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疲於奔命

強大的岸基航空兵,正是第51艦隊最有力的強大後盾。

說白了,只要作戰海域離瓜達爾卡納爾島的距離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後,顧祝同就能隨時呼叫岸基航空兵提供支援。

這個距離,正好覆蓋了新喀里多尼亞。

也就是說,顧祝同完全可以讓艦隊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內活動,沒有必要去冒險尋找決戰機會。

只是,顧祝同並不這麼看。

道理很簡單,美軍也知道中國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岸基航空兵大幅度增強,因此斯普魯恩斯肯定會有所顧慮。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不想以守成爲主。

雖然在戰術層面上,顧祝同的任務非常簡單,第51艦隊只需要在新喀里多尼亞西北海域活動,就能出動艦載機封鎖所有通往努美阿的航線,但是這樣一來,也將失去與第31艦隊決戰的機會。

果真如此的話,顧祝同還得面對更多的麻煩。

設想一下,如果在沒有殲滅第31艦隊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攻佔了新喀里多尼亞,戰局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很明顯,短期之內,美軍不會讓第31艦隊撤出西南太平洋。

這樣一來,就算佔領了新喀里多尼亞,中國軍隊也無法攻打澳洲本土,第51艦隊依然得留在西南太平洋上。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後,第51艦隊就只有一個目的了,那就是殲滅第31艦隊。

問題是,還能夠獲得如此好的機會嗎?

要知道,在不用守衛外圍島嶼的情況下,主要任務僅僅是阻止中國軍隊登陸澳洲,美軍就沒有理由讓第51艦隊離開岸基航空兵的掩護、單獨到大洋深處尋找中國艦隊決戰,而中國艦隊卻必須進入美軍岸基航空兵的打擊範圍尋找第51艦隊決戰,從而喪失航空作戰能力上的優勢。

可以說,在岸基航空兵面前,艦載航空兵是沒有半點優勢的。

別說第51艦隊只有五艘艦隊航母,就算增加一倍,再把所有小型航母算上,所能動用的艦載機只有一千餘架,美軍部署在布里斯班與悉尼兩地的作戰飛機都超過了一千架,而且這些美軍戰機可以迅速在兩地間調動。如此一來,美軍能在一場戰役中,投入兩千架以上的作戰飛機。

可以說,顧祝同非常清楚這一點。

要想避免在不利的情況下與第31艦隊決戰,顧祝同就得把握住這次機會,在新喀里多尼亞附近幹掉第31艦隊。

當然,顧祝同也相信,斯普魯恩斯同樣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道理同樣,只要中國軍隊佔領了新喀里多尼亞,那麼部署在努美阿附近的岸基航空兵就能覆蓋整個塔斯曼海,讓第31艦隊無處可避。如果中國空軍向新喀里多尼亞部署重型轟炸機,還有可能摧毀澳大利亞東南部的主要港口,比如悉尼,讓第31艦隊無家可歸,而在西南太平洋上,除了悉尼等澳洲東南的港口之外,也就只有新西蘭的港口能夠容納第31艦隊了。

在此情況下,第31艦隊別說在西南太平洋上作戰,能不能安全返回本土都是個問題。

甚至可以說,只要中國軍隊不急於登上澳洲大陸,就完全可以依靠新喀里多尼亞,用對付日本的方式來對付澳大利亞,即通過長期的戰略轟炸與戰略封鎖,讓澳大利亞成爲美軍的墳墓。

顯然,美軍必然會用盡辦法守住新喀里多尼亞。

守住新喀里多尼亞的關鍵,正是奪回制海權,也就得在海戰中擊敗中國艦隊。

顧祝同看得非常清楚,這將是斯普魯恩斯、或者說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反敗爲勝的最後機會。

錯過這個機會,就算美軍保住了第31艦隊,也將毫無懸念的輸掉西南太平洋戰爭。

美國能夠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雖然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後,連美國總統羅斯福都認識到,澳大利亞是一塊‘雞’肋,打輸打贏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美軍在此已經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而且向澳洲投入了大量兵力,如果放棄澳洲,在政治上肯定說不過去。

事實上,在是否堅守澳洲的問題上,美英當局已經形成公識。

當時,美英雙方在對待澳大利亞的態度上,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轉變,而且就與馬爾代夫海戰有關。

在此之前,英國當局還幻想着能夠奪回印度洋的制海權。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一九四二年七月,丘吉爾在寫給羅斯福的‘私’人信件中提到,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奪回了印度洋的制海權,就將出兵西南太平洋,向澳大利亞派遣一支規模不低於五萬的遠征軍,而美國則應該在中東戰場上增加同等數量的兵力,緩解英國在中東戰場上的壓力。在回覆丘吉爾的信件中,羅斯福基本同意這一安排,並且答應向中東派遣兩倍於英軍的兵力。

由此可見,當時英美的最高領導人都非常樂觀。

可惜的是,馬爾代夫海戰的結果,徹底粉碎了羅斯福與丘吉爾的美夢。

顯然,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別說美國不可能向中東派遣作戰部隊,連英國都無法增強在地中海以東地區的軍事部署。至於向澳洲派遣遠征軍,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英國根本就無兵可派。

這樣一來,羅斯福不得不鄭重考慮是否到了放棄澳大利亞的時候了。

雖然西南太平洋牽制住了中國的大量兵力,還讓中國消耗了大量戰爭物資,但是總體上依然是中國佔了便宜。僅從海軍損失上看,中國就佔了大便宜。美國海軍在這裡已經損失了四艘艦隊航母與四艘小型航母,而中國海軍只損失了一艘艦隊航母,讓雙方的海軍艦隊規模差距大幅度擴大。

