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曲線救國

把現役戰艦租借給英國,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即便美國工業界、金融界與商業界對此都抱積極支持的態度,部分政客也很活躍,要想獲得國會的支持,也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關鍵就是,這些戰艦還在美軍的編制之中。

雖然戰爭爆發後不久,美國國會就通過了一項與中立原則有關的法案,即交戰雙方只要支付現金,就不限制軍火出口,其中也包括了戰艦,但是這份法案並沒涉及到把美軍現役裝備租借給交戰國。

問題就在這裡,把現役裝備租借給交戰國,肯定破壞了中立原則。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繞過這個問題呢?

二月初,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了修改之後的造艦規劃,打算在一九一六年之後的五年裡新增十二艘主力艦

。該規劃的主要依據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將獲得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與五艘“復仇”級戰列艦,還將建造兩艘“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而美國海軍並沒有與之對應的主力艦。

顯然,美國海軍把國會議員當成了傻瓜。

一直以來,美國海軍的實力都位列三甲。在一九一零年之前,美國海軍的實力還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之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大戰爆發時,美國海軍已經擁有兩艘“南卡羅來納”級、兩艘“特拉華”級、兩艘“佛羅里達”級、兩艘“懷俄明”級、兩艘“紐約”級與兩艘“內華達”級戰列艦,另外還有兩艘“賓夕法尼亞”級在建,到一九一五年,則批准了三艘“新墨西哥”級的建造計劃。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美國海軍已經擁有十二艘現役戰列艦與五艘在建戰列艦,總體規模不亞於帝國海軍,也不比遭到重創後的英國皇家海軍差多少。

很明顯,美國國會已經針對英國皇家海軍在戰時新增的戰艦,給予了海軍相應的撥款。

“新墨西哥”級,就是針對“伊麗莎白女王”級與“拜仁”級戰列艦設計建造的。這種配備了十二門十四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在火力上超過了“伊麗莎白女王”級,在防護上超過了“拜仁”級,僅在航速上稍微差了一點,完全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當然,這種戰列艦也並非盡善盡美。

嚴格說來,“墨西哥”級是美國海軍第一代“標準戰列艦”中的最後一級,在艦體結構上與“內華達”級沒有多大區別,只是爲了增加主炮數量進行了放大,因此在基本性能上已經難有提高。

顯然,這也正是讓美國海軍感到不滿的地方。

美國海軍希望得到的,是一種能夠在各項性能上壓倒“伊麗莎白女王”級與“拜仁”級的戰列艦,而且必須是一種全新設計的戰列艦。可惜的是,美國國會在一九一五年沒有爲這種戰列艦撥款。

問題是,在美國國會議員看來,根本沒有必要急着建造新的戰列艦。

說白了,在國會議員眼裡,美國海軍已經足夠強大了,繼續建造新式戰列艦隻會平白無故的耗費寶貴的財政預算

結果就是,美國海軍提交的造艦規劃被國會否決了。

只是,沒過多久,一件事情就改變了美國國會議員的觀點。這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將建造一種代號“n3”的新式戰列艦,其火力、防護與航速將全面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拜仁”級戰列艦。

這下,美國國會議員終於坐不住了。

雖然“n3”型戰列艦主要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拜仁”級、以及正在設計的全新戰列艦,而且美國與英國開戰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美國要想保持中立,就得擁有一支能夠讓美國保持中立的軍隊。

對美國來說,海軍肯定比陸軍重要。

在北美大陸上,已經沒有能夠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國家了。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威脅美國的敵人來自海洋。

英國啓動了“n3”戰列艦的建造計劃,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跟進,那麼美國也需要一種全新的戰列艦。

二月底,美國國會通過了建造“田納西”級戰列艦的方案。

促成美國國會通過撥款的,還有一件在二月下旬發生的事情,即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新的戰略進攻。

與法金漢不同,魯登道夫把重點放在了西線的“轉軸”上,即靠近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凡爾登地區。顯然,魯登道夫抓住了重點。只要攻佔了凡爾登要塞,德軍就能長驅直入進攻巴黎。

三天之後,德軍佔領了大半個凡爾登地區,並且殲滅了近四十萬法軍。

這下,平靜了大半年的西線戰場再次熱鬧起來了。

只要德軍再前進一步,佔領整個凡爾登地區,法國就將丟掉巴黎的門戶,在數個月內戰敗也就不足爲奇了。

正是如此,法軍才表現得非常瘋狂。

一時之間,凡爾登成了法軍的絞肉機

。成千上萬的法軍官兵被趕向戰場,在德軍的炮火下灰飛煙滅。

歐洲戰局的變法,讓美國國會議員認識到加強軍備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這次急的不是美國海軍,而是美國國會。

最初,美國海軍希望重新設計一種戰列艦,確保在各項主要性能上取得平衡,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可是在撥款的時候,國會明確要求,“田納西”級戰列艦最遲得在一九一六年底開工建造。如此一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設計全新的戰列艦,只能在“新墨西哥”級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事實上,就算進行改進,時間也不夠充足。

