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革命

六月十二日,科濟奇出現在倫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宣稱在遭到德軍脅迫的情況下才辭去了南斯拉夫總統職務,因此並不具備法律效應,他依然是南斯拉夫的民選總統,即南斯拉夫的合法領導人。

這下,巴爾幹戰爭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

次日,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總統尤戈維奇宣稱,只承認科濟奇領導的聯邦總統,特雷昂政府非法。

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帶頭造反,局勢立即失去了控制。

對德軍來說,這意味着巴爾幹戰爭由一場小規模軍事行動演變成了大規模地區戰爭。

顯然,此時的德軍已是騎虎難下。

爲了支持特雷昂政權,德軍不得不繼續向南斯拉夫增派兵力,並且對南斯拉夫國防軍進行改編。

問題是,反德武裝力量也在行動。

從八月下旬開始,自稱爲“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的反德武裝力量就開始襲擊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境內的德軍。

只不過,這是一場實力相差極爲懸殊的戰爭。

雖然像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這樣的抵抗力量,大多由前國防軍的官兵組成,而且擁有不少的重型武器裝備,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德軍,而且沒有獲得任何外來援助,也就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到一九八二年底,德軍幾乎撲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反抗力量。

在最艱難的時候,大部分抵抗力量都躲進了羣山裡面。在遠離城鎮的偏遠鄉村活動,而且同樣得應付德軍的圍剿行動。

顯然,中國必須採取行動,不然反抗德軍的武裝力量就會被徹底剿滅。

只是,中國不能直接出面干預。原因就是,早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中國就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了秘密協議。以不干預巴爾幹地區換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再直接支持墨西哥介入危地馬拉戰爭。

所幸的是,這並不妨礙中國採取秘密行動來支持南斯拉夫的反德武裝力量。

這其中,阿爾巴尼亞扮演了關鍵角色。

阿爾巴尼亞原本屬於南斯拉夫。只是在大戰結束之後,因爲阿爾巴尼亞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按照民族自決原則。沒有併入南斯拉夫,而是成爲獨立國家,也是歐洲唯一以伊斯蘭教徒爲主的國家。

顯然,阿爾巴尼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

戰後,阿爾巴尼亞奉行的不是親德政策,也沒有過分接近意大利,而是走上了與中國親善的道路。

主要就是,中國在戰後一直支持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保持着良好關係。

此外,東南亞地區的印度尼西亞也是伊斯蘭國家。而且是中國的盟國,有着大量伊斯蘭教徒的馬來西亞同樣是中國的盟國,而文萊蘇丹能夠從印度尼西亞獨立出來,也與中國有着密切關係。

總而言之,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非常不錯。

顯然,做爲伊斯蘭國家,阿爾巴尼亞沒有理由不跟中國合作。

雖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惡化,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抓住機會開始籠絡伊斯蘭國家,但是阿爾巴尼亞奉行了二十多年的親華政策。與中國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也就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內與中國決裂。更重要的是,在二十多年的合作中,阿爾巴尼亞接受了中國的大量援助,其主要的國家基礎都依賴中國,特別是在經濟上,與中國的貿易是阿爾巴尼亞的命脈。

也就是說,阿爾巴尼亞並沒有因爲第三次中東戰爭與中國決裂。

當然,這也是包括沙特、埃及在內的衆多阿拉伯國家在八零年代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根本原因。

說得簡單一點,即便中國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跟中國決裂。

也正是如此,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戰爭中有着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

九月十日,狙擊手部隊轉駐都拉斯。

中國在阿爾巴尼亞有三座軍事基地,即都拉斯軍港、羅東角空軍基地與聖吉尼陸軍地區司令部。

按照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在戰後簽署的協議,中國以極爲微小的代價,獲得了這三座軍事基地四十九年的使用權,租期到一九九九年。當時,中國海軍在都拉斯部署了幾艘戰艦,空軍則在羅東角部署了十多架偵察機,駐紮在聖吉尼的陸軍部隊不到兩千人。主要就是,這三座軍事基地的規模都不是很大。

所幸的是,對在巴爾幹地區進行的秘密行動來說,這三座軍事基地已經足夠用了。

九月中旬,狙擊手部隊執行了第二次秘密任務,即前往南斯拉夫,把各個抵抗組織的領導人接到阿爾巴尼亞。

顯然,這依然是由軍事情報局主導的秘密行動。

事實上,在整個巴爾幹戰爭期間,軍事情報局都是干預行動的主導者,中國軍方並沒有直接派遣軍人蔘與行動。

當時,軍事情報局與南斯拉夫的幾個主要抵抗組織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即軍事情報局爲各個抵抗組織提供武器彈藥,並且進行特種作戰培訓,而抵抗組織必須儘快形成一支聯合作戰力量。

到一九八二年底,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實現了初步統一。

這就是,以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爲核心,組成“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陣線”,聯合對付入侵的德軍。

進入一九八三年,狙擊手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爲抵抗組織提供人員培訓。

當然,讓狙擊手去培訓游擊隊員,可以說是大材小用,所以到一九八三年第二季度,這個任務就移交給了軍事情報局控制的其他特種部隊。主要原因並非狙擊手部隊不適合參與培訓工作,而是有更加重要的任務需要狙擊手部隊去執行。這就是,巴爾幹戰爭並非當時唯一的熱點。