別忘了,在美國參戰的時候,雙方海軍沒有明顯差距。如果把其他戰艦、特別是戰列艦算上,美國海軍還有微弱優勢。

在戰鬥傷亡上,中國軍隊也佔了很大的便宜。

到一九四二年七月底,美軍已經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傷亡了近七十萬人,其中有近五萬是‘精’銳的海軍官兵,而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肯定不到二十萬,海軍官兵的傷亡數字還不到美軍的十分之一。

繼續拼下去,美軍也不可能佔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考慮雙方民衆對戰爭的態度,美國承受戰爭損失與傷亡的能力也不如中國。

要知道,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國就基本上完成了分三個階段進行的戰爭動員,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幾乎所有國家力量與資源都開始爲戰爭服務。美國晚參戰一年,因此要到一九四二年底,纔有望完成戰爭動員,也才能夠把戰爭潛力全部爆發出來,而在此之前,美國的戰爭承受能力顯然不如中國。

如果從‘交’戰集團的層面上看,那美國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打到這個時候,還在與美國並肩作戰的只有英國與紅俄,而且這兩個盟友的情況都十分糟糕,紅俄不在一九四二年底戰敗、也會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季戰敗,而英國能否堅持到一九四四年都是個問題。對面,與中國並肩作戰的國家多達十四個,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實力算得上強大的還有意大利,此外還有羅馬尼亞、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而那些保持中立的國家,比如荷蘭、瑞典、芬蘭等,大多偏向於中德同盟集團,而且或多或少的爲中德同盟集團提供了便利。比如,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所有油田就無條件的向中國開放,產出的原油幾乎全部提供給了中國,而來自荷屬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橡膠,佔到了中國橡膠總進口量的百分之四十。除此之外,法國戰敗所產生的勢力真空,也大多爲中德同盟所佔有。比如,法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殖民地就全部被中國控制,該地區的法軍全部向中國軍隊投降,而越南爲中國提供了百分之五十的天然橡膠與百分之七十的貴重木材。還有,英國勢力收縮之後,也讓中國佔到了便宜。比如馬來西亞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一九四零年底被中國攻佔,而該地的資源大多爲中國所用。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美國的劣勢就更加明顯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爲,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同盟集團的整體戰爭實力就超過了美英軸心集團,而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時候,中德同盟集體員的整體戰爭實力差不多已經是美英軸心集團的一點三倍了。

暫且不說這種估計是否正確,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美國正在走下坡路。

這下,問題就大了。

在整體戰爭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美國卻需要維持一條比對手長得多的戰線,哪有不敗的道理?

要知道,從美國到澳大利亞,需要橫渡整個太平洋,到英國要橫渡整個北大西洋。

雖然中德隔着亞歐大陸,而且海運航線還沒有打通,但是中德間的物資貿易並不多,主要在技術領域,因此對運輸的要求並不高。相反,美英與美澳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物資上的往來。

也就是說,美國‘花’在運輸上的成本就比中國高得多。

用一個詞就可以形容美國的處境,即“疲於奔命”。

顯然,美國要想反敗爲勝,首先要做的就是縮短戰線,減輕運輸負擔,把資源用到更加重要的地方上。

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40章 下坡路第77章 胸有成竹第300章 艦隊出發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398章 偷襲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170章 錯失第172章 警戒艦第138章 讓步第61章 中興干將第16章 以退爲進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198章 回家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92章 快馬加鞭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11章 最高效益第4章 風起雲涌第290章 嚴重誤判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454章 南下第450章 兵臨城下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571章 措手不及第14章 營救第100章 堅持第36章 利益博弈第87章 絕地反擊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161章 交代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章 帝國之路第175章 好消息第148章 劇變第28章 主力決戰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607章 放權第137章 受夠了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159章 主動權第623章 核試驗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44章 大老闆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56章 撤退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64章 無力迴天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69章 轉移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166章 做賊心虛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505章 代價第246章 核裁軍第198章 回家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79章 偷襲第197章 利器第379章 戰列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377章 好與壞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43章 大型化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176章 重頭戲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62章 勝負未定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42章 南下第199章 改造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44章 萬不得已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86章 相互妥協第104章 傾國豪賭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67章 前奏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361章 強行出征
第376章 有備而來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40章 下坡路第77章 胸有成竹第300章 艦隊出發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398章 偷襲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170章 錯失第172章 警戒艦第138章 讓步第61章 中興干將第16章 以退爲進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198章 回家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92章 快馬加鞭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11章 最高效益第4章 風起雲涌第290章 嚴重誤判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454章 南下第450章 兵臨城下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571章 措手不及第14章 營救第100章 堅持第36章 利益博弈第87章 絕地反擊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161章 交代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章 帝國之路第175章 好消息第148章 劇變第28章 主力決戰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607章 放權第137章 受夠了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159章 主動權第623章 核試驗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44章 大老闆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56章 撤退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64章 無力迴天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69章 轉移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166章 做賊心虛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505章 代價第246章 核裁軍第198章 回家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79章 偷襲第197章 利器第379章 戰列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377章 好與壞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43章 大型化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176章 重頭戲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62章 勝負未定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42章 南下第199章 改造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44章 萬不得已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86章 相互妥協第104章 傾國豪賭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67章 前奏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361章 強行出征