最終,美國國會做出了讓步,把“田納西”級的建造時間推遲到一九一七年六月,但是不得晚於英國的“n3”級。

就算如此,仍然不足以設計一種全新的戰列艦。

結果就是,“田納西”級大量採用了“新墨西哥”級上的成熟設計與技術,只是優化了艦體結構、增強了裝甲防護,而在主炮火力、航速等方面,與“新墨西哥”級沒有太大的差別,仍然不足以抗衡“n3”級。要知道,英國皇家海軍打算在“n3”級上配備九門十八英寸主炮,主裝甲帶厚度超過了三百八十毫米,最高航速在二十四節以上,這三項指標都明顯強於“田納西”級。

算上兩艘“田納西”級,美國海軍的主力艦已經達到十九艘。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除非大幅度增加海軍軍費,不然繼續建造新艦,只會增加海軍的維持負擔,也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建造更多的主力艦了。

也就是說,除非處理掉一批主力艦,不然就無法建造新艦。

當然,這也與美國海軍的基礎設施有關。當時,美國在大西洋地區的海軍基地,最多也就只能支持二十艘主力艦。如果增加主力艦的數量,還得花大力氣擴建基礎設施,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海軍提出,讓一部分老舊主力艦退役。

到此,美國海軍這一系列活動的目的顯現了出來

。說得簡單一些,把退役的戰艦出售或者出租給英國並不違反中立原則。

三月初,美國海軍正式向國會提交了“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該級戰列艦配備了八門十六英寸主炮,主裝甲帶厚度接近三百五十毫米,比“田納西”級提高了不少。雖然在航速上,“科羅拉多”級依然不夠出色,但是其排水量、造價等都遠遠低於“n3”級。按照美國海軍的估算,“科羅拉多”級的造艦僅爲“n3”型戰列艦的二分之一。

美國國會並沒反對建造“科羅拉多”級,只是希望推遲到一九一八年。

問題是,美國海軍認爲,如果到一九一八年才動工建造,那就太晚了,因爲“n3”級肯定會在一九一八年之前下水。

最終,美國國會答應在一九一七年爲兩艘“科羅拉多”級撥款,但是要求美國海軍在此之前至少報廢一艘戰列艦,以便把主力艦的數量控制在二十艘以內,降低維持戰艦所需的費用。

國會做出讓步,美國海軍立即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美國海軍的提議是:報廢更多的戰列艦,並且把這些戰艦出售給急需戰艦的國家,然後用所得資金建造更多的新式戰列艦。隨即,美國海軍提出,把兩艘“南卡羅來納”級、兩艘“特拉華”級、兩艘“佛羅里達”級與兩艘“懷俄明”級,共八艘配備十二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做退役處理,然後出售給英國皇家海軍,用所得新增兩艘“科羅拉多”級的訂單,並且啓動“南達科他”級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最初的時候,美國國會堅決反對這麼做,因爲這意味着在短期內,美國海軍的主力艦將減少到十艘以內。直到美國海軍提出,用出售八艘老式戰列艦的所得,不但可以多建造兩艘“科羅拉多”級,還能加上接下三年的海軍預算,建造六艘“南達科他”級,讓美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在一九二零年前後超過二十艘,達到或者超過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準,美國國會才做出讓步,同意美國海軍處理掉八艘老式戰列艦,並且批准了“南達科他”級的設計預算。

到此,美國向英國出售戰列艦走出了最爲關鍵的一步。

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62章 搭檔第612章 決裂第486章 預警機第25章 能打就打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6章 只進不退第62章 搭檔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87章 絕地反擊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59章 帝國軍人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582章 立場第176章 生或死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196章 轉移重點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521章 難題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74章 機不可失第266章 煙霧彈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42章 南下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102章 覆滅第16章 慢半拍第162章 機會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488章 前仆後繼第45章 特立獨行第142章 南下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10章 利益同盟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541章 大潰退第245章 駕駛員第12章 危機浮現第23章 士氣歸零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62章 用人之道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26章 熱身活動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492章 多用途第116章 目的地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61章 戰爭危機第85章 陰差陽錯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447章 備戰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46章 大使第9章 奇蹟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44章 減負第44章 萬不得已第200章 大都市第4章 風起雲涌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509章 守將第3章 工業時代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228章 新戰場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442章 證明第68章 不放棄第45章 厚積薄發第188章 復出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35章 出路第65章 帝國的立場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497章 苦戰
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62章 搭檔第612章 決裂第486章 預警機第25章 能打就打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6章 只進不退第62章 搭檔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87章 絕地反擊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59章 帝國軍人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582章 立場第176章 生或死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196章 轉移重點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521章 難題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74章 機不可失第266章 煙霧彈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42章 南下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102章 覆滅第16章 慢半拍第162章 機會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488章 前仆後繼第45章 特立獨行第142章 南下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10章 利益同盟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541章 大潰退第245章 駕駛員第12章 危機浮現第23章 士氣歸零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62章 用人之道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26章 熱身活動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492章 多用途第116章 目的地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17章 軍人的職責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61章 戰爭危機第85章 陰差陽錯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447章 備戰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46章 大使第9章 奇蹟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444章 減負第44章 萬不得已第200章 大都市第4章 風起雲涌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509章 守將第3章 工業時代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228章 新戰場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442章 證明第68章 不放棄第45章 厚積薄發第188章 復出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35章 出路第65章 帝國的立場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497章 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