一九八三年,最重大的事情不是南斯拉夫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抗,而是發生在數千公里之外的一場革命。

這就是伊朗的伊斯蘭革命。

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德黑蘭的示威遊行演變爲武裝衝突,剛剛結束軟禁、獲得自由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宣稱伊朗國防巴列維的所作所爲違背了真主的意志,號召所有伊朗人起來反抗國防的統治。

當天,德黑蘭的流血衝突導致數千人傷亡。

緊接着,反對國王的遊行示威在全國各地展開,而且在多處地點演變成流血衝突。

由此,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全面爆發。

這場革命,直接把中國的注意力由巴爾幹引到了伊朗。

對中國來說,一千個南斯拉夫也比不上一個伊朗。

說白了,在中國的戰略框架中,伊朗是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之一,是中國在中東與海灣地區必須控制的國家。

在中國與伊朗的關係中,伊朗國防巴列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堅持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政治的巴列維是中國的忠實盟友,而由其控制的伊朗更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基石。

沒有伊朗,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將大打折扣。

當然,巴列維奉行親華政策,除了希望把伊朗建設成爲發達的工業國之外,還與其自身的經歷有關。

這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巴列維曾經在中國旅居十多年。

在中國生活期間,巴列維不但接受了系統的教育,特別是軍事教育,更加見識到了中國在實現工業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別忘了,巴列維在中國生活期間,中國率領同盟國集團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講,正是強大的工業實力,讓建國不到半個世紀的中華民主共和國成爲了世界性強國。

對巴列維來說,中國就是學習的對象。

此外,巴列維能夠回到伊朗,並且繼承王位,也與中國有關,即正是中國軍隊擊敗了佔領伊朗的英國軍隊,才使得巴列維王朝能夠在伊朗復辟,也才使得年輕的巴列維能夠在父王去世之後繼承王位。

說白了,就是中國軍隊把巴列維送回德黑蘭,送上伊朗的王座。

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也就不難理解,巴列維爲什麼要堅持奉行親華政策了。

事實上,在一九七零年之後,巴列維因健康原因,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中國接受治療。

只是,巴列維奉行親華政策的主要目的,還是爲了讓伊朗成爲工業強國。

可以說,年輕時的流亡生活,讓巴列維清楚的認識到,只有工業化才能使伊朗成爲強大的國家,才能阻擋外來入侵。自從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所有強國都是以工業化爲基礎。

巴列維希望伊朗強大,希望伊朗成爲強國,因此就必須在伊朗搞工業革命。

問題是,巴列維需要面對其他國王不會遇到的問題,即宗教影響。

雖然巴列維也信奉伊斯蘭教,但是長期的流亡生活,以及與外界文明的接觸,讓他根本不像一個伊斯蘭教徒。在很多方面,巴列維更像是一個懷揣着民主夢想,又深受東方文明影響的伊朗人。

顯然,巴列維意識形態與伊朗社會格格不入。

這也成爲了巴列維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改革的死穴。(未完待續。。)

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8章 大東溝第581章 印象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34章 黔驢技窮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52章 奮戰到底第543章 轟炸與登陸第245章 駕駛員第63章 體能極限第128章 錯失良機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4章 總統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518章 無路可退第598章 再赴前線第96章 關鍵一戰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59章 深謀遠慮第530章 避重就輕第422章 進攻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72章 聲東擊西第153章 協同攻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98章 游擊隊員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312章 撤軍第68章 不放棄第57章 開戰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66章 主考官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43章 大型化第137章 綱領第40章 列強幹涉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91章 棟樑之才第10章 無妄之災第87章 生於憂患第73章 戰機第169章 打壓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623章 核試驗第5章 八國侵俄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82章 預料之外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170章 報道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443章 大裁軍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263章 參謀長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41章 大潰退第71章 替死鬼第266章 煙霧彈第93章 特殊任務第63章 火藥桶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30章 嘗試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214章 革命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50章 誰去誰留第52章 奮戰到底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75章 臨時搭檔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145章 傾斜的天平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44章 萬不得已第130章 間接影響
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38章 大東溝第581章 印象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34章 黔驢技窮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31章 一舉定乾坤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52章 奮戰到底第543章 轟炸與登陸第245章 駕駛員第63章 體能極限第128章 錯失良機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4章 總統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518章 無路可退第598章 再赴前線第96章 關鍵一戰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59章 深謀遠慮第530章 避重就輕第422章 進攻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72章 聲東擊西第153章 協同攻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98章 游擊隊員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312章 撤軍第68章 不放棄第57章 開戰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66章 主考官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43章 大型化第137章 綱領第40章 列強幹涉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91章 棟樑之才第10章 無妄之災第87章 生於憂患第73章 戰機第169章 打壓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623章 核試驗第5章 八國侵俄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82章 預料之外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170章 報道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443章 大裁軍第551章 萬事俱備第263章 參謀長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41章 大潰退第71章 替死鬼第266章 煙霧彈第93章 特殊任務第63章 火藥桶第29章 驟起波瀾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30章 嘗試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214章 革命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50章 誰去誰留第52章 奮戰到底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75章 臨時搭檔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145章 傾斜的天平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44章 萬不得已第130章 間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