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萬不得已

槍聲突然響起,易建朝跟三名突擊手以最快的速度機動到了隊列右側,機槍手也隨即跟了過來。

政府軍的行動比易建朝預料的要快得多。

在側面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繼續逃跑顯然不夠現實了,已經到了不得不跟政府軍交戰的地步。

雖然只有五個人,但是足夠打一場小規模伏擊戰了。

等到第一批政府軍官兵全部進入了五名特種偵察兵形成的包圍圈,易建朝纔開火,緊接着其他人也投入了戰鬥。

發揮關鍵作用的是王小剛手上那挺通用機槍。

在特種偵察兵手裡,使用兩百發彈鏈供彈的TJ-54型通用機槍絕對是件大殺器,能夠輕而易舉的收割八百米之內的生命體。

有趣的是,TJ-54與德軍的MG-42型通用機槍很有淵源。

早在一九四三年,也就是MG-42正式裝備德軍後不久,中國就引進了這種大戰期間最出色的通用機槍,而且在讓軍隊試用了之後立即發現,MG-42的性能超過了當時中國軍隊使用的通用機槍。準確的說,在引進MG-42之前,中國軍隊是沒有通用機槍的,只有裝備到營一級部隊的重機槍,與下放到排一級部隊的輕機槍,而這其中缺乏裝備到連一級部隊的通用機槍。

按照大戰中的一貫策略,中國軍方立即下令仿製了MG-42。

當然,這是非常徹底的仿製,除了改成中國軍隊標準的七點八毫米口徑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沒有改動。

這種被軍隊稱之爲“收割機”的通用機槍,伴隨中國軍隊經歷了大戰餘下的歲月。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的十多家兵工廠生產了五十多萬挺“收割機”,其總產量超過了德軍的MG-42,成爲大戰期間產量最多的通用機槍。因爲大量援助給盟國。“收割機”也是大戰期間與MG-42並列裝備國家最多的通用機槍。有趣的是,大戰結束之後,部分“收割機”援助給了友好國家,而這些國家中,有不少是以德軍的制式口徑,即配備的是七點九二毫米槍彈,因此對“收割機”進行了改造。使其又變回到了MG-42的狀態,甚至有百分之六十的零件能跟MG-42通用。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在接收的二萬五千挺“收割機”之後,土軍對其進行了徹底改造,使其能夠使用由德軍在大戰期間提供的MG-42的零件,最終成爲了一種獨特的通用機槍。

事實上,大戰後各國研製的通用機槍,都能見到MG-42的影子。

關鍵就是,MG-42的設計太成功了。即便放在二十年後也不算落後,其很多設計都堪稱經典。

當然,MG-42總有落後的一天。

相對而言,MG-42的最大問題就是更換槍管比較麻煩,在持續射擊之後,很容易因爲槍管過熱而不得不停火。實戰中,爲了解決槍管過熱的問題,很多副射手都會刻意多帶上一個水壺,以便在需要的時候用水給槍管降溫。在一些激烈的戰鬥中,機槍手甚至會直接往槍管上撒尿。

更要命的是。受基本設計、特別是自動原理限制,這個缺點很難通過改進加以解決。

事實上,所有仿製MG-42的通用機槍,都存在這個問題。

戰後,成爲獨立兵種的陸戰隊首先提出研製一種全新的通用機槍,以解決“收割機”上存在的問題。

這也可以理解,陸戰隊對單兵火力的要求比陸軍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陸戰隊往往是背水作戰。需要很高的火力持續性,絕對不希望最重要的連級直射火力在戰鬥中中斷。

最初的時候,陸軍對此沒有太大的興趣。

不管怎麼說。“收割機”的性能還算不錯,而且裝備數量巨大。加上陸軍在戰後的經費極爲緊張,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來研製新的通用機槍。相對而言,陸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爲步兵提供自動步槍。

直到一九五三年,新式通用機槍的研製工作差不多結束的時候,陸軍才加入進來。

問題是,陸軍與陸戰隊對通用機槍的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陸軍更重視通用機槍的有效射程,而且打算用通用機槍取代同口徑的重機槍,因此要求通用機槍在三腳架狀態、也就是當成重機槍使用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槍口動能,在一千米處的彈道性能也得足夠好,這就需要採用專門的機槍彈,而且得對槍管等主要部件進行加固,以確保在使用重裝藥槍彈的時候有足夠高的可靠性。

相反,陸戰隊更重視通用機槍的便攜性,對射程沒有太高的要求,主要使用雙腳架、也就是以輕機槍狀態投入戰鬥。更重要的是,陸戰隊更重視火力持續性,並不刻意要求在一千米處有足夠好的彈道性能,能壓制住八百米內的目標就行了。如此一來,陸戰隊就只要求採用普通的步槍彈,而且要儘可能的減輕機槍的整體重量,在配備雙腳架的時候,帶兩百發彈鏈的全重不得超過十二公斤。

兩種不同的要求,最終使陸軍與陸戰隊分道揚鑣。

所幸的是,針對陸戰隊需求的研製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滿足陸戰隊需求的新式通用機槍在一九五三年底就完成了定型驗收。接下來,由廠家提供的一百二十挺樣槍接受了長達十個月的測試。

顯然,陸戰隊對這種新式通用機槍非常滿意。

在通過了軍方測試之後,國防部就正式下達了訂單,爲陸戰隊訂購了五千挺,並且按照新的命名規範,將其正式命名爲TJ-54式通用機槍,而首先裝備TJ-54的,就是陸戰隊的特種偵察兵部隊。

