五十四!結果就是,這種原本做爲戰略偵察機與大型截擊機研製的戰機,其價格高得連中國空軍都無法大規模採購,並且不得不砍掉截擊機項目。使其成爲了一種純粹的戰略偵察機,且裝備數量不過三十三架。

在只有幾十噸重的偵察機上大量使用鈦合金不是大問題,可是要在數百噸的轟炸機上大量使用鈦合金,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要知道,鈦合金比鋁合金昂貴得多。

受生產工藝限制,鈦合金在七零年代的價格是鋁合金的三十多倍。因此用鈦合金製造的轟炸機,其價格是用鋁合金製造的轟炸機的十倍以上。

當時,中國空軍算了一筆賬。如果用鈦合金製造一架H82的話,其價格將高達五十億華元。

顯然,這樣的轟炸機,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再說了,就算轟炸機達到了“雙三”標準,在七零年代所向披靡,也肯定會在八零年代遇到性能更加強悍的防空導彈。

受這些因素影響,中國空軍毫不猶豫的廢棄了高空高速轟炸機項目。

衆所周知,在此之後,中國空軍把重點轉向了隱身性能,即希望通過實現雷達隱身來提高轟炸機的作戰生存能力。

只是,中國空軍沒有取消H82項目。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中國空軍保留了H82項目,並且在一九八八年開始採購這種存在價值並不大的轟炸機,與德軍的新式轟炸機項目有很大的關係,即H82的存在,能夠迫使德軍在新式轟炸機項目上投入更多的資金,而且H82的性能取捨,必然會對德軍轟炸機的發展產生影響。

事實也確實如此。

爲了掩蓋H1A項目,即正在研製的隱身轟炸機,中國空軍一直在高調宣揚H82項目的性能先進性,特別是其高空高速性能。此外,中國軍方還利用了輿論宣傳,即借新聞媒體來提高H82項目的地位。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軍都認爲H82是一種高空高速轟炸機。

顯然,這是一個極爲錯誤的認識。

要知道,H82項目即便被保留了下來,也不是高空高速轟炸機,而是一種注重超低空突防能力的轟炸機。也就是說,H82不但沒有“雙三”指標,連“雙二點五”的性能指標也被放棄了。

問題是,德軍並不知道H82的真實面目。

結果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軍的重點是解決熱障產生的問題,即讓轟炸機達到由中國空軍提出的“雙三”性能。

顯然。這樣的發展方式,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有趣的是。德軍在新式轟炸機項目上的投入,最終催生了冷戰時期飛得最快與最高的戰鬥機的誕生,即Bf1000式大型截擊機。這種在一九七二年首飛的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三點二馬赫、最大飛行高度達到了三萬一千米,而且擁有三千公里以上的航程,爲冷戰期間飛得最快與最高的戰鬥機,其很多性能與中國空軍的ZZ17戰略偵察機相當,而且是典型的截擊機。

可惜的是,被德軍給予厚望的新式轟炸機卻遇到了大麻煩。

這就是,在戰鬥機上使用的技術。未必能夠用到轟炸機上。

事實上。德軍在研製Bf1000戰鬥機的時候,使用了很多野蠻的手段來克服技術上的難題。比如,Bf1000上用得最多的材料不是鈦合金,而是不鏽鋼!也就是說,德軍爲了解決熱障與降低成本。用不鏽鋼替代了鋁合金。顯然,這直接導致Bf1000成爲了一種極爲笨重的戰鬥機,基本上不具備格鬥能力,成爲了典型的截擊機。此外,Bf1000使用的電子設備也極爲落後,根本無法跟同時代的中國戰鬥機相提並論,因此其作戰效率並沒有德軍吹噓的那麼高。

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航空工程師走了差不多十年。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國工程師才猛然認識到。以現的技術,根本製造不出具備“雙三”性能的轟炸機。

問題是,德軍並不知道中國空軍已經調整了H82的性能指標。

結果就是,即便帝國的航空工程師認爲技術還不夠先進,德軍也沒有放棄已經制訂好的轟炸機性能指標。

受此影響,德軍的新式轟炸機項目又被耽擱了好幾年。

直到一九八零年。在中國空軍即將完成H82樣機的製造工作的時候,德軍情報部門才確認,中國空軍的新式轟炸機不再以高空突防爲主要作戰手段,而是重點強調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也就是說,直到這個時候,德軍的轟炸機研製工作才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顯然,這等於是從頭開始。

如果不發生意外的話,德軍至少需要十多年才能研製出新式轟炸機。受經濟與政治等因素影響,德軍的新式轟炸機項目就很有可能難產,而且肯定會在冷戰結束之前,隨着帝國大幅度削減軍費而下馬。

只是,發生在一九八四年的一次情報泄密事件幫了德軍的大忙。

這就是,一名被德意志第二帝國策反的中國航空工程師在叛逃的時候,把H82的大部分設計圖紙帶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拿到H82的設計圖紙之後,帝國的航空工程師驚訝的發現,中國正在設計的轟炸機與其原先設計的轟炸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與升力體氣動佈局,而且都以吊掛的方式安放發動機。

受此啓發,德軍的新式轟炸機設計工作開始加速。

一九八八年,在中國國民議會批准了H82訂單的這一年,Ju610式轟炸機也正式完成了定型工作。

兩年之後,Ju610的原形機上天。

一九九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正式批准了訂購Ju610的量產合同,計劃分階段爲德軍訂購二百四十架。

合同得到落實的話,Ju610將全面取代He400。

可惜的是,冷戰結束,宣告了德軍衆多軍備項目的末日降臨,而在冷戰前開始量產的轟炸機也沒能倖免。

Ju610的最終產量只有二十二架,不但比H82少得多,甚至不如H1A。(未完待續。。)

第78章 新任務第35章 逼談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96章 關鍵一戰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52章 同盟軸心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395章 爭取第55章 虛與委蛇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33章 一意孤行第33章 一意孤行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44章 萬不得已第92章 快馬加鞭第394章 拉鋸戰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92章 信心第187章 優勢第413章 出征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82章 親自上陣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122章 投降第37章 出發第540章 兵敗如山倒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479章 絕地反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190章 收手第169章 打壓第152章 足跡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132章 轉折點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295章 火速收場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569章 前沿部署第60章 盡力而爲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19章 逃亡之路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34章 厲害關係第2章 大國角力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38章 大東溝第95章 情報天才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68章 倒計時第229章 空中霸主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54章 備戰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182章 最大化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537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22章 只缺艦隊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66章 滅頂之災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54章 備戰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61章 勝利第89章 聯合進攻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315章 證明自己
第78章 新任務第35章 逼談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96章 關鍵一戰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52章 同盟軸心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395章 爭取第55章 虛與委蛇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33章 一意孤行第33章 一意孤行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44章 萬不得已第92章 快馬加鞭第394章 拉鋸戰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292章 高下立見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92章 信心第187章 優勢第413章 出征第150章 新手與老手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82章 親自上陣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48章 獵人與獵物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122章 投降第37章 出發第540章 兵敗如山倒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479章 絕地反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190章 收手第169章 打壓第152章 足跡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132章 轉折點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295章 火速收場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569章 前沿部署第60章 盡力而爲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19章 逃亡之路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34章 厲害關係第2章 大國角力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38章 大東溝第95章 情報天才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68章 倒計時第229章 空中霸主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54章 備戰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182章 最大化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537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22章 只缺艦隊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66章 滅頂之災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54章 備戰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61章 勝利第89章 聯合進攻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315章 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