與“收割機”相比,TJ-54的最大改進之處就是具備快速更換槍管的能力。

在一名熟練的機槍手手上,只需要一隻石棉手套與一個專用的扳手,在十五秒之內就能爲TJ-54更換槍管。

當然,在實際使用中,部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爲在設計的時候過於追求輕量化,對各個部件的重量都有極爲嚴格的要求,因此採用的是普通槍管,即便設計有專門的散熱巢,也沒有能夠解決槍管在連續射擊後過熱的問題。當環境溫度在三十攝氏度以上的時候,只需要打掉一條彈鏈上的兩百發子彈,就能讓槍管燙得根本無法拿持。如果持續射擊四百發子彈,就有可能導致炸膛。如果持續射擊六百發子彈,槍管就會報廢。

要知道,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持續射擊數百發子彈是很正常的事情。

針對這個問題,陸戰隊特種偵察兵部隊提出了換裝重型槍管的建議,並且改進槍管散熱巢的設計。

這個建議,立即就得到了採納,而且首批重槍管就交付給了特種偵察兵部隊。

雖然使用重型槍管,讓TJ-54的重量幾乎增加了一公斤,即便不算彈藥,重量也超過了十二公斤,但是對特種偵察兵來說,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更重要的是,重型槍管能把通用機槍的火力持續性發揮得更加徹底。

在實戰中,特種偵察兵的機槍手,往往會一口氣打光兩百發子彈,然後立即換上一根新的彈鏈。在印度尼西亞的民族獨立戰爭中,一名特種偵察兵的機槍手創造了在十分鐘內不換槍管打光八百發子彈的記錄。此外,特種偵察兵的機槍手還發現,如果準時更換槍管,而且對換下來的槍管進行正確的降溫處理,只需要輪換着使用兩根槍管,TJ-54就能以每分鐘發射六十發槍彈的速度持續開火數個小時。

顯然,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性能。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機槍手只會帶一根備用槍管,因此只有兩根槍管可用。更重要的是,在實戰中,機槍進行自動射擊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時候都是五發短點射或者是八髮長點射,通用機槍的戰鬥射速很少超過每分鐘一百五十發,而在大部分時候,其戰鬥射速只有每分鐘六十發。

TJ-54的持續火力,要到二十多年後,中國軍隊裝備世界上第一種小口徑班用機槍,纔會被超越。在此之前,TJ-54的持續火力都是無與倫比的,不但超過了所有重機槍,也超過了所有輕機槍。

也正是如此,特種偵察兵纔對TJ-54愛不釋手。

當然,在特種偵察兵部隊裡,TJ-54主要被當做輕機槍使用。一般情況下,一支十二人的小隊裡,有兩名機槍手,而且都配備TJ-54型通用機槍,還有兩名副射手,主要負責爲機槍手攜帶彈藥。如果有必要,還可以讓小隊裡的兩名專職突擊手、以及正副隊長幫助攜帶彈藥。這樣一來,一支小隊在正常情況下能夠攜帶一千六百發機槍彈,而且最多能夠攜帶二千四百發機槍彈。因爲沒有采用專用機槍彈,而是使用的普通步槍彈,所以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使用步槍的彈藥。

顯然,特種偵察兵小隊的直射火力極爲強大。

要知道,在陸軍中,通用機槍是裝備到連一級的機槍排裡的,下放到排一級機槍班的只是輕機槍。

只是,易建朝的小隊裡只有一名機槍手,另外一名機槍手還沒有歸隊呢。

所幸的是,對付差不多一個排的危地馬拉政府軍官兵,一挺通用機槍就足夠了。(未完待續)

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64章 關鍵情報第525章 轟炸難題第565章 遭遇戰第294章 有想法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444章 減負第177章 新局面第16章 慢半拍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8章 面對偉人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68章 倒計時第437章 快節奏第75章 出發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444章 減負第96章 關鍵一戰第364章 性價比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240章 下坡路第22章 只缺艦隊第135章 爭分奪秒第7章 矛盾根源第263章 參謀長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1章 開天闢地第21章 撲空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91章 棟樑之才第155章 農民軍第50章 我行我素第604章 援助第200章 大都市第4章 風起雲涌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422章 進攻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98章 游擊隊員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98章 回家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524章 能源第49章 職責與責任第153章 協同攻擊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28章 主力決戰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155章 農民軍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14章 革命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155章 農民軍第437章 快節奏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36章 狼子野心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233章 生不逢時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49章 職責與責任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92章 信心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119章 賭注第503章 下一步第608章 一錘定音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38章 讓步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65章 攻擊開始第613章 反差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324章 尖端技術
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64章 關鍵情報第525章 轟炸難題第565章 遭遇戰第294章 有想法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444章 減負第177章 新局面第16章 慢半拍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8章 面對偉人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68章 倒計時第437章 快節奏第75章 出發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444章 減負第96章 關鍵一戰第364章 性價比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240章 下坡路第22章 只缺艦隊第135章 爭分奪秒第7章 矛盾根源第263章 參謀長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41章 開天闢地第21章 撲空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91章 棟樑之才第155章 農民軍第50章 我行我素第604章 援助第200章 大都市第4章 風起雲涌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422章 進攻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98章 游擊隊員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98章 回家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524章 能源第49章 職責與責任第153章 協同攻擊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28章 主力決戰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155章 農民軍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14章 革命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155章 農民軍第437章 快節奏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36章 狼子野心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233章 生不逢時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49章 職責與責任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92章 信心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119章 賭注第503章 下一步第608章 一錘定音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38章 讓步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65章 攻擊開始第613章 反差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324章 尖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